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彦淖尔市城乡用地结构优化与布局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x811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彦淖尔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十分旺盛。开展“巴彦淖尔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工作,对于巴彦淖尔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彦淖尔市 建设用地布局 农村居民点 城镇建设用地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的研究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国内外土地利用配置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如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工矿用地面积、牧草地覆盖率、坡耕地比例。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空间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千差万别,以致优化用地布局难以形成较为通用的方法。对于建设用地的优化布局一般是概括出基本的原则,再依据这些原则和经验因地制宜设计优化方案。
  一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的原则
  1.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留有弹性
  一个区域的发展通常都依赖于其增长极的带动,城市及城镇往往担当这种增长极的角色,对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所以,在建设用地总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应优先满足区域城市的用地需求,然后是中心城镇、一般建制镇、乡集镇和农民新村用地,这样才能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2.整体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
  进行建设用地布局时,要与国土规划、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及城镇总体规划等重要政策和规划相衔接,保持区域发展的整体有序性;建设用地的增长要坚持尽量少占耕地,尤其是避免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
  3.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与其周围乡村地区有密切联系,应作为一个整体相互协调、统筹安排。
  4.依托舊区、紧凑发展
  许多城镇需要开辟新区,或者在外围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工业园区,实际上己经形成了新区。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从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应当遵循依托旧区和现有对外交通干线,就近开辟新区的原则。
  二 巴彦淖尔市建设用地的优化布局方案
  1.城镇建设用地的优化布局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要素和交通布局,围绕产业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坚持“拓展区域中心、打造特色县城、构筑工业新镇、建设整洁农村”的城镇化总体思路。巴彦淖尔市城镇发展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把临河城区建成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临河区、陕坝区和东部工业新区的“一市三区”发展框架,东部新区首先培植产业,达到一定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后设区;杭镇后旗陕坝镇先按市辖区规划建设,条件成熟后撤镇设区;目前重点是建设现有中心城区,拓展新区与改造旧城相结合,主攻新区建设。第二个层面是建设六个旗县所在地城镇。依托产业支撑,突出差异特色,完善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第三个层面是以建设工业新镇为重点,结合撤乡并镇,在控制中心集镇数量的同时,打造精品小城镇,使其成为联系城乡,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桥梁和纽带。
  加快完善城镇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人防工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组织引导开展建筑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创建节约型城镇。
  2.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实施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和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工程,重点对生态脆弱和资源枯竭型的乡村县域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人口转移。按照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集聚、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结合巴彦淖尔市农村居民点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等指标,具体确定了以下几种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模式。
  第一,自然村缩并型布局调整。自然村一般规模较小,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差,土地资源浪费大,管理不便。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就近原则,向中心村或行政村缩并,或在多个自然村之间选择最适宜建设居民点的地方规划建设新型村庄,并且对小自然村进行复垦还耕。将分散变为集中,既增加了耕地面积,方便管理,又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配置。
  第二,异地迁移型布局调整。对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远村庄及处于洪涝灾害区、引黄周边的村庄,就地改造难度大,发展潜力小的村庄,应整体搬迁到经济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农村居民点,或者选择适宜的地区建设独立新村,并要对老宅基地进行复垦还耕,或者整理成其他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用地。
  第三,旧村改造。对于发展历史悠久,居民户多、用地范围较大,既不适宜合并,也不适合搬迁的居民点,本着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对老宅基地进行统一调整,优化布局,充分利用闲置地和废弃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同时不断完善道路、水电、电信等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将村庄改造为基础设施齐全、景观优美的现代农村居住区。
  第四,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处于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城及建制镇内部或其周围的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农村居民点转变为城镇用地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应将这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规划相结合,提倡公寓楼建设,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
  3.独立工矿空间布局
  独立工矿用地应当集中布局,主要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工业聚集区。促使零散分布的中心城外迁企业、乡镇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对于工业园区要进一步落实隶属和产权,积极引导其集中发展。乡镇企业用地要通过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其集中发展,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4.交通用地空间布局
  依据《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巴彦淖尔市公路交通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大建设力度,全力构建以铁路、公路为主,兼顾航空、管道的立体交通网络,从根本上打破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
  公路以国省干线和运输动脉为重点,提高高等级公路比重,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提高路网密度,打通断头路,打通区域通道、资源通道、山区对外通道,建成和完善“六横九纵十三出口”公路主骨架,实现主干线高速贯通,国省道一级或二级标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有条件的村通油路的目标。
  5.水利设施用地空间布局
  始终把水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按照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水资源。大力拦蓄地表水,涵养并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建设河套大型节水灌溉工程、末级渠系改造工程、黄河防汛防凌工程和乌梁素海水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牧区安全饮水工程,重视保护水环境,加大农村牧区防砷改水力度,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6.其他建设用地的优化布局
  发挥巴彦淖尔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大市。改造提升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恩格贝沙漠生态旅游区、响沙湾沙漠娱乐旅游区景观设施,加快开发建设黄河峡谷、阿尔寨石窟、百眼井、七星湖、萨拉乌素、秦直道遗址等一批旅游重点景区工程,引进发展神东、万家寨、四季青等工业旅游和城郊农业观光旅游等各类旅游项目、休闲产业,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的整体服务水平,逐步形成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体育健身、文化感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系列。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开拓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组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加大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59号)
  [3]2010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巴彦淖尔市统计局.巴彦淖尔市统计年鉴.(2006—2010)[M].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
其他文献
研究了钾对苎麻各生育期的光合作用、可溶性糖含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及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适量的钾能提高苎麻旺长期前的叶绿汞含量、净光合速率,增加非还原糖
一、优化提升资源型工业是实现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资源型工业是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和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长期发展和积累形成的优势特色产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和积累,资源型工业在我区经济的核心地位已不可动摇,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竞争优势,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影响力。2010年10月我区能源、冶金、农畜产品等工业增加值增速依然在所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指公立医院依照法律和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各部门的经济及医疗业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本身实行经济监督,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以达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作用如下:一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事业单位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成立一般累犯主体条件的限制,由于其只是笼统地排除未成年人犯罪成立累犯,而没有具体明确行为人已满十八周岁后实施后罪能否排除累犯的成立,理论界对其有不
白新理,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工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本届)理事会理事,河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