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据库应用技术》的讲授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差异化教学,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一个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数据分析用例及讲授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结合完整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数据库应用技术 差异化教学 数据分析 课程设计
《数据库应用技术》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操作,因此教材设计和授课内容均侧重操作,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一个已有数据库即可。可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相差甚远,同一个教学内容和同一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高端实际运用能力,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差异化教学。
一、教学现状
常规课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各对象的相关操作,对数据库的结构及使用有一个完整概念,再通过上机操作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实例,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对文史及艺术类学生是恰当的,但对于理工科学生,则显得过于简单。
例如,教材第一章涉及部分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建模理论,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一般只进行简单解释,不做深入讲解,实际的授课用例和学生上机使用的操作用例,都是已经满足关系数据库基本要求的数据内容,学生只需将学到的操作方法在机器上认真完成,即可实现常规课程要求。但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使得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更多更深的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而这种过于浅显的理论内容和纯操作要求,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教学实施方案
与教学和操作用例不同,这里给出的数据是完全根据用户的自然认知、从实际工作中现场采集而成的,没有进行任何与数据库设计有关的合理划分,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才有可能独立完成分析、拆解与整体构建。
因此,这个用例可以在讲解完实体-联系模型、数据库的完整性理论和规范化操作之后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分析思考,进行实体划分,绘制各实体的实体-属性图,最后构建整个系统的全局实体-联系图。在之后的理论课上,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并讲解自己的分析过程、划分依据及构建结果,教师则视具体情况,提示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给出正确结构及划分理由。
这个分析和构建过程,让学生对从原始数据采集到形成可行的数据库系统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着手布置课程设计题目。与这个用例类似,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或上网寻找若干来自实际应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如火车售票系统、图书借阅管理、超市商品进销等,5~6人组成一组,根据选题自行完成查阅资料、收集原始数据、分析数据需求、划分数据、绘制全局实体-联系图、制作数据字典及设计具体实验数据等工作,随着第二章开始的数据库操作等内容的学习,逐步完成从建库、建表到实现各种查询、窗体和报表的一整套操作功能,教师提供全程辅导,给出相关设计和操作建议,课程结束时,学生也同步设计实现了一个小型的、可以正常运转的数据库系统。
这套教学方法在本院2012级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非常理想。
三、总结
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因此,教学内容应尽量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应学生的专业性质。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差异化教学法,针对具体专业,融入不同的授课内容和讲解方法,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肖丹凤,杨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244-245.
[2]陈林.数据库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9-51.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数据库应用技术 差异化教学 数据分析 课程设计
《数据库应用技术》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操作,因此教材设计和授课内容均侧重操作,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一个已有数据库即可。可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相差甚远,同一个教学内容和同一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高端实际运用能力,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差异化教学。
一、教学现状
常规课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各对象的相关操作,对数据库的结构及使用有一个完整概念,再通过上机操作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实例,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对文史及艺术类学生是恰当的,但对于理工科学生,则显得过于简单。
例如,教材第一章涉及部分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建模理论,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一般只进行简单解释,不做深入讲解,实际的授课用例和学生上机使用的操作用例,都是已经满足关系数据库基本要求的数据内容,学生只需将学到的操作方法在机器上认真完成,即可实现常规课程要求。但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专业特点和学习能力使得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更多更深的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而这种过于浅显的理论内容和纯操作要求,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教学实施方案
与教学和操作用例不同,这里给出的数据是完全根据用户的自然认知、从实际工作中现场采集而成的,没有进行任何与数据库设计有关的合理划分,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才有可能独立完成分析、拆解与整体构建。
因此,这个用例可以在讲解完实体-联系模型、数据库的完整性理论和规范化操作之后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分析思考,进行实体划分,绘制各实体的实体-属性图,最后构建整个系统的全局实体-联系图。在之后的理论课上,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并讲解自己的分析过程、划分依据及构建结果,教师则视具体情况,提示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给出正确结构及划分理由。
这个分析和构建过程,让学生对从原始数据采集到形成可行的数据库系统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着手布置课程设计题目。与这个用例类似,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或上网寻找若干来自实际应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如火车售票系统、图书借阅管理、超市商品进销等,5~6人组成一组,根据选题自行完成查阅资料、收集原始数据、分析数据需求、划分数据、绘制全局实体-联系图、制作数据字典及设计具体实验数据等工作,随着第二章开始的数据库操作等内容的学习,逐步完成从建库、建表到实现各种查询、窗体和报表的一整套操作功能,教师提供全程辅导,给出相关设计和操作建议,课程结束时,学生也同步设计实现了一个小型的、可以正常运转的数据库系统。
这套教学方法在本院2012级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非常理想。
三、总结
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因此,教学内容应尽量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应学生的专业性质。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差异化教学法,针对具体专业,融入不同的授课内容和讲解方法,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肖丹凤,杨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244-245.
[2]陈林.数据库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