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的是医疗卫生行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既不同于普通本科医学院教育,又不同于中等卫生学校教育。近年来,围绕“高素质、应用性、技术性”的人才培养特色,作者就高职护理医学基础课程——《正常人体机能(生理)》与《正常人体结构》的课程内容、顺序及衔接作了大胆调整与尝试,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正常人体机能》 《正常人体结构》 衔接教学
《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和《正常人体结构》两门课程都是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机能(生理)》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生命活动现象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理解临床现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正确有效地完成护理程序提供了必备基础知识;《正常人体结构》主要讲述人体的结构、形态、位置和比邻,包括大体解剖、组织学和胚胎学。两学科密切相关,而功能的实现一定要有结构做支撑。随着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专业基础课要符合“必须、够用、还要强化顶用和实用”的要求,故将过去传统的本应该分为两学期开设的中专护理和本科护理课两门课程合并在一个学期完成,这就使原本非常抽象的《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设置在直观、形象、睁眼可见、伸手可触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之前,给《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不便,最终影响《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影响后继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异常人体结构和机能》、《健康评估》、《成人护理》等临床课程的学习。因此笔者同讲授《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师一起对《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两门课程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了周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
本院2011级、2012级、2013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以2011级、2012级、2013级护理5~10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顺序见表1。以2011级、2012级、2013级护理1~4班为实验组,采用调整后的授课顺序见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授课课时相同,即《正常人体结构》84课时,每周6课时进行,14周完成。《正常人体机能(生理)》56课时,每周4课时,14周完成。
二、研究方法
采用阶段小测验平均分、实验及实验报告平均分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均分分析的方法见表3,并配合学生访谈。
三、讨论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调整前和调整后的授课顺序,无论日常学习效果还是期末考试成绩都有显著差异,说明有必要将《正常人体机能(生理)》与《正常人体结构》紧密地衔接起来,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整合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根据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医药服务群平台课程需要,将《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的授课教师按照年龄、职称、从教年限等条件重新整合。以我院为例,讲授《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的教师共有15人,可以分成五组,每组三人,每组主要完成两三个系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又能让《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充分融合在一起,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整合教材内容
专业建设不能离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又与教材建设密不可分,对照人高职护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护理的核心技能是以人文关爱的理念执行护理程序,同时要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学生就业岗位需求,所以要将《正常人体结构》即传统的大体解剖、组织学、胚胎学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课程名称改为《人体解剖生理学》。在内容整合过程中,要淡化学科、注重系统意识,克服单一的条块分割模式。按照系统分章节,首先编排大体解剖内容,再编排组织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编排《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道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体的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是为更好地执行功能而造就的,而每一个微细功能的完成都需要相适应的结构作为支撑。如:上肢骨细长是为了完成精确的动作,下肢骨粗大是为了更有力地支撑体重。两门课程的具体整合形式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基本组织;第四章血液;第五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六章运动系统;第七章脉管系统;第八章消化系统;第九章呼吸系统;第十章泌尿系统;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包括生殖)。
(三)调整授课顺序
在教师和教材都不具备完全整合的条件下,调整《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的授课顺序[1]。以我院第一学期实际授课14周计算,可以分成两阶段授课,前7周《正常人体结构》每周授课8学时,《正常人体机能(生理)》每周授课2学时,后7周《正常人体结构》每周授课4学时,《正常人体机能(生理)》每周授课6学时。这样就能做到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消化《正常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内容,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
(四)整合结构和机能实验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正常人体结构》的实验项目与《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实验项目紧密结合起来[2]。例如:以《正常人体机能(生理)》中的人体心音听取的实验为例,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之一是学会心音的听诊方法,而要学会心音的听诊方法就必须学会寻找心脏的瓣膜听诊区,要学会准确识别心脏瓣膜听诊区就要有心脏的大体解剖基础和胸前区的主要骨性标志。要做到这些,建议最好将这个实验项目放置在心脏结构识别之后。并且在识别心脏结构的基础上,请每三位学生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一位学生扮演裁判角色,另外两位学生互相找出对方心脏的体表投影,再进一步识别瓣膜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针对性地听取心音,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红.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特色与不足[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2-113.
