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意与剧本
两年以前,在媒体上看到全国美德少年段红艳的事迹,内心被深深地触动。因为父母残疾,段红艳从三岁起便担负起照顾爸爸妈妈的重任,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顶梁柱。当时觉得这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非常难能可贵,在她身上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完全可以拍一部很好的励志电影。对现在的社会特别是那些未成年人来说应该很有意义。
之后联系了几家投资方,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进行实质性投入。直到去年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上,北京伯乐聚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秀云携《最美的乡村医生》来参展,借此机会,我把这个题材推荐给高总。没想到她一眼就看中了。我们的想法一拍即合,我心里很是高兴。
去年12月,在那个寒风刺骨的时节,为了创作剧本,我来到靖边,在县委宣传部干部马旭的陪同下,见到了那个含辛茹苦长大成人的段红艳。红艳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纯净的眼睛,炯炯有神。拍戏多年,阅人无数。难得见到如此清澈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见她的心灵是多么的纯净。
现在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很厉害,不仅仅是天空和河流,更重要的污染是人们心灵上的。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她做一部好电影。要让人们看到,在如此严重污染的社会里,竟然有一颗如此纯净的心灵。
在学校里,我采访了红艳当年的班主任许老师。在枣刺梁村,见到了忠厚朴实的村医和风尘仆仆的村支书。在靖边县的敬老院里,专程看望了红艳不幸残疾的父母。父母对女儿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说真的,没有这个懂事的女儿,他们就不会有今天。
尽管众人对红艳赞不绝口,但是,我需要寻找和发掘的是一个故事,一个能够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故事,还有红艳的成长过程和内心经历的变化。在这方面,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双获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从发现红艳的事迹,到对这个家庭宣传扶持,到对红艳上学、转学、升学等过程中的帮助,都是亲历亲为一手操办。因此双部长对红艳家的情况了如指掌,给我提供了许多生活细节,成为创作剧本的很好素材。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冬季的靖边天寒地冻,寒风刺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度,采访的期间天上不时飘着雪花。但是,看到社会上这么多好心人,为这个艰难的家庭伸出援手,为含辛茹苦的红艳奉献爱心,我的心里感到很温暖。
这是一部来自陕北农村的现实生活,根据真实事件创作改编的电影。因此不能随意设计戏剧冲突,不能有太多戏说的成分,不能太多地离开红艳的事迹,又要达到一定的观影效果,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局限性较大,受到的限制很多,所以剧本创作难度可想而知。刚开始想用写实的手法,从描写段红艳童年到少年的艰难经历,辅之以女主角的画外音进行叙事。后来大家反映故事讲的比较沉闷,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为此苦恼了很久。
对于未来影片的形态,创作人员中间认识上也有很多分歧。有人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煽情的电影,一定要催人泪下;有人认为可以是一部很文艺的电影,充满了对人生人性的探索;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写草根人物的平民电影,讲的都是最底层农家孩子的生存与成长问题,应该以生活真实为影片的生命。
对于这样一个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的电影,社会各界反应的差异也比较大。政府宣传部门希望能拍成一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电影制作人又想拍成一部既叫好能上座,有一定可看性的影片。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我们最终确定的创作原则是:不要拔高。不要做作。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家庭,以此展现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刻画红艳的坚强不屈和父爱母爱的伟大。让观众透过影片关照现实生活,反思自己。像红艳那样面对挫折,勇于面对;只要还有希望,就不放弃。像红艳那样懂得珍惜爱,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时刻关心身边的人。
这部片子着眼于小人物,其实小人物才是每个人能看到自己影子的地方,更有可能找到内心的共鸣。朴素的亲情也好,真诚的师生之情也好。影片将镜头指向最平凡的人物,最朴素的感情。对观众进行一次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心灵洗礼。
