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欲晓行宜早,世事旧篇皆序章。”跨越跌宕起伏的2020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未止步,既会成为发展旧模式的终点站,更将开拓世界新潮流的起跑线。顺势而上,2021年中国“双循环”新格局料将加速成型,深刻重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机遇。
从“内循环”看中国:消费新动力,投资新重心。放眼中国經济“双循环”新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首要的战略基点。作为内需的核心双引擎,中国消费和投资有望在2021年进一步摆脱疫情拖累,收获靓丽的复苏表现。
第一,消费引擎释放新动力。2020年国内疫情基本平息之后,消费引擎的修复长期落后于投资引擎,并拖累需求侧修复滞后于供给侧。展望2021年,上述束缚有望同步打开,激活中国消费回暖的新动力。
第二,投资引擎转向新重心。2020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稳定投资引擎的主动力。展望2021年,制造业投资有望接棒成为新的发力点。随着“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和中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料将延续高增长趋势,为制造业投资打开新空间。
从“外循环”看中国:出口新韧性,资产新角色。中国“双循环”虽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展望2021年,立足于“内循环”的稳定,中国经济“外循环”的新变化预计将率先体现在出口和资产两个层面。
第一,出口展现新韧性。2020年,在全球疫情冲击之下,中国出口表现远超市场预期。展望2021年,出口韧性将进一步延续。其一,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触底反弹,并带动国际贸易显著回暖。其二,受自身防疫措施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料将出现需求与供给的脱节。基于这两大逻辑,从总量上看,2021年中国出口增速有望达到7%,为国内稳增长、稳就业提供重要助力。
第二,人民币资产承担新角色。2020年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中的角色已发生历史性改变。以此为基础,2021年这一新角色有望得到双向强化。从风险端来看,立足于中国领先的疫情防控,以及充裕的政策空间,人民币资产的安全边际更为充足,其稳健性优势有望继续巩固。从收益端来看,人民币资产将是分享中国红利的连通器。虽然明年全球经济有望反弹,但如果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结合起来看(以IMF预测值为例),大部分主要经济体2021年GDP较2019年将是实际负增长或零增长,因此微观市场上的资产质量难有真实改善,而中国料将是两年总增长为正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从“政策面”看中国:工具新搭配,改革新深度。2020年的经济“战疫”采用了“货币先行、财政续力”的搭配逻辑。2021年,随着经济循环的修复,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回归常态,而积极财政有望“减额增效”,保持托底力度。由此叠加改革开放的深度拓展,总体政策逻辑将完成从逆周期向跨周期的转变。
第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从近期政策层的表态来看,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将围绕两个核心目标展开。其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其二,“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根据这一目标,2021年预计仍将以“稳杠杆”而非“去杠杆”为基调,通过经济增长做大分母是化解宏观杠杆风险的主要途径。
第二,积极财政“减额增效”。2020年中国积极财政大幅加力,财政赤字率提高至3.6%以上,成为“六稳六保”的重要支撑。展望2021年,积极财政将与实体经济的修复形成正向循环,呈现“减额增效”的趋势。
第三,改革红利加速释放。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起步之年。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国改革开放有望加速深化。从长期目标聚焦2021年,以下三个方面料将率先释放改革红利,形成结构性机遇。其一,数字经济发展;其二,国内价值链重塑;其三,新型城镇化建设。
变局催兴替,新局育新机。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中国“双循环”新格局,将加速重构中国经济在世界体系下的战略新定位。展望2021年,在全球走向疫后复苏的漫长道路上,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强化相对优势。
从“内循环”看中国:消费新动力,投资新重心。放眼中国經济“双循环”新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首要的战略基点。作为内需的核心双引擎,中国消费和投资有望在2021年进一步摆脱疫情拖累,收获靓丽的复苏表现。
第一,消费引擎释放新动力。2020年国内疫情基本平息之后,消费引擎的修复长期落后于投资引擎,并拖累需求侧修复滞后于供给侧。展望2021年,上述束缚有望同步打开,激活中国消费回暖的新动力。
第二,投资引擎转向新重心。2020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稳定投资引擎的主动力。展望2021年,制造业投资有望接棒成为新的发力点。随着“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和中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料将延续高增长趋势,为制造业投资打开新空间。
从“外循环”看中国:出口新韧性,资产新角色。中国“双循环”虽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展望2021年,立足于“内循环”的稳定,中国经济“外循环”的新变化预计将率先体现在出口和资产两个层面。
第一,出口展现新韧性。2020年,在全球疫情冲击之下,中国出口表现远超市场预期。展望2021年,出口韧性将进一步延续。其一,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触底反弹,并带动国际贸易显著回暖。其二,受自身防疫措施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料将出现需求与供给的脱节。基于这两大逻辑,从总量上看,2021年中国出口增速有望达到7%,为国内稳增长、稳就业提供重要助力。
第二,人民币资产承担新角色。2020年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中的角色已发生历史性改变。以此为基础,2021年这一新角色有望得到双向强化。从风险端来看,立足于中国领先的疫情防控,以及充裕的政策空间,人民币资产的安全边际更为充足,其稳健性优势有望继续巩固。从收益端来看,人民币资产将是分享中国红利的连通器。虽然明年全球经济有望反弹,但如果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结合起来看(以IMF预测值为例),大部分主要经济体2021年GDP较2019年将是实际负增长或零增长,因此微观市场上的资产质量难有真实改善,而中国料将是两年总增长为正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从“政策面”看中国:工具新搭配,改革新深度。2020年的经济“战疫”采用了“货币先行、财政续力”的搭配逻辑。2021年,随着经济循环的修复,货币政策有望率先回归常态,而积极财政有望“减额增效”,保持托底力度。由此叠加改革开放的深度拓展,总体政策逻辑将完成从逆周期向跨周期的转变。
第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从近期政策层的表态来看,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将围绕两个核心目标展开。其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其二,“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根据这一目标,2021年预计仍将以“稳杠杆”而非“去杠杆”为基调,通过经济增长做大分母是化解宏观杠杆风险的主要途径。
第二,积极财政“减额增效”。2020年中国积极财政大幅加力,财政赤字率提高至3.6%以上,成为“六稳六保”的重要支撑。展望2021年,积极财政将与实体经济的修复形成正向循环,呈现“减额增效”的趋势。
第三,改革红利加速释放。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起步之年。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国改革开放有望加速深化。从长期目标聚焦2021年,以下三个方面料将率先释放改革红利,形成结构性机遇。其一,数字经济发展;其二,国内价值链重塑;其三,新型城镇化建设。
变局催兴替,新局育新机。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中国“双循环”新格局,将加速重构中国经济在世界体系下的战略新定位。展望2021年,在全球走向疫后复苏的漫长道路上,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强化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