[2]刘洪.谈高职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措施.专业教育研究,2010,4:9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医药服务专业群项目子课题-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建设。主持人:马文樵
关键词: 《正常人体机能》 《正常人体结构》 衔接教学
《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和《正常人体结构》两门课程都是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机能(生理)》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生命活动现象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理解临床现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正确有效地完成护理程序提供了必备基础知识;《正常人体结构》主要讲述人体的结构、形态、位置和比邻,包括大体解剖、组织学和胚胎学。两学科密切相关,而功能的实现一定要有结构做支撑。随着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专业基础课要符合“必须、够用、还要强化顶用和实用”的要求,故将过去传统的本应该分为两学期开设的中专护理和本科护理课两门课程合并在一个学期完成,这就使原本非常抽象的《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设置在直观、形象、睁眼可见、伸手可触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之前,给《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不便,最终影响《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影响后继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异常人体结构和机能》、《健康评估》、《成人护理》等临床课程的学习。因此笔者同讲授《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师一起对《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两门课程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了周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
本院2011级、2012级、2013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以2011级、2012级、2013级护理5~10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顺序见表1。以2011级、2012级、2013级护理1~4班为实验组,采用调整后的授课顺序见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授课课时相同,即《正常人体结构》84课时,每周6课时进行,14周完成。《正常人体机能(生理)》56课时,每周4课时,14周完成。
二、研究方法
采用阶段小测验平均分、实验及实验报告平均分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均分分析的方法见表3,并配合学生访谈。
三、讨论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调整前和调整后的授课顺序,无论日常学习效果还是期末考试成绩都有显著差异,说明有必要将《正常人体机能(生理)》与《正常人体结构》紧密地衔接起来,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整合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根据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医药服务群平台课程需要,将《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的授课教师按照年龄、职称、从教年限等条件重新整合。以我院为例,讲授《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的教师共有15人,可以分成五组,每组三人,每组主要完成两三个系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又能让《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充分融合在一起,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整合教材内容
专业建设不能离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又与教材建设密不可分,对照人高职护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护理的核心技能是以人文关爱的理念执行护理程序,同时要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学生就业岗位需求,所以要将《正常人体结构》即传统的大体解剖、组织学、胚胎学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课程名称改为《人体解剖生理学》。在内容整合过程中,要淡化学科、注重系统意识,克服单一的条块分割模式。按照系统分章节,首先编排大体解剖内容,再编排组织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编排《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道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体的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是为更好地执行功能而造就的,而每一个微细功能的完成都需要相适应的结构作为支撑。如:上肢骨细长是为了完成精确的动作,下肢骨粗大是为了更有力地支撑体重。两门课程的具体整合形式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基本组织;第四章血液;第五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六章运动系统;第七章脉管系统;第八章消化系统;第九章呼吸系统;第十章泌尿系统;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包括生殖)。
(三)调整授课顺序
在教师和教材都不具备完全整合的条件下,调整《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机能(生理)》的授课顺序[1]。以我院第一学期实际授课14周计算,可以分成两阶段授课,前7周《正常人体结构》每周授课8学时,《正常人体机能(生理)》每周授课2学时,后7周《正常人体结构》每周授课4学时,《正常人体机能(生理)》每周授课6学时。这样就能做到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消化《正常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内容,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
(四)整合结构和机能实验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正常人体结构》的实验项目与《正常人体机能(生理)》实验项目紧密结合起来[2]。例如:以《正常人体机能(生理)》中的人体心音听取的实验为例,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之一是学会心音的听诊方法,而要学会心音的听诊方法就必须学会寻找心脏的瓣膜听诊区,要学会准确识别心脏瓣膜听诊区就要有心脏的大体解剖基础和胸前区的主要骨性标志。要做到这些,建议最好将这个实验项目放置在心脏结构识别之后。并且在识别心脏结构的基础上,请每三位学生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一位学生扮演裁判角色,另外两位学生互相找出对方心脏的体表投影,再进一步识别瓣膜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针对性地听取心音,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红.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特色与不足[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2-113.
[2]刘洪.谈高职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措施.专业教育研究,2010,4:9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医药服务专业群项目子课题-正常人体机能(生理)课程建设。主持人:马文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