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你被子弹击中了,会是什么样呢?可能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因为我们生活当中几乎不能接触到枪械,更不知道被子弹击中后是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对于枪和子弹威力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于电影。最近热映的《洛杉矶之战》就引发了很多军事迷的热议——身着盔甲的外星人在开始的时候看起来勇猛无比,刀枪不入。但是当主角将外星人解剖并发现其弱点后就像换了批人似的,打哪伤哪。且不论导演和编剧的剧情安排是否存在漏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被子弹击中了,那会是什么样子呢?电影中的情况真的靠谱吗?
《洛杉矶之战》,大片or大骗?
最近大热的《洛杉矶之战》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吧,那真实的战争场面让人大呼过瘾,而“万能”的主角又让人直呼“坑爹”。当然,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剧中外星人是否由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以及主角是否在德、智、体、美、劳上都高出常人一大截。我们要研究的是,剧中那些子弹造成的效果是否有科学根据。
当子弹遇到钢板,是击穿还是反弹?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在美军第一次与外星人交战的时候,发现对方身着坚硬的盔甲,并且能够明显地听到子弹打在金属上被弹开的声音。但是当“万能”的主角将外星人解剖并发现其弱点之后,美军们的子弹便不再像玩具枪一样毫无作用,而是可以穿透外星人的盔甲造成不小的伤害。那到底子弹击中坚硬的盔甲之后是被反弹还是被击穿呢?在同一部电影当中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侵彻力,子弹的穿透能力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专用术语——侵彻力。军方用侵彻力来衡量子弹的穿透能力。侵彻力越大,子弹击穿钢板的能力也就越强。如北约7.62×51 mm(7.62代表子弹的口径,51代表弹壳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子弹可以在100m内贯穿6mm厚的匀质钢板。但在实战中,子弹要顺利穿透钢板还必须考虑子弹类型、入射角度以及钢板的厚度和硬度等因素。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军使用的多为M4卡宾枪和M727突击步枪。这两种枪使用的都是口径为5.56mm的步枪子弹。该子弹对距离640米处3.5mm厚的A3钢板,子弹穿透率为100%。而从后期美军对外星人造成伤害的剧情也可以看出——外星人的盔甲并非坚不可摧(看来外星人的科技也不“咋地”啊),而且其坚硬程度,也在5.56mm子弹的穿透范围之内。所以影片后期的设置还是比较合理,而子弹能够击穿一定厚度的钢板也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子弹能够击穿钢板,那反弹之说就应该不存在了。可那为什么在外星人刚登陆的时候,会出现子弹被弹飞的情况昵?影片前后不一致,号称“美军的征兵片”的《洛杉矶之战》会出现这样低级的失误吗?
那真的是反弹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子弹如果以90度角正射到外星人的钢甲上,钢甲是肯定被击穿了。但子弹如果斜射到钢甲上,其动能只有一部分转化为侵彻力,此时并不能将钢甲击穿。由于碰撞的原因,弹头会被撞碎,因为碰撞时的相互摩擦使弹头的碎片发热发光。看过《流言终结者:测试子弹反弹射中开枪者》(观看地址http://real.joy.cn/video/1946988.htm)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普通的子弹是根本不可能被反弹的——要么目标被击穿,要么子弹被撞碎。所以大家看到的并不是弹头被弹了出去或是被弹回来,而只是弹头被撞碎的那一部分罢了。
从以上两点中可以看出,《洛杉矶之战》虽然没有交代清楚子弹击中外星人的钢盔后产生的后果,但其中某些场景的设定还是比较靠谱的。当然,只是某些!因为它虽然遵循了子弹侵彻力这一因素,但却忽略了子弹的另一个重要的杀伤因素——停止力。
停止力,子弹的真实威力
停止力是指弹头命中目标后,令目标失去活动能力的效力,停止力越强则目标失去活动能力的时间越多。由于人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命中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觉得很难理解,也可以把停止力的大小看作子弹在目标上所打出孔洞的大小。因为弹孔越大,损伤的人体组织越多,从而使人体失去活动的能力越强。
在《洛杉矶之战》中,美军使用的5.56mm步枪弹的特点是弹头轻、初速高,近距离命中生物体目标由于弹头失稳翻滚而造成较大的创伤(这种停止力在使用7.62mm的AK47面前,还是有所差距)。在电影中,钢甲内部的外星人是一堆类似于肉体的物质。那么子弹穿透钢甲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昵?我们以人体中弹为例进行分析。子弹射入人体过后侵彻力和停止力相互起作用。一方面侵彻力使子弹能够快速穿透人体;另一方面停止力使子弹在人体中形成一个“入小出大”的洞。快速击穿人体大家很容易理解,但这“入小出大”的洞是怎么形成的昵?