希望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有意义的人物形像,这是全剧的核心。要凭借原型的道德力量去打动观众。要让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照进人们心灵的阳光。假如为了追求所谓的可看性,采用一些戏说的手段,将段红艳的事迹庸俗化,那么人物精神淡化了,作品内涵就没有了,人物苍白无力立不起来,一切努力将适得其反。
剧本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终于找到女主角的人物逻辑。即一个残疾家庭生长的女孩子,怎样从自卑走向到自信的成长过程。怎样在逆境之中,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地挑起生活重担,竭力维护由残疾父母组成的家庭,并长大成人的坎坷经历。其他人物设计以及戏剧冲突的组织,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红艳所极力维持的日常人家的生活,不仅是现实中最起码的幸福,人性人情之美的象征,也代表着一种质朴的需求。家是女主角的人生寄托,而对于红艳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要维护好一个能安心生活的家,竟然是那么艰难。
红艳所代表的,是一种淳朴的本能和善良的直觉,一种对虚伪的、世俗力量的无声反抗。红艳无法改变父母残疾的现实。但是,父亲母亲因为有了她的坚强,才能健健康康的活下来。这种良知的力量虽然非常微弱,但持之以恒足以穿透人心,照亮社会。
二、影片制作
目前电影业的现状大家都很清楚,农村片也罢,儿童片也罢,都很难收回成本。所以制片人反复考虑,把成本压得很低,希望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是,这给我们保证影片质量带来了很大困难。低成本影片的弊端可想而知,演员质量差,周期时间紧,剧本要求高。怎样应对这个挑战?有人觉得这种东西能完成任务就行了,不能太讲究,也不能有太高期望,因为条件不允许。但是我不甘心,既然干了就要干得像个样子。 剧本几经反复,后来又重新设计了开端,使影片有了一个能吸引人的开篇。但是各方面仍然不看好,甚至出现一些反对拍摄的声音,理由是弄不好可能会拍砸。在这种情况下,制片人高总依然坚持按时开机。这种勇气非常难能可贵。因为她相信,这个题材包含的正能量,一定会打动人。相信这个团队会克服一切困难,能做到比较好的结果。
2015年5月3日刚刚给儿子办完婚礼,5月5日便匆匆踏上了去往北京的高铁,开始了电影《小棉袄》的紧张筹备。一下火车就马不停蹄地看演员,晚上抓紧时间修改剧本。原定5月10日开机,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将开机时间推迟到5月12日。5月8日举行完启动仪式后,9日下午便匆匆赶往南苑机场,傍晚时分到达靖边县,与大队汇合。这时离开机仅剩两天了。
5月中旬的靖边,风清气爽,到处郁郁葱葱。早上5点天就亮了,晚上八点天才能黑下来。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没有一点雾霾,非常适合拍摄。也许是海拔高的原因,我们大家不管多晚睡,早上五点多肯定醒来。于是,每天早上7点出发,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5月12日,在我们拍摄的第一个场景,靖边县第二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榆林市委宣传部的领导、靖边县的主要领导、还有段红艳本人都莅临了会场。这天本来因为车辆紧张,没有安排红艳父母参加。没想到早上6点红艳的电话就来了,说他们父母联系了敬老院的车,想来参加开机仪式。我立刻表示欢迎。能将女儿的事迹搬上银幕,红艳父母的心情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到场引起了剧组同仁的深切同情,同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开机后一直是大晴天,本以为前期拍摄可以顺利完成。没想到最后一天时,夜里狂风大作,县城里下起了中雨。早上起来跟景地留守人员一联系,得知景地那边是小雨,估计问题不大。于是我们按时出发,即将到达时车被陷进去了。我们的景地在大岔村的山洼里,离县城半个小时的车程,离开公路还有一段土路,就是进入土路时,车队无法前进了。大家都很着急。
天上还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制片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找拖拉机或者农用车转运器材等等,结果都不行。后来便决定所有工作人员扛起设备,徒步进场。
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爽,双脚踏在柔软的沙土地上,别是一番滋味。由于沙土地吸水性好,一路上并无泥泞。全组人员步行一个来小时,终于到达拍摄现场。最后一个工作日如期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演员高艺嘉的表演有了长足的进展。她虽然才刚满16岁,但是可以很快地调动情感进入角色,完成角色的创造。比起两年前拍摄《最美乡村医生》的那个水妹,的确进步不小。当然要求她能向成熟的演员那样能够加工台词,设计行为和细节,还为时过早。
统筹原先做的计划是拍摄期12天,备用了一天。实际上是十三天。结果我们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拍摄任务。虽然大家都累得够呛。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制作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三、感想与体会
