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习欲望,形成最佳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体育;分层教学;研究与尝试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体育骨干唱大戏,多数学生作观众”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身体综合素质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身体素质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身体素质培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分层
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锻炼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生“练习跑步,发展耐久能力”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订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何克服生理上的反应(动作的正确性,快慢节奏等)及心理上的反应(呼吸节奏、极点出现时的应变能力、坚定信心激发其毅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目标:①通过原地慢跑、摆臂、脚的蹬摆、呼吸调节来体会跑进中的各种感受;②身临其境,通过组织学生在跑道上慢跑进行体会各种动作以及呼吸的方法和节奏来感受身体对该运动的适应能力;③将心比心,通过体育骨干的现场示范表演,展现出他们在跑进中的那种强壮的体魄你追我赶的那种不甘示弱拼搏精神,全体学生呼喊助威的那个融洽欢快的氛围。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素质水准按分目标选择。这样做,分解了学生对一听到要跑步就惊慌的恐惧心理难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觉得我也能跑步了,让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感到我能行,下次运动会我也能参加了,使身体素质很好的耐力型学生产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二、训练内容分层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体本能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练习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整体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娱乐学生身心健康。
(一)运用不同的形式,分层次训练
例如:教学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青年长拳”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达到锻炼作用,体会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等紧密结合等因素,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实物示范,请一个同学或是自己当成学生的靶子,并且给予一个积极巧妙的防守,让其明白动作的不能协调配合,力量的不够而反让对手占了上风。在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时,教师有意识先请掌握一般的学生到前面演示,在他演示的时候再让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上前来给予其纠正错误并令其自己也演示一遍。然后又请完全掌握了的学生上前来帮其纠正错误。最后再请掌握较差的学生上前来帮前几个学生作总结并给予他们打个分值,再让其自己演示一遍。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并可设计一个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评价,并在评价其不好之处让他们集体演示那个被纠正的动作。这样分层次训练,既达到“异曲同工”之效,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注重提高训练
例如:教完“短跑的起跑、加速跑之后”,设置这样几个爬坡似的练习:①(巩固练习)要求学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多练习几次,体会起跑的动作和加速时的速度感觉。②(提高练习)要求掌握一般的学生通过动作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发现什么,感觉自己还在在那个方面的素质要求。③(发展练习)要求对这两个环节掌握很好的学生,试着自己跑一个途中跑,仍至最后冲刺。再讲出自己在这个环节中有什么过渡反应,引导他们说出要完成这个100米跑必须在那几个方面来锻炼自己,身体的那些部位的素质给他在这个100米跑中带来的优势。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三)架起训练阶梯,活化训练过程
训练设计要精细化,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认识、练习和掌握的过程层层递进,促使了每个学生都进入和经历学习分段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排球”这一内容时,搭起如下训练阶梯:
1.激发练习动机。要求每组学生在集体“游戏”这个球时:只准用手触球,不要使球掉在地上。在开始部分里,不管他们是怎样去“玩”这个球,只要坚持这个原则都可以,为使球不掉在地上,每组学生都会开动脑筋想办法。
2.促进练习积极性。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上面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用心听,认真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理由,准备身体力行“谈”看法。然后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传球、垫球的示范,再组织教学让学生们来体会这些动作,教师指导。
3.巩固练习成果。再次分组,让学生把刚才从老师那里学来的那些技术在每组里尽情的运用,互相指点,有说有笑有练,轻松愉快的巩固练习以达到掌握的目的,而老师就可以下到每组里去“帮困”了。
4.灵活运用掌握技术。在学生初步掌握这几个基本的动作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示范了(老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给全班同学一个欣赏的休息机会。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轮流对垫或对传了。
三、评价标准分层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为前提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要做到评价分层与目标分层相结合,评价分层与相互学习相结合。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恰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相互评价。这种相互评价,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同时培养和提高了鉴赏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教育,2002.
[2]吴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山西教育,2009.