看看枪管你就明白了。为了增加停止力,即子弹的打洞能力,很多枪管的内部设计了一条名为膛线的螺旋形凹槽。子弹通过枪管时,膛线和内压相互作用使它随螺旋凹槽高速旋转起来。所以射出枪口的子弹不仅在向前飞行,同时也在旋转。
当子弹射人人体的一瞬间,只能打出一个与其大小相当的孔。但进入人体后因为其自身旋转,犹如一台搅拌机被插入体内。子弹的翻滚使弹孔被越搅越大,最后子弹飞人体时就会出现一个比子弹直径大几倍至几十倍弹孔。所以停止力也可以理解为子弹在目标体内释放能量的能力,弹孔被子弹搅得越大,子弹的动能在目标体中释放得越多,当然杀伤力更大。
因此在击穿钢板后外星人体内将会打出一个大洞。因为打入的时候只能留下一个小洞,背后又有钢甲挡着,我们是无法看到外星人体内的大洞的。在N多枪过后,外星人体内已经打成鱼网了,它还能站着不倒?哪来的神仙?
当然,如果你坚持认为外星人的体内组织和人类不一样,要更加坚固一些,停止力的伤害会减少,那《洛杉矶之战》还不失为一部比较靠谱的影片。那在其他影片里面,没有外星人那未知的体质当做“挡箭牌”,中弹后的情况就可想而知地让人觉得“坑爹”了。
那些匪夷所思的电影场景
在看过上面关于侵彻力和停止力的解释之后,相信大家对子弹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了吧?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那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电影中更多的常见场景吧,看看他们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
人中弹后还能继续战斗吗?
这可能是大家见得最多的场景——主角身中数枪,却依然能够活蹦乱跳地干掉坏蛋,最终复仇成功……。这种镜头虽然帅气,但是在现实中,不太容易可能实现。
手枪子弹弹头较大,停止力强,击中过后会留下一个大洞,特别是大家熟悉的沙漠之鹰等。步枪子弹较小,侵彻力大,容易轻易穿透目标。如果打在手掌上就只会出现一个小洞,在性命攸关的时刻,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坚持战斗的。子弹如果打在手臂上,伤者还捂着伤口到处跑的那就是胡扯了。以欧美军队主流的小口径5.56 mm子弹为例,打在人体上,伤口形状是“入笔出杯”。如果子弹击中了骨头,那会和骨头一起发生翻滚作用,手基本上是保不住了,不及时治疗,甚至还有可能丧命。所以如果你被子弹击中了,最好的办法还是想办法叫人来救你。
中弹者身上能取出弹头吗?
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为中枪的士兵取出弹头的场景。其实在战场上,阵亡士兵的体内是很少有子弹头残留的。
大多数子弹,尤其是机枪和步枪射出的子弹肯定已经穿透了人体组织,而人体内顶多会留下弹片而不是子弹。不要把人体想象的多么坚固,要知道通常步枪子弹可以在100米以内轻易穿透6毫米钢板。那么我们人体组织相当于多厚的钢板呢?答案是:算上骨骼也不过1毫米。也就是说步枪能轻易穿透3个人的身体,而且三个人都打中骨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战场冲锋一定要前后交错前进,尽量避免前后重合站位,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减少一枪穿几人的情况出现。所以在电影中,为了躲避步枪子弹射击而躲在柜子或沙发后面演员们,希望以后你们上战场还是躲在沙包后面比较安全。
穿上防弹衣就能刀枪不入吗?
这也是电影中常见的镜头——饰演反派的演员,在被长枪短炮击中无数次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原因就是穿了防弹衣。
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基本不可能碰到。现在最先进的防弹衣,也不能防中近距离的步枪子弹。在近距离情况下,甚至不能防手枪子弹,尤其是“变态”的沙漠之鹰。曾经有位美国士兵身穿防弹衣被子弹击中,虽然防弹衣没被击穿,但子弹的冲击力却震碎了他的5根肋骨,导致肋骨碎片插进心脏马上死亡。所以防弹衣的作用更多的是防止弹片和流弹,在关键的时候减少子弹对身体的伤害。
各类电影中的不真实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子弹转弯、子弹撞子弹、用手抓子弹等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可能大家在看过上面的内容之后,再回过头去看一些电影,会觉得很不真实,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电影本来就是消遣娱乐的产物,我们没必要较真。而且,在知道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们以后在看电影时还能获得除了剧情以外的更多乐趣,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洛杉矶之战》,大片or大骗?
