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美国新闻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历经艰险,独自访问延安。在毛泽东和朱德帮助下,她得以见到许多中共要员和红军高级将领,但未能与已率部队前往前线的任弼时和邓小平谋面。直到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海伦终于见到了邓小平,并将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了他。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海伦·斯诺将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邓小平
1979年1月30日晚,美国华盛顿,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庆祝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也是为了欢迎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一行的到来。出席招待会的美国贵宾有白宫、国务院的高级官员,以及一致赞成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参、众两院议长和议员。
就在招待会开始前,一位身穿缀有“岁寒三友”松、竹、梅图案的大红绸袍的美国老太太找到了邓小平。一见面,老太太就喜悦而又激动地对邓小平说:“邓小平先生,您真难找呀!”
老太太用微微颤抖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张因年代久远而有些发黄的纸条,庄重地递到邓小平手上。原来,这是42年前毛泽东亲笔写给邓小平、任弼时的一封介绍信。而这位年逾古稀的美国老太太,就是当年在延安与毛泽东、朱德相谈甚欢的《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情》)一书的作者、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
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1937年海伦访问延安说起。
红都延安的神秘来客
1937年,海伦女扮男装翻越西京招待所的窗户,闯过国民党军队、警察、宪兵、特务严密把守的大门,在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接应下逃出西安,踏上了去陕北根据地的旅途。
抵达延安的当天,毛泽东和朱德就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海伦的住处探望她。
“欢迎你到延安来!”毛泽东亲切地对海伦说,“我是毛泽东。”
“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海伦掏出笔记本,将夹在其中的一张毛泽东头戴八角红军帽的照片递给他,风趣地说:“这是我丈夫给您照的那张相片。我在西安跳窗户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您的照片,另外一样是口红。您知道,您的这张照片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而口红对于美国年轻妇女来说多么重要,几乎什么都可以贡献出去,但口红是不能丢的。”一席风趣幽默的话,逗得毛泽东和朱德开怀大笑。
海伦又说道:“照片一发表出来,就吓坏了国民党,轰动了全世界!”
海伦说得一点没错。斯诺结束保安之旅回到北平后,迎接他的是国民党宣传、特务机关散布的铺天盖地的弥天大谎,说斯诺已被“赤匪”处决。就连美联社也在美国发了电讯,称斯诺已落入“赤匪”之手,被当作间谍加以逮捕并被处决。
散布这个弥天大谎的国民党当局还假模假样地指示西安方面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调查,寻找斯诺夫妇的下落。因为另有消息称,在斯诺被“赤匪”处决的同时,他的夫人海伦也在新疆遇害了。
不得已,斯诺赶写了一系列他在红军根据地亲见亲闻的报道文章,分送给英美诸国的报纸和电讯社发表。接着,斯诺又以《毛泽东访问记》为题,把毛泽东口述的关于其个人经历的谈话交由《密勒氏评论报》在1936年11月14日发表。为强调真实性,《密勒氏评论报》在发表文章时还配发了斯诺亲手拍摄的毛泽东头戴缀有五角星的八角红军帽的大幅照片。文章和照片的发表,像一枚巨型炸弹,震动了整个世界。蒋介石十分震怒,下令对西安的宪兵、警察、特务机构进行改组,并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新闻封锁措施。国民党外交部还吊销了斯诺的在华采访证。
毛泽东对海伦说:“斯诺先生让世人知道,我们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赤匪’。我们感谢他!”
朱德也对海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由衷地赞叹道:“你是深夜跳窗户跑到延安来的,真勇敢!”
“我是沿着我丈夫的脚印来看看中国革命的,不勇敢怎么行呢!”海伦自豪地回答。
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帮助下,海伦见到了斯诺前一年在保安访问时未能谋面的许多中共要员和军队高级将领。但是,当她欲和邓小平见一面时,却被告知邓小平已率部前往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的八路军总部。于是,海伦找到毛泽东请求帮助。毛泽东当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任弼时、邓小平,介绍海伦前去采访。介绍信全文如下:
弼时、小平同志:
斯洛(原文如此—编者注)夫人随军赴战地担任向外国通讯的工作,请你们给她以帮助,生活费等事情请为解决。
敬礼!
毛泽东
8月19日
海伦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介绍信赶到云阳,却又扑了一个空,邓小平已率部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就在她准备寻踪赶去时,斯诺发来电报,要她尽快返回补充《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材料和照片。因此,海伦不得不中断了对八路军的采访及其计划的华北前线之旅,这也使她错失了与邓小平见面的机会。
推迟了42年的会面
4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美国正式建交,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已是72岁高龄的海伦闻讯,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赶往华盛顿。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邓小平接过毛泽东的亲笔信,凝神仔细看了一遍,热情地同海伦握手,十分亲切地说:“感谢你把这封信保存了几十年,太难得了,太珍贵了。”
在场的美国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蒂姆·康西丁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1979年2月6日的《纽约时报》以《海伦·斯诺与中国:恢复了昔日的友谊》为题,用较大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含有此次海伦·斯诺与邓小平传奇会面内容的专访。
有人问海伦,为什么和斯诺在中国那么多年,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却不惜一切、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做好事?
