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10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5分,均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将4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12例先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再开颅手术;B组:15例先开颅手术再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对照组:13例行单纯性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比较各组颅内压控制、脱水剂使用时间、剂量及预后.结果 A、B组控制颅内压< 15 mm Hg明显优于对照组,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明显减少,预后较好(P<0.05);A组重残及植物生存7例,B组3例(P<0.05).结论 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控制颅内压,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剂量。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复合溶葡萄球菌酶(Fudan enzyme,FE)消毒剂(百克瑞)和传统消毒剂碘伏防治烧伤创面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 方法 收集60例浅Ⅱ度烧伤患者(烧伤面积1% ~5%,年龄18 ~50岁),每例患者治疗前创面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其中20例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例.20例培养出表皮葡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4月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7~71岁,平均49.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2例。骨折按AO/美国骨创伤协会(OTA)分型标准:C2型9例,C3型10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例,桡神经损伤1例。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
期刊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显性及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9月行初次单侧THA患者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58 ~86岁,平均74.5岁,诊断均为股骨颈骨折.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A组(20例,不使用氨甲环酸)、B组(20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和C组(20例,术前1h使用氨甲环酸).计算
颅脑火器伤(missile craniocerebral injury,MCI)有基本类型和特殊类型.特殊类型是指由于损伤部位的解剖和组织结构特殊性以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伤情转归等方面与MCI基本类型有明显差异[1].在遵循颅脑创伤救治基本原则的同时,应针对MCI特殊类型的具体伤情采取个体化早期诊断和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我科1988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4例特殊类型
期刊
肋骨骨折在交通伤或其他外伤中越来越多见,临床上一般经X线片或CT平扫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但在特殊(疑难重症等)情况下,由于胸廓结构的特殊性,X线片不能发现肋骨骨折征象或难以确诊骨折,以致造成漏诊、误诊,直接影响到损伤程度鉴定和道路交通伤伤残等级评定的准确性.现就我院交通伤伤残等级和损伤程度鉴定案例,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肋骨骨折司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我
期刊
目的 探讨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ulse 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PHVHF)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表面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TLR4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4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HVHF组,
钝性胸部伤后心脏破裂临床少见,大部分患者死于受伤现场.对于收住入院患者的急救处理罕有报道.笔者对我院1986-2012年收治的3 225例钝性胸部外伤患者中明确为心脏破裂的25例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期刊
严重骨创伤患者,特别是有多处严重骨创伤的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复杂,多数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就诊时多数为开放性骨折,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1].采用创伤评分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和分类,不仅可以使各类创伤患者伤情简明化、数字化,而且对于科学、准确地评价创伤严重程度、提高急救水平、预测患者的治疗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笔者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数据积累平台,分析住院骨
期刊
胸主动脉钝性创伤(blunt traumatic thoracic aortic injury,BTTAI)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虽然BTTAI少见(交通伤中发生率<1%),但却是仅次于颅脑外伤的第二大交通事故死因1.Vesalius在1557年已首次报告BTTAI导致的主动脉破裂2].据尸体解剖统计,BTTAI的现场死亡率高达69% ~ 85%3.4.若缺乏有效的治疗,30% ~ 50%幸存者会
期刊
近二十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新的治疗方式出现、影像学改进以及术中术后支持手段的完善,颈椎损伤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笔者就相关的热点问题加以讨论.1 下颈椎损伤分型临床常用的下颈椎损伤分型是Allen-Ferguson 分型.Allen等[1]研究了160余例下颈椎损伤患者,通过患者病史和影像学资料推断损伤机制并根据受伤时颈部所处位置将损伤分为六型:(1)屈曲压缩型,5级;(2)垂直压缩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