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但是,有关工匠精神塑造的理念、方法和途径还没有写入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提出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并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 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和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责任,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因此要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制造强国就必须将工匠精神应用到生产实践活动当中。高职院校是培养能工巧匠的地方,必须高度重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学相结合,深入探讨工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具备能工巧匠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工匠精神的核心与内涵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目标是打造行业精品。其内涵是精益求精,对精品执着坚持和追求,孜孜不倦,不断完善,注重品质,注重细节,追求完美,耐心专注,持之以恒,专业敬业,为打造最优质产品,始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拥有工匠精神的人不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具有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因此,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
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企业的需求。维护企业生存发展的诀窍在于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在捍卫、传承和实践工匠精神的过程当中,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坚持工匠精神,利用精益求精的信念进行产品的生产和改进,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工匠精神往往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具体环节当中,但不少企业因为利益的驱动而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导致企业的产品失去品质这一灵魂的原因在于工匠精神的缺乏,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竞争实力。所以,工匠精神是企业的需求,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办学宗旨就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的任务和责任就首先落在职业教育的身上。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具体环节中,但却需要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一定要抓早抓好。
2.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工匠精神是治企之本,是打造高质产品的唯一途径,那么对于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以工匠精神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必然选择。职业院校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素质”正是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需要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科技进步、社会繁荣与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高度契合。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价值取向和技术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职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走向。
三、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索
1.加强工匠精神的教育。职业院校作为传授职业技术的场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培养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为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工匠精神教育,强化学生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技能过硬的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或岗位,工匠精神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二是具有精湛的一技之长。这是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基本条件和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以“修德励学,强能笃行”为校训,坚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担当,“先修身,后修技”。根据不同的专业分类,对照相应的产业、行业和企业,按职业化的要求进行整合、提升和完善,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诚信友爱的品质。
2.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教师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具备“双师型”特征,即具备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既是教师又是行业能手。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先要有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非常重视教师技能的培训,虽然一线教师都具备“双师”资质,但是大家还是会利用假期深入相关行业、企业、社区等地进行实践,不断深入、探索、学习,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因此,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扎实的知识和动手能力,宽广的胸怀和仁爱之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将工匠精神融入于教学过程。工匠精神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向度,将其渗透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中,既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中,确实有不少职业院校,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教育,教师和学生都缺少了一种工匠精神,现在迫切需要尽快补上这一课。为了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在职业教育体系里放大工匠精神,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开始接受职业教育时,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将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合到课程中。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认识工匠精神,感受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课中亲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加强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制定能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过程中,体悟工匠精神,提升其对职业的认可度。另外,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把工匠精神作为检测学生的一个评价标准,能够有力地推动工匠精神的教育,使其发扬光大。总之,将工匠精神融入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唯一途径。
四、结语
对职业院校来说,要将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并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融合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就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形成。通过教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落实在行动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職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
[2]虎智猛. 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职教研究.2016年第8期.
[3]徐浩,孙敬.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向度.[J]科教文汇.2016年10月(下).
作者简介:窦研(1980--)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 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和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责任,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因此要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制造强国就必须将工匠精神应用到生产实践活动当中。高职院校是培养能工巧匠的地方,必须高度重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学相结合,深入探讨工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具备能工巧匠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工匠精神的核心与内涵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目标是打造行业精品。其内涵是精益求精,对精品执着坚持和追求,孜孜不倦,不断完善,注重品质,注重细节,追求完美,耐心专注,持之以恒,专业敬业,为打造最优质产品,始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拥有工匠精神的人不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具有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因此,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
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企业的需求。维护企业生存发展的诀窍在于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在捍卫、传承和实践工匠精神的过程当中,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坚持工匠精神,利用精益求精的信念进行产品的生产和改进,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工匠精神往往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具体环节当中,但不少企业因为利益的驱动而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导致企业的产品失去品质这一灵魂的原因在于工匠精神的缺乏,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竞争实力。所以,工匠精神是企业的需求,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办学宗旨就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的任务和责任就首先落在职业教育的身上。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具体环节中,但却需要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一定要抓早抓好。
2.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工匠精神是治企之本,是打造高质产品的唯一途径,那么对于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以工匠精神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必然选择。职业院校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素质”正是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需要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科技进步、社会繁荣与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高度契合。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价值取向和技术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职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走向。
三、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索
1.加强工匠精神的教育。职业院校作为传授职业技术的场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培养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为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工匠精神教育,强化学生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技能过硬的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或岗位,工匠精神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二是具有精湛的一技之长。这是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基本条件和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以“修德励学,强能笃行”为校训,坚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担当,“先修身,后修技”。根据不同的专业分类,对照相应的产业、行业和企业,按职业化的要求进行整合、提升和完善,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诚信友爱的品质。
2.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教师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具备“双师型”特征,即具备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既是教师又是行业能手。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先要有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非常重视教师技能的培训,虽然一线教师都具备“双师”资质,但是大家还是会利用假期深入相关行业、企业、社区等地进行实践,不断深入、探索、学习,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因此,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扎实的知识和动手能力,宽广的胸怀和仁爱之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将工匠精神融入于教学过程。工匠精神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向度,将其渗透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中,既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中,确实有不少职业院校,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教育,教师和学生都缺少了一种工匠精神,现在迫切需要尽快补上这一课。为了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在职业教育体系里放大工匠精神,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开始接受职业教育时,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将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合到课程中。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认识工匠精神,感受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课中亲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加强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制定能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过程中,体悟工匠精神,提升其对职业的认可度。另外,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把工匠精神作为检测学生的一个评价标准,能够有力地推动工匠精神的教育,使其发扬光大。总之,将工匠精神融入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唯一途径。
四、结语
对职业院校来说,要将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并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融合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就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形成。通过教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落实在行动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職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
[2]虎智猛. 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职教研究.2016年第8期.
[3]徐浩,孙敬.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向度.[J]科教文汇.2016年10月(下).
作者简介:窦研(1980--)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