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伦理与管理》『 悦读推荐 』 文化、伦理与管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内容。本书正是开拓了这样一个新的领域:着眼于向“历史扎根”和对“未来探索”,将中国文化精神和伦理精神融入中国的管理哲学之中。
作者:成中英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定价:38.00元
企业的思想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躯体就是组织,而行为就是战略。这三者紧密而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
读书既是一个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沟通形式。为什么说是过程加形式呢?当你打开一本书时,那么就是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邂逅和交流。如果说读一本寓教于乐的书,就像进行一次咖啡时间或者头脑风暴的活动,能够让读者无论从理论和实践都得到迅速的丰富。而读一本理论普及与提升的书,就像又重新进入大学的课堂,聆听师长谆谆教导。每个过程和形式,读者都有不同的体悟和收获。当你翻开《文化・伦理与管理》一书,我想应该是后者的感受,这是与一位对于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学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 谈到文化的问题方兴未艾,时下以国学冠名的讲座和书籍着实火了一把。但是这些如火如荼的现象背后却显露出虚弱的本质,就像一个穿着华丽大衣的绅士露出了身下的麻布坎肩,总感觉不伦不类。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名家,对于国学的解读让人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看中华的文化,这需要有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尊重与行为上审慎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得更好。 要想了解和认知中华文化和伦理,就必须找到文化的源头,寻本溯源,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蔚然大观,但是今天却显得有点落寞。尤其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后,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所采取的态度和做法都是非常简单而粗暴的。“五四运动”其实是一场西学东渐的运动,但是却没有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实现完美的嫁接,让人感觉中华文化像个受气的小媳妇被一纸休书给打入了冷宫,越来越不受人待见了。而“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一次切割,当我喊着:打倒孔家店,焚烧了珍贵的古典书籍,打到了臭老九。从此中华文化就变得不伦不类,也和我们陌生起来。当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投机主义大行其道,可以这样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很难放下一张研究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桌,那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一种奢求和奢望。当代无大师,虽然说得有点惨烈,但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我们越来越忘记自己文化的根了。而今,当我们来重新审视文化、伦理的时候,不免唏嘘不已。 文化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两条线,一条是主线,一条是副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每一次重大的经济革命之前,都会伴随着一次伟大文化变革。无论是欧洲的文艺革命还是日本明治维新,都验证了这样的道理。当中国经济在新的世纪超越日本,一直坚挺地增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重要关头,成为没有被攻破的最后一道堡垒;当王岐山同志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美国信心满满地叱责资本主义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贪婪,越来越多的目光都将焦点关注于这片东方的神秘土地。很多学者、专家也开始潜心研究中华文化和管理。 中华文化典籍浩繁,汗牛充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累积,使得中华文化无论是流派和著作都臻于完善和成熟。最具代表性《四库全书》可以说荟萃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即使你才高八斗,也难免做到窥一斑而识全豹。因此,很有必要找到一本能够汇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集的书,让中外读者能够迅速汲取自己所需的给养。如果说,写这本书的作者的要求,那么就必须学贯中西,而作为一个香蕉人,一位拥有东方面孔的美籍华人,在大学进行东西方文化的研究,那么做到这样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板凳一座十年冷,其实,学习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耐得寂寞,尤其是做文化的管理和研究的人更应该如此。其实从事文化管理的人应该是杂家、专家的综合体,既能做到多学博览,更应该懂得融会贯通。因此我建议当读《文化・伦理与管理》时,应该是给自己一段清净而悠闲的时间,慢慢地品味和解读和感悟,而不是囫囵吞枣的生剥硬解。 提到文化与伦理,那么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道教、儒教、佛教。这三根中流砥柱一直是支撑中华这座古老的殿堂不朽的重要因素。而由此所衍生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多少年一直在中华人的身上传承和体现。即使多少年后,无论你在哪里,都受到深刻地影响。例如:华人拜关公,就是对于忠义的肯定,吃粽子、赛龙舟就是对于屈原的思念……诸如此类,每一项活动、仪式的背后都有着对于文化伦理的深刻解读。当我们了解其起源之后,才能更好对其进行提炼、优化,将其融入到管理之中。 道者,规律也,治国若烹小鲜,游戏企业的管理的理念都是趋同的,都必须是顺应规律的。都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当我们把企业看成了人的时候,就懂得其应该具有思想、躯体和行为,这才是真的人。