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和国务院部署,今年,国家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试点目标价格补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于4月5日和5月17日先后向社会公布了2014年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水平,棉花19800元/吨,大豆4800元/吨。
眼下,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收获在即。为方便读者全面了解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笔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
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大豆。
二是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种植前公布棉花、大豆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
三是完善补贴方式,目标价格补贴额与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挂钩。
为什么要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将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方式由包含在价格中的“暗补”变为直接支付的“明补”,让生产者明明白白得到政府补贴,这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贴效率。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生产结构的作用,有利于使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生产者脱颖而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激励农业技术进步,控制生产成本。
当然,开展目标价格试点也会给一些企业带来挑战。如临时收储期间,轧花厂收购加工的棉花可以直接卖给国家,旱涝保收,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但在新的形势下,这些企业需要直接面向市场,自行寻找下游用户并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但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情况。
目标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试点阶段采取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确定目标价格水平。之所以采用这一方法,是在立足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统筹兼顾保护农民利益和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等因素确定的。
一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的实际情况。无论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如何变动,都可以保障农民种植不亏本、有收益,防止生产大幅滑坡。
二是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活动天然有风险。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通过市场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在大多数行业,市场风险都是由市场主体全部承担的,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国家应该对少数重要农产品生产给予适当保护,但也不能由国家承担全部市场风险。因此,目标价格只保证农民获得基本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民也要承担部分收益下降风险,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目标价格什么时候公布?各地区价格是否一致?
试点阶段目标价格每年确定一次,以便根据试点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目标价格在作物播种前公布,以向农民和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安排农业生产。
试点地区同一品种目标价格水平都是一致的,新疆全区实行统一的棉花目标价格,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行统一的大豆目标价格。
如何监测和确定棉花、大豆市场价格?
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启动目标价格补贴。与目标价格对应的棉花、大豆市场价格为采价期内全省(区)平均市场价格。
采价环节:采集到厂(库)价格作为市场价格,即棉花采集轧花厂收购籽棉的价格,大豆采集粮食收储企业、大豆加工企业收购大豆的价格。之所以不采集地头价格作为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于农民在地头直接出售的农产品,水分、杂质含量差异较大,难以找到代表品,所采集的价格悬殊较大,难以保证价格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价格指标:棉花市场价格为轧花厂收购的籽棉折皮棉价格。有关部门根据监测的籽棉价格、棉籽价格、衣分率等指标,计算籽棉折皮棉价格:
籽棉折皮棉价格=[籽棉价格—棉籽价格×(1—衣分率)]/衣分率+加工费用;
衣分率是指轧出的皮棉重量占籽棉重量的比例,即籽棉产皮棉率。
大豆市场价格为试点地区各省(区)国标中等大豆到库(到厂)收购价格。
采价期:采价期为农产品的集中上市期,其中棉花为当年的9月至11月,大豆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根据历史经验,在实施临时收储前,采价期棉花、大豆的交售量分别达全年交售量的85%、80%左右,基本能够代表试点地区的实际出售价格。
核定方法:市场价格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粮食局、供销总社等部门共同监测,按省核定,一省一价,即市场价格按监测的全省(区)平均价格水平核定,不是指单个农户的实际出售价格。
目标价格补贴如何发放?
目标价格补贴对象是试点地区种植者,总的原则是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
目标价格补贴发放分两步进行,一是采价期结束后,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中央财政按照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产量,核定对每个试点省(区)的补贴总额,并将补贴额一次性拨付到试点地区。二是试点省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补贴办法,负责将中央拨付的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植者手中。
由于与目标价格对应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平均价格,所以农民领到的补贴也是按照目标价格与市场平均价格的差额计算的。如果农民卖出的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实际得到的收入就会多一些。因此,农民要尽可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并努力把握市场节奏,争取将产品卖个好价钱。
目标价格补贴与现行农业补贴的区别在哪里?
