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后物欲时代的时尚元素进行归纳分析,并基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体育舞蹈在后物欲时代下所具有的诸多时尚元素变迁。本文从变迁的驱动力、变迁的内容以及变迁的方向上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得出:(1)变迁的动力机制为后物欲时代的精神驱使以及社会时尚心里的符号追求。从感性精神、实用主义层面阐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不堪忍受之“重”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们的生活向游戏娱乐的嬗变;从精神表达层面论述了体育舞蹈成为社会身份符号的象征逻辑。(2)变迁的内容是在特殊时代下体育舞蹈的时尚元素的内涵,如自由的精神表达、个性追求,以及表现方式的中国特色,如中国音乐享用、民族服饰穿戴。(3)变迁的方向是中国化趋势。
关键词:后物欲时代;时尚;变迁;体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4-0041-08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温饱解决,进入后物欲时代。这个时代有什么特征?人们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都是需要被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温饱问题。物质供应与人们舒适生活的需求之间形成的顺差,使实现人民对更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成了如今的主要任务。在后物欲时代下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中,如何认识以及处理好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和其生存的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成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社会时尚心理的符号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出路。因此,于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1],实际上其终极目标直指实现人更高的身心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让人向感性自由的主观精神世界回归,具体的来说就是回归人类的本性。体育舞蹈作为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体育艺术类项目,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审美提高的助推力下不断发展及演进 [2]。反过来为人们从体力和审美上亟待和解的内外部冲突提供了出路。体育舞蹈发端于后物欲时代下,在不断随着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一“舶来品”的功能被提出了更为“中国化”的精神要求。其当下的变迁有动力(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向往以及时尚社会心理下的身份符号追求)、有内容(服饰、音乐等)、有方向(中国化)。体育舞蹈也将承载着中国内容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而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有了中国化的体育舞蹈内容而色彩纷呈。
1 后物欲时代:感性精神之向往
所谓后物欲时代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北大社会学家郑也夫在研究现代消费社会学有关问题的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提出这一概念[3]。人类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长期困扰人们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这在发达国家已经解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也基本解决或正在解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不用为生存和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人类正在进入后物欲时代 [4]。本文将中国进入后物欲时代的时间界定在1987年。1987年10月,中央提出的解决“温饱”问题的战略决策基本完成,人民温饱基本得以解决。因此,本文将1987年后定义为中国大多数人挺进的后物欲时代。
以下从感性精神、实用主义层面阐述了生命承受的辩证关系以及游戏娱乐的嬗变,在人类不断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中,各自力量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来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主观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的角色关系,据此进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相互掣肘中寻求平衡发展[5]。“自然的人化”重在利用自然、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使其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而“人化的自然”重在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在努力地“自然人化”中寻求生存和发展,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低级需求。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的人化”异化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人们进一步需要找到“人化的自然”的方法去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后物欲时代的推进下,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图1中的A点,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生产工具的升级优化,生产力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劳动时间缩短,人们的剩余时间及精力增多。剩余的精力包含了对体力与审美释放的需求。人们选择何种方式去宣泄这种剩余?可通过艺术化的生活。体育舞蹈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功能,不仅使人们有了情感上的宣泄,其健身性也为其体力宣泄提供了场所。作为“舶来品”传来之初,它是追求时尚新潮的中国人所乐于参与的娱乐项目。在时代的牵引和时尚的推动下,中国人渐渐从对体育舞蹈的机械“模仿”中跳出来,为这一“请进来”的项目披上中国音乐以及服饰,表达中国情绪,最终带上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
1.1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生命不堪忍受之轻
如图1所示A点左边,人类在工业革命前“自然人化”的能力较弱,一直被自然威胁及压迫,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窘境。在“温饱未饱”中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隨着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工具不断更新升级,社会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社会发展到A点右方,“自然人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的本质力量的日渐强大,生产功效大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一直以来困扰人类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当温饱猛然解决的时候,最初的满足过后,我们会忽然觉得空虚无聊,我们会不知所措 [3]。然后,无聊像是饥饿一样强劲的驱动力,造成了一种心理需求,想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刺激性行为达到无聊的解脱,其迫切性正如同我们的身体对食性的需求一样[6]。由此,我们在百无聊赖中忍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此时,通往挣脱空虚无聊的路有两条:穷奢极侈之堕落和自由感性之升华 [3]。在当下滋生集体焦虑感的富饶社会,唯有艺术化的生活路径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到A点。这时休闲娱乐、体育艺术等活动形式成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不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他在不停的寻找着对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追求自身生命的不断升华,使人在现实的生命活动在永恒的企求中赋予其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7] 1.2 实用主义向游戏娱乐的嬗变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指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的交往中,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在社会与自然中得以生存和繁衍。人类必须在残酷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用自身的本领去融入社会,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在后物欲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以生存为导向的个人技能的培养是以实用为主。而物质需求被解决后,在后物欲时代的向心引力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与物资匮乏年代的“实用主义”观念背道而驰。人们向着更高层次的审美精神需求大步朝前。人的这种需求发展,高度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马斯洛还认为,求知及审美需求也是人的高级需求,二者位于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间,而审美需求高阶于求知需求。
基于“过轻”与“过重”极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找到了一种平衡法——即“人类本质对自由投射的人类游戏”。游戏超出了纯粹肉体活动或纯粹生物活动的范围[8]。游戏超越了禁锢人类的动物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反应人类文化生活的意义表达[9]也即是满足了A点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使人从自然人过渡到能审美的社会人,寓于身体中的精神力量的呼之欲出。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提出精力过剩论,他们认为游戏是由于机体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去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反观后物欲时代的当下社会,生产及其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迁,人们的低级需求得以满足,向着更高层级的需求前进。游戏娱乐成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满足高层需求的手段。而随着游戏的标准化变革[10],体育作为游戏的一种形式为后物欲时代现实生活提供必要的身心力量,各类体育运动亦或是艺术游戏如雨后春笋开遍中国大地。
总的来说,人类物质需求满足后,游戏成了百无聊赖人生的救赎者。随着后物欲时代的到来,游戏在不断发展中通过标准化规则与组织的框定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项目,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体育功能的时代演变如图2所示。
2 时尚:精神表达下的社会身份符号
2.1 时尚本质简论
齐美尔认为时尚是既定模仿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试的需要,他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进行的道路,他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11]。由此可以看出,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要“求同”也要“存异”[12]。时尚是将社会一致性与个性差异化动机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形式[13-14],因此时尚具有模仿性、精神性,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模仿进而“求同”并将自我嵌入社会特定秩序中去,还需要通过标新进而“立异”,即通过个性情感的外化行为与他人进行区别,最终走向时尚,被人认可。同时,时尚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时尚观念,对时尚的崇拜会有不同。因为时尚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中,人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15]。时尚凭借内容上的不断变动,赋予今天的时尚一种区别于昨天、明天的时尚的个性化标记[11]。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在融入大众社会的前提下,标“新”立异是时尚追求的核心内容。而这个“新”包含了三种类型:(1)与“旧”对立;(2)在旧有基础上创新;(3)创造从未有过的“全新”[16]。
2.2 体育舞蹈——时尚表达的有效载体
体育舞蹈作为“舶来品”,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于我们而言,这样一种体育与艺术融合的运动项目就属于第三种类型的新。存“心”带“新”的体育舞蹈将默契嵌入时尚潮流中。图3是通过研究梳理得到的体育舞蹈耦合使时尚得以形成的社会心理逻辑图。
由此可见,从前人类在后工业的物质匮乏时代以物质炫耀来寻找嵌入社会秩序的同时寻求个性张扬,从而聊以慰藉精神的方式已经在后物欲时代下越来越趋向非物质化炫耀的手段。精神的充实丰腴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时尚,人们所渴望的是时尚所青睐的符号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使用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精神宣泄的艺术形式,满足了人们时尚追求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国,这一“舶来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满足了中国人心理特征?
