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昆明市医养结合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社会工作者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对昆明市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社会工作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专业性,弥补医养结合模式的不足。
关键词:医养结合;社会工作
一、昆明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于2017年正式開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设,成立了市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并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种类型。
2017年2月,市政府印发《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综合运用家庭,社区,机构等资源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动昆明市养老普遍性与需求个性化同步发展,建设健康老龄化。在全市范围内试行“三体一式一型”的311模式。包括针对机构养老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共同体、协作体工作模式;针对社区养老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医院的“1+1+X”联合体工作模式;针对居家养老的家庭医生团队+居家养老的嵌入式工作模式;以及医疗服务+休闲养生+健康养老的候鸟式复合型工作模式。
《方案》出台后,昆明市出现了很多“311”工作模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截至2019年6月,昆明市已建成28家医养结合机构,超过50%的社区、养老机构配备有家庭医生,在全市九成以上养老机构中,入住老人可享受专业医疗卫生服务。这表明昆明市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运行良好,老人普遍接受度较高。笔者选取了市内各区经营时间久、经验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养老机构进行走访(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昆明市的医养结合实践模式多样,机构内基础设施优越,设有医疗门诊、心理咨询室、康复锻炼室、图书室、会客厅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都已经将社工理念运用其中,注重专业社工人员的引进及社区资源挖掘,充分体现“医”+“养”的理念,有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工作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昆明市在医养结合实施的过程中,已经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引用其中,并吸纳了部分社工人才参与其中,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在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服务提供者
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王思斌教授在书中将社会工作定义为:“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服务的助人服务活动”。[1]首先,社会工作是一个从事于提供服务的职业。在医养结合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大多是患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此时,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和康复服务,还需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导等,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要求,可以选择个案和小组的介入方法,为不同情况的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精神上的帮助。
(二)关系协调者
社会工作者在医养结合各主体相互关系中居于中间地位,扮演着关系协调者的角色,协调老人、机构、社会三方的关系,减少老人及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摩擦,缓和矛盾,并将社区医疗资源与医养结合机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各方和谐共处,维持机构的良好运行。
(三)资源链接者
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有效地链接多方资源,为某一问题寻求多渠道帮助。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老人和养老机构寻求更多的医疗合作方;通过链接社会组织、企业等为老人争取一些福利;邀请曲艺团等艺术团体为老人表演节目,丰富老人的生活。将社会工作纳入到医养结合中,有利于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同时可以为医养结合机构减轻部分压力。
此外,社会工作者的性质通常还赋予其支持者、沟通者、教育者等角色。实际上,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某一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从多种角色角度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完善。
三、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巨大的养老优势及社会价值,在改善老人的健康状况的同时,能够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但在社会工作实际介入的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社会工作介入作用不明显
在昆明市医养结合服务中,服务对象的需求仍集中在“医”,即医疗、康复方面,对医护人员等需求较大,因而实际上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并不能凸显。目前,昆明市社工介入养老机构的服务主要以休闲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在于服务对象对社工存在的意义不了解,后者的工作被认为只是陪老人聊天、组织活动等。此外,一些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对老年人更深层次的心理服务方面也缺乏创新,难以发挥社会工作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专业社工队伍建设的欠缺,成为了制约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机构通过社会招聘招不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原因在于社工人才的大量流失。医养结合机构对毕业生择业吸引力较弱,造成机构职位空缺。而机构自身对社工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由于医养结合机构的特殊性,机构内的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对医疗卫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和志愿者愿意提供服务,但都是临时性质的,服务时间较短,难以与老人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此外,实习生和志愿者一般缺乏实践经验,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
四、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相关建议
(一)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倡导与扶持
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提倡与扶持。一方面,应树立社会工作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增进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信念,纠正对社会工作的片面看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社工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不理想。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改善在岗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提高薪资水平、发放岗位补贴、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只有在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下,才能保证社工专业团队的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才能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对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工作自身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在职的非社工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社工证”,这是满足目前社会工作者存在大量缺口的最快途径。从长远来看,应加强社工人才的培养,可在昆明市各高校、职业院校中增设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方向。扩大原有社工专业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聘请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授课,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此外,作为一种职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高校可与养老机构达成合作,使社工专业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将书本中的知识切实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增强职业归属感。
(三)强化社会工作者的培训、考核
由于服务对象情况的多样性,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个性化的的介入方式,在实践中创新工作形式、提高服务能力。机构可以定期对社工展开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分享、答疑。同时,定期对社工专业技能进行考核,从而保证社工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五、结语
实践证明,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社会工作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实践探索虽然还存在以上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彌补了医养结合模式的不足,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昆明市医养结合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更好地嵌入社会工作服务,如何使社会工作与医养结合相互促进、走向成熟,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2]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3]唐钧.社会工作与老年服务[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6).
[4]林松梅.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19.
[5]王静,吴烈雄,成少芬等.社区照顾视角下医养结合模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以广州市荔湾区东街智慧养老项目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7(36).
[6]陈颖.浅析社工介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J].管理观察,2016(8):47-49.
[7]李涵.基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J].社会探索,2016(07):90-92.
[8]周平双,张举国.社会工作视角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1-55.
[9]唐钧.医养结合难在有机互联[J].中国卫生,2016(05):82-83.
[10]杨洋,周琳,王慧.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讨——基于对贵阳市若干养老机构的调查[J].党史博采(理论),2015(07):50-51.
