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我国社会和谐,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企业需求背景下,人们应当不断的完善高校教学体系,设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式的教学发展,本文将会针对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为人们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企业发展;高校教学;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学,认为只有不断的完善现有教学体系,设置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高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专业,但是学生在毕业后仍然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大学生的能力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缺口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就业所考虑,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才建设的多元化,为实现高校人才创新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学生能力供给与用人单位能力需求不匹配
衡量高校教学指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初次的就业率,还有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些都是高校学生应当接受的考验,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完善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匹配相应的用人单位,为学生介绍一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给予更大帮助。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原因
(一)高校战略定位不清
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虽然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但是不同的行业之前必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有着不同的定位方向,侧重点和水平要求并不相同,教师应当加以重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战略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最终导致高校教学存在很大的茫然性,没有培养出高质量、专业性强的人才[1]。
(二)高校及教师的考核指标不完善
如今我国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关注个人利益,主要有发表论文数量、职称晋级程度、课题数量、科研经费以及博士和硕士点的数量等指标,对于创新式教学并没有加以重视。高校虽然重视毕业生就业率,但是始终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方针,这一问题也仅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换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及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直接结果就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甚至是硕士教育阶段教学与教育分离,教师没有认识到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而仅仅关注自身的职称及考核标准是否完成[2]。
(三)学分制管理有待优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學分制的管理一定要科学合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国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我国很多学校对学分制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设置,大学时期的教学计划往往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核心。学分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来搭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却忽视了学分管理形式,最终导致学生盲目的追求学分,而没有将教学任务落到实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也应当加以重视,对学分制管理加以优化,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体系的发展,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帮助。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一)明确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战略定位
无论是重点本科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身的定位,落实“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明确自身教学体系之后,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多层次契合为最终目标,在为学生设定相应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要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体系。有些院校会开设一些特色专业,针对这些专业教师更要加以重视,要让这些特色专业成为学校的招牌专业,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就业和选择的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综合集成能力,这也是明确高校战略定位的关键环节。
(二)实行“教育教学”导师制
教育教学导师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导师制与“班主任”管理形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导师制并非是班主任管理制的模型,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转型。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设定相应的教学形式。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时期的状态与工作后的状态有着很大差异性,这一过渡时期非常重要,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还要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在过渡环节有一个平缓的心情,这些都是教育教学导师制的作用与价值。
(三)树立“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出现了学生数量猛增,现代化教学体系与传统式教学体系差异性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加以重视,高质量的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对立等,是确保高校教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以“主动性教育质量”观是指高校要根据“00后”一代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综合性的教学体系。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中的学生不仅要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积累量,更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3]。由此可见,树立“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高校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中,教师要多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就业率差、就业迁移性大的专业一定要多关注。找出高校大学生就业不好的原因,并积极的制定相应解决措施,为培养多元化、高质量、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军.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大学生学习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8(09):123—132.
[2]蔡久平,熊忠兰.论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J].企业经济,2018(08):121—124.
[3]赵欢.试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评估版),2018(08):121—125.
本文项目名称《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XCVUJG2019C001)。
关键词:企业发展;高校教学;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学,认为只有不断的完善现有教学体系,设置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高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专业,但是学生在毕业后仍然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大学生的能力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缺口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就业所考虑,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才建设的多元化,为实现高校人才创新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学生能力供给与用人单位能力需求不匹配
衡量高校教学指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初次的就业率,还有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些都是高校学生应当接受的考验,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完善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匹配相应的用人单位,为学生介绍一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给予更大帮助。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原因
(一)高校战略定位不清
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虽然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但是不同的行业之前必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有着不同的定位方向,侧重点和水平要求并不相同,教师应当加以重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战略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最终导致高校教学存在很大的茫然性,没有培养出高质量、专业性强的人才[1]。
(二)高校及教师的考核指标不完善
如今我国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关注个人利益,主要有发表论文数量、职称晋级程度、课题数量、科研经费以及博士和硕士点的数量等指标,对于创新式教学并没有加以重视。高校虽然重视毕业生就业率,但是始终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方针,这一问题也仅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换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及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直接结果就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甚至是硕士教育阶段教学与教育分离,教师没有认识到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而仅仅关注自身的职称及考核标准是否完成[2]。
(三)学分制管理有待优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學分制的管理一定要科学合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国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我国很多学校对学分制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设置,大学时期的教学计划往往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核心。学分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来搭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却忽视了学分管理形式,最终导致学生盲目的追求学分,而没有将教学任务落到实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也应当加以重视,对学分制管理加以优化,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体系的发展,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帮助。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一)明确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战略定位
无论是重点本科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身的定位,落实“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明确自身教学体系之后,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多层次契合为最终目标,在为学生设定相应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要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体系。有些院校会开设一些特色专业,针对这些专业教师更要加以重视,要让这些特色专业成为学校的招牌专业,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就业和选择的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综合集成能力,这也是明确高校战略定位的关键环节。
(二)实行“教育教学”导师制
教育教学导师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导师制与“班主任”管理形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导师制并非是班主任管理制的模型,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转型。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设定相应的教学形式。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时期的状态与工作后的状态有着很大差异性,这一过渡时期非常重要,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还要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在过渡环节有一个平缓的心情,这些都是教育教学导师制的作用与价值。
(三)树立“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出现了学生数量猛增,现代化教学体系与传统式教学体系差异性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加以重视,高质量的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对立等,是确保高校教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以“主动性教育质量”观是指高校要根据“00后”一代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综合性的教学体系。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中的学生不仅要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积累量,更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3]。由此可见,树立“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高校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中,教师要多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就业率差、就业迁移性大的专业一定要多关注。找出高校大学生就业不好的原因,并积极的制定相应解决措施,为培养多元化、高质量、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军.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大学生学习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8(09):123—132.
[2]蔡久平,熊忠兰.论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J].企业经济,2018(08):121—124.
[3]赵欢.试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评估版),2018(08):121—125.
本文项目名称《市场营销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XCVUJG2019C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