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針对大型压水堆中电气贯穿件的T型接头焊接,采用了刚性方法控制焊接变形,用手工焊条电弧焊(SMAW)焊接时出现裂纹问题,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改进了焊接工艺,减少了焊缝缺陷,提高了超声波检测合格率。
【关键词】SA-350 Gr.LF2Cl.1;SA-738Gr.B;焊接变形;SMAW;裂纹 焊接工艺;贯穿件
1.前言
新型核电在建造中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实行车间预制、现场组装和整体吊装的方法,提高了建造效率。模块主要分为结构模块、设备模块和CV模块,CV模块上分布42个机械贯穿件套筒,29个电气贯穿件套筒,以及2个设备闸门和2个人员过渡舱。
2.焊接工艺及产生缺陷原因分析
2.1母材及焊材
CV贯穿件补强板采用钢材SA-738Gr.B,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如下表1。
2.2焊接工艺
电气贯穿件补强板厚度90mm,套筒壁厚57mm。套筒与补强板的接头采用T型接头,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电流90~180A,电压22~28V,最大热输入35.6KJ/cm,最小预热温度100°C,最大层间温度200°C,焊后进行热处理消除应力。
焊缝厚度较大,焊缝采用双面V型坡口,焊缝清根形式为碳弧气刨,清根后做PT检测,焊缝盖面完成后进行PT、UT检测。
2.3焊接过程产生缺陷及原因分析
在套筒与补强板焊缝焊接监控过程中发现,焊缝在清根后PT检测时基本无显示性缺陷产生。但在整体焊接完成后,进行UT检测时绝大多数焊缝均存在不可接受缺陷。缺陷形式为裂纹、未焊透、未熔合。缺陷位置在靠近套筒一侧,有些裂纹已扩展至套筒近表面。
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如下:
(1)焊缝根部间隙小,间隙大多在0~2之间,焊接时不容易焊透,气刨清根时如果挖的深度不够,缺陷就容易残留在焊缝内部。
(2)焊接残余应力是裂纹产生的必要条件。补强板拉伸强度585~705MPa,套筒拉伸强度485~655MPa,E9018拉伸强度620~735MPa,由于焊缝厚度较大,焊接过程会产生很高的残余应力,而在焊接套筒与补强板焊缝前,补强板与筒体焊缝已经焊接完成,焊缝在拘束状态下,应力无处释放,在拉伸应力作用下裂纹就在母材与熔敷金属中薄弱部位产生了。
(3)焊后去应力热处理未及时进行。多数焊缝焊接完成后,需UT检测合格后进行去应力热处理,放置时间超过一个月,去应力热处理未及时进行,焊缝在应力长期作用下产生裂纹。
2.4工艺改进
针对缺陷产生的原因,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1)为避免焊缝根部产生未焊透、未熔合缺陷产生,采用氩弧焊打底,这样既避免了气刨时缺陷刨不净,也能大大减少人力消耗。
(2)由于焊缝根部容易产生缺陷,打底第一层强制进行PT或MT检测,如发现缺陷及时进行消除。
(3)焊缝拘束状态下应力无处释放,改进安装工艺,先组装焊接套筒与补强板焊缝,这样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处于无约束状态,应力可进行最大程度的释放,减少裂纹产生。
(4)分析两种母材与焊材的拉伸应力及缺陷产生位置,考虑采用拉伸应力与套筒相近的焊材进行焊接,即采用低配焊材代替目前的高配焊材。
(5)焊接完成后立刻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及时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接应力释放掉。
3、结论
综上所述,焊接工艺制定时,焊材尽量采用低配,可以有效避免焊缝在拉伸应力作用下被强行撕裂。焊接时尽量避免在高拘束状态下焊接,使焊接应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如果实在不能避免在高拘束状态下焊接,则焊接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焊后热处理及时消除焊接应力,避免焊缝在应力长期作用下产生裂纹。
参考文献
[1]ASTM A 350/A 350M-04 A738/A 738M-03a
[2]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 2001 sections, including the 2002 addenda:
Section II "Material Specifications”
Section V "Nondestructive Examination”