关键词:医养结合;社会工作
一、昆明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于2017年正式開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设,成立了市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并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种类型。
2017年2月,市政府印发《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综合运用家庭,社区,机构等资源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动昆明市养老普遍性与需求个性化同步发展,建设健康老龄化。在全市范围内试行“三体一式一型”的311模式。包括针对机构养老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共同体、协作体工作模式;针对社区养老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医院的“1+1+X”联合体工作模式;针对居家养老的家庭医生团队+居家养老的嵌入式工作模式;以及医疗服务+休闲养生+健康养老的候鸟式复合型工作模式。
《方案》出台后,昆明市出现了很多“311”工作模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截至2019年6月,昆明市已建成28家医养结合机构,超过50%的社区、养老机构配备有家庭医生,在全市九成以上养老机构中,入住老人可享受专业医疗卫生服务。这表明昆明市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运行良好,老人普遍接受度较高。笔者选取了市内各区经营时间久、经验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养老机构进行走访(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昆明市的医养结合实践模式多样,机构内基础设施优越,设有医疗门诊、心理咨询室、康复锻炼室、图书室、会客厅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都已经将社工理念运用其中,注重专业社工人员的引进及社区资源挖掘,充分体现“医”+“养”的理念,有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工作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昆明市在医养结合实施的过程中,已经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引用其中,并吸纳了部分社工人才参与其中,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在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服务提供者
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王思斌教授在书中将社会工作定义为:“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服务的助人服务活动”。[1]首先,社会工作是一个从事于提供服务的职业。在医养结合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大多是患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此时,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和康复服务,还需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导等,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要求,可以选择个案和小组的介入方法,为不同情况的服务对象提供物质、精神上的帮助。
(二)关系协调者
社会工作者在医养结合各主体相互关系中居于中间地位,扮演着关系协调者的角色,协调老人、机构、社会三方的关系,减少老人及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摩擦,缓和矛盾,并将社区医疗资源与医养结合机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各方和谐共处,维持机构的良好运行。
(三)资源链接者
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有效地链接多方资源,为某一问题寻求多渠道帮助。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老人和养老机构寻求更多的医疗合作方;通过链接社会组织、企业等为老人争取一些福利;邀请曲艺团等艺术团体为老人表演节目,丰富老人的生活。将社会工作纳入到医养结合中,有利于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同时可以为医养结合机构减轻部分压力。
此外,社会工作者的性质通常还赋予其支持者、沟通者、教育者等角色。实际上,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某一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从多种角色角度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完善。
三、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巨大的养老优势及社会价值,在改善老人的健康状况的同时,能够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但在社会工作实际介入的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社会工作介入作用不明显
在昆明市医养结合服务中,服务对象的需求仍集中在“医”,即医疗、康复方面,对医护人员等需求较大,因而实际上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并不能凸显。目前,昆明市社工介入养老机构的服务主要以休闲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在于服务对象对社工存在的意义不了解,后者的工作被认为只是陪老人聊天、组织活动等。此外,一些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对老年人更深层次的心理服务方面也缺乏创新,难以发挥社会工作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专业社工队伍建设的欠缺,成为了制约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机构通过社会招聘招不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原因在于社工人才的大量流失。医养结合机构对毕业生择业吸引力较弱,造成机构职位空缺。而机构自身对社工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由于医养结合机构的特殊性,机构内的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对医疗卫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和志愿者愿意提供服务,但都是临时性质的,服务时间较短,难以与老人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此外,实习生和志愿者一般缺乏实践经验,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
四、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相关建议
(一)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倡导与扶持
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提倡与扶持。一方面,应树立社会工作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增进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信念,纠正对社会工作的片面看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社工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不理想。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改善在岗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提高薪资水平、发放岗位补贴、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只有在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下,才能保证社工专业团队的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才能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对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工作自身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在职的非社工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社工证”,这是满足目前社会工作者存在大量缺口的最快途径。从长远来看,应加强社工人才的培养,可在昆明市各高校、职业院校中增设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方向。扩大原有社工专业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聘请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授课,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此外,作为一种职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高校可与养老机构达成合作,使社工专业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将书本中的知识切实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增强职业归属感。
(三)强化社会工作者的培训、考核
由于服务对象情况的多样性,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个性化的的介入方式,在实践中创新工作形式、提高服务能力。机构可以定期对社工展开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分享、答疑。同时,定期对社工专业技能进行考核,从而保证社工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五、结语
实践证明,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社会工作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实践探索虽然还存在以上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彌补了医养结合模式的不足,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昆明市医养结合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更好地嵌入社会工作服务,如何使社会工作与医养结合相互促进、走向成熟,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2]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3]唐钧.社会工作与老年服务[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6).
[4]林松梅.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2019.
[5]王静,吴烈雄,成少芬等.社区照顾视角下医养结合模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以广州市荔湾区东街智慧养老项目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7(36).
[6]陈颖.浅析社工介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J].管理观察,2016(8):47-49.
[7]李涵.基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J].社会探索,2016(07):90-92.
[8]周平双,张举国.社会工作视角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1-55.
[9]唐钧.医养结合难在有机互联[J].中国卫生,2016(05):82-83.
[10]杨洋,周琳,王慧.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讨——基于对贵阳市若干养老机构的调查[J].党史博采(理论),2015(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