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皮凯蒂:“拼爹资本主义”重现?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88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描写得再清楚不过了。拉斯蒂涅是一名身无分文的年轻贵族,从外省来巴黎学习法律。阴暗角色伏脱冷打算引诱拉斯蒂涅杀人,好去染指一大笔遗产。在此之前,伏脱冷给拉斯蒂涅上了一堂极其可怕的课,详细讲述当时法国社会年轻人可能面临的各种不同命运。伏脱冷对拉斯蒂涅说,认为在社会上通过学习、天赋和勤奋就能成功,那简直是异想天开。伏脱冷为这位年轻朋友详细描绘了他面前的各种事业前景。结论非常清楚:即使他在班里名列前茅,历经许多委曲求全,很快进入光彩照人的法律生涯,他依然只能靠平庸的收入生活,没有指望真正成为大富大贵。
  对比之下,伏脱冷向拉斯蒂涅建议的成功策略的确更加有效。年轻的维多莉小姐也住在公寓里,眼里只有英俊的拉斯蒂涅。娶了她,马上就可以染指100万法郎的遗产。他可以在20岁时就拿到每年5万法郎的收入,马上达到他梦寐以求的检察官薪水的10倍,而要当上检察官,还得10年以后。这笔收入也相当于当时巴黎最富有律师50岁时的收入,可当律师还得靠几十年的刻苦努力和阴谋诡计。
  成功靠工作还是吃遗产?
  19世纪法国的收入和财富结构就是如此,法国最富裕之人的生活水平是仅靠劳动生活的人无法企及的。有这样的条件,为什么还去工作?做事为什么必须遵守道德?既然社会不平等本质上是不道德、不正当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变得彻头彻尾的不道德,使用一切手段获取资本呢?
  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的法国,靠继承财富及其收入而获得的舒适水平,只靠工作和学习的确达不到,这种情况尽人皆知。18世纪、19世纪的英国也非常相似。工作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财富的多寡,不管是靠继承还是靠婚姻。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个地方几乎都是这样,而一战成就了过往世袭社会的自我毁灭。
  诚然,劳动收入也不总能得到公平分配,但把这个社会正义问题简化成是劳动收入重要还是遗产收入重要也是有失公允的。虽然如此,民主现代性的基础是认为源于个人天赋和勤奋的不平等比其他不平等更合乎情理,或者至少我们希望向这个方向发展。
  其实,伏脱冷的教导在20世纪的欧洲一定程度上不再管用了,至少一段时间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继承来的财富不再重要,并且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次,工作和学习成为出人头地的最可靠路径。今天,多数人依然相信,自伏脱冷教导拉斯蒂涅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依靠学习、工作和职业成功,不仅更加道德,也更有钱可赚。
  伏脱冷的教导让我们关心两个问题,第一,从伏脱冷那个年代以来,我们是否能够确信,劳动收入与遗产收入的相对关系已经彻底转变?如果是,程度有多大?其次,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认为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那么它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还会被逆转吗?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必须先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基本形态。收入一直可以表示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总和。工资是一种劳动收入,从定义上讲,在所有社会中,收入不平等都是这两部分的总和:劳动收入不平等和资本收入不平等。这两部分中每种收入的分配越不平等,总收入的不平等就越大。
  第三个决定因素是这两方面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拥有高劳动收入的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也享有高资本收入?从技术上讲,这个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性,其他因素相等的情况下,相关性越大,总的不平等程度越大。实际上,有的社会里,资本不平等严重,资本所有者根本没有必要工作,那么这个相关性经常很低,甚至为负数。那么今天是什么情况,将来是如何呢?