海伦回答说:“如果你没有生活在中國,没有经历过这个悲惨的历史阶段,你就不会感觉到这一小群自我牺牲的人们所进行的工作的重要意义。”
回顾海伦一生对中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让人们不禁想起其延安之行结束时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至今仍然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似乎并没有一座万里长城,因为相互间的民间交往是中美友谊的基础。当今世界,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时常会遭到无情的破坏,而我绝不会做出任何事情去损害这种脆弱的特殊关系。”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海伦·斯诺将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邓小平
1979年1月30日晚,美国华盛顿,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庆祝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也是为了欢迎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一行的到来。出席招待会的美国贵宾有白宫、国务院的高级官员,以及一致赞成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参、众两院议长和议员。
就在招待会开始前,一位身穿缀有“岁寒三友”松、竹、梅图案的大红绸袍的美国老太太找到了邓小平。一见面,老太太就喜悦而又激动地对邓小平说:“邓小平先生,您真难找呀!”
老太太用微微颤抖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张因年代久远而有些发黄的纸条,庄重地递到邓小平手上。原来,这是42年前毛泽东亲笔写给邓小平、任弼时的一封介绍信。而这位年逾古稀的美国老太太,就是当年在延安与毛泽东、朱德相谈甚欢的《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情》)一书的作者、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
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1937年海伦访问延安说起。
红都延安的神秘来客
1937年,海伦女扮男装翻越西京招待所的窗户,闯过国民党军队、警察、宪兵、特务严密把守的大门,在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接应下逃出西安,踏上了去陕北根据地的旅途。
抵达延安的当天,毛泽东和朱德就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海伦的住处探望她。
“欢迎你到延安来!”毛泽东亲切地对海伦说,“我是毛泽东。”
“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海伦掏出笔记本,将夹在其中的一张毛泽东头戴八角红军帽的照片递给他,风趣地说:“这是我丈夫给您照的那张相片。我在西安跳窗户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您的照片,另外一样是口红。您知道,您的这张照片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而口红对于美国年轻妇女来说多么重要,几乎什么都可以贡献出去,但口红是不能丢的。”一席风趣幽默的话,逗得毛泽东和朱德开怀大笑。
海伦又说道:“照片一发表出来,就吓坏了国民党,轰动了全世界!”
海伦说得一点没错。斯诺结束保安之旅回到北平后,迎接他的是国民党宣传、特务机关散布的铺天盖地的弥天大谎,说斯诺已被“赤匪”处决。就连美联社也在美国发了电讯,称斯诺已落入“赤匪”之手,被当作间谍加以逮捕并被处决。
散布这个弥天大谎的国民党当局还假模假样地指示西安方面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调查,寻找斯诺夫妇的下落。因为另有消息称,在斯诺被“赤匪”处决的同时,他的夫人海伦也在新疆遇害了。
不得已,斯诺赶写了一系列他在红军根据地亲见亲闻的报道文章,分送给英美诸国的报纸和电讯社发表。接着,斯诺又以《毛泽东访问记》为题,把毛泽东口述的关于其个人经历的谈话交由《密勒氏评论报》在1936年11月14日发表。为强调真实性,《密勒氏评论报》在发表文章时还配发了斯诺亲手拍摄的毛泽东头戴缀有五角星的八角红军帽的大幅照片。文章和照片的发表,像一枚巨型炸弹,震动了整个世界。蒋介石十分震怒,下令对西安的宪兵、警察、特务机构进行改组,并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新闻封锁措施。国民党外交部还吊销了斯诺的在华采访证。
毛泽东对海伦说:“斯诺先生让世人知道,我们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赤匪’。我们感谢他!”
朱德也对海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由衷地赞叹道:“你是深夜跳窗户跑到延安来的,真勇敢!”
“我是沿着我丈夫的脚印来看看中国革命的,不勇敢怎么行呢!”海伦自豪地回答。
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帮助下,海伦见到了斯诺前一年在保安访问时未能谋面的许多中共要员和军队高级将领。但是,当她欲和邓小平见一面时,却被告知邓小平已率部前往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的八路军总部。于是,海伦找到毛泽东请求帮助。毛泽东当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任弼时、邓小平,介绍海伦前去采访。介绍信全文如下:
弼时、小平同志:
斯洛(原文如此—编者注)夫人随军赴战地担任向外国通讯的工作,请你们给她以帮助,生活费等事情请为解决。
敬礼!
毛泽东
8月19日
海伦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介绍信赶到云阳,却又扑了一个空,邓小平已率部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就在她准备寻踪赶去时,斯诺发来电报,要她尽快返回补充《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材料和照片。因此,海伦不得不中断了对八路军的采访及其计划的华北前线之旅,这也使她错失了与邓小平见面的机会。
推迟了42年的会面
4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美国正式建交,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已是72岁高龄的海伦闻讯,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赶往华盛顿。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邓小平接过毛泽东的亲笔信,凝神仔细看了一遍,热情地同海伦握手,十分亲切地说:“感谢你把这封信保存了几十年,太难得了,太珍贵了。”
在场的美国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蒂姆·康西丁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1979年2月6日的《纽约时报》以《海伦·斯诺与中国:恢复了昔日的友谊》为题,用较大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含有此次海伦·斯诺与邓小平传奇会面内容的专访。
有人问海伦,为什么和斯诺在中国那么多年,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却不惜一切、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做好事?
海伦回答说:“如果你没有生活在中國,没有经历过这个悲惨的历史阶段,你就不会感觉到这一小群自我牺牲的人们所进行的工作的重要意义。”
回顾海伦一生对中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让人们不禁想起其延安之行结束时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至今仍然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似乎并没有一座万里长城,因为相互间的民间交往是中美友谊的基础。当今世界,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时常会遭到无情的破坏,而我绝不会做出任何事情去损害这种脆弱的特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