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不但改掉了随手将空瓶扔掉的习惯,而且会时常将宿舍、办公室同事们丢弃的塑料瓶收集起来,甚至在操场、宿舍区看到掉落的空瓶,偶尔也会随手捡起、收集好。
“老师,你在操场捡空瓶做什么啊?我都看见你好几次了!不至于吧,老师!”在最初的尴尬过后,我坦然地跟提问学生聊起了缘由。
我改掉乱扔空瓶,开始收集可回收废弃物的习惯,要感谢一位老人——和我住同一个门栋的87岁老奶奶。
一次我在整理车库后,将一堆废纸空瓶卖给收废品的小贩,却发现小贩极不诚实,近百斤的东西被称成了五十斤不到。我很生气,当场宣布宁愿扔掉,也不卖给小贩。恰巧,在我家车库旁边地下室常年住着一位老奶奶,那时正好经过,于是我很“豪气的”送给她。
此后,老奶奶每次见到我上下班都特别主动和我打招呼、聊会儿天。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这么奇妙,当机缘让两个毫不相关的人有所关联时,人的恻隐之心就会在冥冥之中被唤起。
从此,我家的废纸、空瓶几乎都送给她,我还养成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新习惯。
不久后,我却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老奶奶对我年幼的女儿特别亲近,经常给予各种照顾。每次她卖废品换来的钱买回的小点心、水果,也总是会送给我女儿一点,还会把自己种的地里长成熟的萝卜芹菜,当礼物送给我女儿。
更令我意外的是,我发现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慢慢地变化。慢慢地学会了帮老奶奶一起找空瓶和废纸壳;开心地帮老奶奶一起种菜;她甚至还学小大人似地告诫其他小朋友不要乱扔空瓶废纸,动员大家一起帮助老奶奶……
劳动有分工之异,人格无贵贱之别。家人与老奶奶之间的真诚互动,女儿的变化,更坚定了我收集空瓶废纸的决心,也增加了我面对学生“老师,你捡空瓶做什么”之问时的坦然。
也许,大家还在等着文章的升华,但在我看来,已经无需升华,平平淡淡才是真真实实。一次小贩的欺诈,一次无意的赠送,能让一位老人得到一丝幸福,让孩子得到教育和成长,何其幸哉!
“老师,你在操场捡空瓶做什么啊?我都看见你好几次了!不至于吧,老师!”在最初的尴尬过后,我坦然地跟提问学生聊起了缘由。
我改掉乱扔空瓶,开始收集可回收废弃物的习惯,要感谢一位老人——和我住同一个门栋的87岁老奶奶。
一次我在整理车库后,将一堆废纸空瓶卖给收废品的小贩,却发现小贩极不诚实,近百斤的东西被称成了五十斤不到。我很生气,当场宣布宁愿扔掉,也不卖给小贩。恰巧,在我家车库旁边地下室常年住着一位老奶奶,那时正好经过,于是我很“豪气的”送给她。
此后,老奶奶每次见到我上下班都特别主动和我打招呼、聊会儿天。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这么奇妙,当机缘让两个毫不相关的人有所关联时,人的恻隐之心就会在冥冥之中被唤起。
从此,我家的废纸、空瓶几乎都送给她,我还养成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新习惯。
不久后,我却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老奶奶对我年幼的女儿特别亲近,经常给予各种照顾。每次她卖废品换来的钱买回的小点心、水果,也总是会送给我女儿一点,还会把自己种的地里长成熟的萝卜芹菜,当礼物送给我女儿。
更令我意外的是,我发现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慢慢地变化。慢慢地学会了帮老奶奶一起找空瓶和废纸壳;开心地帮老奶奶一起种菜;她甚至还学小大人似地告诫其他小朋友不要乱扔空瓶废纸,动员大家一起帮助老奶奶……
劳动有分工之异,人格无贵贱之别。家人与老奶奶之间的真诚互动,女儿的变化,更坚定了我收集空瓶废纸的决心,也增加了我面对学生“老师,你捡空瓶做什么”之问时的坦然。
也许,大家还在等着文章的升华,但在我看来,已经无需升华,平平淡淡才是真真实实。一次小贩的欺诈,一次无意的赠送,能让一位老人得到一丝幸福,让孩子得到教育和成长,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