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湘江贯穿湖南全省,在长沙境内汇流了多个支流。长沙作为古代水运发达的历史名城,具有江河纵横、支流繁多的地理特点,自古以来就水运繁荣,因此津渡码头成了古时人们运输货物、陆行过水的主要交通枢纽。从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的位置、分类与经营管理情况,对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对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文化进行详细论述,对研究长沙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湘江流域;古津渡;清代;长沙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湘江津渡文化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16C0657)研究成果。
湘江又称湘水,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岳阳市,贯穿省境南北。其干支流大部分都可以通航,古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长沙作为古代水运发达的历史名城,具有江河纵横、支流繁多的地理特点,自古以来就水运繁荣,因此津渡码头成了古时人们运输货物、陆行过水的主要交通枢纽。
一、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
“津渡”(ferry)又称为渡口,是地方民众或地方政府为了克服江河(湖泊)阻碍而普遍设置的交通设施,是陆行过水的必经之所和便民设施[1]。津渡文化是指与津渡有关的文化综合体,它包括津渡、运输船只等有形的物质,以及人们在利用津渡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记忆及其他的表现物[2]。古津渡文化的时间节点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建国(1949年)之前。
(二)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的位置、分类与经营管理
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的地理位置一般都设在联通长沙的水陆交接的交通要道上,并选在水势比较平稳,无礁石风涛之险的地方,易于停泊船只。湘江长沙段属顺直型河段,江面宽阔。津渡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江河(湖泊)阻碍,进行物资、人员、文化的交流;此外津渡也往往承担了一定的救生功能,比如在清代义渡记载中就有湖南义渡帮助救生的事件。古津渡渡口分为三类:官渡、义渡、私渡。其中官渡一般都是由官府设立,其修建以及管理维护经费都是由政府负责,渡口来往的旅客不用向渡夫支付费用;义渡多是由地方绅耆以及官员、生员、女性等身份不同的阶层来募款捐资设置[3];私渡则是私人运营及维护的渡口,通常是由官渡或者义渡转变而来。渡口的规模会因为地理条件以及资金经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据地方县志等资料显示,清代长沙古津渡大多设两只渡船,其原因在于两只船可以轮流渡河,大大节省了渡河等待的时间。津渡的组成部分除了渡船、渡夫、泊岸、码头之外,通常还包括旅客休憩的凉亭(如义渡亭)、贮藏渡船的房屋、渡口的桅杆、夜晚照明的灯笼等。津渡的维护与运营是需要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津渡的运营经费主要是建造津渡的费用以及每年的维修费用。其中官渡的运营经费都是由政府负责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为对津渡进行有效的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颁布了相关法令,主要包括:限定渡船载客、载物的数量及重量,严禁超载;严禁霸占渡口,勒索财物;禁止私自添设名目收税;严禁扰乱渡口秩序及恶劣天气下摆渡。而义渡运营的经济支撑则是依靠田产,义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包括经营相应的田产,管理津渡的经费支出,维护津渡的设施以及对渡夫进行监督管理,比如有些地方就专设义渡粮册,其目的就是对田产租金进行监管。
二、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文化
(一)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历史文化溯源
湘江贯穿湖南全省,在长沙境内汇流了靳江河、浏阳河、捞刀河、八曲河、沩水等大小支流,这个河段水量丰富、水流平缓,因此自古以来就水运繁荣(如图1)。而长沙作为古代水运发达的历史名城,具有江河纵横、支流繁多的地理特点,津渡码头成了古时人们运输货物、陆行过水的主要交通枢纽,特别是在橘子洲附近的湘江两岸,津渡码头尤其众多。长沙的津渡码头自古以来都以木舟载客或运输货物,直到清朝光绪年间(1904年),由于长沙开埠导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入,轮渡开始逐渐替代木舟载客渡江。随着1972年的橘子洲大桥建成通车,湘江两岸的主要交通形式由水上津渡变为桥梁,长沙湘江两岸的津渡逐渐消失。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越来越多连接湘江两岸的大桥、隧道等过江通道的建成,轮渡也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文化详述
