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总结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4月—2012年12月妇产科69例产后出血产妇情况统计,得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记录处理措施。结果: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及由操作引起的子宫内翻也可引发产后出血。结论:引起产后出血因素较多,临床应熟悉各种高危因素并掌握治疗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因素
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69-01
产后出血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经常是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产妇昏迷休克,救治不及时则导致严重后果。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之下,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逐渐受到高度关注。因此熟悉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掌握处理方法是对妇产科医生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4月—2012年12月妇产科69例产后出血产妇情况统计,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2年12月妇产科产后出血产妇69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6.3±4.2)岁,怀孕时间为36—43周,剖宫产18例,正常顺产40例,助产11例。各种分娩方式间产妇身体状况、怀孕时间无明显差异(p>0.5).
1.2方法:
对产妇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分娩时密切观察产妇体征,做好产后大出血的预防工作,准备相应血型的血液。正常分娩产妇分娩后立即置容量器于产妇臀部处,记录2h内出血量。剖宫产产妇则记录负压瓶中血量,与切口敷料血液和为出血量。检查发生大出血的产妇阴道及子宫状况,研究出血原因。出血时使产妇保持仰卧状,密切监测产妇体征,产妇可能由于失血导致缺氧,因此要及时给氧并保持产妇体温正常,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要清理好外阴部以免造成其他感染,术后及时做好产妇的心理疏导工作。
1.3诊断标准:[1]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为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差异以t检验比较,p<0.05作为有显著差异标准。以卡方检验比较百分比。
2.结果:
69例产后出血产妇中,宫缩乏力导致的共23例,胎盘因素18例,软产道损伤16例,凝血功能障碍11例,子宫内翻1例。见表1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5%—10%[2]。由于其发生突然,血流量大经常导致产妇休克昏迷,因此掌握引起出血的各高危因素及熟知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高危因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及子宫内翻等,分析如下。
3.1宫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子宫肌纤维的解剖学基础为内环外纵中交织,胎儿分娩时,各肌纤维的走行对血管起到压迫作用,当宫缩乏力时肌纤维对血管的压迫作用减弱,引起出血。引发原因有:产妇对分娩成功信心不足,导致肌纤维收缩力度不够,可通过药物辅助宫缩,但产后宫缩乏力引起出血。另外,多次分娩后的产妇肌纤维松弛,收缩力度不够引起宫缩乏力。子宫病变也可引起宫缩乏力。可通过按摩子宫、注射宫缩素、宫腔填塞、子宫动脉和髂内动脉结扎术(与子宫切除术相比,此术可保留产妇生育能力[3])的方法减少出血,必要时可切除子宫。
3.2胎盘因素
分娩时,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儿娩出30分钟后胎盘尚未排出称胎盘滞留。可因为宫缩剂使用或按摩子宫不当刺激子宫产生痉挛性宫缩。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易形成宫缩环阻止胎盘排出。胎盘滞留可致产后出血,血块聚集在宫腔内加重宫缩乏力,如不及时处理可致严重后果。处理方法是:如果因胎盘剥离不完全而导致滞留,可采用人工剥离法。对产妇外阴进行消毒,一手入宫腔剥离,另一只手在腹壁协助剥离。宫壁如有胎盘膜残留可用刮匙刮净。对于胎盘剥离完全而滞留的情况,可在麻醉状态下从子宫内取出。
3.3软产道损伤及子宫内翻
会阴、阴道、宫颈及子宫下段损伤称作软产道损伤。临床可因为胎儿巨大,产妇产力过强引起组织损伤,采用阴道助产或阴道炎症引起。临床应仔细检查软产道,寻找出血点,查明损伤部位,采用缝合方式恢复至解剖学基础形态,血肿部位切开引流然后压迫止血。
子宫内翻常由于子宫底受压迫或脐带受牵拉引起。临床出现此症时应及时还原子宫位置,必要时可实施麻醉,还原后注射宫缩素,待宫缩恢复正常时,手术完成。
3.4凝血因素障碍
临床分娩时可由胎盘剥离过早等因素引起。小部分可有产妇本身凝血功能障碍、贫血等血液疾病引起。发生时应及时注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促使产妇血液凝集。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多,可控性差。由于会阴部及软产道的解剖学结构复杂,导致止血难度大。因此,临床应了解宫缩无力、软产道损伤等可导致产后出血的各种高位因素产生原因,对高危产妇做好健康宣传[4]并可以快速建立急救小组,应对可能产生的大出血情况,给每个家庭带去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王芬.预防产后出血52例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4):137-138.
