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式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出了开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讨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的主题,使讨论带有启发性、双边性和合作性的原则,让学生在“启发-讨论-合作”的理性环境中获得知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讨论式教学法加大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使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1 讨论式教学法的一般模式
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提炼和应用,充分的与高中物理的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完善科学的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
启发诱导——提出主题——引导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该模式主要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条基本线索,其显性表现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思考、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主线;隐性表现在教师的精心预设、引导、调控等主导副线.在保留了传统教学的精华的基础上,充分的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有机融合,将原有的“学会”变为了“会学”,使学会知识为重心的课堂,转变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来.该模式适时的调整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地位,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学生可以更为积极、自由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讨论探索中获得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使之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更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 讨论式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2.1 启发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思维教学,学生的积极主动是知识接受程度的关键.教师经过精心的预设,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建立具有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来将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在问题的驱动下,建立一定的思维方向和思维重点.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一些事例来增强学生的熟悉度,与课堂内容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原有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述,由表面逐步的向深层深入,以促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再跳一跳”.例如在学习有关“力的合成”时,让学生观察两根线来提一个砝码,根据角度的变化来观察砝码的坠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角度改变了细线就不能承受砝码的重力了?”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来根据问题能够想到合力不但和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方向有关,从而能够深入的想到“角度对力的合成的影响”这样的深层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逐步的向真理靠近.
2.2 双边性原则
教师是知识和学生的中介,课堂是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站好“主导”的位置,诱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大胆的质疑,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在学生的思维困顿处进行巧妙点拨,学生能够沿着预先设置的课堂轨迹来进行深入讨论,从而避免跑题或难以深入;学生要做好“主体”,[HJ1.2mm]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做到观察、思考、分析有目标、有收获.只有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课堂才能绽放思想的光芒.例如在学习有关“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运动状态的改变原因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利用不同的元素来改变运动状态,很容易想到力的改变和加速度的改变.然而学生却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师就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力和加速度”之间的问题讨论上来,拓展学生讨论的深度.
2.3 合作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造成的.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种资源,采用以强带弱、同组互质的方式建立合作性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共同奋进.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学的同时参与教,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合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展示自己的优势,激励课下更加奋进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重点对实验原理进行讨论.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的清楚实验所需的仪器、电路图和所需要的数据;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安装电路图,记录相关的数据.在学生的动手中进行动脑讨论,像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数据的记录分析、图象的建立.使学生充分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3 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3.1 “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抽象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难以形成激烈的讨论氛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蕴含信息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对信息中问题的发现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强烈的讨论兴趣,利用学生自己对问题的发现,使学生充分的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讨论.例如在学习有关“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质量不同的两个物质,让学生讨论在自由落下的过程中哪一个物体先落地,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片面的认为重的物体先落地.教师可以顺势提出这样的假设:将这两个物体栓在一起,那么下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两个物体更重了,应该下落的更快了;还有的学生说:重物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的速度自然就慢了.这两种观点建立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讨,矛盾的激增使问题陷入了僵局,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两个观点,找出共同点加以启发:观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物体的质量上,同学们都认为质量重的会先落地.问题的重点是质量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若将相同的两张纸,一张变成很小的纸球,让两个相同质量的纸和纸球同时由静止下落,那么下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讨论又拥有了方向性,纷纷讨论如何建立外界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顺利的进入了课程的深层讨论中,增强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2 “讨论-互动”师生双边探究问题
抽象的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难免使学生在思考上建立一些偏差.教师要积极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使学生充分的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作出假设、猜想,逐步的提出研究的方案,并针对实验中的仪器、步骤操作、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讨论,使得整个实验在互动中逐步的完善和完成.例如在学习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学生通过模拟“过山车”的实验,来针对其中能量转变进行讨论,学生在观察小车下落的过程中,讨论其中的重力做功吗?学生就会得出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位移,下落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多少?转化为了什么能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反复的思考讨论,可以顺利的得出ΔEp=mgh2-mgh1,WG=-ΔEp.随后学生会对重力势能转化问题上,学生可以看到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小,其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从而理解了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逐渐的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上来,把知识设计变为了程序式的问题,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顺利的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变得激烈而有意义,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
3.3 “合作-参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落实到实验当中,利用学生的合作参与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来统一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概念的形成,建立正确的物理表象.例如在学习有关“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器材:大小不同线框、线圈、电源、磁铁、电流计、滑动变阻器等等,让学生讨论设计“研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让学生先建立问题来逐步完成,如:如何验证感应电流的产生?学生选择了电流计;哪些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就会积极的讨论得出比较多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有的提出“改变线框的大小、线圈的匝数、面积的大小….”这样的讨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提出了更多的假设,使得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学生在一一的验证中进行讨论、异中求同,逐渐的将各种现象总结归纳出来,从而很好的讨论了感应电流的中心问题——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学生的合作参与下顺利的完成了实验,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讨论式教学法的深入开展,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换,使学生放弃了刚开始的胆怯,逐渐转变到了主体的位置上,彻底的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和质疑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辨析能力;使学生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中得到了适应和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1 讨论式教学法的一般模式
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提炼和应用,充分的与高中物理的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完善科学的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
启发诱导——提出主题——引导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该模式主要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条基本线索,其显性表现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思考、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主线;隐性表现在教师的精心预设、引导、调控等主导副线.在保留了传统教学的精华的基础上,充分的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有机融合,将原有的“学会”变为了“会学”,使学会知识为重心的课堂,转变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来.该模式适时的调整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地位,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学生可以更为积极、自由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讨论探索中获得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使之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更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 讨论式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2.1 启发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思维教学,学生的积极主动是知识接受程度的关键.教师经过精心的预设,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建立具有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来将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在问题的驱动下,建立一定的思维方向和思维重点.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一些事例来增强学生的熟悉度,与课堂内容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原有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述,由表面逐步的向深层深入,以促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再跳一跳”.例如在学习有关“力的合成”时,让学生观察两根线来提一个砝码,根据角度的变化来观察砝码的坠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角度改变了细线就不能承受砝码的重力了?”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来根据问题能够想到合力不但和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方向有关,从而能够深入的想到“角度对力的合成的影响”这样的深层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逐步的向真理靠近.
