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市西部,缙云山脉与云雾山脉犄角相拥处,灵秀如玉的璧山区横卧于此。
城边高山上,东风林场犹如臂膀,环抱着这座深绿之城。
每当闲暇之时,刚从林场退休的职工张兴文便会钻进林子,脚踏光洁的石板路,手扶挺拔的马尾松,登高凭眺这茫茫山林。
“我一辈子都在林场工作,见证了这里从荒山到林海、从贫瘠到富饶的蜕变。”张兴文说。
东风林场建场近60年,经历过困难时期全场职工众志成城拓荒植绿,经历过世纪之交转型发展的阵痛……
迈步新时代,东风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造林护林、拓产兴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这茫茫山林筑绿生金。
暮春时节,阳光穿透林层,撒下的束束光柱映照在巡林员张兴文的身上。
山林鸟语不绝,花香扑鼻,蓬勃生机间,张兴文的脸上却挂满了惆怅,这将是他在林场工作的最后一段日子。
花甲之年,张兴文仍像往常一般,巡视在山林间,防山火、治虫害……只是近来,他更喜欢到林场天麻山段去看看那棵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马尾松。
1978年4月,时年20岁的张兴文背着行囊只身来到东风林场,登上天麻山,一眼就看到了這棵松树。
“那个时候,林场的树大多还未完全长成气候,粗壮的成木还很少见。”张兴文说。
而在1959年建场时,偌大一个林场,除了茫茫荒山和杂草,更是难觅树林的影子。
“在物资极端紧缺的情况下,老一辈东风人在山上搭棚屋,嚼野菜根,顶风冒雨,与天争时,与地夺利,才种下了万亩松林。”东风林场场长戴晓峰说。
张兴文进入林场时,松木正处在生长期,大山已显露出青翠的模样。
每天,张兴文都会戴着手套,背着刀盒子,拿着柴刀,跟着数十人的职工队伍穿行在山林间,进行苗木抚育。
“我们得把林子里长势较差的林木伐掉,剔去杂草灌木,将林木的密度降下来,从而提升林木生长质量。”张兴文说。
数年间,张兴文踏遍了8万余亩林场的每个角落,见证了棵棵松树挺立山间,茫茫荒山披上绿装。
“这里的每一片林子都浸润着东风人的汗水。树的根在土里,我们的根在林场里。”张兴文说。
有了林子,东风林场靠营林采伐平稳运转,踱步来到世纪之交。
2015年5月的一天,东风林场大兴管护站营林区。
刚接任场长不久的戴晓峰带领工作人员前往该片区调研森林抚育情况。
在林区内,一棵直径过米的珍贵金丝楠木让戴晓峰喜出望外,经过细致观察,还有不少小楠木杂散地生长在松林间。
“这些野生楠木长势好、分布广,说明此地具有适宜的气候,我们可以申请建立珍贵楠木培育项目,丰富此地的林木结构。”戴晓峰与工作人员探讨起来。
而多样性营林的理念此时早已深入东风人的内心。
早在1998年,受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影响,面对流域内林木破坏严重的问题,国家出台政策禁止国有林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东风林场赫然在列。
失去规模采伐这一重要营收来源,东风林场顿时陷入困境,转型迫在眉睫。
在后来的反思中,东风人也发现林场长期种植马尾松、杉木等树种,追求速生速伐,导致林木单一、虫害频繁、生物多样性脆弱,对后续拓展增值产业限制较大。
痛定思痛,在重新划定速生林片区后,东风人开始重新改造万亩山林。
“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是优质林场的‘硬杠杠’。”戴晓峰说,“我们对47000亩中幼林进行了抚育,间种了桂花、栾树等阔叶林树种,以达到针阔混交,丰富层次结构的目的。”
此外,通过向上级部门申请,东风林场承接了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建设项目1500亩,培育楠木、香樟等珍稀用材林;依托中央造林补贴项目,对8000亩集体荒山和火烧迹地进行特殊造林,并在林场片状种植防火树种木荷,构成了立体多样的森林营造体系。
草木无言,自有生命。在新世纪的林场里,张兴文发现之前从来没见过的鸢、雀鹰盘旋在了山林上空,林子里还来了猕猴、野山羊……