2.3 体育舞蹈存“中国之新”立于世界舞台
体育舞蹈在出生之初,就是在群体劳动中出现,是一种“合群”的文化现象。在其传入之初,也带着社交和“合群”的功能。它即构建了对外交流发生的公共交往平台,从体育舞蹈的别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中就能顾其名思其义。中国人通过这一体育艺术项目强化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通过这一模仿习得的技能,使国内的人民聚集合群。它被用来构建和满足符号文化意义所显露的时尚元素。完成时尚的模仿性,达到“求同”的心理需要。然而時尚除了有模仿的特性,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个性的强调、对人性的个性化装饰 [11] [30]。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国国力日益昌盛,国际地位大
幅度提升。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此时代背景下,将“舶来品”体育舞蹈加入中国性格,为我所用成了必然的趋势。事实上在实践中,中国的体育舞蹈工作者就已经通过不断地在音乐、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它满足了中华民族“个性调试”的需要,也契合了时尚的模仿性、时代性和精神性等特征。在时尚弃旧纳新的过程中,从人类的本能讲,每个人都存在着喜欢新鲜事物、厌恶旧事物的心理趋势,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探索和追求新事物的路途上不懈努力着。体育舞蹈的艺术性质就决定了其永远达不到完美的追梦中寻求完美,这就注定了人们需要对其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其时尚特性将以其时代特性传承与发展。体育舞蹈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财富。其时尚元素需要中国文化丰富它、发展它;中国文化和民众的生活也需要体育舞蹈的时尚元素补充它、壮大它。 3 后物欲时代下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端
1987年温饱解决后,中国人进入后物欲时代,人们的生活价值取向从实用主义向游戏娱乐嬗变。体育舞蹈其本质与游戏具有一致性,都指向人们的感性精神生活。因此,在实用主义向高阶精神需求转变的社会意识影响下,游戏的娱乐价值被人们追捧。游戏有哪些形式呢?席勒对此做了区分:物质上过剩的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过剩的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17]。而体育舞蹈作为体育和艺术的身体运动与游戏的两类形式完美的契合(如图1显示),是游戏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它是体力上过剩后的需要,也是精神满盈后的释放。
体育舞蹈从国外的民间舞演变而来,最初出现在劳动人们的生活游戏中,后来不断发展规范成了如今时兴的体育艺术项目。以下通过对逻辑图4的梳理,阐释体育舞蹈在时代的牵引下,通过时尚的助推器,其时尚元素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图中的虚线为时代牵引、时尚助推的路径。
3.1 时代的牵引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我国大部分人民“温饱已饱”,大多数人进入后物欲时代。经历过改革开放,中国大门敞向世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需求逐渐从马斯洛低层次需求向更高的精神层次需求转变。体育舞蹈这样一种新式娱乐项目通过其丰富多样的舞蹈种类,波澜起伏的音乐旋律,或端庄或热情的服饰让温饱解决后的人民有了精神“消费”的动机。人们期望在客观物质解决后,追寻主观精神的“游戏”。因此,作为集游戏两种形式为一体的体育舞蹈刚好契合了这一时代人们的感性需求。并且也是在这一年,原国家教委还将体育舞蹈列入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大量内需也拉动了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形成。1991年,国家体委开设体育舞蹈培训班,推广体育舞蹈。自此,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参与人数成指数上升。从赛事规模和数量、以此为专项的高校数量、参与人员的年龄跨度等都有数字显示其已成为人们争相学习模仿、追捧的对象。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工作的目标更加强化了其指向马斯洛高级需求层次,即:实现感情、尊重、审美和自我实现的生活。对日子提出了从生存实用到生活游戏娱乐的要求。有闲有钱的人们迎来了休闲时代的到来[18],此刻的休闲时代也可以用后物欲时代进行同意替换。从体育和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看到人们对情感表达的迫切需求。从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9]第一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来看,可以看到体育在后物欲时代下的牵引、指导下的向好发展,而作为体育项目的体育舞蹈在后物欲时代的引领下也迅速开展起来,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
3.2 时尚的助推
体育舞蹈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在中国诞生之初就带着时尚的气息,从最初只由上层阶级享用的高雅艺术到如今普罗大众都能共享的体育艺术项目,一直是一种时尚的艺术。尤其近十多年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不论是对视觉感知还是亲身体验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其包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使人们乐享其中,成为人们追捧的时尚对象。(1)这里说到的物质并非倾向于表达金钱购买力,而是物质层面的服饰妆容、音乐旋律、肢体动作等都在其普及到其“时尚性格”还未被淹没时被创新,而后保持一贯的时尚特征。(2)体育舞蹈自带的游戏和娱乐属性使其在精神表达上逐渐超越物欲不满之前单纯的庸俗的物质主义,使百无聊赖的“轻”得以安放。它充分地调动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进行物质与精神交织地自我释放,进而激发压抑在内心对自由和享受的欲望。由此,我们看到体育舞蹈的精神性使其天生自带的特性。体育舞蹈这种形象和符号不仅是包括物的外在形式,更包括暗示着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这种信息环境中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和满足。因此,体育舞蹈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满足了后物欲时代下时尚的前提条件:精神性、模仿性、时代性。
4 后物欲时代体育舞蹈时尚元素中国化演进方向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体育舞蹈具有良好的强身健心审美的功效,曾被认为“最好的室内运动和娱乐形式” [21]。它满足时尚的三个特征,即精神性、模仿性、时代性。体育舞蹈的游戏属性决定了它具有的精神表达以及模仿特性。其在服饰、音乐及其肢体等元素的创造特性上,决定了自身具有的随时代延展而不断被精致的个性化演进特性。体育舞蹈在后物欲时代的牵引下,以时尚为助力,推动人们回归人之自由感性;以时尚为引擎,汇集音乐、服饰、肢体语言释放人之主观美感。
4.1 回归人性自由的精神表达