2.2 双边性原则
教师是知识和学生的中介,课堂是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站好“主导”的位置,诱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大胆的质疑,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在学生的思维困顿处进行巧妙点拨,学生能够沿着预先设置的课堂轨迹来进行深入讨论,从而避免跑题或难以深入;学生要做好“主体”,[HJ1.2mm]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做到观察、思考、分析有目标、有收获.只有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课堂才能绽放思想的光芒.例如在学习有关“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运动状态的改变原因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利用不同的元素来改变运动状态,很容易想到力的改变和加速度的改变.然而学生却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师就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力和加速度”之间的问题讨论上来,拓展学生讨论的深度.
2.3 合作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造成的.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种资源,采用以强带弱、同组互质的方式建立合作性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共同奋进.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学的同时参与教,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合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展示自己的优势,激励课下更加奋进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重点对实验原理进行讨论.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的清楚实验所需的仪器、电路图和所需要的数据;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安装电路图,记录相关的数据.在学生的动手中进行动脑讨论,像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数据的记录分析、图象的建立.使学生充分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3 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3.1 “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抽象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难以形成激烈的讨论氛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蕴含信息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对信息中问题的发现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强烈的讨论兴趣,利用学生自己对问题的发现,使学生充分的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讨论.例如在学习有关“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质量不同的两个物质,让学生讨论在自由落下的过程中哪一个物体先落地,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片面的认为重的物体先落地.教师可以顺势提出这样的假设:将这两个物体栓在一起,那么下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两个物体更重了,应该下落的更快了;还有的学生说:重物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的速度自然就慢了.这两种观点建立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讨,矛盾的激增使问题陷入了僵局,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两个观点,找出共同点加以启发:观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物体的质量上,同学们都认为质量重的会先落地.问题的重点是质量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若将相同的两张纸,一张变成很小的纸球,让两个相同质量的纸和纸球同时由静止下落,那么下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讨论又拥有了方向性,纷纷讨论如何建立外界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顺利的进入了课程的深层讨论中,增强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2 “讨论-互动”师生双边探究问题
抽象的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难免使学生在思考上建立一些偏差.教师要积极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使学生充分的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作出假设、猜想,逐步的提出研究的方案,并针对实验中的仪器、步骤操作、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讨论,使得整个实验在互动中逐步的完善和完成.例如在学习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学生通过模拟“过山车”的实验,来针对其中能量转变进行讨论,学生在观察小车下落的过程中,讨论其中的重力做功吗?学生就会得出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位移,下落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多少?转化为了什么能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反复的思考讨论,可以顺利的得出ΔEp=mgh2-mgh1,WG=-ΔEp.随后学生会对重力势能转化问题上,学生可以看到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小,其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从而理解了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逐渐的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上来,把知识设计变为了程序式的问题,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顺利的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变得激烈而有意义,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
3.3 “合作-参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落实到实验当中,利用学生的合作参与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来统一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概念的形成,建立正确的物理表象.例如在学习有关“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器材:大小不同线框、线圈、电源、磁铁、电流计、滑动变阻器等等,让学生讨论设计“研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让学生先建立问题来逐步完成,如:如何验证感应电流的产生?学生选择了电流计;哪些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就会积极的讨论得出比较多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有的提出“改变线框的大小、线圈的匝数、面积的大小….”这样的讨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提出了更多的假设,使得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学生在一一的验证中进行讨论、异中求同,逐渐的将各种现象总结归纳出来,从而很好的讨论了感应电流的中心问题——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学生的合作参与下顺利的完成了实验,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讨论式教学法的深入开展,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换,使学生放弃了刚开始的胆怯,逐渐转变到了主体的位置上,彻底的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和质疑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辨析能力;使学生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中得到了适应和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