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也不断更新。本文介绍了生态规划设计的誕生背景及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基于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思路,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以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观念及方法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1 生态规划设计诞生的背景及思想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环境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伊恩·L·麦克哈格(McHarg,1969)以《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正式对追求人为秩序和区划的传统城市物质规划方法宣战,提出了基于生物生态学适应性原理的人类生态规划方法。
他的方法是使用“千层饼模型”(layer cake model),“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千层饼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土地本身的特性制定规划,使对土地的使用建立在客观分析各种价值的评价基础之上,比单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经验式的直觉判断,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在其叠加的因子中,包括了坡度、地表排水、地价、历史价值、风景价值、居住价值等因素,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重价值的重视。
2 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
2.1 对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问题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张,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成为重要课题。“设计结合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文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保障自然环境和土地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2 对控规的指导意义
控规在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总体规划的战略设想经过控规之后被固化下来,直接确定地块层面的开发使用。因此在控规的编制阶段,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和开发方式显得十分必要。“设计结合自然”通过具体的方法,所倡导的保护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设计思想,可以帮助控规在编制阶段,深入研究土地的景观、地形、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价值,使规划具备更强的科学性基础。而且审批后的控规,规范了城市开发行为,可以保证土地和环境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思路
一般控规的编制方法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思路,主要对用地的现状使用、建筑质量和高度、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用地规划,见图1。调查分析之后的工作,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所制定的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容易受到质疑。“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方法是探讨用地的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使用方案,这增强了规划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其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设计观念来看,麦克哈格所探讨的适宜性,从土地的物理属性出发,深入到土地的经济属性领域。他所强调的适宜性其实是土地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综合。土地适宜性需要研究景观、地形、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以既满足建设需要,又减少对地形的破坏,并保护用地的景观特征。而经济适宜性则需要分析地价因素、地块大小、土方平衡、单位用地投资门槛、容积率等内容,以保证开发行为既节省成本,又有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见图2。
图1 控规框架图
图2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规框架图
4 实证案例
4.1 项目概况
某区域总面积3059km2。规划用地位于市区西南部,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5km,北部与主城区西部组团相望,用地规模约2.38km2。可用的建设开发用地十分有限,规划用地将作为产业综合园区进行开发建设。
4.2 基地特征
基地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景观优越、生态敏感、地形复杂。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该自西南向东北环绕用地,景观条件十分优越。规划用地位于该溪的上游,溪水清澈,用地内植被茂密,生态__敏感。规划范围内,超过85%的区域为山地,最高点海拔高度为297.1m,最低处海拔高度200.7m,绝对高差约100m,该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用地特征,在基地内得到充分体现。
4.3 规划策略
由于用地的景观条件优越和高生态敏感性的特征,规划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对用地的客观分析评价为基础,采用设计结合自然引导下的控规设计方法,自下而上,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
4.4 适宜性分析
1)土地适宜性
对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通过对用地现状、景观、地形和生态条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用地现状主要以耕地、林地、村庄建设用地和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部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占地面积共8.04hm2。
地形方面,现状地形以低山丘陵地为主,高程在200~298m之间,规划用地内高程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南部山体高程多在260~298m之间。规划区内坡度较大,山地坡度多在15%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体与平地交接的地形骤变地带,整体坡度分布较为“零碎”,开发难度较大。
景观方面以与规划用地隔河相望的该市西部城区为主要观景点,对用地的北侧景观界面进行重点评价。从整体远景来看,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自然植被保护较好。从近景来看,位于北部东西向延展的前景山体为主要的景观界面,前景山体的西部地形起伏,植被茂密,轮廓线优美;东部山形低缓,局部植被稀少,景观不及西部优美。因此,规划应注意对前景山体的保护,使之呈现出景观的连续性。
生态方面主要分析了地表植被分布特征。根据现状植被分布,土地分为五类,即水稻田、木耳和蘑菇轮作地、自然林地。水稻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溪边平坦地带。木耳和蘑菇轮作地主要在基地南部有少量分布。自然林地主要分布在用地中部的山地地带。茶园主要分布在基地南部,在东部也有少量分布。
2)经济适宜性
对用地的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要求,将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控制指标,并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增强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经济适宜性评价主要研究用地功能、地块划分、土方平衡、容积率确定、投资门槛要求等内容。为确定地块规模和容积率,规划研究了该市已经建成的相关产业工业园区的地块大小和容积率指标,由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以竹木加工、玩具制造为主,因此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规划确定的单个厂房用地规模在1.2~1.7hm2,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为0.5~1.0。为使土方工程量最为节省,减少建设成本,要求制定竖向规划的多方案比选。为使产业园区具备良好的产出效益,规划研究了该市已开发建设园区的成功经验,确定工业用地的单位面积投资规模为每亩不低于150万元,每亩净地出让价不低于12万元,供建设管理部门参考。
3)适宜性分区
根据对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规划用地可分为五个适宜的用途分区。
4.5 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位于片区主干路与53省道交汇处的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两轴,即省道城市功能发展轴和片区功能发展轴。五区,即位于省道西侧的公共设施区;位于用地中部的产业园区,包括新技术产业园和高品质农业加工园;位于该溪沿岸的居住生活区;位于居住区和产业园区之间,主要为自然山地的生态涵养区。
5 结语
总之,生态规划是融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生态规划设计引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了土地的固有属性对功能使用的适宜性、限制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确定土地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供遵循的标准,因此,具体应用及其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邢尚青;苏海龙.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规划方法与实践——以海南大灵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年01期
