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高校体教结合的目标及观念的转变和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形式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业余训练培养体系及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促进校园竞赛的开展是解决羽毛球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有力保障。通过体教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新体系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羽毛球;体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0
1前言
“体教结合”是当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体质、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举措,它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实现体育、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推进体教结合向纵深发展,既是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成长,也是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有力保障。青少年训练工作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点,它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也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羽毛球项目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是羽毛球项目投入大、运动员的成材周期长,因此我们要借助“体教结合”的契机,建立青少年羽毛球业余训练的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管理和措施的落实,为培养更多体育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2高校体教结合的目标及观念的转变
1987年原国家教委确立了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政策,从此拓宽了体育人才的培养道路。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体教结合”的落实,通过自主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并带动高校体育的全面发展。高校的体教结合模式是以“培养既有较高体育运动技能,又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它依托高校优越的体育基础设施、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极强的科研能力,既可以完成大学体育必修课的传授工作,又可以为学校乃至国家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队伍。
由于我国体育体制的原因,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过早地失去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设立正是国家为优秀运动员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运动员文化教育荒废的缺憾。另外,高校可以通过优秀运动员的国内外比赛成绩来提高知名度,运动员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的文凭也有利于自己退役后谋求一份职业或者提供一份就业保障,这本应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但是很多高校为了快速地提高运动成绩和提升学校知名度,开始争抢退役或现役的省队、国家队运动员和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因此,运动员被视为了学校扬名立万的工具,社会民众对运动员以运动成绩换取大学文凭的现象也提出了质疑。在国外,优秀运动员以体育专才的身份招进大学的例子不少,但是学校对运动员的学业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我国的一些现役运动员挂着大学生的头衔,常年在外训练和比赛,完成学业几乎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应该保留学籍,等他们退役后再进校完成学业。但是一些高校以所谓的单独授课方式为运动员“开小灶”,实际上却是大幅度降低对运动员的考试和学业的要求,使其顺利拿到毕业文凭。这种现象既损害了高校学风也背离了国家为优秀运动员提供高等教育的初衷。
其实大学追逐冠军与体教结合无关。著名的“清华人才培养模式”和“胡凯现象”已不再是个例,而是作为中国体教结合的代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体育的新形象,越来越多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在不断的涌现。当下,高校的体教结合工作应该转变观念,由过去侧重于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和培养,转变为促进体育特长生、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成长,因为高水平的竞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较量。大学里的运动员毕竟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他们只是通过运动来锻炼自己,并保持身心健康,他们的最终目标也不是成为职业运动员。
3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形式与保障
3.1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
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是落实“体教结合”的有效措施。因此,各省市教育厅要积极辅助当地条件成熟的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对已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竞技训练和学习质量的双向提高。针对运动员训练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实行重大比赛停课,赛后补缺,考试前停练,考后补训等形式或者由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缺,对于常年在外训练比赛的现役运动员可保留学籍,以学分制的形式逐步完成学业。要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缩短训练时间,摒弃传统的长时间训练方式,让运动员像普通大学生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时间,以有效解决学训矛盾的突出问题。完善激励机制和责任共担机制,通过以奖促训、以奖促教、以奖促学,激发广大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思想工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共同承担对体育人才的管理和教育任务,切实解决运动员行为习惯差、文化成绩低、训练时间少等瓶颈问题。
3.2构建多样化的业余训练培养体系及规范管理
在羽毛球业余训练中,后备人才匮乏是制约羽毛球项目发展的一个瓶颈。在生源方面,目前,体校的渠道已经很难招生,普遍存在着生源缺、经费少的问题。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学历相对较低,毕业生出路困难,家长不太愿意送孩子就读。相反,通过学校的渠道,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大范围的选拔和培训,学生既不影响文化学习,又扩大了优秀运动员的选材面。所以,要明确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小学期间的羽毛球业余训练是“龙尾”,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普及和打基础阶段。省、市级示范中学或者体育特色学校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龙身” ,是开展专项技术训练,发现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提高阶段。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训练体系的“龙头”,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龙身”和“龙尾”,高校要更多地对口招收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的羽毛球特长生,以解决特长生的上学问题。同时,也可尝试通过当地体校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在教练员和场地、器材,生源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相互支持、责义共但、成果共用”的原则,以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建立后备人才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升学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条件的省市,可以成立一所集体育训练资源与教育教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特色学校,采用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住宿的管理方式,实现竞技训练和文化教育的统一、有效结合,推动“体教结合”模式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在管理模式方面,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办训,校长、教练、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由体育部门委派,文化教育副校长和文化教师由教育部门委派,经费由两者按照隶属关系和职责分别拨付。另一方面,通过将羽毛球俱乐部引进校园来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还可以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扶,设立运动基金,以保障羽毛球队师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等开支。 此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社会办业余训练的进程,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和个人开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业余训练,逐步形成业余训练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或者,由部分省政府,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牵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建设集“训、教、科、医”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全国性羽毛球学校。[1]
