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用十多年青春,复兴了一个拥有200年历史的古老产业。
这,就是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张文辉的一道人生轨迹。
柚缘
午饭时间刚过,梁平县城的街道上熙熙攘攘。
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的张文辉抱着头,蹲在街边,仿佛一尊雕像。
良久,他将手伸进衣兜,缓缓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账单。
“完了。”望着账单上的赤字,张文辉仰天长叹。
这是1998年,张文辉跌入人生谷底。
高中毕业后,张文辉一直在家乡梁平走村串户,收购各种农特产品。倒腾20多年,他已经成了业内熟手。
不料,1998年,市場行情风云突变。张文辉在买卖中连遭挫折,最后血本无归。
郁闷之中,张文辉回到老家合兴镇龙滩村,关门谢客,闭关自省。
一天,秋风送爽。张文辉独自出门溜达。信步游走间,他钻进了自己家族祖传的一小片柚子林。
其时已是仲秋时节,柚林间硕果累累,大如排球的柚子压弯了繁茂枝头。
柚子乃是梁平一大名产。早在清朝年间,梁平柚便已经在西南独树一帜。到上个世纪末,一个一公斤重的梁平柚能卖到十元,而当时猪肉每公斤才四元,故有“梁平柚子贵如肉”之说。
夕阳照耀着柚林,梁平柚的光荣岁月仿佛一部激动人心的老电影,在张文辉脑海中一一闪过。
“梁平柚是老祖宗传下的宝贝,投身其中必大有可为!”张文辉心中一喜。
当年,他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龙滩柚专业合作社。
练技
1999年,原梁平县农业局园艺站。
下班时间到了。时任园艺站站长郭培元刚迈出办公室,迎面就撞上了一个小跑而来的汉子。
来者身穿灰土布上衣,脚蹬一双解放鞋,沾满泥土的双手捧着一棵柚子苗。
“老张,你又来‘堵’我了?”郭培元揉揉被撞痛的肩膀,乐了。
“师傅,你真了解我……”张文辉回以微笑,黑脸上露出一口白牙。
从1998年开始,张文辉便自称“郭培元的徒弟”。一有空,他就跑到县城“堵”郭培元,请教如何改进柚子育苗技术。
这位前农贸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种植技术爱好者”。
“跳槽”后,张文辉对梁平柚产业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尽管梁平柚历史悠久,但到上世纪80年代,全县柚子树总量才五万多株。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状?
“育种难是最大障碍。”张文辉找到了问题核心——由于树种嫁接难度大,梁平柚难以大规模推广。
张文辉决定挑战这个“世纪难题”。可对于柚子种植技术,他基本是个门外汉。
为此,张文辉必须从头开始——他买来相关专业教材,每天晚上挑灯夜读,还隔三差五到县科委、县科协、县农委等部门请教专家,甚至跑到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拜副院长曾明为师。在张文辉的柚子园里,这些专业知识很快得到运用。
几年下来,门外汉逐渐成了技术专家。这让张文辉的“科研梦想”成为可能——2006年,他成功创新了“芽片改良腹接技术”。
通过这项技术,张文辉在三年内育苗42万多株,一举成为当地有名的“柚子王”。同时,他向农民无偿传授技术,培育柚树种苗500多万株,一举突破了梁平柚推广难题。
然而,要振兴柚子产业,仅靠技术还远远不够。
产业化
2004年6月的一天,合兴镇龙滩村。
张文辉背着手,在一片柚子林里转悠。
突然,一块光秃秃的荒地刺痛了他的眼睛——荒地上,柚子树已被砍光,疯长的杂草正在占领曾属于柚子树的空间。
在全县,这样的荒地随处可见。
其时,梁平柚种植规模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却依然各自为战。水果收购商看准这一软肋,故意压价,致使梁平柚行情大跌。由于柚子增产不增收,不少柚农砍掉柚子树改种粮食,甚至让地闲着也不肯栽种柚子树。
“分散经营,只能任由中间商宰割!”张文辉心如刀绞。
此后数月,张文辉忙活起一件大事——他奔走于全县各个柚子专业合作社,约见同行,共商大计。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建立行业性合作组织,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2005年,“梁平龙滩柚协会”成立,下辖七个乡镇专业合作社,张文辉出任会长。
一场夺取柚子市场主动权的反击战随即打响。
2008年底,大观镇柚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正勇愁白了头——大观镇柚子丰收,却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大量积压。
此时,张文辉及时出手相助。
一个多月后,姚正勇乐得合不拢嘴——全社600多吨柚子全卖光了,销售收入上百万元!