主要区别有两点:
一是现有涉农补贴大多按照计税面积发放,与是否种植和种植何种农作物不挂钩,是普惠制补贴;目标价格补贴要与作物实际种植面积或产量、销售量挂钩,多种多补,不种不补。
二是现有补贴相对固定,只增不减,年年发补贴;目标价格补贴要与市场价格挂钩,只有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才发补贴;低得越多,补贴越多。
眼下,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收获在即。为方便读者全面了解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笔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
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大豆。
二是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种植前公布棉花、大豆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
三是完善补贴方式,目标价格补贴额与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挂钩。
为什么要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将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方式由包含在价格中的“暗补”变为直接支付的“明补”,让生产者明明白白得到政府补贴,这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贴效率。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生产结构的作用,有利于使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生产者脱颖而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激励农业技术进步,控制生产成本。
当然,开展目标价格试点也会给一些企业带来挑战。如临时收储期间,轧花厂收购加工的棉花可以直接卖给国家,旱涝保收,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但在新的形势下,这些企业需要直接面向市场,自行寻找下游用户并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但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情况。
目标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试点阶段采取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确定目标价格水平。之所以采用这一方法,是在立足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统筹兼顾保护农民利益和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等因素确定的。
一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的实际情况。无论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如何变动,都可以保障农民种植不亏本、有收益,防止生产大幅滑坡。
二是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活动天然有风险。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通过市场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在大多数行业,市场风险都是由市场主体全部承担的,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国家应该对少数重要农产品生产给予适当保护,但也不能由国家承担全部市场风险。因此,目标价格只保证农民获得基本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民也要承担部分收益下降风险,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目标价格什么时候公布?各地区价格是否一致?
试点阶段目标价格每年确定一次,以便根据试点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目标价格在作物播种前公布,以向农民和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安排农业生产。
试点地区同一品种目标价格水平都是一致的,新疆全区实行统一的棉花目标价格,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行统一的大豆目标价格。
如何监测和确定棉花、大豆市场价格?
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启动目标价格补贴。与目标价格对应的棉花、大豆市场价格为采价期内全省(区)平均市场价格。
采价环节:采集到厂(库)价格作为市场价格,即棉花采集轧花厂收购籽棉的价格,大豆采集粮食收储企业、大豆加工企业收购大豆的价格。之所以不采集地头价格作为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于农民在地头直接出售的农产品,水分、杂质含量差异较大,难以找到代表品,所采集的价格悬殊较大,难以保证价格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价格指标:棉花市场价格为轧花厂收购的籽棉折皮棉价格。有关部门根据监测的籽棉价格、棉籽价格、衣分率等指标,计算籽棉折皮棉价格:
籽棉折皮棉价格=[籽棉价格—棉籽价格×(1—衣分率)]/衣分率+加工费用;
衣分率是指轧出的皮棉重量占籽棉重量的比例,即籽棉产皮棉率。
大豆市场价格为试点地区各省(区)国标中等大豆到库(到厂)收购价格。
采价期:采价期为农产品的集中上市期,其中棉花为当年的9月至11月,大豆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根据历史经验,在实施临时收储前,采价期棉花、大豆的交售量分别达全年交售量的85%、80%左右,基本能够代表试点地区的实际出售价格。
核定方法:市场价格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粮食局、供销总社等部门共同监测,按省核定,一省一价,即市场价格按监测的全省(区)平均价格水平核定,不是指单个农户的实际出售价格。
目标价格补贴如何发放?
目标价格补贴对象是试点地区种植者,总的原则是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
目标价格补贴发放分两步进行,一是采价期结束后,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中央财政按照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产量,核定对每个试点省(区)的补贴总额,并将补贴额一次性拨付到试点地区。二是试点省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补贴办法,负责将中央拨付的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植者手中。
由于与目标价格对应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平均价格,所以农民领到的补贴也是按照目标价格与市场平均价格的差额计算的。如果农民卖出的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实际得到的收入就会多一些。因此,农民要尽可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并努力把握市场节奏,争取将产品卖个好价钱。
目标价格补贴与现行农业补贴的区别在哪里?
主要区别有两点:
一是现有涉农补贴大多按照计税面积发放,与是否种植和种植何种农作物不挂钩,是普惠制补贴;目标价格补贴要与作物实际种植面积或产量、销售量挂钩,多种多补,不种不补。
二是现有补贴相对固定,只增不减,年年发补贴;目标价格补贴要与市场价格挂钩,只有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才发补贴;低得越多,补贴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