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人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给予的时代任务。人的现代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历史进程、理想目标和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构建和谐社会也从增强社会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促进了人的现代化。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现代化;内在统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1—0074—04
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在我国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一个国际性的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正悄然到来,它显示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主要依赖人的现代化。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入手,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辨证关系,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路径。
一、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内容正式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胡锦涛就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完整定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简要考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目标的提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二)人的现代化的内涵。人的现代化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被明确提出后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英克尔斯在他的表述中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定义是人们在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上经历一个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3]这一定义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现代化的,它肯定了心理、思想、态度、行为的现代转变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忽视了人的素质现代化和社会关系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素质现代化。其中,著名学者周荫祖在《物的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一文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其丰富的内涵至少包括4大层次的内容,即生活层次、素质层次、能力层次和关系层次。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再加上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内容会更加完整。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三方面属性的全面现代化。即从人的自然性看,就是要实现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人的社会性看,则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从人的精神性看,则应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4]马克思曾对人的本质有多种表述:自由自觉的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等等。因此,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试对人的现代化予以界定,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的现代化的深化和提升,同时人的现代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人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互动统一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他们指出,一方面,未来新社会将使人更充分地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另一方面,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6]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全面发展,正是推进社会趋于和谐的动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并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人的现代化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这两个方面也正是人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标志。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理想目标的一致。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理想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现代化既包括社会现代化,又包括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指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现实体现,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过程。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唯一正当而根本的理由。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由人的发展和进步来体现。人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社会——自然等多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首位。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的融合。从内容来看,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广义的来说,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是相互融合的:社会和谐包含并表现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内含着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个体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7],这种联合不是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8],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和谐或人的发展强调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地发展;就个体的人而言,社会和谐或人的发展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狭义的来理解,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它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依赖于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只有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促进人的现代化,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促进人的现代化,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可见,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个体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现代化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没有人自身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增强社会创造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上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必将遇到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不断造就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形成富有民族性、全民性的创造活力。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有效激活全社会的创造力,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为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平等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宽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和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为人主体意识的培育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人自由个性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政治上,要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提高人们的民主政治意识。在经济上,要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上,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尊重人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尊重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的个性化,增强价值追求的自由度,只要是健康的、合理的价值追求,不论层次高低,社会都要给以充分的尊重和包容。
(三)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保存了自然的良好生态环境,而且让人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的生存环境与活动空间。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建立合理的社会管理制度,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认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9]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
(四)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必须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1.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养成爱读好书的习惯,无疑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进修,才能为自己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2.要增强道德意识。一是把握善恶本质,增强善恶意识。善与恶是道德范畴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一定的立场出发,把一切符合道德的行为视为善,反之则视为恶。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10]从马克思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善恶观念不是来自于人的理性或自然的本性,也不来自于神的“启示”,而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复杂道德关系的反映,它在本质上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一种形式。在今天,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三观”为指导,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抑恶扬善,升华道德情感。3.要不断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这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首要前提。在我国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其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就是要解除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限制,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实现自己的正确价值追求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二是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着重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个体与群体、全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为前提。国家积极关心个体,为个体的独立、自主、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个体主体积极主动地协调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使社会关系既有利于个体主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群体主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9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开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19
[3](美)英科尔斯.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6页
[4]安然.王洛忠.浅析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人的现代化”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责任编辑/文 武
收稿日期:2011-01-06
作者简介:张彬,女,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现代化;内在统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1—0074—04
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在我国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一个国际性的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正悄然到来,它显示出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主要依赖人的现代化。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入手,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辨证关系,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路径。
一、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内容正式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胡锦涛就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完整定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简要考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目标的提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二)人的现代化的内涵。人的现代化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被明确提出后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英克尔斯在他的表述中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定义是人们在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上经历一个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3]这一定义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现代化的,它肯定了心理、思想、态度、行为的现代转变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忽视了人的素质现代化和社会关系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素质现代化。其中,著名学者周荫祖在《物的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一文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其丰富的内涵至少包括4大层次的内容,即生活层次、素质层次、能力层次和关系层次。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再加上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内容会更加完整。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三方面属性的全面现代化。即从人的自然性看,就是要实现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人的社会性看,则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从人的精神性看,则应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4]马克思曾对人的本质有多种表述:自由自觉的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等等。因此,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试对人的现代化予以界定,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的现代化的深化和提升,同时人的现代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人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互动统一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他们指出,一方面,未来新社会将使人更充分地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另一方面,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6]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全面发展,正是推进社会趋于和谐的动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并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人的现代化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这两个方面也正是人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标志。因此,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理想目标的一致。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的理想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现代化既包括社会现代化,又包括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指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现实体现,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过程。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唯一正当而根本的理由。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由人的发展和进步来体现。人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社会——自然等多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首位。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基本内容的融合。从内容来看,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广义的来说,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是相互融合的:社会和谐包含并表现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内含着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个体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7],这种联合不是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8],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和谐或人的发展强调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地发展;就个体的人而言,社会和谐或人的发展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狭义的来理解,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它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依赖于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只有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促进人的现代化,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促进人的现代化,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可见,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个体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现代化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没有人自身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增强社会创造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协调水平上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必将遇到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不断造就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形成富有民族性、全民性的创造活力。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有效激活全社会的创造力,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为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平等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宽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和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为人主体意识的培育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人自由个性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政治上,要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提高人们的民主政治意识。在经济上,要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上,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尊重人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尊重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的个性化,增强价值追求的自由度,只要是健康的、合理的价值追求,不论层次高低,社会都要给以充分的尊重和包容。
(三)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保存了自然的良好生态环境,而且让人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的生存环境与活动空间。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建立合理的社会管理制度,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认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9]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
(四)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必须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1.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养成爱读好书的习惯,无疑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进修,才能为自己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2.要增强道德意识。一是把握善恶本质,增强善恶意识。善与恶是道德范畴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一定的立场出发,把一切符合道德的行为视为善,反之则视为恶。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10]从马克思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善恶观念不是来自于人的理性或自然的本性,也不来自于神的“启示”,而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复杂道德关系的反映,它在本质上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一种形式。在今天,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三观”为指导,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抑恶扬善,升华道德情感。3.要不断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这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首要前提。在我国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其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就是要解除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限制,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实现自己的正确价值追求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二是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着重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个体与群体、全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为前提。国家积极关心个体,为个体的独立、自主、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个体主体积极主动地协调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使社会关系既有利于个体主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群体主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9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开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19
[3](美)英科尔斯.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6页
[4]安然.王洛忠.浅析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人的现代化”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责任编辑/文 武
收稿日期:2011-01-06
作者简介:张彬,女,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