影片用九十多分钟时间,描绘了红艳为维系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而含辛茹苦的许多细节。这每一个细节里,都具有感动人的力量,犹如微弱的烛火,照亮她家原本因残疾趋于暗淡的生活。使他们在偏僻无助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点人生的温暖……
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终因一个孩子而支撑了下来,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让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这种感受是观众最希望得到的,也是多数电影中没有的。
这是很简单的一部电影,是有关家庭的故事,却让人非常感动。红艳为了家庭而放弃遥远的梦想,知道亲情的重要,知道被人爱的珍贵。知道爱的意义和付出,她有颗如金子般珍贵的真诚的心。故事相对简单,不太多的场景,简约质朴的对白,拍出生活中真实的细节,如小美过生日、马江背柴、送暖水瓶等朴素的情节,让新时代的都市人看到那份纯朴的真情,会令不少观众感动。
相对于那些大制作。这部影片没有明星阵容,没有激烈的冲突和事件,没有强烈的悬疑和谜团,没有高雅繁华的景致,却有最真实的情感。击中观众的地方完全在于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把握。
这部片子之所以让人感动,并不是因为情节多么荡气回肠,矛盾冲突多么激烈。只是一段温情绵绵的故事,讲述了有一个残疾父母和一个女孩在一起的生活中的点滴。情节的层层推动和人物之间感情与心理的微妙变化又牵扯着观众的心。恰恰是这种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心灵的东西。就是这份平凡和简单。这就是影片的力量所在。
影片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理念:人生的每一份经历都是一份礼物,真正无憾的人生应该源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艺术作品如果无法关乎人物的心灵,那就只能沦为娱乐谈资,利益工具。
我还是喜欢这种简单的电影,也许没有什么特效可以分析,也许拍摄手法非常简单,也许叙事结构非常平淡,可是,这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影片里面简陋的村落,淳朴的民风,展现的是现代复杂的社会所缺乏的简单与真实。
影片充满了细节的美和朴素情感,让久居冰冷城市生活的我们热泪盈眶,正是这无法控制的力量,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纯净,朴素,这比一切虚构的华丽和幼稚的煽情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艺术作品只有一条真谛,用真诚换回真诚。前者的真诚来自于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后者的真诚则是观众或听众被感动后的心灵悸动。
两年以前,在媒体上看到全国美德少年段红艳的事迹,内心被深深地触动。因为父母残疾,段红艳从三岁起便担负起照顾爸爸妈妈的重任,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顶梁柱。当时觉得这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非常难能可贵,在她身上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完全可以拍一部很好的励志电影。对现在的社会特别是那些未成年人来说应该很有意义。
之后联系了几家投资方,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进行实质性投入。直到去年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上,北京伯乐聚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秀云携《最美的乡村医生》来参展,借此机会,我把这个题材推荐给高总。没想到她一眼就看中了。我们的想法一拍即合,我心里很是高兴。
去年12月,在那个寒风刺骨的时节,为了创作剧本,我来到靖边,在县委宣传部干部马旭的陪同下,见到了那个含辛茹苦长大成人的段红艳。红艳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纯净的眼睛,炯炯有神。拍戏多年,阅人无数。难得见到如此清澈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见她的心灵是多么的纯净。
现在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很厉害,不仅仅是天空和河流,更重要的污染是人们心灵上的。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她做一部好电影。要让人们看到,在如此严重污染的社会里,竟然有一颗如此纯净的心灵。
在学校里,我采访了红艳当年的班主任许老师。在枣刺梁村,见到了忠厚朴实的村医和风尘仆仆的村支书。在靖边县的敬老院里,专程看望了红艳不幸残疾的父母。父母对女儿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说真的,没有这个懂事的女儿,他们就不会有今天。
尽管众人对红艳赞不绝口,但是,我需要寻找和发掘的是一个故事,一个能够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故事,还有红艳的成长过程和内心经历的变化。在这方面,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双获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他从发现红艳的事迹,到对这个家庭宣传扶持,到对红艳上学、转学、升学等过程中的帮助,都是亲历亲为一手操办。因此双部长对红艳家的情况了如指掌,给我提供了许多生活细节,成为创作剧本的很好素材。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冬季的靖边天寒地冻,寒风刺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度,采访的期间天上不时飘着雪花。但是,看到社会上这么多好心人,为这个艰难的家庭伸出援手,为含辛茹苦的红艳奉献爱心,我的心里感到很温暖。