  现实劳动收入差距严重
  在多大程度上,劳动收入不平等是温和的、理性或者今天已不再是个问题?的确,劳动方面的不平等总是比资本方面的不平等小得多。然而,忽视它们也是相当错误的,首先是因为劳动收入一般占国民收入的2/3到3/4,其次是因为国家之间劳动收入分配方式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公共政策和国家差异对这些不平等和许多人的生活条件有重大影响。
  在劳动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国家,比如1970~1990年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最上层10%的人拿到总工资的约20%,最底层50%拿到约35%。在工资不平等处于平均水平的国家,包括当今的多数欧洲国家,最上层人群占有总工资的25%~30%,中间阶层人群约占30%。
  在多数最不平等的国家,最上层10%拿到工资总额的35%,最底层50%只拿到25%。换言之,这两个群组的均衡状态几乎被彻底逆转了。在最平等的国家,最底层50%在总收入上接近最上层10%的两倍,然而在最不平等的国家,最底层50%比最上层10%还少拿1/3。如果过去几十年在美国出现的劳动收入日益集中还要继续下去,那么到2030年,最底层50%拿到的总报酬只是最上层10%的一半。这种演变显然不一定真的持续下去,但这一点说明,近期发生的收入分配变化决不是毫无痛苦的。
  具体地讲,如果月平均工资是2000欧元,平等分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结果是最上层10%每月拿到4000欧元(最上层1%为10000欧元),中间40%每月拿到2250欧元,最底层50%每月1400欧元。而在更不平等的分配方式中(美国),则形成明显陡峭的层级:最上层10%每月7000欧元(最上层1%每月24000欧元),中间的40%为2000欧元,最底层50%只有1000欧元。
  对受惠最少的半数人口而言,这两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差别也不是无关紧要。即便考虑税收和转移支付,如果一个人每月收入1400欧元而不是1000欧元(额外增加40%的收入),那么对生活方式、住房、度假、项目投资、子女花费等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差别对高收入人群的影响也很大。一个一辈子每月挣7000欧元而不是4000欧元的人,不会花钱买同样的东西,不仅会对所买的东西而且对他人也会产生更大影响:例如,这个人可以雇用收入不高的人来服务于他或她的需要。如果美国的那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到2030年,收入最高的10%会每月赚9000欧元,中间的40%每月挣1750欧元,最底层50%每月只有800欧元。收入最高的10%因此可以用一小部分收入雇用许多最底层50%的人充当家庭佣人。   显然,这一同样微薄的工资和上述两种非常不同的劳动收入分配方式是不矛盾的,但却会给不同的社会群体带来迥异的社会现实。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不平等可能激起冲突。因此,了解决定劳动收入不平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非常重要。
  资本收入拉大贫富差距
  虽然劳动收入不平等有时被视为温和不平等,不再会激起冲突,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资本所有权分配相比较的结果,而后者在每个地方都是极端不平等的。
  在财富分配最平等的社会(还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最富裕的10%占有国民财富的50%。当下,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在多数欧洲国家,尤其是在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最富裕的10%占有国民财富的约60%。
  最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在所有这些社会里,半数人口几乎一无所有:最贫穷的50%占有的国民财富一律低于10%。
  如同工资不平等的情况,重要的是要很好把握这些财富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设想有一个每位成人平均净财富为20万欧元的社会,当今最富裕的欧洲国家大体属于这种情况。这一私人财富可以划分成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一方面是房地产,另一方面是金融和商业资产。
  如果最贫穷的50%占有财富总额的5%,那么从定义上讲,这一群组的每个成员平均占有全社会每个成员平均财富的10%。在上一段落的例子中,这意味着最贫穷50%中每人平均占有净财富2万欧元。这不算小数目,但与社会其他财富相比就非常少了。
  具体而言,在这样一个社会,最贫穷的半数人口一般都是庞大的数目(一般占总人口的1/4),他们根本没有什么财富,或者顶多几千欧元。实际上,有些人仅拥有负的净财富(他们的债务超过资产)。其他人拥有少量财富,约6万到7万欧元,也许还多一点。这些情况,包括存在大量绝对财富接近于零的人员,导致最贫穷的半数人口平均财富约为2万欧元。
  对这一半数人口来说,财富和资本概念是相对抽象的。对数百万人来讲,
  “财富”加起来不过是支票账户或低利率储蓄账户里几个星期的工资、一辆汽车和几件家具。无法逃避的现实是:财富非常集中,社会中大部分人几乎意识不到这种情况的存在。
  在天平的另一端,最富裕的10%占有总财富的60%。因此,该群组每个成员平均拥有该社会平均财富的6倍。
  总收入不平等或更极端
  最后,让我们转向总收入不平等问题,即劳动收入加资本收入。不出意料,总收入不平等的水平居于劳动收入不平等和资本收入不平等之间。也请注意,总收入不平等更接近劳动收入不平等而非资本收入不平等,因为劳动收入一般占国民总收入的2/3到3/4。具体地讲,在20世纪70、8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平等社会里,收入层级的最上层10%占有国民收入的约25%(当时的德国、法国是30%,现在则高于35%)。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里,最上层10%占有国民收入的50%(最上层1%占有约20%)。旧制度及美好时代之时的法国和英国是这种情况,当今的美国也是这种情况。
  我们有可能想象出财富集中度更大的社会吗?可能不会。例如,如果最上层10%占有年产出的90%(和财富分配一样,最上层1%占有50%),革命就可能发生。说到资本所有权,这样高的集中度早已成为严重政治紧张的源泉,用全民公投通常难以调和。
  即便如此,也没有理由断言最上层10%永远不会占有国民收入的50%以上,或者这种象征性门槛一旦越过,一国经济就会崩溃。实际上,现有历史数据还不够完善,这一象征性极限已被突破也并非没有可能。尤其是,在旧制度下,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夜,最上层10%可能已经占有国民收入的50%,甚至60%还多。其他传统农业社会也可能已经是这种情况。如果劳动收入不平等继续像最近几十年一样渐增,那么美国在2030年左右就可能创下新纪录。最上层10%那时会占有国民收入的约60%,而最底层半数人口只拿到区区15%。