“在柚子成熟季节,协会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当年全县柚子的售价,并对客户资源进行调配。”张文辉说,“一家外地大买主的需求量和大观社的供应量相近,协会就将它介绍给了大观社。”
产业化铸就了这场胜利——加入协会后,七个专业合作社统一了生产经营标准,形成了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经济实体。在这个平台上,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等资源迅速实现了优化配置。
这让梁平柚再现辉煌——2009年至今,梁平柚再次卖到了十元钱一个,协会成员单位从七个增加到十个,产值突破3000万元,市场遍及重庆主城、四川、湖北、贵州、河北等地,带动果农增收上千万元。
新梦想
2010年,龙滩村。
茂盛的柚子林里,一群肥鹅穿行其间。
60岁的低保户何德刚赶着鹅群,嘴里还不时哼上几句小曲。
“这批鹅是张理事长‘赞助’的。”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卖鹅再加上卖柚子的钱,我今年能收入两万多元!”
何德刚是梁平柚合作联社全民致富计划的受益者之一。
2009年,梁平龙滩柚协会更名为梁平柚合作联社,张文辉任联社理事长。
圆了发家致富的美梦,“柚子王”又有了更大“野心”。
2010年,梁平县投入800多万元,在龙滩等村建设“梁平柚万亩示范园”。
在张文辉眼里,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0年底,“梁平柚万亩示范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占地3500亩的“梁平柚合作联社党员产业示范园”在龙滩村成立。在这个园区里,张文辉将联社里的30多名党员技术能手组织起来,同当地困难群众结成对子,手把手进行致富指导。联社还免费提供资金、肥料、种苗等支持。
这就是张文辉的新梦想——全民致富。
“柚子产业发展了,有条件的村民会自动加入,但那些困难村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
通过联社出手相助,这个难题开始破解。目前,联社已经直接对口帮助了300多户贫困村民,辐射附近村民1300多户。
今天,梁平柚合作联社正依托柚子产业,发展林下养鸡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多元立体产业链。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健全,张文辉的新梦想正在让更多乡亲受益。
这,就是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张文辉的一道人生轨迹。
柚缘
午饭时间刚过,梁平县城的街道上熙熙攘攘。
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的张文辉抱着头,蹲在街边,仿佛一尊雕像。
良久,他将手伸进衣兜,缓缓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账单。
“完了。”望着账单上的赤字,张文辉仰天长叹。
这是1998年,张文辉跌入人生谷底。
高中毕业后,张文辉一直在家乡梁平走村串户,收购各种农特产品。倒腾20多年,他已经成了业内熟手。
不料,1998年,市場行情风云突变。张文辉在买卖中连遭挫折,最后血本无归。
郁闷之中,张文辉回到老家合兴镇龙滩村,关门谢客,闭关自省。
一天,秋风送爽。张文辉独自出门溜达。信步游走间,他钻进了自己家族祖传的一小片柚子林。
其时已是仲秋时节,柚林间硕果累累,大如排球的柚子压弯了繁茂枝头。
柚子乃是梁平一大名产。早在清朝年间,梁平柚便已经在西南独树一帜。到上个世纪末,一个一公斤重的梁平柚能卖到十元,而当时猪肉每公斤才四元,故有“梁平柚子贵如肉”之说。
夕阳照耀着柚林,梁平柚的光荣岁月仿佛一部激动人心的老电影,在张文辉脑海中一一闪过。
“梁平柚是老祖宗传下的宝贝,投身其中必大有可为!”张文辉心中一喜。
当年,他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龙滩柚专业合作社。
练技
1999年,原梁平县农业局园艺站。
下班时间到了。时任园艺站站长郭培元刚迈出办公室,迎面就撞上了一个小跑而来的汉子。
来者身穿灰土布上衣,脚蹬一双解放鞋,沾满泥土的双手捧着一棵柚子苗。
“老张,你又来‘堵’我了?”郭培元揉揉被撞痛的肩膀,乐了。
“师傅,你真了解我……”张文辉回以微笑,黑脸上露出一口白牙。
从1998年开始,张文辉便自称“郭培元的徒弟”。一有空,他就跑到县城“堵”郭培元,请教如何改进柚子育苗技术。
这位前农贸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种植技术爱好者”。
“跳槽”后,张文辉对梁平柚产业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尽管梁平柚历史悠久,但到上世纪80年代,全县柚子树总量才五万多株。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状?
