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始皇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以后,为了维护“万世一系”的统治地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二一三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烧毁各诸侯国的历史记载、儒家经典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文化大浩劫。一年以后,秦始皇又找借口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敢于发表意见的儒生。他以为如此一来,愚民政策就达到了目的,他的统治就巩固了。然而,历史是善于嘲弄人的。焚书坑儒仅过了三、四年,也就是公元前二0九年,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并以催枯拉朽之势迅即瓦解了号称“天下无敌”的秦王朝。秦始皇期待的“万世之业”,可怜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四个年头就“寿终正寝”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历代都受到了人们的严厉指责。其中既有政治家,也有史学家和文学家。在诗人们写的作品中,唐代章碣的《焚书坑》就是比较著名的。他是这样写的: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镂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当年秦始皇焚书,不会把全国所有的“违禁”书籍都运到一个地方集中起来烧,所以全国的焚书坑肯定不止一处;但传说中的焚书坑却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这恐怕是由于这里地近成阳,烧的规模大、数量多,因而就比较出名的缘故吧!
诗的首句起笔扣题,把“烟销”与“帝业虚”相提并举,构思巧妙而又深刻有力。秦始皇以为,把大量书籍烧掉了,把许多读书人活埋了,他的帝业就可以万年永保了。不料事与愿违,竹帛的烟焰刚一消失,他的帝业也随之化为乌有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赢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虚实相间,极富韵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次句从首句“帝业虚”顺递下来,且又深进一层,说是由于统治者的暴虐无道,虽有关河之险,也未能保住秦始皇在都城的老巢。这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把“帝业虚”这个抽象概念写得述中带评、有情有景。“帝业虚”不是因为无险可守,而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关河”指函谷关和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一项传说:秦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且又文采斐然、韵味无穷。
三、四两句抒发议论感慨,作了无情的揶揄和冷峻的嘲讽。焚书以后不到四年,坑里的灰烬尚未冷却,山东便已大乱、群雄四起了。然而,从大译乡首举义旗的陈胜、吴广到最终推翻秦王朝的刘邦、项羽,谁也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诗的末句概括这一事实,用“刘项原来不读书”收尾,既展现了全诗的主旨,又打了秦始皇一记响亮的耳光,还以“书”字作结,同首句“竹帛”相呼应,使全诗贯通一气。显得圆转自然。
谈了《焚书坑》之后,下面再筒略地说说另外几首嘲讽焚书坑儒的诗,比较一下,也许可以增加欣赏情趣。
元代诗人萧立之有一首《咏秦》诗,嘲讽说:
燔初意欲民愚,民果俱愚国未墟。
无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黄石读兵书。
此诗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愿意是为了愚民。假使老百姓都变得愚昧无知,秦王朝也许不至于化为废墟吧!无奈有人不受愚弄不怕坑,偏要在深夜思念黄石公,发奋攻读兵书。宋句“夜思黄石读兵书”是从《史记,留侯世家》生发出来的。据说,张良原是韩国公子,因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被通缉,逃亡隐匿在下邳。一天,张良在桥上遇一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叫他检来后,又伸出脚叫他给穿上。张良因其老而强忍怒气,一一照办了。老人夸他“孺子可教矣”,约他五日后半夜在桥上见面。张良前两次都迟到了。受到老人的批评,第三次提早去了,老人这才高兴了,送他一部《太公兵法》,并嘱咐他说:“读此为王者师矣。”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张良由于钻研了《太公兵法》后来辅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受封为留侯。
萧立之这首诗告诉人们:愚民政策是行不通的,因为总有人不受愚弄。你憎恶读书人,害怕人家读书,其实人家连行军打仗的兵书也正在偷偷地读着呢。看来,焚书坑儒不过是枉费心机而已!
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在题为《读秦记》的诗中写到: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诗意是说:不许人家讲话容易,却熄灭不了人家心中的怨愤之火;而且立法再严,也总不能没有漏洞。黄石公夜半叫张良来,送他一部兵书,不就证明人间的书是烧不完的,读书人是坑不尽的吗?可见,事物的发展并不依你秦始皇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啊!
陈恭尹还有一首题为《咸阳》的怀古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龙虎有云终王汉,诗书余火竟烧秦。
上句说,相传刘邦攻入咸阳,驻军在霸上,军营上面的云气都像龙虎的样子,难怪刘邦终于建立了汉家王朝。下旬却是很辛辣的讽刺,意思是说秦始皇烧掉民间的诗书,以为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却没想到焚书以后残余的火种竟变成了燎原之火,把整个秦王朝也给烧掉了。
有句成语叫做“玩火自焚”,是从《左传》“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两句话概括而成的,用来比喻作坏事者自食其果。诗人把秦始皇焚书坑儒视为玩火自焚,构想实在奇妙,令人拍案叫绝。
到了一九四一年,柳亚子先生又写了一首《题黄般若黄石斋图》的七绝,他是这样写的:鲍鱼腐朽祖龙尸,黄石门墙好女姿。
莫讶桥头呼孺子,坑儒焚籍岂良规!