  在这一点上,我坚持认为,重要问题是不平等的合理性而不是大小。这就是为什么分析不平等的结构非常重要。一个社会的总收入分配达到非常不平等(最上层占有约50%,最上层1%占有约20%)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达到这种高度不平等的第一种方式是“超级世袭社会”(或“食利者社会”):在一个社会中,继承财富非常重要,财富集中度达到极端水平。那么,总收入层级由非常高的资本收入主导,尤其是继承资本。这是我们在“旧制度”下的法国和欧洲所看到的格局,各国总体上差异很小。我们需要弄清,这种所有权结构和不平等是如何出现和持续的,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只属于过去(当然除非它们也与未来相关)。
  达到这种高度不平等的第二种方式相对较新。这主要是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创造的。这里我们看到,非常高的收入不平等可能是一个“超级精英社会”的结果。人们也可以称之为“超级明星社会”。换言之,这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但是收入层级顶端是非常高的劳动收入而非继承财富收入。
  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两种逻辑在每个社会都起作用。美国当下主要的特征是:创纪录的劳动收入不平等和与传统社会或1900~1910年欧洲相比不太极端的财富不平等水平。不要忘记,它们可能在未来的这个世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如果是这种情况,未来将出现一个新的不平等世界,比以前的任何社会都更极端。
  (本文为作者所著《21世纪资本论》一书节选,巴曙松翻译)
其他文献
首届灵珠山庙会举办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作为汇集地方风土民情、民间传统文艺和集市交易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期间,往往人潮如涌,热闹非凡。  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庙会这一古老的形式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演变成为集民间文化和现代旅游等多
期刊
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  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
期刊
这几天美国不少媒体都报道了“心愿婴儿”(Bucket listbaby)的事。Bucket list是一句美国俗语,意思是“一系列想做的事情”。这个婴儿名叫肖恩·迈克·海利,诞生前就被医院诊断为部分大脑和头盖骨缺损。有这种残疾的儿童一般出生后只能存活几个小时,顶多几天。但肖恩的父母,一对年轻的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夫妇还是坚持要把他生下来。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肖恩的父母就带他去看了费城人职棒球赛,登上
期刊
美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这已经成了共识,或者说常识。根据伦敦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全球大学排名,美国大学占据了项尖的25所大学中的18所。中国当今的留学潮,也是以美国为首选目的地。  然而,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大学排名,往往是按照学校的设施、资源、教授、研究成果等等数据衡量的结果。如果拿学生质量进行比较,又会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Kevin Ca
期刊
记得多年前去一个县里公干,陪同我们的人很兴奋地说,刚调来的领导非常有魄力,把从解放后就一直使用的政府办公房全扒了,平地拔起了八层高的大楼,让全县的人为之震惊。当时高层建筑凤毛麟角,能有八层高的楼,也算是奇迹了。许多人没见过如此气派的建筑,尤其是在县里。  后来又接触了几个干部,几乎都对那位领导大加赞赏,说他能干,会干,敢干。不光改造了办公大楼,还在老城区旁边规划盖职工宿舍,上下都欢欣鼓舞。  过了
期刊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国民最为关心的GDP增长数据上,不出意外的仅为7.4%,不仅是政府17年以来首次未完成既定目标,也创下了1990年以来、近24年的增长新低。而在房地产相关的数据上,更是表现出全面的下滑。  A投资:增速下滑到10%以内  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而在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95
期刊
策划前言  所谓的“海洋文明”究竟是什么文明?传统史观认为,以欧洲、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海洋民族,由于更具冒险与拼搏精神,令西方海洋文明在近代战胜了东方大陆文明——这种观点,是否存在某些偏颇?  2014年6月20日,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先生赴青演讲。在蓝色青岛大讲堂上,葛剑雄先生于史海钩沉中,跨越东西方文化经济脉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中国与海洋的“千年
期刊
2012年6月28日,在美丽的黄海之滨,青岛农商银行应势而生。这家以“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为市场定位的青岛本土银行,从60年的农村信用社历史中华丽转身,以青岛当地资产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的地方法人银行姿态傲然出现在世人面前。  至2014年6月28日,青岛农商银行迎来两周年华诞。短短两年,该行已收获累累硕果:资产规模从937亿元跃至1319亿元
期刊
有媒体报道称7月1日陈光标在辽宁抚顺祭扫雷锋墓。他向雷锋墓献上了鲜花,同时还献上了《纽约时报》等外媒报纸,上面有关于他美国慈善之行的报道,陈光标称自己是“来向雷锋叔叔汇报美国之行的成果”,随后在雷锋墓前磕了三个头。这次活动被称为“汇报美国感恩之旅”。  陈光标“感恩”,感念的当然不是美国人之恩,而是雷锋之恩,因为据他自己说,他的美国“慈善之行”是去发扬雷锋精神的。“慈善”(charity)又称“善
期刊
这个秋天,汤唯就要结婚了。为了那一刻的幸福,她得去学一门外语了,因为新郎是韩国人,叫金泰勇,也就是拍《晚秋》的那个导演。汤唯与韩国导演金泰勇订婚,网络上哀声一片,人们调侃“天台挤不下了”,就连韩国网站上的韩国网友,也纷纷表示艳羡,其中的经典发言,迅速被我方网友翻译过来:“金泰勇竟然要和汤唯结婚了,这要在托尔金的世界里,就是人类遇到了精灵啊!”“金泰勇就要娶到汤唯了!如果你要实现什么梦想,就做电影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