“育种难是最大障碍。”张文辉找到了问题核心——由于树种嫁接难度大,梁平柚难以大规模推广。
张文辉决定挑战这个“世纪难题”。可对于柚子种植技术,他基本是个门外汉。
为此,张文辉必须从头开始——他买来相关专业教材,每天晚上挑灯夜读,还隔三差五到县科委、县科协、县农委等部门请教专家,甚至跑到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拜副院长曾明为师。在张文辉的柚子园里,这些专业知识很快得到运用。
几年下来,门外汉逐渐成了技术专家。这让张文辉的“科研梦想”成为可能——2006年,他成功创新了“芽片改良腹接技术”。
通过这项技术,张文辉在三年内育苗42万多株,一举成为当地有名的“柚子王”。同时,他向农民无偿传授技术,培育柚树种苗500多万株,一举突破了梁平柚推广难题。
然而,要振兴柚子产业,仅靠技术还远远不够。
产业化
2004年6月的一天,合兴镇龙滩村。
张文辉背着手,在一片柚子林里转悠。
突然,一块光秃秃的荒地刺痛了他的眼睛——荒地上,柚子树已被砍光,疯长的杂草正在占领曾属于柚子树的空间。
在全县,这样的荒地随处可见。
其时,梁平柚种植规模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却依然各自为战。水果收购商看准这一软肋,故意压价,致使梁平柚行情大跌。由于柚子增产不增收,不少柚农砍掉柚子树改种粮食,甚至让地闲着也不肯栽种柚子树。
“分散经营,只能任由中间商宰割!”张文辉心如刀绞。
此后数月,张文辉忙活起一件大事——他奔走于全县各个柚子专业合作社,约见同行,共商大计。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建立行业性合作组织,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2005年,“梁平龙滩柚协会”成立,下辖七个乡镇专业合作社,张文辉出任会长。
一场夺取柚子市场主动权的反击战随即打响。
2008年底,大观镇柚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正勇愁白了头——大观镇柚子丰收,却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大量积压。
此时,张文辉及时出手相助。
一个多月后,姚正勇乐得合不拢嘴——全社600多吨柚子全卖光了,销售收入上百万元!
“在柚子成熟季节,协会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当年全县柚子的售价,并对客户资源进行调配。”张文辉说,“一家外地大买主的需求量和大观社的供应量相近,协会就将它介绍给了大观社。”
产业化铸就了这场胜利——加入协会后,七个专业合作社统一了生产经营标准,形成了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经济实体。在这个平台上,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等资源迅速实现了优化配置。
这让梁平柚再现辉煌——2009年至今,梁平柚再次卖到了十元钱一个,协会成员单位从七个增加到十个,产值突破3000万元,市场遍及重庆主城、四川、湖北、贵州、河北等地,带动果农增收上千万元。
新梦想
2010年,龙滩村。
茂盛的柚子林里,一群肥鹅穿行其间。
60岁的低保户何德刚赶着鹅群,嘴里还不时哼上几句小曲。
“这批鹅是张理事长‘赞助’的。”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卖鹅再加上卖柚子的钱,我今年能收入两万多元!”
何德刚是梁平柚合作联社全民致富计划的受益者之一。
2009年,梁平龙滩柚协会更名为梁平柚合作联社,张文辉任联社理事长。
圆了发家致富的美梦,“柚子王”又有了更大“野心”。
2010年,梁平县投入800多万元,在龙滩等村建设“梁平柚万亩示范园”。
在张文辉眼里,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0年底,“梁平柚万亩示范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占地3500亩的“梁平柚合作联社党员产业示范园”在龙滩村成立。在这个园区里,张文辉将联社里的30多名党员技术能手组织起来,同当地困难群众结成对子,手把手进行致富指导。联社还免费提供资金、肥料、种苗等支持。
这就是张文辉的新梦想——全民致富。
“柚子产业发展了,有条件的村民会自动加入,但那些困难村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
通过联社出手相助,这个难题开始破解。目前,联社已经直接对口帮助了300多户贫困村民,辐射附近村民1300多户。
今天,梁平柚合作联社正依托柚子产业,发展林下养鸡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多元立体产业链。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健全,张文辉的新梦想正在让更多乡亲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