根据清代康熙《长沙府志》、乾隆《长沙府志》记载,长沙府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渡口数为56个,乾隆十二年(1747年)渡口数为140个[4],光绪十一年(1885年)渡口数为230个。比如,根据清嘉庆《长沙县志》、同治《长沙县志》、光绪《善化县志》所载,长沙的义渡主要有湖迹义渡、榔梨义渡、洋石潭义渡、徐家桥义渡、清潭湾义渡、赵家桥严氏义渡、琵琶潭义渡、万家坝义渡、陈家渡、澇塘河二渡、复兴渡、驿步门(大西门)外义渡、湖迹车渡、长塘湾义渡、横坑河义渡、太阳滩义渡、马园义渡、迎龙坑义渡、赤石河义渡、岐阳市(又名崩墈)义渡、竹筒港义渡、樟树滩义渡、水渡河义渡、寻龙河义渡、台田塅义渡、鲇鱼渡、金母渡、仙人潭义渡、两渡湖义渡、下泥港(今名霞凝港)义渡、乔江义渡、金沙渡、燕坡三节渡、团山义渡、乔口义渡、城河溁湾义渡、溁湾港渡、竹山口渡、朱张渡、渔湾义渡、南湖港渡、鄢家河渡、桐溪港渡、团头河渡等。至1949年,长沙市区湘江渡口共有木划船405只,划业人员691人。虽然这些渡口仅指方志中记载的部分官渡和义渡,且因为方志记载的各种局限性,津渡数目的精确性尚有待考证。笔者以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且有较详细的资料记载的津渡进行详细论述。
现在,长沙最著名的津渡当属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第一师范老校区旁边、六铺街江畔的朱张渡,朱张渡名字的由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栻的会讲,史称“朱张会讲”。公元117年(南宋乾道三年),朱熹来潭州造访张栻,在长沙逗留的两个月期间,两人对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了深入探讨,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由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分别位于湘江两岸,朱张二人时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从那之后,朱张渡一直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湘江的主要渡口(如图2)。清嘉庆年间,修建了朱张渡亭;成丰年间重修渡口,并且以“文津”“道岸”命名两个渡口,都是“朱张会讲”时朱、张二人取的名字。 灵官渡位于今长沙市天心区劳动西路至湘江路口。因为灵官渡所在位置对应的湘江段有橘子洲,所以即使风大,江面上浪涛也不大,渡口便于船只的停泊。灵官渡渡口的老街上原来有一个灵仙祠(如图3),灵仙即灵官(道教的护法天神),祠里供奉的灵官菩萨,人们大概以为灵官可以保佑平安,便称这个渡口为灵官渡。1896年,长沙湘裕炼锑厂在灵官渡附近创办,再加上1908创办的华昌炼锑公司,灵官渡因此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灵官渡的锑矿价格一度成为中国锑矿行情的晴雨表。可惜现在灵官渡和灵仙祠都已经不复存在。
驿步门(大西门)渡位于今天五一大道湘江大桥的东端,是清代长沙城第一大渡,其特点是有较宽阔的石阶码头。驿步门,是长沙城“老九门”之一。驿步门渡原先是官渡,后来因种种原因转变成义渡。大西门渡的两岸和橘子洲建有江神庙和石阶码头,橘子洲上建有义渡亭,可以给过渡的行人提供一个休息及遮风避雨的场所,里面的石碑记录了各家各户的集资捐赠等情况(如图4)。
东屯渡在古代是长沙通往东乡的主要渡口,位于今天浏阳河与八一东路的交汇处,是浏阳河的一个渡口。“东屯”名字来源于,该处原来是东吴军队屯田、兴修水利、以农养兵的地方。根据可考证的资料,“东屯渡”的地名最早在南宋张栻的诗作中。
湖迹渡古时又称为湖碛渡或回西渡。浏阳河在这段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河道,有驿道通岳州府平江县。古时候,人们要从长沙城东北方向过浏阳河,须从湖迹渡渡河。湖迹渡原为官渡,后来转变成为义渡。1930年,彭徳怀率红三军团从湖迹渡渡河攻进长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遂将湖迹渡改名“红军渡”。“大跃进”时期,因为兴修京广铁路复线,切断湖迹渡这段U形河道,浏阳河改道,湖迹渡成为烈士公园里面的一个湖泊。如今,湖迹渡成为烈士公园里面湖南民俗文化村的一部分,并建有“潇湘阁”等仿古建筑。
三、结语
长沙位于湘江边,又是古时重要的津渡码头城市,研究长沙古津渡文化,对研究长沙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战争破坏、政治运动以及城市化、全球化等原因,长沙城市越来越失去自身的特色,趋向于“千城一面”的样貌,传统的文化资源也越来越缺乏。因此,如何在对长沙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保留长沙古津渡的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獻:
[1]杨文华.嘉陵江流域津渡景观的保护与利用[J].新重庆,2014(5):40-41.
[2]孔艳.明清时期湘江长沙段历史地理问题探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吴水田,陈韵,陈平平.以广州天字码头为例探究津渡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J].珠江水运,2013(19):60-62.
