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负泥虫俗称巴巴虫、背屎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在黑龙江省是属于常发生性害虫。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的水稻区,平原地区发生较轻。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谷子、芦苇、游草、剪草等。
一、为害症状: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水稻,成虫、幼虫均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一层透明的表皮。被害叶上形成许多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乃至全田叶片发白,使水稻生育迟缓、植株矮小,分蘖减少,被害秧苗即使能复活,后期生长和产量也受影响。一般情况减产5~10%。
二、识别特征
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1、成虫体长4~4.5毫米,头小黑色,复眼也为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至红褐色,略呈钟罩形。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一鞘翅上有10~11条纵横刻点。足黄色至黄褐色,跗节黑色,体腹面黑色。雌虫腹面突起,雄虫较为平坦。
2、卵长0.7毫米左右,长卵圆形。初产时淡黄色,渐变暗绿色或灰褐色,将孵化时为黑绿色。
3、幼虫体长4-6毫米,头小黑色,头腹部黄绿到乳白色,体短肥。初孵幼虫体淡黄色,成熟幼虫黑褐色,腹部背面明显球状隆起,肛门向上开口,幼虫将粪便堆积在体背上,故称“背屎虫”或“负泥虫”。
4、蛹体长约4.5毫米,体鲜褐色,羽化前鞘翅变红褐色或青色,腹部变黑。蛹外有灰白色棉絮状的茧。
三、发生规律
1、生活史在黑龙江省水稻负泥虫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稻田附近的山坡、田埂、沟边、塘边等杂草间或草根下越冬。春季越冬成虫初期先在越冬场所附近李氏禾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活动。当直播田秧苗露出水面后,便迁移到秧田产卵繁殖为害。插秧田在插秧后立即扩大到本田。产卵于稻苗叶片上,卵经7~10天孵化出幼虫,继续为害水稻叶片,一般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害最重。幼虫期15天左右,老熟幼虫先除去背上粪便,爬到完好的稻叶上作茧化蛹,蛹期10~14天,7月以后成虫陆续羽化,入秋以后转移到越冬场所准备越冬。成虫在晴天暖和的天气比较活跃,而幼虫怕干燥,多于早晨或傍晚由心叶内上升到叶片上造成许多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变白,以至破裂、腐烂,造成缺苗。一般山区、半山区比平原区稻田发生重;稻苗生育期间阴雨连绵有利于成虫和幼虫的发生与为害。
2、主要习性
假死性和群集性成虫不仅有假死性,而且还有群集性。在越冬时,成虫常群集在一起,一般数十头集居在一起。
产卵雌虫通常将卵产于叶正面近叶尖处,少数产在叶背或叶鞘上。通常3~5粒或10余粒堆在一起。
取食初孵幼虫在常在心叶内取食,稍大后才转移到叶片上为害,然后,沿地下茎钻入泥土中食害稻株须根。
幼虫怕干枯和高温幼虫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才出现在叶上活动,当阳光猛烈时则隐蔽于背光的一面,或躲在心叶等处。
背粪幼虫自孵化到化蛹前具有背粪的习性。老熟幼虫才拖去背上粪堆,分泌白色泡沫在稻叶或叶鞘上凝结成茧,并在其内化蛹。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①越冬成虫活动和为害时间,常因各地差异而不同。在北方越冬成虫通常在6月份才开始恢复活动,待水稻长到3~4片叶时,才转至秧田繁殖为害;而在南方,3~4月份开始恢复活动,4~5月份为害早稻秧田和本田;②阴天、小雨天多,有利于负泥虫的发生。
2、地势负泥虫多发生于山区、半山区,尤其是山谷、山沟里稻田为多,为害重。
3、天敌负泥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负泥虫瘿小蜂、负泥虫金小蜂、弓背小蜂、负泥虫瘦姬蜂及桑名驼姬蜂等。
五、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成虫冬春结合积肥,铲除路边、沟塘边等处杂草,可以消灭越冬成虫,减轻稻田为害。并在修沟、整路时,注意添堵缝隙,消灭越冬成虫。
适时插秧适当提早插秧,培育壮秧,可避免水稻负泥虫的为害。
2、物理防治在卵大部分孵化后进行,利用扫帚的弹性,在清晨用小扫帚将幼虫扫落或打死,每天扫一次,连续3-4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扫后结合薅草将掉落水中的虫子压人泥里,效果更好。稻田灌水消灭成虫。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当秧苗生长高度还未超过田埂时,引水人田,并浸没秧尖,同时散布7~10毫米的稻草,使成虫附集其上,然后用竹竿或草绳连草带虫拉集田角,收集深埋,处理完后,立即放水。
3、药剂防治防治时期应根据田间调查以成虫大量交尾而尚未离开秧田时,施药效果最好;在成虫大量交尾而未产卵前是防治成虫的适期。在卵已大部分孵化、幼虫仅为黄米粒大小是防治幼虫的适期。
