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经济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就城乡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与医疗以及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情况等进行了论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转变政府工作重心,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打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幅度地增加了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从2007年到2011年,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了12.7万亿,年均增长幅度是26.3%。这个增长幅度大大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现在总体来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了。
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们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义务教育方面的差异
农村文化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先天的不平等,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
就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中的诸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感观上最显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宽阔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条件,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所,如此等等,都是乡村中不可奢望的。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分析,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是如此,这种政策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明显。
(三)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
我们所说“社会保障”,一般都隐含着“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有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比较。
(四)医疗卫生方面的差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2008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使我国医疗卫生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但在这种整体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着城乡差异。
(五)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就业差距扩大
城乡劳动力就业差距巨大,还表现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歧视性的就业制度上,造成了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三、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的思考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支出范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财政就必须到位,没有到位的应当逐步到位;凡属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领域,财政不应介入,已经介入的要逐步退出;介于二者之间的,财政要发挥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政府与市场共同承担。同时,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以及各地的财政能力,引导地方政府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由全能型政府向管理型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打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让更广大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通过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要导向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强化对公共部门的约束引导,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要围绕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状况,将诸如入学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刑事案件发案数、重大事故发生率及城乡居民满意度、幸福感等衡量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五)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能力建设,形成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网络
县、乡、村和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网底和基础,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能力建设,形成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网络,就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
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慈善组织、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闲散资金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如物业管理公司、房屋中介、养老服务等,提供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开展良性竞争,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幅度地增加了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从2007年到2011年,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了12.7万亿,年均增长幅度是26.3%。这个增长幅度大大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现在总体来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了。
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们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义务教育方面的差异
农村文化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先天的不平等,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
就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中的诸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感观上最显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宽阔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条件,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所,如此等等,都是乡村中不可奢望的。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分析,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是如此,这种政策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明显。
(三)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
我们所说“社会保障”,一般都隐含着“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有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比较。
(四)医疗卫生方面的差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2008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使我国医疗卫生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但在这种整体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着城乡差异。
(五)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就业差距扩大
城乡劳动力就业差距巨大,还表现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歧视性的就业制度上,造成了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三、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的思考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支出范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财政就必须到位,没有到位的应当逐步到位;凡属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领域,财政不应介入,已经介入的要逐步退出;介于二者之间的,财政要发挥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政府与市场共同承担。同时,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以及各地的财政能力,引导地方政府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由全能型政府向管理型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打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让更广大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通过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要导向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强化对公共部门的约束引导,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要围绕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状况,将诸如入学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刑事案件发案数、重大事故发生率及城乡居民满意度、幸福感等衡量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五)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能力建设,形成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网络
县、乡、村和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网底和基础,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能力建设,形成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网络,就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
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慈善组织、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闲散资金共同投入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如物业管理公司、房屋中介、养老服务等,提供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开展良性竞争,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