[4]张雄图.长沙府志[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乾隆十二年刻本,32.
作者简介:樊衍,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卢巧萍,硕士,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湘江流域;古津渡;清代;长沙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湘江津渡文化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16C0657)研究成果。
湘江又称湘水,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岳阳市,贯穿省境南北。其干支流大部分都可以通航,古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长沙作为古代水运发达的历史名城,具有江河纵横、支流繁多的地理特点,自古以来就水运繁荣,因此津渡码头成了古时人们运输货物、陆行过水的主要交通枢纽。
一、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
“津渡”(ferry)又称为渡口,是地方民众或地方政府为了克服江河(湖泊)阻碍而普遍设置的交通设施,是陆行过水的必经之所和便民设施[1]。津渡文化是指与津渡有关的文化综合体,它包括津渡、运输船只等有形的物质,以及人们在利用津渡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记忆及其他的表现物[2]。古津渡文化的时间节点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建国(1949年)之前。
(二)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的位置、分类与经营管理
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的地理位置一般都设在联通长沙的水陆交接的交通要道上,并选在水势比较平稳,无礁石风涛之险的地方,易于停泊船只。湘江长沙段属顺直型河段,江面宽阔。津渡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江河(湖泊)阻碍,进行物资、人员、文化的交流;此外津渡也往往承担了一定的救生功能,比如在清代义渡记载中就有湖南义渡帮助救生的事件。古津渡渡口分为三类:官渡、义渡、私渡。其中官渡一般都是由官府设立,其修建以及管理维护经费都是由政府负责,渡口来往的旅客不用向渡夫支付费用;义渡多是由地方绅耆以及官员、生员、女性等身份不同的阶层来募款捐资设置[3];私渡则是私人运营及维护的渡口,通常是由官渡或者义渡转变而来。渡口的规模会因为地理条件以及资金经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据地方县志等资料显示,清代长沙古津渡大多设两只渡船,其原因在于两只船可以轮流渡河,大大节省了渡河等待的时间。津渡的组成部分除了渡船、渡夫、泊岸、码头之外,通常还包括旅客休憩的凉亭(如义渡亭)、贮藏渡船的房屋、渡口的桅杆、夜晚照明的灯笼等。津渡的维护与运营是需要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津渡的运营经费主要是建造津渡的费用以及每年的维修费用。其中官渡的运营经费都是由政府负责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为对津渡进行有效的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颁布了相关法令,主要包括:限定渡船载客、载物的数量及重量,严禁超载;严禁霸占渡口,勒索财物;禁止私自添设名目收税;严禁扰乱渡口秩序及恶劣天气下摆渡。而义渡运营的经济支撑则是依靠田产,义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包括经营相应的田产,管理津渡的经费支出,维护津渡的设施以及对渡夫进行监督管理,比如有些地方就专设义渡粮册,其目的就是对田产租金进行监管。
二、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文化
(一)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历史文化溯源
湘江贯穿湖南全省,在长沙境内汇流了靳江河、浏阳河、捞刀河、八曲河、沩水等大小支流,这个河段水量丰富、水流平缓,因此自古以来就水运繁荣(如图1)。而长沙作为古代水运发达的历史名城,具有江河纵横、支流繁多的地理特点,津渡码头成了古时人们运输货物、陆行过水的主要交通枢纽,特别是在橘子洲附近的湘江两岸,津渡码头尤其众多。长沙的津渡码头自古以来都以木舟载客或运输货物,直到清朝光绪年间(1904年),由于长沙开埠导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入,轮渡开始逐渐替代木舟载客渡江。随着1972年的橘子洲大桥建成通车,湘江两岸的主要交通形式由水上津渡变为桥梁,长沙湘江两岸的津渡逐渐消失。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越来越多连接湘江两岸的大桥、隧道等过江通道的建成,轮渡也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文化详述