【关键词】中学体育;分层教学;研究与尝试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体育骨干唱大戏,多数学生作观众”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身体综合素质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身体素质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身体素质培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分层
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锻炼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生“练习跑步,发展耐久能力”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订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何克服生理上的反应(动作的正确性,快慢节奏等)及心理上的反应(呼吸节奏、极点出现时的应变能力、坚定信心激发其毅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目标:①通过原地慢跑、摆臂、脚的蹬摆、呼吸调节来体会跑进中的各种感受;②身临其境,通过组织学生在跑道上慢跑进行体会各种动作以及呼吸的方法和节奏来感受身体对该运动的适应能力;③将心比心,通过体育骨干的现场示范表演,展现出他们在跑进中的那种强壮的体魄你追我赶的那种不甘示弱拼搏精神,全体学生呼喊助威的那个融洽欢快的氛围。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素质水准按分目标选择。这样做,分解了学生对一听到要跑步就惊慌的恐惧心理难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觉得我也能跑步了,让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感到我能行,下次运动会我也能参加了,使身体素质很好的耐力型学生产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二、训练内容分层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体本能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练习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整体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娱乐学生身心健康。
(一)运用不同的形式,分层次训练
例如:教学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青年长拳”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达到锻炼作用,体会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等紧密结合等因素,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实物示范,请一个同学或是自己当成学生的靶子,并且给予一个积极巧妙的防守,让其明白动作的不能协调配合,力量的不够而反让对手占了上风。在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时,教师有意识先请掌握一般的学生到前面演示,在他演示的时候再让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上前来给予其纠正错误并令其自己也演示一遍。然后又请完全掌握了的学生上前来帮其纠正错误。最后再请掌握较差的学生上前来帮前几个学生作总结并给予他们打个分值,再让其自己演示一遍。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并可设计一个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评价,并在评价其不好之处让他们集体演示那个被纠正的动作。这样分层次训练,既达到“异曲同工”之效,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注重提高训练
例如:教完“短跑的起跑、加速跑之后”,设置这样几个爬坡似的练习:①(巩固练习)要求学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多练习几次,体会起跑的动作和加速时的速度感觉。②(提高练习)要求掌握一般的学生通过动作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发现什么,感觉自己还在在那个方面的素质要求。③(发展练习)要求对这两个环节掌握很好的学生,试着自己跑一个途中跑,仍至最后冲刺。再讲出自己在这个环节中有什么过渡反应,引导他们说出要完成这个100米跑必须在那几个方面来锻炼自己,身体的那些部位的素质给他在这个100米跑中带来的优势。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三)架起训练阶梯,活化训练过程
训练设计要精细化,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认识、练习和掌握的过程层层递进,促使了每个学生都进入和经历学习分段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排球”这一内容时,搭起如下训练阶梯:
1.激发练习动机。要求每组学生在集体“游戏”这个球时:只准用手触球,不要使球掉在地上。在开始部分里,不管他们是怎样去“玩”这个球,只要坚持这个原则都可以,为使球不掉在地上,每组学生都会开动脑筋想办法。
2.促进练习积极性。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上面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用心听,认真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理由,准备身体力行“谈”看法。然后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传球、垫球的示范,再组织教学让学生们来体会这些动作,教师指导。
3.巩固练习成果。再次分组,让学生把刚才从老师那里学来的那些技术在每组里尽情的运用,互相指点,有说有笑有练,轻松愉快的巩固练习以达到掌握的目的,而老师就可以下到每组里去“帮困”了。
4.灵活运用掌握技术。在学生初步掌握这几个基本的动作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示范了(老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给全班同学一个欣赏的休息机会。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轮流对垫或对传了。
三、评价标准分层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为前提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要做到评价分层与目标分层相结合,评价分层与相互学习相结合。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恰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相互评价。这种相互评价,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同时培养和提高了鉴赏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教育,2002.
[2]吴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山西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