最近大热的《洛杉矶之战》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吧,那真实的战争场面让人大呼过瘾,而“万能”的主角又让人直呼“坑爹”。当然,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剧中外星人是否由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以及主角是否在德、智、体、美、劳上都高出常人一大截。我们要研究的是,剧中那些子弹造成的效果是否有科学根据。
当子弹遇到钢板,是击穿还是反弹?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在美军第一次与外星人交战的时候,发现对方身着坚硬的盔甲,并且能够明显地听到子弹打在金属上被弹开的声音。但是当“万能”的主角将外星人解剖并发现其弱点之后,美军们的子弹便不再像玩具枪一样毫无作用,而是可以穿透外星人的盔甲造成不小的伤害。那到底子弹击中坚硬的盔甲之后是被反弹还是被击穿呢?在同一部电影当中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侵彻力,子弹的穿透能力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专用术语——侵彻力。军方用侵彻力来衡量子弹的穿透能力。侵彻力越大,子弹击穿钢板的能力也就越强。如北约7.62×51 mm(7.62代表子弹的口径,51代表弹壳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子弹可以在100m内贯穿6mm厚的匀质钢板。但在实战中,子弹要顺利穿透钢板还必须考虑子弹类型、入射角度以及钢板的厚度和硬度等因素。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军使用的多为M4卡宾枪和M727突击步枪。这两种枪使用的都是口径为5.56mm的步枪子弹。该子弹对距离640米处3.5mm厚的A3钢板,子弹穿透率为100%。而从后期美军对外星人造成伤害的剧情也可以看出——外星人的盔甲并非坚不可摧(看来外星人的科技也不“咋地”啊),而且其坚硬程度,也在5.56mm子弹的穿透范围之内。所以影片后期的设置还是比较合理,而子弹能够击穿一定厚度的钢板也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子弹能够击穿钢板,那反弹之说就应该不存在了。可那为什么在外星人刚登陆的时候,会出现子弹被弹飞的情况昵?影片前后不一致,号称“美军的征兵片”的《洛杉矶之战》会出现这样低级的失误吗?
那真的是反弹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子弹如果以90度角正射到外星人的钢甲上,钢甲是肯定被击穿了。但子弹如果斜射到钢甲上,其动能只有一部分转化为侵彻力,此时并不能将钢甲击穿。由于碰撞的原因,弹头会被撞碎,因为碰撞时的相互摩擦使弹头的碎片发热发光。看过《流言终结者:测试子弹反弹射中开枪者》(观看地址http://real.joy.cn/video/1946988.htm)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普通的子弹是根本不可能被反弹的——要么目标被击穿,要么子弹被撞碎。所以大家看到的并不是弹头被弹了出去或是被弹回来,而只是弹头被撞碎的那一部分罢了。
从以上两点中可以看出,《洛杉矶之战》虽然没有交代清楚子弹击中外星人的钢盔后产生的后果,但其中某些场景的设定还是比较靠谱的。当然,只是某些!因为它虽然遵循了子弹侵彻力这一因素,但却忽略了子弹的另一个重要的杀伤因素——停止力。
停止力,子弹的真实威力
停止力是指弹头命中目标后,令目标失去活动能力的效力,停止力越强则目标失去活动能力的时间越多。由于人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命中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觉得很难理解,也可以把停止力的大小看作子弹在目标上所打出孔洞的大小。因为弹孔越大,损伤的人体组织越多,从而使人体失去活动的能力越强。
在《洛杉矶之战》中,美军使用的5.56mm步枪弹的特点是弹头轻、初速高,近距离命中生物体目标由于弹头失稳翻滚而造成较大的创伤(这种停止力在使用7.62mm的AK47面前,还是有所差距)。在电影中,钢甲内部的外星人是一堆类似于肉体的物质。那么子弹穿透钢甲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昵?我们以人体中弹为例进行分析。子弹射入人体过后侵彻力和停止力相互起作用。一方面侵彻力使子弹能够快速穿透人体;另一方面停止力使子弹在人体中形成一个“入小出大”的洞。快速击穿人体大家很容易理解,但这“入小出大”的洞是怎么形成的昵?
