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毕Ⅱ式术后ERCP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l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内镜、ERCP技术的提高及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ERCP也逐渐地应用于胃毕Ⅱ式术后的患者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5年间共开展ERCP检查6000余例,其中,为胃毕Ⅱ式术后的患者行ERCP诊治的有57例。

其他文献
胰腺炎中,胆源性占了很大的比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治疗解除病因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ERCP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内镜早期干预成为可能。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ABP患者发病72h之内行内镜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在普通胃镜检查中患者常有咽喉不适,恶心、呕吐,甚至疼痛,多数患者认为胃镜检查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常拒绝必要的检查或复查。随着镇静麻醉药物在内镜检查中的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但镇静药物的副作用及麻醉下操作的并发症亦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我院近年来将恩丹西酮应用于胃镜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 男,51岁,于2004年11月因左侧鼻腔及蝶窦发现肿物而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放疗60Gy 1次。2006年7月,患者因腹部不适、黑便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检组织病理:十二指肠降段慢性溃疡伴局灶性腺体增生活跃。按消化性溃疡治疗未见好转。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特殊类型的胃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是否癌变结论还没有统一,据国内外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Hp)可能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另有研究认为VG与组织细胞的过度增殖状态、胃癌的生物学变化有相关性。端粒酶是一种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为RNA依赖的DNA聚合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为广谱和特异的肿
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3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82%,发生并发症5例,均为胆漏,无死亡病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书由从事医用光学仪器检修工作四十多年的沈阳军区医疗器械检修所高级工程师、所长吕庆友退休后编写的,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系统介绍内镜原理结构、使用保养、故障分析、拆卸组装、检修调试技术的专业著作。该书共分9章,60多万字,共计409页,
期刊
患者男,43岁,因经常腹痛,腹泻,腹胀多年,加重1个月就诊,腹泻为淡黄色稀便,4~6次/d,无脓血,黏液便,进刺激性饮食后症状加重,无发热盗汗。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体检无特殊异常。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及回肠末端黏膜可见广泛密度不均分布的上千枚息肉样隆起,大小不等,呈结节状,颗粒状,圆形,半圆型,无蒂,亚蒂均有存在,大小约1~3mm,表面光滑,轻度充血,血管纹理不清,结肠袋消失,无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引导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分为球囊扩张、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及Heller手术3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计分和钡餐检查中食管宽度。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胸痛和反流症状的计分以及食管钡餐检查食管最大宽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3组间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扩张组和H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结肠黏膜供血相对或绝对不足而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易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由于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早期不易被发现。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近年来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人,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笔者回顾了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确诊的24例IC患者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