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板块"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了一种过于强调学科生活化而忽略生活学科化的现象。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阐述了实现学科与生活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并简单探讨了实现学科与生活有效互动的途径。
关键词:生活化;学科化;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85-01
1实现学科与生活有效互动的必要性
1.1高中政治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2004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板块"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并明确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把握生活逻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感知生活经验与掌握学科知识双向互动,有效促进优质高效政治课堂的形成。
1.2适应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典型的社会学科,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与时代息息相关,而且从教学目标角度分析,也离不开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素材。纵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大必修模块,四本书的书名都加入了"生活"一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模块名称还是从模块的实质内容来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3顺应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客观需要。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富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和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生活材料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获得新知,充分发展思维,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内化为思想品德。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并结合高中政治学科及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努力实现学科与生活的有效互动,从而构建优质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
2实现学科与生活有效互动的途径
2.1立足生活经验,让学科生活化。
所谓学科生活化,就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那么,如何使学科生活化得以实现呢?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植根于生活土壤,从生活中感悟(即从生活到教学)
第一,借助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政治课教学确有不少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但要想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其萌生探究兴趣的话,关键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容易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种介入的冲动,进而激发其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事例、材料,活用课程资源,找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情景,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建构知识。
第二,回归生活,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为学生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欲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生活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来组织教学活动,一般是以前后四桌为一组展开交流与讨论等教学活动。此外,我们还可以打破学生固定座位的常规,根据需要适当地将座位围起来,采取"聊天""自由辩论"等宽松、民主的形式,消除学生的紧张的学习心理,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1.2立足生活实践,学以致用(即从教学到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对生活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健康地生活,所以生活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政治课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生活化的目标。在适当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让生活实践成为学科教育的不竭源泉。一方面,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在"做中学",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理解,还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2.2提升生活逻辑,让生活学科化。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政治课堂教学显然注重了"生活化"却出现了弱化知识掌握的问题,似乎学科知识并不重要。其实,这是一种对课程改革相关要求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化不应该是由'学校教育'向'日常教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要让政治生活化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就必须注意"生活味"与"政治味"的有机融合,即生活与学科的有效互动,忽略任何一部分都是不科学的。
新课改要求教材教学倾向于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生活化,于是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们力求让课堂变的生动而有趣的景象,课堂组织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开始倍增。但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因为课堂的生动与活泼而变得有效。优质高效的政治课堂应是教师既把政治知识生活化地带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活动和情境中所蕴涵的学科知识,将这些生活化后的政治知识重新进行学科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着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的切身感悟,同时应该把个人的分析与思考运用于其中,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和把握,并转存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内化为自身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了在学科生活化中达成生活学科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生活需要知识,生活离不开知识,但反过来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知识存在于现实生活,也运用于现实生活;只有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才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因此,在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最为关键的是尊重生活实际,以生活为原点,回归生活,实现现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有效互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2]杨荣波.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J].杭州: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2).
[3]钟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生活走进高中政治课堂[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8).
[4]周荣.莫让"贴近"成"背离":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理性思考,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高中))[J]. 2012(11):21-22.
关键词:生活化;学科化;政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85-01
1实现学科与生活有效互动的必要性
1.1高中政治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2004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板块"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并明确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把握生活逻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感知生活经验与掌握学科知识双向互动,有效促进优质高效政治课堂的形成。
1.2适应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典型的社会学科,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与时代息息相关,而且从教学目标角度分析,也离不开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素材。纵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大必修模块,四本书的书名都加入了"生活"一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模块名称还是从模块的实质内容来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3顺应高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客观需要。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富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和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生活材料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获得新知,充分发展思维,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内化为思想品德。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并结合高中政治学科及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努力实现学科与生活的有效互动,从而构建优质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
2实现学科与生活有效互动的途径
2.1立足生活经验,让学科生活化。
所谓学科生活化,就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那么,如何使学科生活化得以实现呢?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植根于生活土壤,从生活中感悟(即从生活到教学)
第一,借助生活现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政治课教学确有不少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但要想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其萌生探究兴趣的话,关键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容易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种介入的冲动,进而激发其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事例、材料,活用课程资源,找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情景,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建构知识。
第二,回归生活,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为学生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欲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生活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来组织教学活动,一般是以前后四桌为一组展开交流与讨论等教学活动。此外,我们还可以打破学生固定座位的常规,根据需要适当地将座位围起来,采取"聊天""自由辩论"等宽松、民主的形式,消除学生的紧张的学习心理,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1.2立足生活实践,学以致用(即从教学到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对生活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健康地生活,所以生活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政治课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生活化的目标。在适当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让生活实践成为学科教育的不竭源泉。一方面,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在"做中学",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理解,还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2.2提升生活逻辑,让生活学科化。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政治课堂教学显然注重了"生活化"却出现了弱化知识掌握的问题,似乎学科知识并不重要。其实,这是一种对课程改革相关要求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化不应该是由'学校教育'向'日常教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要让政治生活化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就必须注意"生活味"与"政治味"的有机融合,即生活与学科的有效互动,忽略任何一部分都是不科学的。
新课改要求教材教学倾向于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生活化,于是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们力求让课堂变的生动而有趣的景象,课堂组织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开始倍增。但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因为课堂的生动与活泼而变得有效。优质高效的政治课堂应是教师既把政治知识生活化地带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活动和情境中所蕴涵的学科知识,将这些生活化后的政治知识重新进行学科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着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的切身感悟,同时应该把个人的分析与思考运用于其中,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和把握,并转存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内化为自身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了在学科生活化中达成生活学科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生活需要知识,生活离不开知识,但反过来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知识存在于现实生活,也运用于现实生活;只有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才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因此,在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系,最为关键的是尊重生活实际,以生活为原点,回归生活,实现现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有效互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2]杨荣波.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J].杭州: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2).
[3]钟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生活走进高中政治课堂[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8).
[4]周荣.莫让"贴近"成"背离":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理性思考,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高中))[J]. 2012(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