[3]梁宏焕.人类分娩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J].包头医学,2013,37(1):9-10.
[4]于贵华,托景堂.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抢救及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524-1525.
关键词:产后出血;因素
中图分类号:R24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69-01
产后出血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经常是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产妇昏迷休克,救治不及时则导致严重后果。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之下,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逐渐受到高度关注。因此熟悉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掌握处理方法是对妇产科医生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4月—2012年12月妇产科69例产后出血产妇情况统计,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2年12月妇产科产后出血产妇69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6.3±4.2)岁,怀孕时间为36—43周,剖宫产18例,正常顺产40例,助产11例。各种分娩方式间产妇身体状况、怀孕时间无明显差异(p>0.5).
1.2方法:
对产妇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分娩时密切观察产妇体征,做好产后大出血的预防工作,准备相应血型的血液。正常分娩产妇分娩后立即置容量器于产妇臀部处,记录2h内出血量。剖宫产产妇则记录负压瓶中血量,与切口敷料血液和为出血量。检查发生大出血的产妇阴道及子宫状况,研究出血原因。出血时使产妇保持仰卧状,密切监测产妇体征,产妇可能由于失血导致缺氧,因此要及时给氧并保持产妇体温正常,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要清理好外阴部以免造成其他感染,术后及时做好产妇的心理疏导工作。
1.3诊断标准:[1]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为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差异以t检验比较,p<0.05作为有显著差异标准。以卡方检验比较百分比。
2.结果:
69例产后出血产妇中,宫缩乏力导致的共23例,胎盘因素18例,软产道损伤16例,凝血功能障碍11例,子宫内翻1例。见表1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5%—10%[2]。由于其发生突然,血流量大经常导致产妇休克昏迷,因此掌握引起出血的各高危因素及熟知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高危因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及子宫内翻等,分析如下。
3.1宫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子宫肌纤维的解剖学基础为内环外纵中交织,胎儿分娩时,各肌纤维的走行对血管起到压迫作用,当宫缩乏力时肌纤维对血管的压迫作用减弱,引起出血。引发原因有:产妇对分娩成功信心不足,导致肌纤维收缩力度不够,可通过药物辅助宫缩,但产后宫缩乏力引起出血。另外,多次分娩后的产妇肌纤维松弛,收缩力度不够引起宫缩乏力。子宫病变也可引起宫缩乏力。可通过按摩子宫、注射宫缩素、宫腔填塞、子宫动脉和髂内动脉结扎术(与子宫切除术相比,此术可保留产妇生育能力[3])的方法减少出血,必要时可切除子宫。
3.2胎盘因素
分娩时,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儿娩出30分钟后胎盘尚未排出称胎盘滞留。可因为宫缩剂使用或按摩子宫不当刺激子宫产生痉挛性宫缩。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易形成宫缩环阻止胎盘排出。胎盘滞留可致产后出血,血块聚集在宫腔内加重宫缩乏力,如不及时处理可致严重后果。处理方法是:如果因胎盘剥离不完全而导致滞留,可采用人工剥离法。对产妇外阴进行消毒,一手入宫腔剥离,另一只手在腹壁协助剥离。宫壁如有胎盘膜残留可用刮匙刮净。对于胎盘剥离完全而滞留的情况,可在麻醉状态下从子宫内取出。
3.3软产道损伤及子宫内翻
会阴、阴道、宫颈及子宫下段损伤称作软产道损伤。临床可因为胎儿巨大,产妇产力过强引起组织损伤,采用阴道助产或阴道炎症引起。临床应仔细检查软产道,寻找出血点,查明损伤部位,采用缝合方式恢复至解剖学基础形态,血肿部位切开引流然后压迫止血。
子宫内翻常由于子宫底受压迫或脐带受牵拉引起。临床出现此症时应及时还原子宫位置,必要时可实施麻醉,还原后注射宫缩素,待宫缩恢复正常时,手术完成。
3.4凝血因素障碍
临床分娩时可由胎盘剥离过早等因素引起。小部分可有产妇本身凝血功能障碍、贫血等血液疾病引起。发生时应及时注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促使产妇血液凝集。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多,可控性差。由于会阴部及软产道的解剖学结构复杂,导致止血难度大。因此,临床应了解宫缩无力、软产道损伤等可导致产后出血的各种高位因素产生原因,对高危产妇做好健康宣传[4]并可以快速建立急救小组,应对可能产生的大出血情况,给每个家庭带去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王芬.预防产后出血52例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4):137-138.
[3]梁宏焕.人类分娩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J].包头医学,2013,37(1):9-10.
[4]于贵华,托景堂.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抢救及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524-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