体育舞蹈拟合体育的竞技性与舞蹈的表演性为一身,其不同于单纯的体育或艺术。体育逊于传情,艺术难以显力,而体育舞蹈综合了美与力各自的特征,是人内在感性显现的有效手段。正如霍斯特·迈斯格所言:“体育舞蹈不像体育运动那般激烈,也不像舞蹈那般柔和,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在西方被认为是永恒的真正艺术” [22]。它由10支风格迥异的舞蹈组成,包含了拉丁舞(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和摩登舞(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狐步),这10支舞来自不同的地区、民族,每支舞都刻上了各自的民族印记,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如欧洲端庄典雅的华尔兹、美国西部的俏皮牛仔、阿根廷的探戈文化等,都可以让我们在舞蹈中感受不一样的人情风土、文化特色,其实质就是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精神的不同发泄形式。体育舞蹈在其特定的礼仪规范下,将或高贵典雅或热情柔软的气质和文化修养寓于舞蹈艺术中。然后随着中国情节的高涨以及爱国情绪的提升,特别是在体育舞蹈在舞蹈编排的情节上,中国化情感的卷入为舞蹈情感的表达注入了新鲜血液,带着浓厚的中国味道,如2018年12月8日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的比赛节目中,毫无例外体育舞蹈的故事情节都带有中国生活的印迹。舞者以其肢体语言为载体,在“体育与艺术”“音乐与舞蹈”的水乳交融中熠熠生辉,彰显了体育舞蹈中的时尚元素在后物欲时代下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映衬出体育与时尚的精彩融合,国际与传统的完美贴合。体育舞蹈从最初的只有上层阶级参与的运动项目,到后来流入底层阶级。其打破了阶级束缚,返璞归真于体育的游戏娱乐本质和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化生活,能让受众(舞者和观赏者)领略到体育与舞蹈艺术的魅力,如此一来,时尚化后的中国体育舞蹈得以回归到这一时代人们内在的需求本质,同时为世界传承了体育文化的传播职责。在后物欲时代来临的时刻,体育舞蹈作为一门集舞蹈、体育、音乐、服饰等为一体的运动回归娱乐、阐释游戏本质以及与时尚元素,完美的在“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天平中找到了平衡點。在艺术与体育的水乳交融中,体育舞蹈者的灵魂在与音乐的交融中绽放火花,配合服饰的飘扬,在踏着或悠扬或奔放的节拍撩动着每一颗身临其境的心。 4.2 物质修饰下的个性追求
体育舞蹈作为舶来品,传入之初是在追求“时尚”的人之天性的驱动下,满足人们嵌入社会的“求同”需要,这是走往时尚的第一个阶段,即模仿阶段,也可以说是合群阶段。中国人通过对其音乐、服饰、舞蹈动作的单纯模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求同”需要得以在中国存留。中国人之间、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通过体育舞蹈这一社交工具融入国际社会。正如,当年中国对外交流的“乒乓球外交”就是中美友好外交关系的踏板,也是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契机和巧妙手段。其通过与体育竞赛在“合群”上具有的同质性功能构建了乒乓外交发生的公共交往平台[23]。类似地,体育舞蹈也通过同质于体育竞赛及表演在“合群”上的功能,得以发挥国际交流的作用,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
然而更重要的,随着后物欲时代的到临,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升,在融入国际舞台后自然就有了“寻异”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24]中提出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人盲目崇外的风气得以转变,其民族凝聚力日渐强大。人民变得自信,且有条件自信。同时他们不再教条式地“拿来就用”,个别的“崇洋媚外”现象都会被广泛的人们群众所诟病。人民对异域文化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实践中的“外来物”进行创新修整、将其改造成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存在。最终基于模仿的基础,进行时尚第二阶段的加工,即“存心带新”的创造。最后使“外来物”融进中国人自己的风格。基于此就有了以时代做牵引、通过个性化的创新在时尚中做助推器,为后物欲时代的体育舞蹈提供更“新”的时尚元素的社会心理机制及驱动力。在民族层面来说,既满足了中国人“合群”共舞于国际舞台的需求,同时也能在与世界民族共舞中得到“个性调试”的需要。最终在音乐和服饰中得以显现中国物质的嵌入。
4.2.1 时尚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的精髓所在。体育舞蹈的10支舞中,每一支舞都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如摩登舞中,华尔兹呈现出抒情优雅的曲风,旋律感强;探戈舞音乐华丽壮美;而拉丁舞这个项群中,素有“拉丁舞之魂”美誉的伦巴舞音乐缠绵柔情;恰恰舞音乐俏皮活泼;桑巴舞隐喻热情奔放;牛仔舞音乐欢快热烈;斗牛舞音乐气势恢宏。在对音乐有了深入理解后,舞者通过音乐的渲染传情达意,释放过剩精力。后物欲时代下,随着中国强大,国人在个性表达驱动下,创造力有了极大开发,体育舞蹈者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体育舞蹈作品,其中的音乐素材中国化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25]。在专业领域中,正如中国摩登舞的标杆性人物——齐志峰所编的体育舞蹈作品《忐忑》《弟子规》《太极》《兄弟》《各自有道》,其中的音乐带有很明显的中国化印记。还有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体育舞蹈作品《金陵十三钗》《在水一方》,前者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题材为背景,将音乐与舞蹈动作融合为一体,例如,作品的前奏采用了抒情的柔美音乐,就如同抗战爆发前,十三位穿着旗袍的风尘女子过着悠闲如诗的生活,而当男舞者们从舞台后方两侧入场时,音乐突变,具有动感的鼓点进入音乐,音乐转为快板,这时紧张的肢体动作糅合在音乐之中,烘托了敌人入侵,中华儿女毅然抗战的紧张气氛。编导巧妙的处理了音乐,既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又将浓烈的悲壮之情置于作品中,淡化了历史情节,将人内心深处的抗争展现的淋漓尽致。后者入选文化部第11届“桃李杯”优秀节目展示。其以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为载体,运用了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将缠绵悠扬的炙热情感倾注其中,打开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思,既带有现代的时尚气息,又将中国古典文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传承。编导将歌曲的情感意境带入作品之中,让人恨不能穿越到千年之前,只为看一眼那在白雾朦胧的青山绿水间,一位如画卷般美好的伊人。在国际黑池舞蹈节的舞台上,“中国制造”的体育舞蹈作品《茉莉花》以及《舞之风》获得国际体育舞蹈届赞誉,其大量运用中国的民乐曲调,将拉丁舞的5支音樂完美融合。在业余领域中,如广场舞的音乐选择也是趋向于中国时下的流行音乐。如当年风靡一时的《最炫民族风》是每一个社交舞、广场舞练习者的必点曲目。综上所述,人们对这一“舶来品”的处理,不仅是模仿,更体现了对自我个性表达的创作精神。这是时代所趋,也是时尚所需,人们通过对体育舞蹈音乐的传统为我所用的选择方式正是基于其时尚特性来进行的。
4.2.2 时尚服饰
昂贵高雅的服装不仅是物质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精神传达出的社会身份符号的一种价值。服装具有证明支付能力的职能,它不仅满足物质刚需,而且是对物品价值的进一步炫耀性消费。不像金钱是一种直接的物质炫耀符号,服装的作用不仅于此,它还可以证明他脱离了主要以体力工作为谋生的生活方式。其作为社会价值的一种证明就大大提高了[26]。