那么企业的思想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躯体就是组织,而行为就是战略。这三者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因此文化管理是管理当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而且文化管理应该是价值观的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管理实践。 作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实现文化管理呢?作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管理是成熟的体系,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2、管理能够被度量,能够被衡量,也能被评价;3、管理的成果和技能能够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能够被快速复制。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衡量,那么我们应该将中华的优秀的基因与西方管理想结合。 纵观众多世界级的企业,我们会发现他们各自的核心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及基本价值观都不相同,但他们都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这不禁令人深思,不同的企业文化为什么会支撑相同的成功? 通过研究对比不难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相同的企业文化,差异性是企业文化的特征。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世界级领先企业的文化尽管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内核却存在共性。在许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中,以人为本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也是一个被很多人误读的词,以人为本几乎成为企业文化的代名词,但这仅限于中国企业。问题是什么叫以人为本?其内涵是什么?其目的何在?如何以人为本?没有界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各取所需,不仅不能统一思想,相反却造成理念的混乱。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以人为本是一个永远都不会错的真理,但也是一个很难付诸于实践的真理。许多企业正是在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本来是“本”的员工成为沦落街头的失业者。 因此如果企业管理者想要解答这样的问题,除了熟悉和了解管理的方法学,熟练掌握管理模型和工具的基础上,更应懂一点文化,明白一点伦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真正服务于企业。
『 点评人简介 』
党向阳: 在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EAP等方面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取得了优秀的业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人网、人民网、中国价值网等十几家网站特邀专栏作家;在多家媒体杂志发表100多篇论文;在二十多所高校进行巡回培训,进行过上百场培训,培训人次超过万人。
作者:成中英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定价:38.00元
企业的思想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躯体就是组织,而行为就是战略。这三者紧密而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
读书既是一个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沟通形式。为什么说是过程加形式呢?当你打开一本书时,那么就是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邂逅和交流。如果说读一本寓教于乐的书,就像进行一次咖啡时间或者头脑风暴的活动,能够让读者无论从理论和实践都得到迅速的丰富。而读一本理论普及与提升的书,就像又重新进入大学的课堂,聆听师长谆谆教导。每个过程和形式,读者都有不同的体悟和收获。当你翻开《文化・伦理与管理》一书,我想应该是后者的感受,这是与一位对于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学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 谈到文化的问题方兴未艾,时下以国学冠名的讲座和书籍着实火了一把。但是这些如火如荼的现象背后却显露出虚弱的本质,就像一个穿着华丽大衣的绅士露出了身下的麻布坎肩,总感觉不伦不类。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名家,对于国学的解读让人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看中华的文化,这需要有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尊重与行为上审慎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得更好。 要想了解和认知中华文化和伦理,就必须找到文化的源头,寻本溯源,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蔚然大观,但是今天却显得有点落寞。尤其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后,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所采取的态度和做法都是非常简单而粗暴的。“五四运动”其实是一场西学东渐的运动,但是却没有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实现完美的嫁接,让人感觉中华文化像个受气的小媳妇被一纸休书给打入了冷宫,越来越不受人待见了。而“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一次切割,当我喊着:打倒孔家店,焚烧了珍贵的古典书籍,打到了臭老九。从此中华文化就变得不伦不类,也和我们陌生起来。当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投机主义大行其道,可以这样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很难放下一张研究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桌,那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是一种奢求和奢望。