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睛疲劳了,人们常常选择滴限液。有调查显示,目前选择使用滴眼液来缓解限疲劳的人群约占70%。
但是,使用过滴眼液的人都知道:滴眼液常常滴不准。若眼药水不能准确滴入眼球而滴到眼眶周围,那么,眼眶周围的汗渍等污染物就会随药水流入眼睛,容易导致眼睛感梁。
为此,我们就萌生了设计一个眼药水方便滴瓶的想法,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着手研制。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5周):调研、了解相关信息。
1、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店等场所查找同类产品的设计信息。
2、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采访等方式,了解市民在使用眼药水肘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4~5周):分析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并结合我们的初步设计构思,绘制设计图样。
第三阶段(3~4周):根据设计图样,进行模型或实物制作、调试和改良。
第四阶段(3~5周):完成结题报告和其他书面记录。
制作过程
应用原理:利用镜片反射原理,使盛装滴限液的瓶口尖端部分通过镜片反射形成镜像,眼药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根据数学“两点定一线”原理(像点、滴瓶瓶口组成一线)准确滴入使用者的眼睛,如图1所示。
设计思路及模型制作过程:我们初步的设想是通过在眼药水滴瓶的幕个地方增加一块镜片让使用者清楚看到自己的眼睛,从而准确滴下限药水。但是,究竟在什么位置、采用怎样的材料和做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呢,我们心里没有底。
为此,我们请教了老师。老师建议我们先从原理入手,然后根据原理来选择最简单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
于是,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1选取材料:取几片比较小的镜片、细铁丝、小发夹和有限药水的滴瓶。
2工具:502胶水、小钳子、小剪刀、小刀片。
3制作过程:我们先将镜片用502胶水固定在细铁丝的一端,然后将细铁丝的另一端固定在小发夹上,接着我们将小发夹轻轻地夹到滴瓶的颈部,就这样第一个模型就完成了。随后,我们用第一个模型对细铁丝的长度以及镜片与滴瓶夹角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结景。
调试作品
接下来,我们对模型进行了必要的调试。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细铁丝的长度在5~6毫米之间为好,镜片应与滴瓶平行,以能看到瓶口的“像”为好。
最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产品的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修改:不用小型发夹进行固定,直接将细铁丝弯成u形夹在滴瓶瓶颈进行固定:用塑料丝代替细铁丝,以方便产品大量生产:为防止产品丢失或摔坏,增加了一条细线扣在滴瓶上。
市作品经同学们试用后,给予较高评价,大家都说它方便实用。
(本作品荣获广东省第七届少年儿童发明奖三等奖。作者:广东省河源市河源中学学生;指导教师:陈志能)
但是,使用过滴眼液的人都知道:滴眼液常常滴不准。若眼药水不能准确滴入眼球而滴到眼眶周围,那么,眼眶周围的汗渍等污染物就会随药水流入眼睛,容易导致眼睛感梁。
为此,我们就萌生了设计一个眼药水方便滴瓶的想法,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着手研制。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5周):调研、了解相关信息。
1、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店等场所查找同类产品的设计信息。
2、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采访等方式,了解市民在使用眼药水肘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4~5周):分析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并结合我们的初步设计构思,绘制设计图样。
第三阶段(3~4周):根据设计图样,进行模型或实物制作、调试和改良。
第四阶段(3~5周):完成结题报告和其他书面记录。
制作过程
应用原理:利用镜片反射原理,使盛装滴限液的瓶口尖端部分通过镜片反射形成镜像,眼药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根据数学“两点定一线”原理(像点、滴瓶瓶口组成一线)准确滴入使用者的眼睛,如图1所示。
设计思路及模型制作过程:我们初步的设想是通过在眼药水滴瓶的幕个地方增加一块镜片让使用者清楚看到自己的眼睛,从而准确滴下限药水。但是,究竟在什么位置、采用怎样的材料和做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呢,我们心里没有底。
为此,我们请教了老师。老师建议我们先从原理入手,然后根据原理来选择最简单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
于是,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1选取材料:取几片比较小的镜片、细铁丝、小发夹和有限药水的滴瓶。
2工具:502胶水、小钳子、小剪刀、小刀片。
3制作过程:我们先将镜片用502胶水固定在细铁丝的一端,然后将细铁丝的另一端固定在小发夹上,接着我们将小发夹轻轻地夹到滴瓶的颈部,就这样第一个模型就完成了。随后,我们用第一个模型对细铁丝的长度以及镜片与滴瓶夹角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结景。
调试作品
接下来,我们对模型进行了必要的调试。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细铁丝的长度在5~6毫米之间为好,镜片应与滴瓶平行,以能看到瓶口的“像”为好。
最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产品的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修改:不用小型发夹进行固定,直接将细铁丝弯成u形夹在滴瓶瓶颈进行固定:用塑料丝代替细铁丝,以方便产品大量生产:为防止产品丢失或摔坏,增加了一条细线扣在滴瓶上。
市作品经同学们试用后,给予较高评价,大家都说它方便实用。
(本作品荣获广东省第七届少年儿童发明奖三等奖。作者:广东省河源市河源中学学生;指导教师:陈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