春去秋来,时序更替,随着多样性营林效果显现,张兴文的巡林路从此有了万千生灵陪伴左右。
今夏6月起,重庆主城区暑气渐次蔓延开来。
家住南岸区的退休教师梁莲存邀约亲朋好友来到璧山区青龙湖国家森林公园休闲避暑。
泛舟湖上,两岸林木葱郁青翠,湖水清澈泛绿,微风拂来,漾起波光涟漪,涤荡着一行人的尘嚣烦躁。
漫步林内,青石板路蜿蜒至深处,茂林修竹遮蔽暑日。在这难得的清凉里,梁莲存一行人游览了狮子岩、古老寨、金田寺等自然人文景观,一路游人如织,花鸟相随。
落榻林园宾馆,负责人付俊毅早已备好一桌特色美食,一行人大快朵颐,心满意足。
随着多样性营林的开展,东风林场的生态功能逐渐优化,绿水青山织就美景一片。
然而,不靠采伐林木为生,如何让绿水青山生出金山银山?东风人把目光放在了森林旅游上。
“与其捂着林子砍树,不如敞开大门迎客,绿水青山就是林场的未来与希冀。”戴晓峰说。
借助辖区内的青龙湖国家森林公园,东风林场打起了生态避暑牌,投资兴建了林园宾馆,作为森林旅游的留客手段。
同时,东风林场还修建了数十公里的景观步道,并着手对公园内的古老寨、金田寺等人文景观进行修缮,打造出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特色景致。
“为了拓展旅游线路,我们正在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后山、秀湖国家湿地公园双河水库区域和金剑山等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期连点成片,立体全面地展示林场的大美山水。”戴晓峰说。
转型森林旅游,敞开大门迎客。如今,每年数十万人涌入东风林场,漫步山林,游水赏景,绿水青山逐渐释放出蓬勃动力。
2018年7月4日,璧山区大路街道大竹村。
村民王正容正在自家的黄花地里采摘着成熟的花苞,在她不远处的家里,刚采回的黄花已铺满三层竹架。
竹架下方,一口盛满水的铁锅正冒腾着水蒸气,丈夫何传伟还在不断地添置柴火。
“得赶在花苞散开前蒸熟阴干,这样的干黄花品质最好。”何传伟说。
通过简单的加工,王正容家的几亩黄花地可以达到数万元的收益。
而这一切,在王正容看来,都离不开东风林场的支持。
原来,自东风林场建立以来,辖区周边的村民由于缺乏发展出路,经常与国有林地纠缠不清,严重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王正容的家就在林场旁,由于耕种技术和地块的限制,村民时常侵占林地,扩充自家地块儿。
如何让林场的发展惠及周边村民?东风林场决定因地制宜,兴业富民。
“富了山林富乡亲,成果要共创,发展要人和。”戴晓峰说。
在大竹村这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子,林场就鼓励村民利用好分散地块,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栽种技术指导,并与相关企业协商合作,解决村民的销售难题。
而在高拱村等缺乏产业基础的村子,林场则通过投资兴建木材加工厂,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对于那些深度依附大山的村民,林场一方面鼓励他们开展食用菌种植、蜜蜂养殖等林下种养殖业,一方面投资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引导村民进入大山就业,解决生计问题。
多管齐下,村民的口袋富了,林场的发展也更顺畅了。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在东风人的不懈努力下,东风林场佳绩频现。2011年以来,东风林场曾先后荣获“重庆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先进集体”“重庆市绿化先进集体”等称号。2018年,东风林场被中国林场协会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城边高山上,东风林场犹如臂膀,环抱着这座深绿之城。
每当闲暇之时,刚从林场退休的职工张兴文便会钻进林子,脚踏光洁的石板路,手扶挺拔的马尾松,登高凭眺这茫茫山林。