体育舞蹈的服饰在其礼仪规则的指引下呈现出男士绅士、女士雍容华贵的整体印象。代表参与者已经解决了温饱,对服饰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遮体、保暖的实用功能。其服饰的主要功能在于伸张自我 [27]。不同的服饰是不同时代民族的心理倾向和文化特征的外在显现。在我们最初观赏体育舞蹈表演或竞技时,最先冲击眼球的是其服饰妆容。比如提起华尔兹,我们会想到宫廷里绅士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着拖地长裙,他们是高贵的、浪漫的;提起芭蕾舞,我们想到的是女士的足尖鞋、天鹅群,男士的紧身衣,他们是古典的、端庄的。而提到伦巴舞,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裸露的、紧身的服装,他们是多情的、性感的。人们通过服饰助力情绪的表达,无论是哪一种情绪,都是一种审美过剩的艺术化倾斜,是人们在后物欲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发泄口。它体现了时尚的精神性特征。
而体育舞蹈服装的样式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新、变、异[28]。正如威尔逊所强调的“时装就是式样迅即连续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时装就是变化[29]。要强调的是,这不仅是时装的特征,同时也是时尚的特征。体育舞蹈服饰的迅速变迁为时尚提供了时代性特征,例如当下社会,体育舞蹈服饰的中国化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时尚变迁方向,如武汉体育学院根据历史题材编排的《金陵十三钗》中的女士旗袍装扮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时尚感。由齐志峰、蓝帆表演的《姻缘》,其在服饰上打破了男着燕尾服、女穿高雅长裙的传统,而大胆采用了中国化的服装设计理念,以中国传统婚姻象征——红绣球和红绸带为装饰,为“国际”体育舞蹈提亮增色,成为人们时尚的追求。 综上,通过体育舞蹈服饰的时代化变迁,中国人民不断将其进行时尚化改进,同时在遵循体育舞蹈最初的服饰要求下,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使体育舞蹈止步于流行泛滥而永葆时尚特性。同时,中国的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向世界展示“中国标签”[30]。
5 结 语
首先,后物欲时代下,人类利用体育舞蹈的时尚元素超脱纯粹生物性而进阶自由精神性。体育舞蹈“热”在中国的兴起和兴盛,不仅仅只是国人对于时尚追求的外部体现,更是对于“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平衡、对主观的精神世界以及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制衡,是“温饱已饱”后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它满足了人的物质以及心理需求。人们通过体育舞蹈所附带的文化意义和内心的情感体验,作为新时代下的潮流标识,意识形态的文化符号的外显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
其次,后物欲时代下,体育舞蹈的时尚元素“求同”中“存异”。在弘扬创新的当下,“存异”显得极为重要,这是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作为体育舞蹈者,不仅要“西学”更重要的是要“东渐”。趁体育舞蹈发展之势而上,不断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元素,通过音乐、服饰等内容的“本土化”丰富中国的体育舞蹈,向世界输出中国时尚,通过软实力,让世界友人来学习我们的“语言”,为振兴发扬中华文化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1103/c399243-27772351-7.html,2015(11).
[2] 叶煜,骆意.体育艺术类项目的发展及演变特征[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6):91-96.
[3] 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8.
[4] 邹小华.后物欲时代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教育创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71-176.
[5]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1-97.
[6] Tibor Scitovsky. The Jobless Econom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vii-viii.
[7] 刘济良.生命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4: 2.
[8] [荷兰]约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9] 刘欣然,李亮.游戏的体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戏论的体育哲学线索[J].体育科学,2010(4):69-76.
[10] 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1):33-36.
[11]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72.
[12] 王宁.消费的欲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3.
[13] 齐美尔.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A].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C].刘小枫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4] 罗钢.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 郑也夫.论时尚[J].浙江社会科学,2006(2):141-148.
[16] 柯林·坎贝尔.求新的渴望[A].罗钢、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讀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272-275.
[17]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志,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45.
[18] 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11):19-23.
[19]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Z].2014.
[20] 叶煜,骆意,胡丹.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与纠偏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1):91-96.
[21] 王林钧.国标舞的美学价值探析[J].大舞台,2014(11):203-204.
[22] 罗庆逵,徐桂兰.略论新兴的体育舞蹈[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9(4):54-56.
[23] 徐君伟,马艳辉,孙荑茜,等.论中美乒乓外交发生的历史逻辑及现实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2-57.
[24] 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
[25] 李小芬,许佳慧.国内外体育舞蹈研究进展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89-97.
[26] 凡伯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4:124.