根据清代康熙《长沙府志》、乾隆《长沙府志》记载,长沙府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渡口数为56个,乾隆十二年(1747年)渡口数为140个[4],光绪十一年(1885年)渡口数为230个。比如,根据清嘉庆《长沙县志》、同治《长沙县志》、光绪《善化县志》所载,长沙的义渡主要有湖迹义渡、榔梨义渡、洋石潭义渡、徐家桥义渡、清潭湾义渡、赵家桥严氏义渡、琵琶潭义渡、万家坝义渡、陈家渡、澇塘河二渡、复兴渡、驿步门(大西门)外义渡、湖迹车渡、长塘湾义渡、横坑河义渡、太阳滩义渡、马园义渡、迎龙坑义渡、赤石河义渡、岐阳市(又名崩墈)义渡、竹筒港义渡、樟树滩义渡、水渡河义渡、寻龙河义渡、台田塅义渡、鲇鱼渡、金母渡、仙人潭义渡、两渡湖义渡、下泥港(今名霞凝港)义渡、乔江义渡、金沙渡、燕坡三节渡、团山义渡、乔口义渡、城河溁湾义渡、溁湾港渡、竹山口渡、朱张渡、渔湾义渡、南湖港渡、鄢家河渡、桐溪港渡、团头河渡等。至1949年,长沙市区湘江渡口共有木划船405只,划业人员691人。虽然这些渡口仅指方志中记载的部分官渡和义渡,且因为方志记载的各种局限性,津渡数目的精确性尚有待考证。笔者以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且有较详细的资料记载的津渡进行详细论述。
现在,长沙最著名的津渡当属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第一师范老校区旁边、六铺街江畔的朱张渡,朱张渡名字的由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和张栻的会讲,史称“朱张会讲”。公元117年(南宋乾道三年),朱熹来潭州造访张栻,在长沙逗留的两个月期间,两人对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了深入探讨,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由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分别位于湘江两岸,朱张二人时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从那之后,朱张渡一直成为岳麓书院学子往返湘江的主要渡口(如图2)。清嘉庆年间,修建了朱张渡亭;成丰年间重修渡口,并且以“文津”“道岸”命名两个渡口,都是“朱张会讲”时朱、张二人取的名字。 灵官渡位于今长沙市天心区劳动西路至湘江路口。因为灵官渡所在位置对应的湘江段有橘子洲,所以即使风大,江面上浪涛也不大,渡口便于船只的停泊。灵官渡渡口的老街上原来有一个灵仙祠(如图3),灵仙即灵官(道教的护法天神),祠里供奉的灵官菩萨,人们大概以为灵官可以保佑平安,便称这个渡口为灵官渡。1896年,长沙湘裕炼锑厂在灵官渡附近创办,再加上1908创办的华昌炼锑公司,灵官渡因此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灵官渡的锑矿价格一度成为中国锑矿行情的晴雨表。可惜现在灵官渡和灵仙祠都已经不复存在。
驿步门(大西门)渡位于今天五一大道湘江大桥的东端,是清代长沙城第一大渡,其特点是有较宽阔的石阶码头。驿步门,是长沙城“老九门”之一。驿步门渡原先是官渡,后来因种种原因转变成义渡。大西门渡的两岸和橘子洲建有江神庙和石阶码头,橘子洲上建有义渡亭,可以给过渡的行人提供一个休息及遮风避雨的场所,里面的石碑记录了各家各户的集资捐赠等情况(如图4)。
东屯渡在古代是长沙通往东乡的主要渡口,位于今天浏阳河与八一东路的交汇处,是浏阳河的一个渡口。“东屯”名字来源于,该处原来是东吴军队屯田、兴修水利、以农养兵的地方。根据可考证的资料,“东屯渡”的地名最早在南宋张栻的诗作中。
湖迹渡古时又称为湖碛渡或回西渡。浏阳河在这段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河道,有驿道通岳州府平江县。古时候,人们要从长沙城东北方向过浏阳河,须从湖迹渡渡河。湖迹渡原为官渡,后来转变成为义渡。1930年,彭徳怀率红三军团从湖迹渡渡河攻进长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遂将湖迹渡改名“红军渡”。“大跃进”时期,因为兴修京广铁路复线,切断湖迹渡这段U形河道,浏阳河改道,湖迹渡成为烈士公园里面的一个湖泊。如今,湖迹渡成为烈士公园里面湖南民俗文化村的一部分,并建有“潇湘阁”等仿古建筑。
三、结语
长沙位于湘江边,又是古时重要的津渡码头城市,研究长沙古津渡文化,对研究长沙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战争破坏、政治运动以及城市化、全球化等原因,长沙城市越来越失去自身的特色,趋向于“千城一面”的样貌,传统的文化资源也越来越缺乏。因此,如何在对长沙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保留长沙古津渡的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獻:
[1]杨文华.嘉陵江流域津渡景观的保护与利用[J].新重庆,2014(5):40-41.
[2]孔艳.明清时期湘江长沙段历史地理问题探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吴水田,陈韵,陈平平.以广州天字码头为例探究津渡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J].珠江水运,2013(19):60-62.
[4]张雄图.长沙府志[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乾隆十二年刻本,32.
作者简介:樊衍,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
卢巧萍,硕士,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