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成长为健康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学生,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内容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关,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自我修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道德、智慧、体质和美。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与学生身心成长密切相关的课程。要想让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真正生发情感,感悟生活,获得精神成长,并内化为行动,一定要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只有一堂“美”的道德与法治课才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
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提起《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无聊、死记硬背,带着这样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达不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衷。基于此,教师应当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改进,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关注初中生的特点和需求,并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出发,注重各个细节的优化,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美”起来。总有一天,学生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这就像一个大考场,测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内在修养。学生需要能够辨别是非,准确认识真相、善良和美丽,避免消极和消极的行为,从而成为既有诚信又有才能的人。
一、课堂案例导入的生活之美
案例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最为常见一种教学形式。其具体地就是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为基础,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来渗透教学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所对应的知识。此外,真实且符合学生生活认知经验的案例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之中,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
例如,在《做负责任的人》中,教师要结合知识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对应,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大巴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并通过相关视频来了解这个伟大的大巴司机,他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心脏病发作,他在强忍剧痛的情况下,做出了三件事:先是把大巴车缓缓地靠向路边,用尽最后的力气拉下手刹,接着打开车门让乘客们安全下车之后,熄灭了发动机。在极其艰难地做完这三件事之后,他趴在了方向盘上永远地停止了呼吸[2]。大巴司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职业所赋予自己的使命和应有的责任。
在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对于社会和他人负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地促进学生未来稳定的发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自己已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既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述,也可以采用问答交流或是探讨,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堂辩论教学的逻辑之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强调通过生活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但以生活这个大环境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知识的传授过程缺少一定的特定性,这就需要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生活化内容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合理辩论的方式,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掌握知识,从而生活的实际运用中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提升其学习水平和感悟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善用法律》一课中,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小李是某小区的一名保安,一天他为了协助警方抓捕抢劫犯罪嫌疑人,被摩托车撞伤,但他强忍剧痛制服了嫌疑人,并将其交给了民警。也因此,小李被授予了“见义勇为”的光荣称号。
现在有两个观点:1.小李的做法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2.如果在于犯罪嫌疑人争斗的过程中,受伤的是犯罪嫌疑人,那么他就不会获得“见义勇为”的光荣称号了[3]。由此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引出我国刑法的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是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性行为,如果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那么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三、课堂情境教学的体验之美
模拟法庭也是互动性教学模式的一种,属于情境性教学,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根据,设计出相应的情境来使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因为法律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所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实际案例的方式来开展模拟法庭,有效地学习并运用法律知识[4]。
例如,在《善用法律》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实际案例来开展模拟法庭,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如检察官、审判长、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赋予他们不同的身份来让学生根据自身角色进行辯论,在辩论过程中运用法律知识,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其法律意识。
四、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精心设计,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美的仪态,美的语言,美的导入,美的素材,美的活动去营造美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一种美的境界,再由这种美的体验到内心的认同,从而获得新知,启发思维,调整行为,相信亦会影响到课堂中学生的心理、意识、观念等精神领域,为其成就一个幸福的完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晓松.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98.
[2]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3]马锡霞.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79.
[4]陈婷.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思考和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4-85.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
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提起《道德与法治》课程,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无聊、死记硬背,带着这样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达不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衷。基于此,教师应当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改进,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关注初中生的特点和需求,并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出发,注重各个细节的优化,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美”起来。总有一天,学生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这就像一个大考场,测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内在修养。学生需要能够辨别是非,准确认识真相、善良和美丽,避免消极和消极的行为,从而成为既有诚信又有才能的人。
一、课堂案例导入的生活之美
案例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最为常见一种教学形式。其具体地就是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为基础,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来渗透教学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所对应的知识。此外,真实且符合学生生活认知经验的案例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之中,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
例如,在《做负责任的人》中,教师要结合知识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对应,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大巴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并通过相关视频来了解这个伟大的大巴司机,他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心脏病发作,他在强忍剧痛的情况下,做出了三件事:先是把大巴车缓缓地靠向路边,用尽最后的力气拉下手刹,接着打开车门让乘客们安全下车之后,熄灭了发动机。在极其艰难地做完这三件事之后,他趴在了方向盘上永远地停止了呼吸[2]。大巴司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职业所赋予自己的使命和应有的责任。
在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对于社会和他人负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地促进学生未来稳定的发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自己已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既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述,也可以采用问答交流或是探讨,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堂辩论教学的逻辑之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强调通过生活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但以生活这个大环境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知识的传授过程缺少一定的特定性,这就需要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生活化内容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合理辩论的方式,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掌握知识,从而生活的实际运用中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提升其学习水平和感悟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善用法律》一课中,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小李是某小区的一名保安,一天他为了协助警方抓捕抢劫犯罪嫌疑人,被摩托车撞伤,但他强忍剧痛制服了嫌疑人,并将其交给了民警。也因此,小李被授予了“见义勇为”的光荣称号。
现在有两个观点:1.小李的做法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2.如果在于犯罪嫌疑人争斗的过程中,受伤的是犯罪嫌疑人,那么他就不会获得“见义勇为”的光荣称号了[3]。由此引发学生的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引出我国刑法的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是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及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性行为,如果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那么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三、课堂情境教学的体验之美
模拟法庭也是互动性教学模式的一种,属于情境性教学,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根据,设计出相应的情境来使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因为法律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所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实际案例的方式来开展模拟法庭,有效地学习并运用法律知识[4]。
例如,在《善用法律》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实际案例来开展模拟法庭,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如检察官、审判长、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赋予他们不同的身份来让学生根据自身角色进行辯论,在辩论过程中运用法律知识,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其法律意识。
四、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精心设计,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美的仪态,美的语言,美的导入,美的素材,美的活动去营造美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一种美的境界,再由这种美的体验到内心的认同,从而获得新知,启发思维,调整行为,相信亦会影响到课堂中学生的心理、意识、观念等精神领域,为其成就一个幸福的完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晓松.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98.
[2]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3]马锡霞.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79.
[4]陈婷.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思考和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