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具有独特的意蕴,从艺术歌曲的内涵看歌词普遍具有较强的歌唱性,诗歌大多具有深邃的意境。文章将通过教学实践经验中理解基础上的朗诵来体现中国艺术歌曲歌词的诗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词;朗诵
艺术歌曲被赞誉为“诗的音乐”,是因为艺术歌曲的歌词有着诗的内涵和意蕴。“艺术歌曲”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大概意思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①现今普遍认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成熟,是建立在德奥古典艺术歌曲创作技法与演唱的基础上的。艺术歌曲在中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学堂乐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和推动下为中国艺术歌曲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随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中国艺术歌曲先驱以及五十至七十年代施光南、李劫夫,八九十年代尚德义、陆在易等音乐家的创作,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界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中国艺术歌曲有了从狭义到广义的一个历史演变。从艺术歌曲涵盖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歌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常供音乐会演唱用",这是狭义的概念。“凡是内容健康的、抒情优美的、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适合于科学发声方法演唱的创作歌曲、影视歌曲和民歌,都可以作为艺术歌曲”②。这是广义的一种说法。在中国歌曲创作蓬勃发展,曲目得到极大丰富的状况下,在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上本人对无限扩大外延的说法持保留意见而更偏向于狭义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更切合艺术歌曲的内涵。
如何让中国艺术歌曲在教学实践中的到更好的演绎并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从歌词的角度入手来进行探讨。
从“艺术歌曲”的本质特征中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歌词普遍具有较强的歌唱性,诗歌大多具有深邃的意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很多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依据诗歌进行音乐创作,要演唱好艺术歌曲就需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做到“诗乐”的高度统一,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汪毓和先生在《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问题——简评声乐教授宋承宪先生》一文中指出纵然是青年歌唱家演唱“真正唱得够味的不多”,这句话除了指演唱者对中国语言的发音处理稍显稚嫩以外,,也暗指演唱者没有深刻领悟作品中所体现处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在演唱者在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与作曲家的创作本意存在差距。要达到“诗乐统一”的高度,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反复朗读歌词显得尤为重要。
一、 理解歌词含义
中国古代诗歌诗乐交融,我国古诗词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归一。强调文词优美、韵味风雅、意境深远等特征,同时古代诗词的创作形象鲜明、意味深远。而为诗词创作旋律以后,能诗乐相得益彰。音乐的旋律性、节奏节拍,与文字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了诗乐交融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当中,对歌词的理解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黄自选用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同名诗歌《花非花》为例,“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可译作“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转瞬即逝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忆之情怀。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了诗与乐的内在联系,这种纽带关系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对音韵与旋律之间的情感统一。
二、理解基础上的朗诵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要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对歌词的朗诵,有利于歌唱者加深对作品内容的体会和理解,这样有助于增强歌唱者对作品的内心感受,同时正确标准的发音,有助于达到“字正腔圆”的演唱效果。一个合格的歌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声音状态、做到表情适当、发音准确,还要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词曲作者的创作动机。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有可能更准确、更恰当地表现作品。对歌词的分析,需要根据歌词的形式和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的情感处理。在朗诵过程中注意节奏的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气语调切合歌词的思想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艺术歌曲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②范霞《三十年(1979——2009)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综述》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西南大学第18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问题——简评声乐教授宋承宪先生[J].人民音乐2000年第10期.
[2]盛玉淘,盛玉鸿. 歌词朗诵——让歌声插上想象的翅膀[J]. 山东教育.2004(17).
[3]吴蓉,中国艺术歌曲“诗乐”兼容之艺术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4.04.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词;朗诵
艺术歌曲被赞誉为“诗的音乐”,是因为艺术歌曲的歌词有着诗的内涵和意蕴。“艺术歌曲”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大概意思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①现今普遍认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成熟,是建立在德奥古典艺术歌曲创作技法与演唱的基础上的。艺术歌曲在中国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学堂乐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和推动下为中国艺术歌曲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随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中国艺术歌曲先驱以及五十至七十年代施光南、李劫夫,八九十年代尚德义、陆在易等音乐家的创作,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界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中国艺术歌曲有了从狭义到广义的一个历史演变。从艺术歌曲涵盖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歌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常供音乐会演唱用",这是狭义的概念。“凡是内容健康的、抒情优美的、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适合于科学发声方法演唱的创作歌曲、影视歌曲和民歌,都可以作为艺术歌曲”②。这是广义的一种说法。在中国歌曲创作蓬勃发展,曲目得到极大丰富的状况下,在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上本人对无限扩大外延的说法持保留意见而更偏向于狭义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更切合艺术歌曲的内涵。
如何让中国艺术歌曲在教学实践中的到更好的演绎并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从歌词的角度入手来进行探讨。
从“艺术歌曲”的本质特征中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歌词普遍具有较强的歌唱性,诗歌大多具有深邃的意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很多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依据诗歌进行音乐创作,要演唱好艺术歌曲就需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做到“诗乐”的高度统一,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汪毓和先生在《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问题——简评声乐教授宋承宪先生》一文中指出纵然是青年歌唱家演唱“真正唱得够味的不多”,这句话除了指演唱者对中国语言的发音处理稍显稚嫩以外,,也暗指演唱者没有深刻领悟作品中所体现处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在演唱者在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与作曲家的创作本意存在差距。要达到“诗乐统一”的高度,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反复朗读歌词显得尤为重要。
一、 理解歌词含义
中国古代诗歌诗乐交融,我国古诗词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归一。强调文词优美、韵味风雅、意境深远等特征,同时古代诗词的创作形象鲜明、意味深远。而为诗词创作旋律以后,能诗乐相得益彰。音乐的旋律性、节奏节拍,与文字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了诗乐交融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当中,对歌词的理解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黄自选用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同名诗歌《花非花》为例,“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可译作“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转瞬即逝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忆之情怀。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了诗与乐的内在联系,这种纽带关系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对音韵与旋律之间的情感统一。
二、理解基础上的朗诵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要能正确地发音,有自然的表情。对歌词的朗诵,有利于歌唱者加深对作品内容的体会和理解,这样有助于增强歌唱者对作品的内心感受,同时正确标准的发音,有助于达到“字正腔圆”的演唱效果。一个合格的歌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声音状态、做到表情适当、发音准确,还要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词曲作者的创作动机。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有可能更准确、更恰当地表现作品。对歌词的分析,需要根据歌词的形式和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的情感处理。在朗诵过程中注意节奏的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气语调切合歌词的思想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艺术歌曲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版.
②范霞《三十年(1979——2009)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综述》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西南大学第18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问题——简评声乐教授宋承宪先生[J].人民音乐2000年第10期.
[2]盛玉淘,盛玉鸿. 歌词朗诵——让歌声插上想象的翅膀[J]. 山东教育.2004(17).
[3]吴蓉,中国艺术歌曲“诗乐”兼容之艺术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