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但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一直受本体知识的影响,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想分离,使得教学成为以理性知识传递为主的行为活动。鉴于此,教师应强化生活化教学的力度,并挖掘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使物理与生活相联结。本文笔者从物理生活化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兴趣;应用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对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以“注入式”的教学思想为主,将知识本体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既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还使得教学与生活产生相脱轨的现象。鉴于此,一方面,教师需要认识到物理学对生产、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考虑物理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可见,对于高中物理这一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非智力因素“兴趣”对学生的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完善学生的认知也起到促进作用。这一因素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够促进学习行为的产生。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方面,生活化情境能够将课堂置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中,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一方面,生活化情境还能够将课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化体验,从而使他们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以“力的分解”为例,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用刀劈砍木材、陷入泥泞的车如何将其拉出”等视频,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与此同时,这些场景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其中的原理却没有清晰的认知,于是,使得他们产生了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活动,进而使他们初步了解“力的分解”这一原理的实际用途。可见,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物理原理的活动中,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原理的本质,从而构建起实际生活问题与物理原理的内在联系。
二、引入生活化案例,揭示物理原理
物理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高中物理原理大多数也是在生活规律中所得到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将生活化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以生活问题为导向,不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解决熟悉的生活问题时,也会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他们对物理原理的进一步认识。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笔者引入生活案例,如:车在紧急刹车时,为什么人会倾倒?为什么风扇断电后,叶片还要旋转一段时间?为什么百米赛跑时,人冲到终点是无法停下来的?以这些生活案例为导入,让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并说出自己的感悟。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再引入惯性定理这一物理原理,会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力和运动的关系。因此,通过引入生活案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够使学生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及规律。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强化应用意识
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忽视作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为了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性特点,教师应将作业赋予生活化的特征,并通过设计生活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以“弹力”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笔者考虑到学生已经理解了弹力产生的条件,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了以下生活化作业,即:请每一位学生运用相同的力捏橡皮泥和矿泉水瓶,记录两者形变的状况,并且,举出生活中三个弹力应用的案例。第二天,学生所反饋的信息为:“运动员撑杆跳高时;跳水所使用的踏板”等等。可见,通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弹性形变相关知识的掌握,还引发了学生对弹力应用途径的思考,与此同时,还使得学生构建起了应用体系,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都产生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它不仅完善了课堂教学体系,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重视生活化教学的构建。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产生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将生活化问题展现到学生面前,并使他们从中揭示物理原理。此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将其赋予生活化的特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文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7(3):55-55.
[2]张富莹.关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5(2):33-33.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兴趣;应用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对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以“注入式”的教学思想为主,将知识本体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既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还使得教学与生活产生相脱轨的现象。鉴于此,一方面,教师需要认识到物理学对生产、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考虑物理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可见,对于高中物理这一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非智力因素“兴趣”对学生的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完善学生的认知也起到促进作用。这一因素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够促进学习行为的产生。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方面,生活化情境能够将课堂置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中,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一方面,生活化情境还能够将课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化体验,从而使他们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以“力的分解”为例,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用刀劈砍木材、陷入泥泞的车如何将其拉出”等视频,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与此同时,这些场景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其中的原理却没有清晰的认知,于是,使得他们产生了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活动,进而使他们初步了解“力的分解”这一原理的实际用途。可见,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物理原理的活动中,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原理的本质,从而构建起实际生活问题与物理原理的内在联系。
二、引入生活化案例,揭示物理原理
物理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高中物理原理大多数也是在生活规律中所得到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将生活化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以生活问题为导向,不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解决熟悉的生活问题时,也会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他们对物理原理的进一步认识。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笔者引入生活案例,如:车在紧急刹车时,为什么人会倾倒?为什么风扇断电后,叶片还要旋转一段时间?为什么百米赛跑时,人冲到终点是无法停下来的?以这些生活案例为导入,让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并说出自己的感悟。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再引入惯性定理这一物理原理,会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力和运动的关系。因此,通过引入生活案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够使学生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及规律。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强化应用意识
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忽视作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为了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性特点,教师应将作业赋予生活化的特征,并通过设计生活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以“弹力”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笔者考虑到学生已经理解了弹力产生的条件,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了以下生活化作业,即:请每一位学生运用相同的力捏橡皮泥和矿泉水瓶,记录两者形变的状况,并且,举出生活中三个弹力应用的案例。第二天,学生所反饋的信息为:“运动员撑杆跳高时;跳水所使用的踏板”等等。可见,通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弹性形变相关知识的掌握,还引发了学生对弹力应用途径的思考,与此同时,还使得学生构建起了应用体系,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都产生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它不仅完善了课堂教学体系,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重视生活化教学的构建。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产生探究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将生活化问题展现到学生面前,并使他们从中揭示物理原理。此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将其赋予生活化的特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文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7(3):55-55.
[2]张富莹.关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5(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