本田期施药则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时间要在成虫大量迁入稻田、温度较高的中午为佳;防治标准应在田间幼虫孵化率为70%~80%时,或幼虫黄米粒大小时效果最好。常用药剂有:40%毒死蜱乳油每亩50-6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每亩lOO克,或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每亩50~60毫升,对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一、为害症状: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水稻,成虫、幼虫均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一层透明的表皮。被害叶上形成许多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乃至全田叶片发白,使水稻生育迟缓、植株矮小,分蘖减少,被害秧苗即使能复活,后期生长和产量也受影响。一般情况减产5~10%。
二、识别特征
负泥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幼虫为寡足型幼虫,成虫为小甲虫。
1、成虫体长4~4.5毫米,头小黑色,复眼也为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至红褐色,略呈钟罩形。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一鞘翅上有10~11条纵横刻点。足黄色至黄褐色,跗节黑色,体腹面黑色。雌虫腹面突起,雄虫较为平坦。
2、卵长0.7毫米左右,长卵圆形。初产时淡黄色,渐变暗绿色或灰褐色,将孵化时为黑绿色。
3、幼虫体长4-6毫米,头小黑色,头腹部黄绿到乳白色,体短肥。初孵幼虫体淡黄色,成熟幼虫黑褐色,腹部背面明显球状隆起,肛门向上开口,幼虫将粪便堆积在体背上,故称“背屎虫”或“负泥虫”。
4、蛹体长约4.5毫米,体鲜褐色,羽化前鞘翅变红褐色或青色,腹部变黑。蛹外有灰白色棉絮状的茧。
三、发生规律
1、生活史在黑龙江省水稻负泥虫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稻田附近的山坡、田埂、沟边、塘边等杂草间或草根下越冬。春季越冬成虫初期先在越冬场所附近李氏禾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活动。当直播田秧苗露出水面后,便迁移到秧田产卵繁殖为害。插秧田在插秧后立即扩大到本田。产卵于稻苗叶片上,卵经7~10天孵化出幼虫,继续为害水稻叶片,一般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害最重。幼虫期15天左右,老熟幼虫先除去背上粪便,爬到完好的稻叶上作茧化蛹,蛹期10~14天,7月以后成虫陆续羽化,入秋以后转移到越冬场所准备越冬。成虫在晴天暖和的天气比较活跃,而幼虫怕干燥,多于早晨或傍晚由心叶内上升到叶片上造成许多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变白,以至破裂、腐烂,造成缺苗。一般山区、半山区比平原区稻田发生重;稻苗生育期间阴雨连绵有利于成虫和幼虫的发生与为害。
2、主要习性
假死性和群集性成虫不仅有假死性,而且还有群集性。在越冬时,成虫常群集在一起,一般数十头集居在一起。
产卵雌虫通常将卵产于叶正面近叶尖处,少数产在叶背或叶鞘上。通常3~5粒或10余粒堆在一起。
取食初孵幼虫在常在心叶内取食,稍大后才转移到叶片上为害,然后,沿地下茎钻入泥土中食害稻株须根。
幼虫怕干枯和高温幼虫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才出现在叶上活动,当阳光猛烈时则隐蔽于背光的一面,或躲在心叶等处。
背粪幼虫自孵化到化蛹前具有背粪的习性。老熟幼虫才拖去背上粪堆,分泌白色泡沫在稻叶或叶鞘上凝结成茧,并在其内化蛹。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①越冬成虫活动和为害时间,常因各地差异而不同。在北方越冬成虫通常在6月份才开始恢复活动,待水稻长到3~4片叶时,才转至秧田繁殖为害;而在南方,3~4月份开始恢复活动,4~5月份为害早稻秧田和本田;②阴天、小雨天多,有利于负泥虫的发生。
2、地势负泥虫多发生于山区、半山区,尤其是山谷、山沟里稻田为多,为害重。
3、天敌负泥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负泥虫瘿小蜂、负泥虫金小蜂、弓背小蜂、负泥虫瘦姬蜂及桑名驼姬蜂等。
五、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成虫冬春结合积肥,铲除路边、沟塘边等处杂草,可以消灭越冬成虫,减轻稻田为害。并在修沟、整路时,注意添堵缝隙,消灭越冬成虫。
适时插秧适当提早插秧,培育壮秧,可避免水稻负泥虫的为害。
2、物理防治在卵大部分孵化后进行,利用扫帚的弹性,在清晨用小扫帚将幼虫扫落或打死,每天扫一次,连续3-4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扫后结合薅草将掉落水中的虫子压人泥里,效果更好。稻田灌水消灭成虫。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当秧苗生长高度还未超过田埂时,引水人田,并浸没秧尖,同时散布7~10毫米的稻草,使成虫附集其上,然后用竹竿或草绳连草带虫拉集田角,收集深埋,处理完后,立即放水。
3、药剂防治防治时期应根据田间调查以成虫大量交尾而尚未离开秧田时,施药效果最好;在成虫大量交尾而未产卵前是防治成虫的适期。在卵已大部分孵化、幼虫仅为黄米粒大小是防治幼虫的适期。
本田期施药则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时间要在成虫大量迁入稻田、温度较高的中午为佳;防治标准应在田间幼虫孵化率为70%~80%时,或幼虫黄米粒大小时效果最好。常用药剂有:40%毒死蜱乳油每亩50-6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每亩lOO克,或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每亩50~60毫升,对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