Section XI “Rules for In-service Inspecti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 Components”
【关键词】SA-350 Gr.LF2Cl.1;SA-738Gr.B;焊接变形;SMAW;裂纹 焊接工艺;贯穿件
1.前言
新型核电在建造中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实行车间预制、现场组装和整体吊装的方法,提高了建造效率。模块主要分为结构模块、设备模块和CV模块,CV模块上分布42个机械贯穿件套筒,29个电气贯穿件套筒,以及2个设备闸门和2个人员过渡舱。
2.焊接工艺及产生缺陷原因分析
2.1母材及焊材
CV贯穿件补强板采用钢材SA-738Gr.B,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如下表1。
2.2焊接工艺
电气贯穿件补强板厚度90mm,套筒壁厚57mm。套筒与补强板的接头采用T型接头,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电流90~180A,电压22~28V,最大热输入35.6KJ/cm,最小预热温度100°C,最大层间温度200°C,焊后进行热处理消除应力。
焊缝厚度较大,焊缝采用双面V型坡口,焊缝清根形式为碳弧气刨,清根后做PT检测,焊缝盖面完成后进行PT、UT检测。
2.3焊接过程产生缺陷及原因分析
在套筒与补强板焊缝焊接监控过程中发现,焊缝在清根后PT检测时基本无显示性缺陷产生。但在整体焊接完成后,进行UT检测时绝大多数焊缝均存在不可接受缺陷。缺陷形式为裂纹、未焊透、未熔合。缺陷位置在靠近套筒一侧,有些裂纹已扩展至套筒近表面。
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如下:
(1)焊缝根部间隙小,间隙大多在0~2之间,焊接时不容易焊透,气刨清根时如果挖的深度不够,缺陷就容易残留在焊缝内部。
(2)焊接残余应力是裂纹产生的必要条件。补强板拉伸强度585~705MPa,套筒拉伸强度485~655MPa,E9018拉伸强度620~735MPa,由于焊缝厚度较大,焊接过程会产生很高的残余应力,而在焊接套筒与补强板焊缝前,补强板与筒体焊缝已经焊接完成,焊缝在拘束状态下,应力无处释放,在拉伸应力作用下裂纹就在母材与熔敷金属中薄弱部位产生了。
(3)焊后去应力热处理未及时进行。多数焊缝焊接完成后,需UT检测合格后进行去应力热处理,放置时间超过一个月,去应力热处理未及时进行,焊缝在应力长期作用下产生裂纹。
2.4工艺改进
针对缺陷产生的原因,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1)为避免焊缝根部产生未焊透、未熔合缺陷产生,采用氩弧焊打底,这样既避免了气刨时缺陷刨不净,也能大大减少人力消耗。
(2)由于焊缝根部容易产生缺陷,打底第一层强制进行PT或MT检测,如发现缺陷及时进行消除。
(3)焊缝拘束状态下应力无处释放,改进安装工艺,先组装焊接套筒与补强板焊缝,这样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处于无约束状态,应力可进行最大程度的释放,减少裂纹产生。
(4)分析两种母材与焊材的拉伸应力及缺陷产生位置,考虑采用拉伸应力与套筒相近的焊材进行焊接,即采用低配焊材代替目前的高配焊材。
(5)焊接完成后立刻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及时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接应力释放掉。
3、结论
综上所述,焊接工艺制定时,焊材尽量采用低配,可以有效避免焊缝在拉伸应力作用下被强行撕裂。焊接时尽量避免在高拘束状态下焊接,使焊接应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如果实在不能避免在高拘束状态下焊接,则焊接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焊后热处理及时消除焊接应力,避免焊缝在应力长期作用下产生裂纹。
参考文献
[1]ASTM A 350/A 350M-04 A738/A 738M-03a
[2]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Code 2001 sections, including the 2002 addenda:
Section II "Material Specifications”
Section V "Nondestructive Examination”
Section XI “Rules for In-service Inspecti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 Compon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