[27] [德]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08.
[28] 贾书峰.体育舞蹈服饰设计的形式美[J].大舞台,2013(10):130-131.
[29] Joanne Entwistle. The Fashioned Body[M]. Cambridge: Polity, 2000:44-45.
[30] 姚明.试析中国体育音乐元素的使用策略[J].体育文化刊,2016(10):196-200.
关键词:后物欲时代;时尚;变迁;体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4-0041-08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温饱解决,进入后物欲时代。这个时代有什么特征?人们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都是需要被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温饱问题。物质供应与人们舒适生活的需求之间形成的顺差,使实现人民对更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成了如今的主要任务。在后物欲时代下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中,如何认识以及处理好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和其生存的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成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社会时尚心理的符号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出路。因此,于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1],实际上其终极目标直指实现人更高的身心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让人向感性自由的主观精神世界回归,具体的来说就是回归人类的本性。体育舞蹈作为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体育艺术类项目,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审美提高的助推力下不断发展及演进 [2]。反过来为人们从体力和审美上亟待和解的内外部冲突提供了出路。体育舞蹈发端于后物欲时代下,在不断随着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一“舶来品”的功能被提出了更为“中国化”的精神要求。其当下的变迁有动力(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向往以及时尚社会心理下的身份符号追求)、有内容(服饰、音乐等)、有方向(中国化)。体育舞蹈也将承载着中国内容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而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有了中国化的体育舞蹈内容而色彩纷呈。
1 后物欲时代:感性精神之向往
所谓后物欲时代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北大社会学家郑也夫在研究现代消费社会学有关问题的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提出这一概念[3]。人类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长期困扰人们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这在发达国家已经解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也基本解决或正在解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不用为生存和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人类正在进入后物欲时代 [4]。本文将中国进入后物欲时代的时间界定在1987年。1987年10月,中央提出的解决“温饱”问题的战略决策基本完成,人民温饱基本得以解决。因此,本文将1987年后定义为中国大多数人挺进的后物欲时代。
以下从感性精神、实用主义层面阐述了生命承受的辩证关系以及游戏娱乐的嬗变,在人类不断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中,各自力量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来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主观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的角色关系,据此进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相互掣肘中寻求平衡发展[5]。“自然的人化”重在利用自然、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使其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而“人化的自然”重在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在努力地“自然人化”中寻求生存和发展,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低级需求。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的人化”异化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人们进一步需要找到“人化的自然”的方法去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后物欲时代的推进下,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图1中的A点,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生产工具的升级优化,生产力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劳动时间缩短,人们的剩余时间及精力增多。剩余的精力包含了对体力与审美释放的需求。人们选择何种方式去宣泄这种剩余?可通过艺术化的生活。体育舞蹈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功能,不仅使人们有了情感上的宣泄,其健身性也为其体力宣泄提供了场所。作为“舶来品”传来之初,它是追求时尚新潮的中国人所乐于参与的娱乐项目。在时代的牵引和时尚的推动下,中国人渐渐从对体育舞蹈的机械“模仿”中跳出来,为这一“请进来”的项目披上中国音乐以及服饰,表达中国情绪,最终带上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
1.1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生命不堪忍受之轻
如图1所示A点左边,人类在工业革命前“自然人化”的能力较弱,一直被自然威胁及压迫,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窘境。在“温饱未饱”中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隨着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工具不断更新升级,社会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社会发展到A点右方,“自然人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的本质力量的日渐强大,生产功效大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一直以来困扰人类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当温饱猛然解决的时候,最初的满足过后,我们会忽然觉得空虚无聊,我们会不知所措 [3]。然后,无聊像是饥饿一样强劲的驱动力,造成了一种心理需求,想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刺激性行为达到无聊的解脱,其迫切性正如同我们的身体对食性的需求一样[6]。由此,我们在百无聊赖中忍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此时,通往挣脱空虚无聊的路有两条:穷奢极侈之堕落和自由感性之升华 [3]。在当下滋生集体焦虑感的富饶社会,唯有艺术化的生活路径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到A点。这时休闲娱乐、体育艺术等活动形式成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不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他在不停的寻找着对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追求自身生命的不断升华,使人在现实的生命活动在永恒的企求中赋予其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7] 1.2 实用主义向游戏娱乐的嬗变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指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的交往中,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在社会与自然中得以生存和繁衍。人类必须在残酷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用自身的本领去融入社会,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在后物欲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以生存为导向的个人技能的培养是以实用为主。而物质需求被解决后,在后物欲时代的向心引力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与物资匮乏年代的“实用主义”观念背道而驰。人们向着更高层次的审美精神需求大步朝前。人的这种需求发展,高度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马斯洛还认为,求知及审美需求也是人的高级需求,二者位于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间,而审美需求高阶于求知需求。
基于“过轻”与“过重”极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找到了一种平衡法——即“人类本质对自由投射的人类游戏”。游戏超出了纯粹肉体活动或纯粹生物活动的范围[8]。游戏超越了禁锢人类的动物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反应人类文化生活的意义表达[9]也即是满足了A点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使人从自然人过渡到能审美的社会人,寓于身体中的精神力量的呼之欲出。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提出精力过剩论,他们认为游戏是由于机体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去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反观后物欲时代的当下社会,生产及其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迁,人们的低级需求得以满足,向着更高层级的需求前进。游戏娱乐成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满足高层需求的手段。而随着游戏的标准化变革[10],体育作为游戏的一种形式为后物欲时代现实生活提供必要的身心力量,各类体育运动亦或是艺术游戏如雨后春笋开遍中国大地。
总的来说,人类物质需求满足后,游戏成了百无聊赖人生的救赎者。随着后物欲时代的到来,游戏在不断发展中通过标准化规则与组织的框定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项目,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体育功能的时代演变如图2所示。
2 时尚:精神表达下的社会身份符号
2.1 时尚本质简论
齐美尔认为时尚是既定模仿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试的需要,他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进行的道路,他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11]。由此可以看出,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要“求同”也要“存异”[12]。时尚是将社会一致性与个性差异化动机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形式[13-14],因此时尚具有模仿性、精神性,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模仿进而“求同”并将自我嵌入社会特定秩序中去,还需要通过标新进而“立异”,即通过个性情感的外化行为与他人进行区别,最终走向时尚,被人认可。同时,时尚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时尚观念,对时尚的崇拜会有不同。因为时尚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中,人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15]。时尚凭借内容上的不断变动,赋予今天的时尚一种区别于昨天、明天的时尚的个性化标记[11]。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在融入大众社会的前提下,标“新”立异是时尚追求的核心内容。而这个“新”包含了三种类型:(1)与“旧”对立;(2)在旧有基础上创新;(3)创造从未有过的“全新”[16]。
2.2 体育舞蹈——时尚表达的有效载体
体育舞蹈作为“舶来品”,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于我们而言,这样一种体育与艺术融合的运动项目就属于第三种类型的新。存“心”带“新”的体育舞蹈将默契嵌入时尚潮流中。图3是通过研究梳理得到的体育舞蹈耦合使时尚得以形成的社会心理逻辑图。
由此可见,从前人类在后工业的物质匮乏时代以物质炫耀来寻找嵌入社会秩序的同时寻求个性张扬,从而聊以慰藉精神的方式已经在后物欲时代下越来越趋向非物质化炫耀的手段。精神的充实丰腴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时尚,人们所渴望的是时尚所青睐的符号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使用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精神宣泄的艺术形式,满足了人们时尚追求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国,这一“舶来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满足了中国人心理特征?