诗的第一句说秦始皇在巡行天下的半路上死掉了。尸体在辐辕车里发臭了。“鲍鱼”是臭鱼,这里喻指秦始皇的尸体。第二句说张良彼时已做了黄石公的弟子。“好女姿”指张良,因为史书记载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第三、四句是说有人给张良传授兵书,此事不足为奇,因为焚书坑儒不是维护统治的高明办法。
那时候,国际上德国法西斯已发动了世界大战,并在本国加紧压迫进步人士,焚烧进步书籍;国内国民党反动派也是如法炮制。诗人因感伤时局而写下此诗借古讽今,历史的发展再次雄辩地证明他“焚书坑儒岂良规”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以上几首诗都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抨击了他的愚民政策,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笔犀利,讽刺尖刻,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不知黄泉地府中的秦始皇倘若有知,读了以后该作何感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历代都受到了人们的严厉指责。其中既有政治家,也有史学家和文学家。在诗人们写的作品中,唐代章碣的《焚书坑》就是比较著名的。他是这样写的: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镂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当年秦始皇焚书,不会把全国所有的“违禁”书籍都运到一个地方集中起来烧,所以全国的焚书坑肯定不止一处;但传说中的焚书坑却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这恐怕是由于这里地近成阳,烧的规模大、数量多,因而就比较出名的缘故吧!
诗的首句起笔扣题,把“烟销”与“帝业虚”相提并举,构思巧妙而又深刻有力。秦始皇以为,把大量书籍烧掉了,把许多读书人活埋了,他的帝业就可以万年永保了。不料事与愿违,竹帛的烟焰刚一消失,他的帝业也随之化为乌有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赢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虚实相间,极富韵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次句从首句“帝业虚”顺递下来,且又深进一层,说是由于统治者的暴虐无道,虽有关河之险,也未能保住秦始皇在都城的老巢。这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把“帝业虚”这个抽象概念写得述中带评、有情有景。“帝业虚”不是因为无险可守,而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关河”指函谷关和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一项传说:秦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且又文采斐然、韵味无穷。
三、四两句抒发议论感慨,作了无情的揶揄和冷峻的嘲讽。焚书以后不到四年,坑里的灰烬尚未冷却,山东便已大乱、群雄四起了。然而,从大译乡首举义旗的陈胜、吴广到最终推翻秦王朝的刘邦、项羽,谁也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诗的末句概括这一事实,用“刘项原来不读书”收尾,既展现了全诗的主旨,又打了秦始皇一记响亮的耳光,还以“书”字作结,同首句“竹帛”相呼应,使全诗贯通一气。显得圆转自然。
谈了《焚书坑》之后,下面再筒略地说说另外几首嘲讽焚书坑儒的诗,比较一下,也许可以增加欣赏情趣。
元代诗人萧立之有一首《咏秦》诗,嘲讽说:
燔初意欲民愚,民果俱愚国未墟。
无奈有人愚不得,夜思黄石读兵书。
此诗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愿意是为了愚民。假使老百姓都变得愚昧无知,秦王朝也许不至于化为废墟吧!无奈有人不受愚弄不怕坑,偏要在深夜思念黄石公,发奋攻读兵书。宋句“夜思黄石读兵书”是从《史记,留侯世家》生发出来的。据说,张良原是韩国公子,因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被通缉,逃亡隐匿在下邳。一天,张良在桥上遇一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叫他检来后,又伸出脚叫他给穿上。张良因其老而强忍怒气,一一照办了。老人夸他“孺子可教矣”,约他五日后半夜在桥上见面。张良前两次都迟到了。受到老人的批评,第三次提早去了,老人这才高兴了,送他一部《太公兵法》,并嘱咐他说:“读此为王者师矣。”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张良由于钻研了《太公兵法》后来辅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受封为留侯。
萧立之这首诗告诉人们:愚民政策是行不通的,因为总有人不受愚弄。你憎恶读书人,害怕人家读书,其实人家连行军打仗的兵书也正在偷偷地读着呢。看来,焚书坑儒不过是枉费心机而已!
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在题为《读秦记》的诗中写到: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诗意是说:不许人家讲话容易,却熄灭不了人家心中的怨愤之火;而且立法再严,也总不能没有漏洞。黄石公夜半叫张良来,送他一部兵书,不就证明人间的书是烧不完的,读书人是坑不尽的吗?可见,事物的发展并不依你秦始皇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啊!
陈恭尹还有一首题为《咸阳》的怀古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龙虎有云终王汉,诗书余火竟烧秦。
上句说,相传刘邦攻入咸阳,驻军在霸上,军营上面的云气都像龙虎的样子,难怪刘邦终于建立了汉家王朝。下旬却是很辛辣的讽刺,意思是说秦始皇烧掉民间的诗书,以为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却没想到焚书以后残余的火种竟变成了燎原之火,把整个秦王朝也给烧掉了。
有句成语叫做“玩火自焚”,是从《左传》“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两句话概括而成的,用来比喻作坏事者自食其果。诗人把秦始皇焚书坑儒视为玩火自焚,构想实在奇妙,令人拍案叫绝。
到了一九四一年,柳亚子先生又写了一首《题黄般若黄石斋图》的七绝,他是这样写的:鲍鱼腐朽祖龙尸,黄石门墙好女姿。
莫讶桥头呼孺子,坑儒焚籍岂良规!
诗的第一句说秦始皇在巡行天下的半路上死掉了。尸体在辐辕车里发臭了。“鲍鱼”是臭鱼,这里喻指秦始皇的尸体。第二句说张良彼时已做了黄石公的弟子。“好女姿”指张良,因为史书记载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第三、四句是说有人给张良传授兵书,此事不足为奇,因为焚书坑儒不是维护统治的高明办法。
那时候,国际上德国法西斯已发动了世界大战,并在本国加紧压迫进步人士,焚烧进步书籍;国内国民党反动派也是如法炮制。诗人因感伤时局而写下此诗借古讽今,历史的发展再次雄辩地证明他“焚书坑儒岂良规”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以上几首诗都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抨击了他的愚民政策,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笔犀利,讽刺尖刻,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不知黄泉地府中的秦始皇倘若有知,读了以后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