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后赤壁赋》窥探苏东坡的内心独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曾戏说:“我常常跟朋友讲,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要跟杜甫,他太苦哈哈,恐怕太过严肃;跟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又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会生活,可以说是中国人当中最会生活的人,如果能够跟着他一起去旅行的话,一定会非常快乐。”
   如果按照余光中先生的说法,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冬夜,能有幸随着苏轼夜游黄州赤壁的两位客人应该是很快乐的,但是在那一晚,游览赤壁的时候,苏轼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在文本的最后,道士也问过这个问题: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苏轼没有回答,我们不妨找一找线索,苏轼在那一晚的赤壁之游,心情究竟如何。一探究竟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那个夜晚,从这篇文本中探寻,跟着苏轼再游一次赤壁。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从一段中我们很清晰看到一句“顾而乐之”,那么因何而乐?因月白风清,因有酒有鱼,因贤主嘉宾,正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二难并,此情此景,信可乐也。
   可是当苏子携酒与鱼,来到赤壁时,他的心情还是快乐的吗?且看第二段。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動,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文章第二段,我们很容易地找到一句“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那么又因何而悲,又因何而恐?在悲恐之前,苏东坡做了什么?
   原来是登山与长啸,连续使用“摄”、“履”、“披”、“踞”“登”“攀”“俯”,七个动词,短促而有力量,迅猛而不失节奏;一气呵成登上山顶,因二客不能跟从,遂孤单一人站在山顶,划然长啸,渴望大然的回应,“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大自然给了他非常强烈的回应,高山与苏东坡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草木震动起来,大风也刮起来,整个谷底的江水,汹涌澎湃,试想他是一个人,在幽深黑暗的夜晚,站在陡峭高拔的山顶,大自然给他的回应,他一个人却无法承受的住,故而感到悲,感到恐,而这悲恐又只是一种表象,实则是苏东坡对大自然回应的一种敬畏,这或许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宇宙之大的敬畏,亦或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光永恒的敬畏。
   那么这次冬夜之行,是不是苏东坡一到赤壁,他就感到悲恐,就敬畏自然呢?
   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苏东坡,首先听到和看到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样的江山水月,不由得触发了他的思考,跟三个月前相比,赤壁的风景变化太快,给人一种季节变换,物非人也非的感觉,而时间的流逝又何尝不是他苏东坡生命光阴的蹉跎,这是他所感伤的。在此,我们看到,原本快乐的苏轼,涉过黄泥之坂,来到赤壁岸边后,出现了感伤之情,以致于再在山顶得到大自然的回应之后,产生悲恐之情,并最终敬畏自然,放弃攀登,放弃超越。而这种放弃从某种意义上又暗含了迫不得已回到人间。
   当苏东坡要和客人分别,离开赤壁之后,他的心情又如何?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道士向苏东坡作揖,苏东坡问他姓名的时候,道士是俯而不答,最后苏轼惊醒之后,做了一个动作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迷茫与徘徊”,可以想象,苏东坡想要追寻道士那样超凡脱俗的生活,与其说他没有想好,不如说他没有找到,站在门外的苏东坡是一脸的迷茫,我们试想如果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的话,他会向往另一种生活吗?可见,此刻的生活是他想要逃离的某种状态,向往的生活又得不到,所以迷茫,所以徘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推出,整个冬夜的赤壁之游,苏东坡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一开始是快乐的,但逐渐转为苦闷悲恐,并且到最后是怅然若失,迷茫无助,这样就可以回答本文开头余光中先生所没有谈及的问题,跟随苏东坡游玩,想必是快乐的,但我们会忽视苏东坡本人快乐与否。
   既然赤壁之游,苏子并未得到快乐,他悲恐,他怅然,他迷茫,他徘徊,那他为何还要来赤壁游览呢,而且据我们所知,他不止一次来赤壁游览,一年数游,几次三番地前往赤壁。赤壁似乎已经成了一个非去不可的标志流行之地。
   一则应是他戴罪之身,黄州安置的原因,无其它州郡可去,二则对比前《赤壁赋》最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惬意舒适来看,如果“变与不变”都已领悟参透,“清风明月”也已经共适享有,仿佛前《赤壁赋》最后所营造的生活常态就是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一种真相的话,那他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赤壁,来释放他内心的悲和恐呢?而此次冬夜之行也依然没有解决苏东坡的问题。似乎因“乌台诗案”而烙在心底里的忧伤,总是不断地反复地纠缠着他,让他无法也无处闪躲。