2.3 体育舞蹈存“中国之新”立于世界舞台
体育舞蹈在出生之初,就是在群体劳动中出现,是一种“合群”的文化现象。在其传入之初,也带着社交和“合群”的功能。它即构建了对外交流发生的公共交往平台,从体育舞蹈的别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中就能顾其名思其义。中国人通过这一体育艺术项目强化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通过这一模仿习得的技能,使国内的人民聚集合群。它被用来构建和满足符号文化意义所显露的时尚元素。完成时尚的模仿性,达到“求同”的心理需要。然而時尚除了有模仿的特性,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个性的强调、对人性的个性化装饰 [11] [30]。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国国力日益昌盛,国际地位大
幅度提升。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此时代背景下,将“舶来品”体育舞蹈加入中国性格,为我所用成了必然的趋势。事实上在实践中,中国的体育舞蹈工作者就已经通过不断地在音乐、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它满足了中华民族“个性调试”的需要,也契合了时尚的模仿性、时代性和精神性等特征。在时尚弃旧纳新的过程中,从人类的本能讲,每个人都存在着喜欢新鲜事物、厌恶旧事物的心理趋势,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探索和追求新事物的路途上不懈努力着。体育舞蹈的艺术性质就决定了其永远达不到完美的追梦中寻求完美,这就注定了人们需要对其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其时尚特性将以其时代特性传承与发展。体育舞蹈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财富。其时尚元素需要中国文化丰富它、发展它;中国文化和民众的生活也需要体育舞蹈的时尚元素补充它、壮大它。 3 后物欲时代下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端
1987年温饱解决后,中国人进入后物欲时代,人们的生活价值取向从实用主义向游戏娱乐嬗变。体育舞蹈其本质与游戏具有一致性,都指向人们的感性精神生活。因此,在实用主义向高阶精神需求转变的社会意识影响下,游戏的娱乐价值被人们追捧。游戏有哪些形式呢?席勒对此做了区分:物质上过剩的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过剩的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17]。而体育舞蹈作为体育和艺术的身体运动与游戏的两类形式完美的契合(如图1显示),是游戏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它是体力上过剩后的需要,也是精神满盈后的释放。
体育舞蹈从国外的民间舞演变而来,最初出现在劳动人们的生活游戏中,后来不断发展规范成了如今时兴的体育艺术项目。以下通过对逻辑图4的梳理,阐释体育舞蹈在时代的牵引下,通过时尚的助推器,其时尚元素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图中的虚线为时代牵引、时尚助推的路径。
3.1 时代的牵引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我国大部分人民“温饱已饱”,大多数人进入后物欲时代。经历过改革开放,中国大门敞向世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需求逐渐从马斯洛低层次需求向更高的精神层次需求转变。体育舞蹈这样一种新式娱乐项目通过其丰富多样的舞蹈种类,波澜起伏的音乐旋律,或端庄或热情的服饰让温饱解决后的人民有了精神“消费”的动机。人们期望在客观物质解决后,追寻主观精神的“游戏”。因此,作为集游戏两种形式为一体的体育舞蹈刚好契合了这一时代人们的感性需求。并且也是在这一年,原国家教委还将体育舞蹈列入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大量内需也拉动了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形成。1991年,国家体委开设体育舞蹈培训班,推广体育舞蹈。自此,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参与人数成指数上升。从赛事规模和数量、以此为专项的高校数量、参与人员的年龄跨度等都有数字显示其已成为人们争相学习模仿、追捧的对象。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工作的目标更加强化了其指向马斯洛高级需求层次,即:实现感情、尊重、审美和自我实现的生活。对日子提出了从生存实用到生活游戏娱乐的要求。有闲有钱的人们迎来了休闲时代的到来[18],此刻的休闲时代也可以用后物欲时代进行同意替换。从体育和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看到人们对情感表达的迫切需求。从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9]第一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来看,可以看到体育在后物欲时代下的牵引、指导下的向好发展,而作为体育项目的体育舞蹈在后物欲时代的引领下也迅速开展起来,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
3.2 时尚的助推
体育舞蹈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在中国诞生之初就带着时尚的气息,从最初只由上层阶级享用的高雅艺术到如今普罗大众都能共享的体育艺术项目,一直是一种时尚的艺术。尤其近十多年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不论是对视觉感知还是亲身体验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其包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使人们乐享其中,成为人们追捧的时尚对象。(1)这里说到的物质并非倾向于表达金钱购买力,而是物质层面的服饰妆容、音乐旋律、肢体动作等都在其普及到其“时尚性格”还未被淹没时被创新,而后保持一贯的时尚特征。(2)体育舞蹈自带的游戏和娱乐属性使其在精神表达上逐渐超越物欲不满之前单纯的庸俗的物质主义,使百无聊赖的“轻”得以安放。它充分地调动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进行物质与精神交织地自我释放,进而激发压抑在内心对自由和享受的欲望。由此,我们看到体育舞蹈的精神性使其天生自带的特性。体育舞蹈这种形象和符号不仅是包括物的外在形式,更包括暗示着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这种信息环境中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和满足。因此,体育舞蹈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满足了后物欲时代下时尚的前提条件:精神性、模仿性、时代性。
4 后物欲时代体育舞蹈时尚元素中国化演进方向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体育舞蹈具有良好的强身健心审美的功效,曾被认为“最好的室内运动和娱乐形式” [21]。它满足时尚的三个特征,即精神性、模仿性、时代性。体育舞蹈的游戏属性决定了它具有的精神表达以及模仿特性。其在服饰、音乐及其肢体等元素的创造特性上,决定了自身具有的随时代延展而不断被精致的个性化演进特性。体育舞蹈在后物欲时代的牵引下,以时尚为助力,推动人们回归人之自由感性;以时尚为引擎,汇集音乐、服饰、肢体语言释放人之主观美感。
4.1 回归人性自由的精神表达