[2] 黄光宇;陈勇;田玲;闫田华;李萍萍,庄海波;肖刚;郑静.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第06期
关键词: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观念及方法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1 生态规划设计诞生的背景及思想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环境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伊恩·L·麦克哈格(McHarg,1969)以《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正式对追求人为秩序和区划的传统城市物质规划方法宣战,提出了基于生物生态学适应性原理的人类生态规划方法。
他的方法是使用“千层饼模型”(layer cake model),“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千层饼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土地本身的特性制定规划,使对土地的使用建立在客观分析各种价值的评价基础之上,比单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经验式的直觉判断,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在其叠加的因子中,包括了坡度、地表排水、地价、历史价值、风景价值、居住价值等因素,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重价值的重视。
2 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
2.1 对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问题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张,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成为重要课题。“设计结合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文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保障自然环境和土地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2 对控规的指导意义
控规在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总体规划的战略设想经过控规之后被固化下来,直接确定地块层面的开发使用。因此在控规的编制阶段,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和开发方式显得十分必要。“设计结合自然”通过具体的方法,所倡导的保护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设计思想,可以帮助控规在编制阶段,深入研究土地的景观、地形、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价值,使规划具备更强的科学性基础。而且审批后的控规,规范了城市开发行为,可以保证土地和环境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思路
一般控规的编制方法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思路,主要对用地的现状使用、建筑质量和高度、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用地规划,见图1。调查分析之后的工作,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所制定的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容易受到质疑。“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方法是探讨用地的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使用方案,这增强了规划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其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设计观念来看,麦克哈格所探讨的适宜性,从土地的物理属性出发,深入到土地的经济属性领域。他所强调的适宜性其实是土地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综合。土地适宜性需要研究景观、地形、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以既满足建设需要,又减少对地形的破坏,并保护用地的景观特征。而经济适宜性则需要分析地价因素、地块大小、土方平衡、单位用地投资门槛、容积率等内容,以保证开发行为既节省成本,又有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见图2。
图1 控规框架图
图2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规框架图
4 实证案例
4.1 项目概况
某区域总面积3059km2。规划用地位于市区西南部,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5km,北部与主城区西部组团相望,用地规模约2.38km2。可用的建设开发用地十分有限,规划用地将作为产业综合园区进行开发建设。
4.2 基地特征
基地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景观优越、生态敏感、地形复杂。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该自西南向东北环绕用地,景观条件十分优越。规划用地位于该溪的上游,溪水清澈,用地内植被茂密,生态__敏感。规划范围内,超过85%的区域为山地,最高点海拔高度为297.1m,最低处海拔高度200.7m,绝对高差约100m,该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用地特征,在基地内得到充分体现。
4.3 规划策略
由于用地的景观条件优越和高生态敏感性的特征,规划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对用地的客观分析评价为基础,采用设计结合自然引导下的控规设计方法,自下而上,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
4.4 适宜性分析
1)土地适宜性
对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通过对用地现状、景观、地形和生态条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用地现状主要以耕地、林地、村庄建设用地和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部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占地面积共8.04hm2。
地形方面,现状地形以低山丘陵地为主,高程在200~298m之间,规划用地内高程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南部山体高程多在260~298m之间。规划区内坡度较大,山地坡度多在15%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体与平地交接的地形骤变地带,整体坡度分布较为“零碎”,开发难度较大。
景观方面以与规划用地隔河相望的该市西部城区为主要观景点,对用地的北侧景观界面进行重点评价。从整体远景来看,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自然植被保护较好。从近景来看,位于北部东西向延展的前景山体为主要的景观界面,前景山体的西部地形起伏,植被茂密,轮廓线优美;东部山形低缓,局部植被稀少,景观不及西部优美。因此,规划应注意对前景山体的保护,使之呈现出景观的连续性。
生态方面主要分析了地表植被分布特征。根据现状植被分布,土地分为五类,即水稻田、木耳和蘑菇轮作地、自然林地。水稻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溪边平坦地带。木耳和蘑菇轮作地主要在基地南部有少量分布。自然林地主要分布在用地中部的山地地带。茶园主要分布在基地南部,在东部也有少量分布。
2)经济适宜性
对用地的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要求,将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控制指标,并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增强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经济适宜性评价主要研究用地功能、地块划分、土方平衡、容积率确定、投资门槛要求等内容。为确定地块规模和容积率,规划研究了该市已经建成的相关产业工业园区的地块大小和容积率指标,由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以竹木加工、玩具制造为主,因此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规划确定的单个厂房用地规模在1.2~1.7hm2,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为0.5~1.0。为使土方工程量最为节省,减少建设成本,要求制定竖向规划的多方案比选。为使产业园区具备良好的产出效益,规划研究了该市已开发建设园区的成功经验,确定工业用地的单位面积投资规模为每亩不低于150万元,每亩净地出让价不低于12万元,供建设管理部门参考。
3)适宜性分区
根据对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规划用地可分为五个适宜的用途分区。
4.5 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位于片区主干路与53省道交汇处的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两轴,即省道城市功能发展轴和片区功能发展轴。五区,即位于省道西侧的公共设施区;位于用地中部的产业园区,包括新技术产业园和高品质农业加工园;位于该溪沿岸的居住生活区;位于居住区和产业园区之间,主要为自然山地的生态涵养区。
5 结语
总之,生态规划是融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生态规划设计引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了土地的固有属性对功能使用的适宜性、限制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确定土地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供遵循的标准,因此,具体应用及其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邢尚青;苏海龙.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规划方法与实践——以海南大灵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年01期
[2] 黄光宇;陈勇;田玲;闫田华;李萍萍,庄海波;肖刚;郑静.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科学城为例[J].城市规划,199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