当代无大师,虽然说得有点惨烈,但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我们越来越忘记自己文化的根了。而今,当我们来重新审视文化、伦理的时候,不免唏嘘不已。 文化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两条线,一条是主线,一条是副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每一次重大的经济革命之前,都会伴随着一次伟大文化变革。无论是欧洲的文艺革命还是日本明治维新,都验证了这样的道理。当中国经济在新的世纪超越日本,一直坚挺地增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重要关头,成为没有被攻破的最后一道堡垒;当王岐山同志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美国信心满满地叱责资本主义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贪婪,越来越多的目光都将焦点关注于这片东方的神秘土地。很多学者、专家也开始潜心研究中华文化和管理。 中华文化典籍浩繁,汗牛充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累积,使得中华文化无论是流派和著作都臻于完善和成熟。最具代表性《四库全书》可以说荟萃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即使你才高八斗,也难免做到窥一斑而识全豹。因此,很有必要找到一本能够汇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集的书,让中外读者能够迅速汲取自己所需的给养。如果说,写这本书的作者的要求,那么就必须学贯中西,而作为一个香蕉人,一位拥有东方面孔的美籍华人,在大学进行东西方文化的研究,那么做到这样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板凳一座十年冷,其实,学习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耐得寂寞,尤其是做文化的管理和研究的人更应该如此。其实从事文化管理的人应该是杂家、专家的综合体,既能做到多学博览,更应该懂得融会贯通。因此我建议当读《文化・伦理与管理》时,应该是给自己一段清净而悠闲的时间,慢慢地品味和解读和感悟,而不是囫囵吞枣的生剥硬解。 提到文化与伦理,那么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道教、儒教、佛教。这三根中流砥柱一直是支撑中华这座古老的殿堂不朽的重要因素。而由此所衍生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多少年一直在中华人的身上传承和体现。即使多少年后,无论你在哪里,都受到深刻地影响。例如:华人拜关公,就是对于忠义的肯定,吃粽子、赛龙舟就是对于屈原的思念……诸如此类,每一项活动、仪式的背后都有着对于文化伦理的深刻解读。当我们了解其起源之后,才能更好对其进行提炼、优化,将其融入到管理之中。 道者,规律也,治国若烹小鲜,游戏企业的管理的理念都是趋同的,都必须是顺应规律的。都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当我们把企业看成了人的时候,就懂得其应该具有思想、躯体和行为,这才是真的人。那么企业的思想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躯体就是组织,而行为就是战略。这三者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因此文化管理是管理当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而且文化管理应该是价值观的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管理实践。 作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实现文化管理呢?作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管理是成熟的体系,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2、管理能够被度量,能够被衡量,也能被评价;3、管理的成果和技能能够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能够被快速复制。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衡量,那么我们应该将中华的优秀的基因与西方管理想结合。 纵观众多世界级的企业,我们会发现他们各自的核心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及基本价值观都不相同,但他们都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这不禁令人深思,不同的企业文化为什么会支撑相同的成功? 通过研究对比不难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相同的企业文化,差异性是企业文化的特征。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世界级领先企业的文化尽管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内核却存在共性。在许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中,以人为本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也是一个被很多人误读的词,以人为本几乎成为企业文化的代名词,但这仅限于中国企业。问题是什么叫以人为本?其内涵是什么?其目的何在?如何以人为本?没有界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各取所需,不仅不能统一思想,相反却造成理念的混乱。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以人为本是一个永远都不会错的真理,但也是一个很难付诸于实践的真理。许多企业正是在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本来是“本”的员工成为沦落街头的失业者。 因此如果企业管理者想要解答这样的问题,除了熟悉和了解管理的方法学,熟练掌握管理模型和工具的基础上,更应懂一点文化,明白一点伦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真正服务于企业。
『 点评人简介 』
党向阳: 在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EAP等方面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取得了优秀的业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人网、人民网、中国价值网等十几家网站特邀专栏作家;在多家媒体杂志发表100多篇论文;在二十多所高校进行巡回培训,进行过上百场培训,培训人次超过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