体育舞蹈拟合体育的竞技性与舞蹈的表演性为一身,其不同于单纯的体育或艺术。体育逊于传情,艺术难以显力,而体育舞蹈综合了美与力各自的特征,是人内在感性显现的有效手段。正如霍斯特·迈斯格所言:“体育舞蹈不像体育运动那般激烈,也不像舞蹈那般柔和,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在西方被认为是永恒的真正艺术” [22]。它由10支风格迥异的舞蹈组成,包含了拉丁舞(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和摩登舞(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狐步),这10支舞来自不同的地区、民族,每支舞都刻上了各自的民族印记,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如欧洲端庄典雅的华尔兹、美国西部的俏皮牛仔、阿根廷的探戈文化等,都可以让我们在舞蹈中感受不一样的人情风土、文化特色,其实质就是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精神的不同发泄形式。体育舞蹈在其特定的礼仪规范下,将或高贵典雅或热情柔软的气质和文化修养寓于舞蹈艺术中。然后随着中国情节的高涨以及爱国情绪的提升,特别是在体育舞蹈在舞蹈编排的情节上,中国化情感的卷入为舞蹈情感的表达注入了新鲜血液,带着浓厚的中国味道,如2018年12月8日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体育艺术节的比赛节目中,毫无例外体育舞蹈的故事情节都带有中国生活的印迹。舞者以其肢体语言为载体,在“体育与艺术”“音乐与舞蹈”的水乳交融中熠熠生辉,彰显了体育舞蹈中的时尚元素在后物欲时代下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映衬出体育与时尚的精彩融合,国际与传统的完美贴合。体育舞蹈从最初的只有上层阶级参与的运动项目,到后来流入底层阶级。其打破了阶级束缚,返璞归真于体育的游戏娱乐本质和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化生活,能让受众(舞者和观赏者)领略到体育与舞蹈艺术的魅力,如此一来,时尚化后的中国体育舞蹈得以回归到这一时代人们内在的需求本质,同时为世界传承了体育文化的传播职责。在后物欲时代来临的时刻,体育舞蹈作为一门集舞蹈、体育、音乐、服饰等为一体的运动回归娱乐、阐释游戏本质以及与时尚元素,完美的在“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天平中找到了平衡點。在艺术与体育的水乳交融中,体育舞蹈者的灵魂在与音乐的交融中绽放火花,配合服饰的飘扬,在踏着或悠扬或奔放的节拍撩动着每一颗身临其境的心。 4.2 物质修饰下的个性追求
体育舞蹈作为舶来品,传入之初是在追求“时尚”的人之天性的驱动下,满足人们嵌入社会的“求同”需要,这是走往时尚的第一个阶段,即模仿阶段,也可以说是合群阶段。中国人通过对其音乐、服饰、舞蹈动作的单纯模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求同”需要得以在中国存留。中国人之间、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通过体育舞蹈这一社交工具融入国际社会。正如,当年中国对外交流的“乒乓球外交”就是中美友好外交关系的踏板,也是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契机和巧妙手段。其通过与体育竞赛在“合群”上具有的同质性功能构建了乒乓外交发生的公共交往平台[23]。类似地,体育舞蹈也通过同质于体育竞赛及表演在“合群”上的功能,得以发挥国际交流的作用,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
然而更重要的,随着后物欲时代的到临,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升,在融入国际舞台后自然就有了“寻异”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24]中提出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人盲目崇外的风气得以转变,其民族凝聚力日渐强大。人民变得自信,且有条件自信。同时他们不再教条式地“拿来就用”,个别的“崇洋媚外”现象都会被广泛的人们群众所诟病。人民对异域文化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实践中的“外来物”进行创新修整、将其改造成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存在。最终基于模仿的基础,进行时尚第二阶段的加工,即“存心带新”的创造。最后使“外来物”融进中国人自己的风格。基于此就有了以时代做牵引、通过个性化的创新在时尚中做助推器,为后物欲时代的体育舞蹈提供更“新”的时尚元素的社会心理机制及驱动力。在民族层面来说,既满足了中国人“合群”共舞于国际舞台的需求,同时也能在与世界民族共舞中得到“个性调试”的需要。最终在音乐和服饰中得以显现中国物质的嵌入。
4.2.1 时尚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的精髓所在。体育舞蹈的10支舞中,每一支舞都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如摩登舞中,华尔兹呈现出抒情优雅的曲风,旋律感强;探戈舞音乐华丽壮美;而拉丁舞这个项群中,素有“拉丁舞之魂”美誉的伦巴舞音乐缠绵柔情;恰恰舞音乐俏皮活泼;桑巴舞隐喻热情奔放;牛仔舞音乐欢快热烈;斗牛舞音乐气势恢宏。在对音乐有了深入理解后,舞者通过音乐的渲染传情达意,释放过剩精力。后物欲时代下,随着中国强大,国人在个性表达驱动下,创造力有了极大开发,体育舞蹈者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体育舞蹈作品,其中的音乐素材中国化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25]。在专业领域中,正如中国摩登舞的标杆性人物——齐志峰所编的体育舞蹈作品《忐忑》《弟子规》《太极》《兄弟》《各自有道》,其中的音乐带有很明显的中国化印记。还有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体育舞蹈作品《金陵十三钗》《在水一方》,前者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题材为背景,将音乐与舞蹈动作融合为一体,例如,作品的前奏采用了抒情的柔美音乐,就如同抗战爆发前,十三位穿着旗袍的风尘女子过着悠闲如诗的生活,而当男舞者们从舞台后方两侧入场时,音乐突变,具有动感的鼓点进入音乐,音乐转为快板,这时紧张的肢体动作糅合在音乐之中,烘托了敌人入侵,中华儿女毅然抗战的紧张气氛。编导巧妙的处理了音乐,既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又将浓烈的悲壮之情置于作品中,淡化了历史情节,将人内心深处的抗争展现的淋漓尽致。后者入选文化部第11届“桃李杯”优秀节目展示。其以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为载体,运用了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将缠绵悠扬的炙热情感倾注其中,打开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情思,既带有现代的时尚气息,又将中国古典文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传承。编导将歌曲的情感意境带入作品之中,让人恨不能穿越到千年之前,只为看一眼那在白雾朦胧的青山绿水间,一位如画卷般美好的伊人。在国际黑池舞蹈节的舞台上,“中国制造”的体育舞蹈作品《茉莉花》以及《舞之风》获得国际体育舞蹈届赞誉,其大量运用中国的民乐曲调,将拉丁舞的5支音樂完美融合。在业余领域中,如广场舞的音乐选择也是趋向于中国时下的流行音乐。如当年风靡一时的《最炫民族风》是每一个社交舞、广场舞练习者的必点曲目。综上所述,人们对这一“舶来品”的处理,不仅是模仿,更体现了对自我个性表达的创作精神。这是时代所趋,也是时尚所需,人们通过对体育舞蹈音乐的传统为我所用的选择方式正是基于其时尚特性来进行的。
4.2.2 时尚服饰
昂贵高雅的服装不仅是物质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精神传达出的社会身份符号的一种价值。服装具有证明支付能力的职能,它不仅满足物质刚需,而且是对物品价值的进一步炫耀性消费。不像金钱是一种直接的物质炫耀符号,服装的作用不仅于此,它还可以证明他脱离了主要以体力工作为谋生的生活方式。其作为社会价值的一种证明就大大提高了[26]。
体育舞蹈的服饰在其礼仪规则的指引下呈现出男士绅士、女士雍容华贵的整体印象。代表参与者已经解决了温饱,对服饰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遮体、保暖的实用功能。其服饰的主要功能在于伸张自我 [27]。不同的服饰是不同时代民族的心理倾向和文化特征的外在显现。在我们最初观赏体育舞蹈表演或竞技时,最先冲击眼球的是其服饰妆容。比如提起华尔兹,我们会想到宫廷里绅士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着拖地长裙,他们是高贵的、浪漫的;提起芭蕾舞,我们想到的是女士的足尖鞋、天鹅群,男士的紧身衣,他们是古典的、端庄的。而提到伦巴舞,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裸露的、紧身的服装,他们是多情的、性感的。人们通过服饰助力情绪的表达,无论是哪一种情绪,都是一种审美过剩的艺术化倾斜,是人们在后物欲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发泄口。它体现了时尚的精神性特征。