   贬官黄州对苏东坡的打击最大,使他心力交瘁,苦闷的情境,无人可诉,也没有人明白,初到黄州,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日闭门不出,平生亲友,没有人来过一封信,即使他写信给朋友,也无人回复,思无所归,亦无家可归。一个人内心的苦闷,身不由己的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了,一定要寻求赤壁这样一个地方来进行释放,因为名山大川的游览可以使人的心灵在一时间里得到慰藉。让自己在游山玩水和登高眺远中暂时忘却营营,得到一丝丝的解脱。    或许,在苏东坡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可窥其一二心境。他常常不无得意地盛赞在临皋亭的简朴住宅里所感受到的山水胜境:
   寓居去江千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腺席上,此幸未始有也。
   ——《与司马温公》
   所居江上,俯临断岸,几席之下,风涛掀天。
   ——《答吴子野》
   也常常出夸说自己生活的自在与闲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此味甚佳,生来无此适。
   ——《与王庆源》
   所居临大江,望武昌诸山咫尺,时复叶舟纵游其间。
   ——《与上官彝》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安在哉?
   ——《答毕仲举》
   如果只是讀一读这些书信,几乎让人觉得是天堂里的生活,神仙般的日子,而油然神往。又有谁能想象到他当时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诸多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在写给堂兄子明的信中,他透露了这种快乐人生的奥妙所在: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所以,苏东坡要来赤壁,一次,两次,数次……不仅来赤壁,还要去黄州,去他任何能去的地方,去重拾生活的热情,假如生活给了他打击的话,那么应对这种打击,最好的方式便是,热情的生活,好好的生活。戴罪之身的苏东坡追求的不是一走了之,飘然成仙,而是用人间的温暖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带着强烈的人间色彩,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走到一个地方,用自己内心的灵性照亮周围,他会去发现乐趣,发现生活,在田间,在水畔,山野中,集市里,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喝酒作诗……在他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好玩的人,那是真正对人的大爱。
   所以,去赤壁也好,结识下层百姓也好,甚至躬耕东坡,以桑植问农人,都是他要把自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拯救自己,才能领悟柔奴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真谛,变自己为本乡人,而不是把自己和这些百姓普通人割裂开来,从而获得舒适感。面对苦难与忧伤的纠缠,苏东坡不躲不闪,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采用各种手段,去与自己达成某种和解。即便跨越千年,我们身边也很难见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如果给了他残酷的真相和打击后,要么是一蹶不振,抑郁而终;要么是自欺欺人,视而不见,而苏轼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去做,而是反过来,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积极地拥抱生活,这是什么样的行为,这就是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曼兰
   若有人还记得苏东坡,若有人还在吟诵着赤壁赋的话,这样的真英雄就会永远地陪伴在我们身边,他会给予我们生存的智慧,生活的热情,以及生命的力量。
  
   马永浩,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教师。
其他文献
我国是化肥生产以及使用的大国,化肥是农产品持续供给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因此,化肥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加之化肥质量检验标准以及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
光伏电站支架基础施工是土建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支架基础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光伏支架安装、光伏组件安装的难易程度,以及光伏电站在25a寿命期内是否出现支架基础沉降、
[目的]了解傣族农村老人的社会支持是否他们对机构养老的态度。方法采用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和自报告调查方法,对云南省瑞丽市187名傣族农村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中再次选入了《百合花》一文,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期待。因为《百合花》确实是一篇精美感人的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首优美、淳朴的诗。更因为在今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在直肠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肿瘤患者100例,所有患
以新生血管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治疗后反应要早于肿瘤大小的变化,一些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超声造影能早期显示肿瘤抗血管生成疗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