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认知活动,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从爱学到乐学直至会学. 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追求,是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定位,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呢?
一、当今课堂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现象一:老师们的课堂上成了课件的海洋,几个班级都在用同样的课件(课件是某位名师上课的课件),精美的制作引人入胜,学生在PPT的播放中完成了新课的学习,用眼看代替了动手动口,而教师只用点点鼠标,俨然一个“播放员”,练习的效果也很好,“复制的课堂”显得非常“有效”.
现象二:这是一节充盈着讨论的课堂,每碰到教学的难点处,教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众说纷纭,最终个别“精英学生”成了这节课的“主演”,引领全体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师只是在指名回答、指名讨论即可.
顺利的进程、热闹的氛围、先进的手段,从教学的效果来看,以上两种现象中的课堂似乎是很有效的,但这样的课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能力协调性,发展的持续性?我们必须有一个冷静的认识.
1. 个体不等于平均
“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和“让所有的人在数学上都有发展”本不是相矛盾的命题,但在我们的课堂中更多的是看到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其他学生似乎只是一个“看客”,课堂是个别人的舞台,把部分学生的发展当成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偏概全,以大多数学生代替全体学生,忽略了班级中后进学生的需要,长此以往的课堂,给这些学生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发展滞后这一后果.
2. 掌握不等于发展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是否掌握课程目标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尺,但知识掌握了不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发展. 机械的模仿、人为的灌输也会有取得貌似良好的效果,但这种非体验的知识掌握很难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带来帮助,也将影响其长远的发展.
3. 沿袭不等于成熟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一节课是否有操作作为优劣的标准. 毋庸置疑,操作这类形式和手段作为现代课程理念中较为成功的做法在课堂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否类似的做法只需照搬即可 “放之四海皆准”呢? 成熟的做法,外来的成功经验迫切地需要在我们的课堂实施“本土化”.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当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数学课堂,是对数学教育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新形势下的课改,呼唤我们在投入到火热的课堂改革中的同时,冷静地思考,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是否能促进学生长远、深刻地科学发展作为目标定位的重点,祛除课堂环节设计中表面上的繁荣,从有效到精细,走向数学教学的本质.
二、内容,从有趣走向深刻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应该是轻松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中,从事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问题解决的过程. 有专家指出,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不利因素之一,就是我们一些呆板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同时,对于现有内容,我们要能进行创造性的筛选、重组、生成,以期达到有利数学活动开展,提高学生数学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三、素材,从有用走向高效
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人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要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能使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挑战性,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能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的潜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数学素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恰当的选准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我们在选好素材的同时,要优化素材的使用,合理地利用素材来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巧妙地运用素材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数学素材更具动态化、有趣化、生活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数学素材的使用价值.
四、教法,从详尽走向优化
课堂设计要从学生的科学发展去立足思考,学生的科学发展,不光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技能的形成、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要朝着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使学生从单一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问题的探究者. 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改变了原来的“接受性学习”的被动模式,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反思,学会研究性学习.
五、思维,从开放走向纵深
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重点注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实质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地去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 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得到提升和完善,经常需要教师有价值的引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呈现出有思维价值、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教师重在授法,引领学生顿悟.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在数学学习上形成一种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追求眼下的成功,而应放眼学生的长远进步和持续提高.
一、当今课堂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现象一:老师们的课堂上成了课件的海洋,几个班级都在用同样的课件(课件是某位名师上课的课件),精美的制作引人入胜,学生在PPT的播放中完成了新课的学习,用眼看代替了动手动口,而教师只用点点鼠标,俨然一个“播放员”,练习的效果也很好,“复制的课堂”显得非常“有效”.
现象二:这是一节充盈着讨论的课堂,每碰到教学的难点处,教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众说纷纭,最终个别“精英学生”成了这节课的“主演”,引领全体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师只是在指名回答、指名讨论即可.
顺利的进程、热闹的氛围、先进的手段,从教学的效果来看,以上两种现象中的课堂似乎是很有效的,但这样的课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能力协调性,发展的持续性?我们必须有一个冷静的认识.
1. 个体不等于平均
“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和“让所有的人在数学上都有发展”本不是相矛盾的命题,但在我们的课堂中更多的是看到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其他学生似乎只是一个“看客”,课堂是个别人的舞台,把部分学生的发展当成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偏概全,以大多数学生代替全体学生,忽略了班级中后进学生的需要,长此以往的课堂,给这些学生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发展滞后这一后果.
2. 掌握不等于发展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是否掌握课程目标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尺,但知识掌握了不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发展. 机械的模仿、人为的灌输也会有取得貌似良好的效果,但这种非体验的知识掌握很难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带来帮助,也将影响其长远的发展.
3. 沿袭不等于成熟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一节课是否有操作作为优劣的标准. 毋庸置疑,操作这类形式和手段作为现代课程理念中较为成功的做法在课堂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否类似的做法只需照搬即可 “放之四海皆准”呢? 成熟的做法,外来的成功经验迫切地需要在我们的课堂实施“本土化”.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当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数学课堂,是对数学教育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新形势下的课改,呼唤我们在投入到火热的课堂改革中的同时,冷静地思考,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是否能促进学生长远、深刻地科学发展作为目标定位的重点,祛除课堂环节设计中表面上的繁荣,从有效到精细,走向数学教学的本质.
二、内容,从有趣走向深刻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应该是轻松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中,从事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问题解决的过程. 有专家指出,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不利因素之一,就是我们一些呆板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同时,对于现有内容,我们要能进行创造性的筛选、重组、生成,以期达到有利数学活动开展,提高学生数学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三、素材,从有用走向高效
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人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要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能使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挑战性,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能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的潜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数学素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恰当的选准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我们在选好素材的同时,要优化素材的使用,合理地利用素材来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巧妙地运用素材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数学素材更具动态化、有趣化、生活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数学素材的使用价值.
四、教法,从详尽走向优化
课堂设计要从学生的科学发展去立足思考,学生的科学发展,不光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技能的形成、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要朝着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使学生从单一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问题的探究者. 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改变了原来的“接受性学习”的被动模式,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反思,学会研究性学习.
五、思维,从开放走向纵深
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重点注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实质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地去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 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得到提升和完善,经常需要教师有价值的引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呈现出有思维价值、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教师重在授法,引领学生顿悟.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在数学学习上形成一种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追求眼下的成功,而应放眼学生的长远进步和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