而体育舞蹈服装的样式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新、变、异[28]。正如威尔逊所强调的“时装就是式样迅即连续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时装就是变化[29]。要强调的是,这不仅是时装的特征,同时也是时尚的特征。体育舞蹈服饰的迅速变迁为时尚提供了时代性特征,例如当下社会,体育舞蹈服饰的中国化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时尚变迁方向,如武汉体育学院根据历史题材编排的《金陵十三钗》中的女士旗袍装扮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时尚感。由齐志峰、蓝帆表演的《姻缘》,其在服饰上打破了男着燕尾服、女穿高雅长裙的传统,而大胆采用了中国化的服装设计理念,以中国传统婚姻象征——红绣球和红绸带为装饰,为“国际”体育舞蹈提亮增色,成为人们时尚的追求。 综上,通过体育舞蹈服饰的时代化变迁,中国人民不断将其进行时尚化改进,同时在遵循体育舞蹈最初的服饰要求下,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使体育舞蹈止步于流行泛滥而永葆时尚特性。同时,中国的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向世界展示“中国标签”[30]。
5 结 语
首先,后物欲时代下,人类利用体育舞蹈的时尚元素超脱纯粹生物性而进阶自由精神性。体育舞蹈“热”在中国的兴起和兴盛,不仅仅只是国人对于时尚追求的外部体现,更是对于“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平衡、对主观的精神世界以及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制衡,是“温饱已饱”后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它满足了人的物质以及心理需求。人们通过体育舞蹈所附带的文化意义和内心的情感体验,作为新时代下的潮流标识,意识形态的文化符号的外显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
其次,后物欲时代下,体育舞蹈的时尚元素“求同”中“存异”。在弘扬创新的当下,“存异”显得极为重要,这是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作为体育舞蹈者,不仅要“西学”更重要的是要“东渐”。趁体育舞蹈发展之势而上,不断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元素,通过音乐、服饰等内容的“本土化”丰富中国的体育舞蹈,向世界输出中国时尚,通过软实力,让世界友人来学习我们的“语言”,为振兴发扬中华文化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1103/c399243-27772351-7.html,2015(11).
[2] 叶煜,骆意.体育艺术类项目的发展及演变特征[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6):91-96.
[3] 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8.
[4] 邹小华.后物欲时代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教育创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71-176.
[5]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1-97.
[6] Tibor Scitovsky. The Jobless Econom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vii-viii.
[7] 刘济良.生命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4: 2.
[8] [荷兰]约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9] 刘欣然,李亮.游戏的体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戏论的体育哲学线索[J].体育科学,2010(4):69-76.
[10] 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1):33-36.
[11]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72.
[12] 王宁.消费的欲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3.
[13] 齐美尔.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A].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C].刘小枫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4] 罗钢.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 郑也夫.论时尚[J].浙江社会科学,2006(2):141-148.
[16] 柯林·坎贝尔.求新的渴望[A].罗钢、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讀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272-275.
[17]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志,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45.
[18] 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11):19-23.
[19]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Z].2014.
[20] 叶煜,骆意,胡丹.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与纠偏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1):91-96.
[21] 王林钧.国标舞的美学价值探析[J].大舞台,2014(11):203-204.
[22] 罗庆逵,徐桂兰.略论新兴的体育舞蹈[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9(4):54-56.
[23] 徐君伟,马艳辉,孙荑茜,等.论中美乒乓外交发生的历史逻辑及现实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2-57.
[24] 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
[25] 李小芬,许佳慧.国内外体育舞蹈研究进展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89-97.
[26] 凡伯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4:124.
[27] [德]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08.
[28] 贾书峰.体育舞蹈服饰设计的形式美[J].大舞台,2013(10):130-131.
[29] Joanne Entwistle. The Fashioned Body[M]. Cambridge: Polity, 2000:44-45.
[30] 姚明.试析中国体育音乐元素的使用策略[J].体育文化刊,2016(10):19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