这是一部来自陕北农村的现实生活,根据真实事件创作改编的电影。因此不能随意设计戏剧冲突,不能有太多戏说的成分,不能太多地离开红艳的事迹,又要达到一定的观影效果,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局限性较大,受到的限制很多,所以剧本创作难度可想而知。刚开始想用写实的手法,从描写段红艳童年到少年的艰难经历,辅之以女主角的画外音进行叙事。后来大家反映故事讲的比较沉闷,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为此苦恼了很久。
对于未来影片的形态,创作人员中间认识上也有很多分歧。有人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煽情的电影,一定要催人泪下;有人认为可以是一部很文艺的电影,充满了对人生人性的探索;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写草根人物的平民电影,讲的都是最底层农家孩子的生存与成长问题,应该以生活真实为影片的生命。
对于这样一个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的电影,社会各界反应的差异也比较大。政府宣传部门希望能拍成一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电影制作人又想拍成一部既叫好能上座,有一定可看性的影片。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我们最终确定的创作原则是:不要拔高。不要做作。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家庭,以此展现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刻画红艳的坚强不屈和父爱母爱的伟大。让观众透过影片关照现实生活,反思自己。像红艳那样面对挫折,勇于面对;只要还有希望,就不放弃。像红艳那样懂得珍惜爱,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时刻关心身边的人。
这部片子着眼于小人物,其实小人物才是每个人能看到自己影子的地方,更有可能找到内心的共鸣。朴素的亲情也好,真诚的师生之情也好。影片将镜头指向最平凡的人物,最朴素的感情。对观众进行一次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心灵洗礼。
希望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有意义的人物形像,这是全剧的核心。要凭借原型的道德力量去打动观众。要让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照进人们心灵的阳光。假如为了追求所谓的可看性,采用一些戏说的手段,将段红艳的事迹庸俗化,那么人物精神淡化了,作品内涵就没有了,人物苍白无力立不起来,一切努力将适得其反。
剧本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终于找到女主角的人物逻辑。即一个残疾家庭生长的女孩子,怎样从自卑走向到自信的成长过程。怎样在逆境之中,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地挑起生活重担,竭力维护由残疾父母组成的家庭,并长大成人的坎坷经历。其他人物设计以及戏剧冲突的组织,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红艳所极力维持的日常人家的生活,不仅是现实中最起码的幸福,人性人情之美的象征,也代表着一种质朴的需求。家是女主角的人生寄托,而对于红艳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要维护好一个能安心生活的家,竟然是那么艰难。
红艳所代表的,是一种淳朴的本能和善良的直觉,一种对虚伪的、世俗力量的无声反抗。红艳无法改变父母残疾的现实。但是,父亲母亲因为有了她的坚强,才能健健康康的活下来。这种良知的力量虽然非常微弱,但持之以恒足以穿透人心,照亮社会。
二、影片制作
目前电影业的现状大家都很清楚,农村片也罢,儿童片也罢,都很难收回成本。所以制片人反复考虑,把成本压得很低,希望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是,这给我们保证影片质量带来了很大困难。低成本影片的弊端可想而知,演员质量差,周期时间紧,剧本要求高。怎样应对这个挑战?有人觉得这种东西能完成任务就行了,不能太讲究,也不能有太高期望,因为条件不允许。但是我不甘心,既然干了就要干得像个样子。 剧本几经反复,后来又重新设计了开端,使影片有了一个能吸引人的开篇。但是各方面仍然不看好,甚至出现一些反对拍摄的声音,理由是弄不好可能会拍砸。在这种情况下,制片人高总依然坚持按时开机。这种勇气非常难能可贵。因为她相信,这个题材包含的正能量,一定会打动人。相信这个团队会克服一切困难,能做到比较好的结果。
2015年5月3日刚刚给儿子办完婚礼,5月5日便匆匆踏上了去往北京的高铁,开始了电影《小棉袄》的紧张筹备。一下火车就马不停蹄地看演员,晚上抓紧时间修改剧本。原定5月10日开机,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将开机时间推迟到5月12日。5月8日举行完启动仪式后,9日下午便匆匆赶往南苑机场,傍晚时分到达靖边县,与大队汇合。这时离开机仅剩两天了。