“我一辈子都在林场工作,见证了这里从荒山到林海、从贫瘠到富饶的蜕变。”张兴文说。
东风林场建场近60年,经历过困难时期全场职工众志成城拓荒植绿,经历过世纪之交转型发展的阵痛……
迈步新时代,东风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造林护林、拓产兴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这茫茫山林筑绿生金。
“这里的每一片林子都浸润着东风人的汗水。树的根在土里,我们的根在林场里”
暮春时节,阳光穿透林层,撒下的束束光柱映照在巡林员张兴文的身上。
山林鸟语不绝,花香扑鼻,蓬勃生机间,张兴文的脸上却挂满了惆怅,这将是他在林场工作的最后一段日子。
花甲之年,张兴文仍像往常一般,巡视在山林间,防山火、治虫害……只是近来,他更喜欢到林场天麻山段去看看那棵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马尾松。
1978年4月,时年20岁的张兴文背着行囊只身来到东风林场,登上天麻山,一眼就看到了這棵松树。
“那个时候,林场的树大多还未完全长成气候,粗壮的成木还很少见。”张兴文说。
而在1959年建场时,偌大一个林场,除了茫茫荒山和杂草,更是难觅树林的影子。
“在物资极端紧缺的情况下,老一辈东风人在山上搭棚屋,嚼野菜根,顶风冒雨,与天争时,与地夺利,才种下了万亩松林。”东风林场场长戴晓峰说。
张兴文进入林场时,松木正处在生长期,大山已显露出青翠的模样。
每天,张兴文都会戴着手套,背着刀盒子,拿着柴刀,跟着数十人的职工队伍穿行在山林间,进行苗木抚育。
“我们得把林子里长势较差的林木伐掉,剔去杂草灌木,将林木的密度降下来,从而提升林木生长质量。”张兴文说。
数年间,张兴文踏遍了8万余亩林场的每个角落,见证了棵棵松树挺立山间,茫茫荒山披上绿装。
“这里的每一片林子都浸润着东风人的汗水。树的根在土里,我们的根在林场里。”张兴文说。
有了林子,东风林场靠营林采伐平稳运转,踱步来到世纪之交。
“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是优质林场的‘硬杠杠’”
2015年5月的一天,东风林场大兴管护站营林区。
刚接任场长不久的戴晓峰带领工作人员前往该片区调研森林抚育情况。
在林区内,一棵直径过米的珍贵金丝楠木让戴晓峰喜出望外,经过细致观察,还有不少小楠木杂散地生长在松林间。
“这些野生楠木长势好、分布广,说明此地具有适宜的气候,我们可以申请建立珍贵楠木培育项目,丰富此地的林木结构。”戴晓峰与工作人员探讨起来。
而多样性营林的理念此时早已深入东风人的内心。
早在1998年,受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影响,面对流域内林木破坏严重的问题,国家出台政策禁止国有林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东风林场赫然在列。
失去规模采伐这一重要营收来源,东风林场顿时陷入困境,转型迫在眉睫。
在后来的反思中,东风人也发现林场长期种植马尾松、杉木等树种,追求速生速伐,导致林木单一、虫害频繁、生物多样性脆弱,对后续拓展增值产业限制较大。
痛定思痛,在重新划定速生林片区后,东风人开始重新改造万亩山林。
“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是优质林场的‘硬杠杠’。”戴晓峰说,“我们对47000亩中幼林进行了抚育,间种了桂花、栾树等阔叶林树种,以达到针阔混交,丰富层次结构的目的。”
此外,通过向上级部门申请,东风林场承接了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建设项目1500亩,培育楠木、香樟等珍稀用材林;依托中央造林补贴项目,对8000亩集体荒山和火烧迹地进行特殊造林,并在林场片状种植防火树种木荷,构成了立体多样的森林营造体系。
草木无言,自有生命。在新世纪的林场里,张兴文发现之前从来没见过的鸢、雀鹰盘旋在了山林上空,林子里还来了猕猴、野山羊……
春去秋来,时序更替,随着多样性营林效果显现,张兴文的巡林路从此有了万千生灵陪伴左右。