各地的相关部门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当地青少年羽毛球项目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布局,落实好政策措施。以建立“一条龙”青少年训练体系为重点,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一体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学生信息、教练员信息、运动员每年的测试数据、文化成绩和运动员输送情况等都作好详细记录,有效地跟踪运动员的成长轨迹,为后备人才的科学训练和培养提供依据。
3.3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训练水平的关键。大学有高水平运动员,却少有高水平教练,很多体育特色学校或者开设有体尖班的中学,教练班子大多也是本校的在职体育老师,羽毛球专业水平也不高。因此,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一是体育部门要舍得把优秀教练派到学校。体育部门要打开大门积极吸纳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到运动队任教,实行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双向交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体教结合”的要求,也是今后青少年训练管理的趋势。二是要加大投入,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并努力构建一个教练员培训体系,以学历教育为基础,突出岗位培训和短期进修制度。三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基层羽毛球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长期坚持青少年羽毛球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对长期从事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工作和有突出带队成绩的体育教师及教练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培训学习、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此外,鼓励教练员多参与科研活动,加大力度对业余训练的科研攻关。
3.4校园竞赛的保障
中国体育的未来在校园。“羽毛球项目的根”要深深地扎在校园里。校园的羽毛球发展要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建立共同办赛的平台,通过竞赛的杠杆来调动各级学校办羽毛球队的积极性,根据不同年龄和训练水平设置不同要求和不同类型的比赛,以此来调动校园羽毛球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羽毛球项目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校园里的氛围也很浓,因此鼓励学生组织羽毛球社团,鼓励学校之间的比赛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因此得到锻炼和体验羽毛球的乐趣。
4 结语
体育回归教育是未来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北京奥运会之后,人们的视线除了关注金牌之外,更多转向对运动员群体的关注,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在推动学校体育、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在发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体教结合之路承载了更多的意义,群众基础较好的羽毛球项目更需要多元的发展模式,希望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可以从校园里涌现,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2010年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编号:2010JGZ022)
参考文献:
[1]羽毛球业余体校大胆开拓推崇“体教结合”[N]. 中国体
育报 , 2003-01-13.
[2]“欧美模式”难复制 中国高校走体教结合之路不简单
[N].新晚报, 2011-8-26.
[3]体教结合困难重重 专家谈体育特长生[N] .重庆晚报,
2009-04-03 .
[4]上海徐汇位育体校谋转型 全面推进体教结合发展[OL]
搜狐体育2012-12-19.
(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南宁 530023)
关键词:羽毛球;体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0
1前言
“体教结合”是当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体质、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举措,它是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实现体育、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推进体教结合向纵深发展,既是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成长,也是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有力保障。青少年训练工作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点,它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也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羽毛球项目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是羽毛球项目投入大、运动员的成材周期长,因此我们要借助“体教结合”的契机,建立青少年羽毛球业余训练的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管理和措施的落实,为培养更多体育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2高校体教结合的目标及观念的转变
1987年原国家教委确立了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政策,从此拓宽了体育人才的培养道路。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体教结合”的落实,通过自主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并带动高校体育的全面发展。高校的体教结合模式是以“培养既有较高体育运动技能,又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它依托高校优越的体育基础设施、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极强的科研能力,既可以完成大学体育必修课的传授工作,又可以为学校乃至国家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队伍。
由于我国体育体制的原因,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过早地失去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设立正是国家为优秀运动员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运动员文化教育荒废的缺憾。另外,高校可以通过优秀运动员的国内外比赛成绩来提高知名度,运动员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的文凭也有利于自己退役后谋求一份职业或者提供一份就业保障,这本应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但是很多高校为了快速地提高运动成绩和提升学校知名度,开始争抢退役或现役的省队、国家队运动员和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因此,运动员被视为了学校扬名立万的工具,社会民众对运动员以运动成绩换取大学文凭的现象也提出了质疑。在国外,优秀运动员以体育专才的身份招进大学的例子不少,但是学校对运动员的学业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我国的一些现役运动员挂着大学生的头衔,常年在外训练和比赛,完成学业几乎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应该保留学籍,等他们退役后再进校完成学业。但是一些高校以所谓的单独授课方式为运动员“开小灶”,实际上却是大幅度降低对运动员的考试和学业的要求,使其顺利拿到毕业文凭。这种现象既损害了高校学风也背离了国家为优秀运动员提供高等教育的初衷。
其实大学追逐冠军与体教结合无关。著名的“清华人才培养模式”和“胡凯现象”已不再是个例,而是作为中国体教结合的代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体育的新形象,越来越多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在不断的涌现。当下,高校的体教结合工作应该转变观念,由过去侧重于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和培养,转变为促进体育特长生、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成长,因为高水平的竞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比拼的不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较量。大学里的运动员毕竟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他们只是通过运动来锻炼自己,并保持身心健康,他们的最终目标也不是成为职业运动员。