看看枪管你就明白了。为了增加停止力,即子弹的打洞能力,很多枪管的内部设计了一条名为膛线的螺旋形凹槽。子弹通过枪管时,膛线和内压相互作用使它随螺旋凹槽高速旋转起来。所以射出枪口的子弹不仅在向前飞行,同时也在旋转。
当子弹射人人体的一瞬间,只能打出一个与其大小相当的孔。但进入人体后因为其自身旋转,犹如一台搅拌机被插入体内。子弹的翻滚使弹孔被越搅越大,最后子弹飞人体时就会出现一个比子弹直径大几倍至几十倍弹孔。所以停止力也可以理解为子弹在目标体内释放能量的能力,弹孔被子弹搅得越大,子弹的动能在目标体中释放得越多,当然杀伤力更大。
因此在击穿钢板后外星人体内将会打出一个大洞。因为打入的时候只能留下一个小洞,背后又有钢甲挡着,我们是无法看到外星人体内的大洞的。在N多枪过后,外星人体内已经打成鱼网了,它还能站着不倒?哪来的神仙?
当然,如果你坚持认为外星人的体内组织和人类不一样,要更加坚固一些,停止力的伤害会减少,那《洛杉矶之战》还不失为一部比较靠谱的影片。那在其他影片里面,没有外星人那未知的体质当做“挡箭牌”,中弹后的情况就可想而知地让人觉得“坑爹”了。
那些匪夷所思的电影场景
在看过上面关于侵彻力和停止力的解释之后,相信大家对子弹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了吧?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那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电影中更多的常见场景吧,看看他们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
人中弹后还能继续战斗吗?
这可能是大家见得最多的场景——主角身中数枪,却依然能够活蹦乱跳地干掉坏蛋,最终复仇成功……。这种镜头虽然帅气,但是在现实中,不太容易可能实现。
手枪子弹弹头较大,停止力强,击中过后会留下一个大洞,特别是大家熟悉的沙漠之鹰等。步枪子弹较小,侵彻力大,容易轻易穿透目标。如果打在手掌上就只会出现一个小洞,在性命攸关的时刻,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坚持战斗的。子弹如果打在手臂上,伤者还捂着伤口到处跑的那就是胡扯了。以欧美军队主流的小口径5.56 mm子弹为例,打在人体上,伤口形状是“入笔出杯”。如果子弹击中了骨头,那会和骨头一起发生翻滚作用,手基本上是保不住了,不及时治疗,甚至还有可能丧命。所以如果你被子弹击中了,最好的办法还是想办法叫人来救你。
中弹者身上能取出弹头吗?
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为中枪的士兵取出弹头的场景。其实在战场上,阵亡士兵的体内是很少有子弹头残留的。
大多数子弹,尤其是机枪和步枪射出的子弹肯定已经穿透了人体组织,而人体内顶多会留下弹片而不是子弹。不要把人体想象的多么坚固,要知道通常步枪子弹可以在100米以内轻易穿透6毫米钢板。那么我们人体组织相当于多厚的钢板呢?答案是:算上骨骼也不过1毫米。也就是说步枪能轻易穿透3个人的身体,而且三个人都打中骨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战场冲锋一定要前后交错前进,尽量避免前后重合站位,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减少一枪穿几人的情况出现。所以在电影中,为了躲避步枪子弹射击而躲在柜子或沙发后面演员们,希望以后你们上战场还是躲在沙包后面比较安全。
穿上防弹衣就能刀枪不入吗?
这也是电影中常见的镜头——饰演反派的演员,在被长枪短炮击中无数次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原因就是穿了防弹衣。
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基本不可能碰到。现在最先进的防弹衣,也不能防中近距离的步枪子弹。在近距离情况下,甚至不能防手枪子弹,尤其是“变态”的沙漠之鹰。曾经有位美国士兵身穿防弹衣被子弹击中,虽然防弹衣没被击穿,但子弹的冲击力却震碎了他的5根肋骨,导致肋骨碎片插进心脏马上死亡。所以防弹衣的作用更多的是防止弹片和流弹,在关键的时候减少子弹对身体的伤害。
各类电影中的不真实场景还有很多,比如子弹转弯、子弹撞子弹、用手抓子弹等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可能大家在看过上面的内容之后,再回过头去看一些电影,会觉得很不真实,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电影本来就是消遣娱乐的产物,我们没必要较真。而且,在知道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们以后在看电影时还能获得除了剧情以外的更多乐趣,这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