“与其捂着林子砍树,不如敞开大门迎客,绿水青山就是林场的未来与希冀”
今夏6月起,重庆主城区暑气渐次蔓延开来。
家住南岸区的退休教师梁莲存邀约亲朋好友来到璧山区青龙湖国家森林公园休闲避暑。
泛舟湖上,两岸林木葱郁青翠,湖水清澈泛绿,微风拂来,漾起波光涟漪,涤荡着一行人的尘嚣烦躁。
漫步林内,青石板路蜿蜒至深处,茂林修竹遮蔽暑日。在这难得的清凉里,梁莲存一行人游览了狮子岩、古老寨、金田寺等自然人文景观,一路游人如织,花鸟相随。
落榻林园宾馆,负责人付俊毅早已备好一桌特色美食,一行人大快朵颐,心满意足。
随着多样性营林的开展,东风林场的生态功能逐渐优化,绿水青山织就美景一片。
然而,不靠采伐林木为生,如何让绿水青山生出金山银山?东风人把目光放在了森林旅游上。
“与其捂着林子砍树,不如敞开大门迎客,绿水青山就是林场的未来与希冀。”戴晓峰说。
借助辖区内的青龙湖国家森林公园,东风林场打起了生态避暑牌,投资兴建了林园宾馆,作为森林旅游的留客手段。
同时,东风林场还修建了数十公里的景观步道,并着手对公园内的古老寨、金田寺等人文景观进行修缮,打造出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特色景致。
“为了拓展旅游线路,我们正在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后山、秀湖国家湿地公园双河水库区域和金剑山等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期连点成片,立体全面地展示林场的大美山水。”戴晓峰说。
转型森林旅游,敞开大门迎客。如今,每年数十万人涌入东风林场,漫步山林,游水赏景,绿水青山逐渐释放出蓬勃动力。
“富了山林富乡亲,成果要共创,发展要人和”
2018年7月4日,璧山区大路街道大竹村。
村民王正容正在自家的黄花地里采摘着成熟的花苞,在她不远处的家里,刚采回的黄花已铺满三层竹架。
竹架下方,一口盛满水的铁锅正冒腾着水蒸气,丈夫何传伟还在不断地添置柴火。
“得赶在花苞散开前蒸熟阴干,这样的干黄花品质最好。”何传伟说。
通过简单的加工,王正容家的几亩黄花地可以达到数万元的收益。
而这一切,在王正容看来,都离不开东风林场的支持。
原来,自东风林场建立以来,辖区周边的村民由于缺乏发展出路,经常与国有林地纠缠不清,严重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王正容的家就在林场旁,由于耕种技术和地块的限制,村民时常侵占林地,扩充自家地块儿。
如何让林场的发展惠及周边村民?东风林场决定因地制宜,兴业富民。
“富了山林富乡亲,成果要共创,发展要人和。”戴晓峰说。
在大竹村这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子,林场就鼓励村民利用好分散地块,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栽种技术指导,并与相关企业协商合作,解决村民的销售难题。
而在高拱村等缺乏产业基础的村子,林场则通过投资兴建木材加工厂,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对于那些深度依附大山的村民,林场一方面鼓励他们开展食用菌种植、蜜蜂养殖等林下种养殖业,一方面投资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引导村民进入大山就业,解决生计问题。
多管齐下,村民的口袋富了,林场的发展也更顺畅了。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在东风人的不懈努力下,东风林场佳绩频现。2011年以来,东风林场曾先后荣获“重庆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先进集体”“重庆市绿化先进集体”等称号。2018年,东风林场被中国林场协会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佳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