3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形式与保障
3.1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
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是落实“体教结合”的有效措施。因此,各省市教育厅要积极辅助当地条件成熟的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对已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竞技训练和学习质量的双向提高。针对运动员训练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实行重大比赛停课,赛后补缺,考试前停练,考后补训等形式或者由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缺,对于常年在外训练比赛的现役运动员可保留学籍,以学分制的形式逐步完成学业。要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缩短训练时间,摒弃传统的长时间训练方式,让运动员像普通大学生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时间,以有效解决学训矛盾的突出问题。完善激励机制和责任共担机制,通过以奖促训、以奖促教、以奖促学,激发广大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思想工作教师的责任意识,共同承担对体育人才的管理和教育任务,切实解决运动员行为习惯差、文化成绩低、训练时间少等瓶颈问题。
3.2构建多样化的业余训练培养体系及规范管理
在羽毛球业余训练中,后备人才匮乏是制约羽毛球项目发展的一个瓶颈。在生源方面,目前,体校的渠道已经很难招生,普遍存在着生源缺、经费少的问题。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学历相对较低,毕业生出路困难,家长不太愿意送孩子就读。相反,通过学校的渠道,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大范围的选拔和培训,学生既不影响文化学习,又扩大了优秀运动员的选材面。所以,要明确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小学期间的羽毛球业余训练是“龙尾”,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普及和打基础阶段。省、市级示范中学或者体育特色学校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龙身” ,是开展专项技术训练,发现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提高阶段。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训练体系的“龙头”,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龙身”和“龙尾”,高校要更多地对口招收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的羽毛球特长生,以解决特长生的上学问题。同时,也可尝试通过当地体校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在教练员和场地、器材,生源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相互支持、责义共但、成果共用”的原则,以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建立后备人才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升学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条件的省市,可以成立一所集体育训练资源与教育教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特色学校,采用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住宿的管理方式,实现竞技训练和文化教育的统一、有效结合,推动“体教结合”模式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在管理模式方面,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办训,校长、教练、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由体育部门委派,文化教育副校长和文化教师由教育部门委派,经费由两者按照隶属关系和职责分别拨付。另一方面,通过将羽毛球俱乐部引进校园来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还可以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扶,设立运动基金,以保障羽毛球队师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等开支。 此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社会办业余训练的进程,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和个人开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业余训练,逐步形成业余训练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或者,由部分省政府,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牵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建设集“训、教、科、医”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全国性羽毛球学校。[1]
各地的相关部门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当地青少年羽毛球项目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布局,落实好政策措施。以建立“一条龙”青少年训练体系为重点,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一体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学生信息、教练员信息、运动员每年的测试数据、文化成绩和运动员输送情况等都作好详细记录,有效地跟踪运动员的成长轨迹,为后备人才的科学训练和培养提供依据。
3.3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训练水平的关键。大学有高水平运动员,却少有高水平教练,很多体育特色学校或者开设有体尖班的中学,教练班子大多也是本校的在职体育老师,羽毛球专业水平也不高。因此,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一是体育部门要舍得把优秀教练派到学校。体育部门要打开大门积极吸纳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到运动队任教,实行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双向交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体教结合”的要求,也是今后青少年训练管理的趋势。二是要加大投入,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并努力构建一个教练员培训体系,以学历教育为基础,突出岗位培训和短期进修制度。三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基层羽毛球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长期坚持青少年羽毛球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对长期从事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工作和有突出带队成绩的体育教师及教练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培训学习、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此外,鼓励教练员多参与科研活动,加大力度对业余训练的科研攻关。
3.4校园竞赛的保障
中国体育的未来在校园。“羽毛球项目的根”要深深地扎在校园里。校园的羽毛球发展要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建立共同办赛的平台,通过竞赛的杠杆来调动各级学校办羽毛球队的积极性,根据不同年龄和训练水平设置不同要求和不同类型的比赛,以此来调动校园羽毛球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羽毛球项目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校园里的氛围也很浓,因此鼓励学生组织羽毛球社团,鼓励学校之间的比赛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因此得到锻炼和体验羽毛球的乐趣。
4 结语
体育回归教育是未来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北京奥运会之后,人们的视线除了关注金牌之外,更多转向对运动员群体的关注,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在推动学校体育、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在发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体教结合之路承载了更多的意义,群众基础较好的羽毛球项目更需要多元的发展模式,希望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可以从校园里涌现,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2010年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编号:2010JGZ022)
参考文献:
[1]羽毛球业余体校大胆开拓推崇“体教结合”[N]. 中国体
育报 , 2003-01-13.
[2]“欧美模式”难复制 中国高校走体教结合之路不简单
[N].新晚报, 2011-8-26.
[3]体教结合困难重重 专家谈体育特长生[N] .重庆晚报,
2009-04-03 .
[4]上海徐汇位育体校谋转型 全面推进体教结合发展[OL]
搜狐体育2012-12-19.
(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南宁 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