5月中旬的靖边,风清气爽,到处郁郁葱葱。早上5点天就亮了,晚上八点天才能黑下来。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没有一点雾霾,非常适合拍摄。也许是海拔高的原因,我们大家不管多晚睡,早上五点多肯定醒来。于是,每天早上7点出发,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5月12日,在我们拍摄的第一个场景,靖边县第二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榆林市委宣传部的领导、靖边县的主要领导、还有段红艳本人都莅临了会场。这天本来因为车辆紧张,没有安排红艳父母参加。没想到早上6点红艳的电话就来了,说他们父母联系了敬老院的车,想来参加开机仪式。我立刻表示欢迎。能将女儿的事迹搬上银幕,红艳父母的心情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到场引起了剧组同仁的深切同情,同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开机后一直是大晴天,本以为前期拍摄可以顺利完成。没想到最后一天时,夜里狂风大作,县城里下起了中雨。早上起来跟景地留守人员一联系,得知景地那边是小雨,估计问题不大。于是我们按时出发,即将到达时车被陷进去了。我们的景地在大岔村的山洼里,离县城半个小时的车程,离开公路还有一段土路,就是进入土路时,车队无法前进了。大家都很着急。
天上还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制片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找拖拉机或者农用车转运器材等等,结果都不行。后来便决定所有工作人员扛起设备,徒步进场。
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爽,双脚踏在柔软的沙土地上,别是一番滋味。由于沙土地吸水性好,一路上并无泥泞。全组人员步行一个来小时,终于到达拍摄现场。最后一个工作日如期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演员高艺嘉的表演有了长足的进展。她虽然才刚满16岁,但是可以很快地调动情感进入角色,完成角色的创造。比起两年前拍摄《最美乡村医生》的那个水妹,的确进步不小。当然要求她能向成熟的演员那样能够加工台词,设计行为和细节,还为时过早。
统筹原先做的计划是拍摄期12天,备用了一天。实际上是十三天。结果我们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拍摄任务。虽然大家都累得够呛。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制作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三、感想与体会
影片用九十多分钟时间,描绘了红艳为维系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而含辛茹苦的许多细节。这每一个细节里,都具有感动人的力量,犹如微弱的烛火,照亮她家原本因残疾趋于暗淡的生活。使他们在偏僻无助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点人生的温暖……
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终因一个孩子而支撑了下来,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让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这种感受是观众最希望得到的,也是多数电影中没有的。
这是很简单的一部电影,是有关家庭的故事,却让人非常感动。红艳为了家庭而放弃遥远的梦想,知道亲情的重要,知道被人爱的珍贵。知道爱的意义和付出,她有颗如金子般珍贵的真诚的心。故事相对简单,不太多的场景,简约质朴的对白,拍出生活中真实的细节,如小美过生日、马江背柴、送暖水瓶等朴素的情节,让新时代的都市人看到那份纯朴的真情,会令不少观众感动。
相对于那些大制作。这部影片没有明星阵容,没有激烈的冲突和事件,没有强烈的悬疑和谜团,没有高雅繁华的景致,却有最真实的情感。击中观众的地方完全在于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把握。
这部片子之所以让人感动,并不是因为情节多么荡气回肠,矛盾冲突多么激烈。只是一段温情绵绵的故事,讲述了有一个残疾父母和一个女孩在一起的生活中的点滴。情节的层层推动和人物之间感情与心理的微妙变化又牵扯着观众的心。恰恰是这种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心灵的东西。就是这份平凡和简单。这就是影片的力量所在。
影片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理念:人生的每一份经历都是一份礼物,真正无憾的人生应该源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艺术作品如果无法关乎人物的心灵,那就只能沦为娱乐谈资,利益工具。
我还是喜欢这种简单的电影,也许没有什么特效可以分析,也许拍摄手法非常简单,也许叙事结构非常平淡,可是,这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影片里面简陋的村落,淳朴的民风,展现的是现代复杂的社会所缺乏的简单与真实。
影片充满了细节的美和朴素情感,让久居冰冷城市生活的我们热泪盈眶,正是这无法控制的力量,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纯净,朴素,这比一切虚构的华丽和幼稚的煽情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艺术作品只有一条真谛,用真诚换回真诚。前者的真诚来自于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后者的真诚则是观众或听众被感动后的心灵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