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向明康,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湖南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语文学科专家评审组评委,怀化市学科带头人;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学论著56部,其中多篇(部)获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成果獎。
晶莹的珍珠,用一根彩线串起,便能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动人的材料,用一条线索贯穿,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佳作。反之,少了一根贯穿的彩线,珍珠再美也难成项链;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材料再好也难成美文。线索,于记叙文尤其重要。
写记叙文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时间线、空间线、情感线、细节线、人物线、实物线、中心事件线、主题线、画面线等,把材料精心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线串珠”式结构,表达一个共同的中心。这样,就能使一篇文章浑然一体,满篇生辉。 “一线串珠”之“线”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细节线串珠
细节是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犹如人体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细节还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失去它情节也不能连贯起来。因此,以细节为行文线索,文章比较容易出彩。请看2014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爱的生命线》(节选):
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手,是在家中翻箱倒柜时无意寻找到的一张照片上。照片上的父亲,意气风发,蓄着当时流行的中长发,伸出去替人递烟的手干净且自然,手背晒得有些黑,但十分厚实,给人一种很有力量、很有精神的感觉。
我拿着照片端详了好一会儿,兴冲冲地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有些惊喜,问我是从哪里找到的,没待我说话,她又感叹道:“看你爸爸那时候多年轻,现在都老了啊。”我指着照片上父亲的手对母亲说:“看,那时候爸爸的手多好看,手掌又大,手指又长。”母亲看了好一会儿,喃喃道:“那时候没干活,手当然漂亮,看看他现在的手成什么样了。”我本想去看看父亲现在的手成何样,但终因事耽搁,竟也忘记了。
再次见到父亲的手,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伸手拿起父亲的手,触到他皮肤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干,是毫无生机的枯树皮叠出的沟壑,充满了刺痛的粗糙感。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心疼,轻轻将父亲的手移到眼前端详,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黯淡的肤色映不出一丝生命的光彩,因为常年与金属机油打交道,指甲里满是黑色的油渍,大大小小的划伤痕迹布满了手背,连手背上的伤痕都是黑色的。这油污已随他多年的劳动浸染了他的手,将他的手侵蚀得像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片,这手心里哪里还辨得出生命线的痕迹,几十条油污墨线纵横在生命线的上方,将他的生命线分割得七零八落,却也扩展得很宽很宽。我的眼眶湿润了……
在泪眼蒙眬中,我依稀看到了父亲在烈日下劳动的模样,他蹲在地上,手上满是油污,寒风冷得刺骨,他的手又冻得裂开了。我的父亲,就是用他的这双手撑起这个家……
【技法揭示】
本文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细致描摹父亲的手,呈现手的一个个感人细节,并以此为叙事线索:干净而厚大的手→粗糙而沾满油污的手→冻得裂开了的手,这些线索串起了父亲的人生经历,写出了父亲生活状况的变化,也写出“我”的情感变化。父亲斑驳的手,突出了父亲为家人不辞艰辛的朴实的爱。这是一篇以细节为线串起全文的成功之作。
(二)以时空线串珠
以时空变换为线索,即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安排材料,构思情节,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记叙文以时空的变换为线索串起全文,具有千头万绪一线牵之效。请看2012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节选):
……半瞎埋头拉车,心里却一阵担忧:该不该叫儿子明天一起去卖瓜呢?自己又不善言语,儿子会不会生气?丑儿在后面推着车,忧虑着:应不应该陪爹去卖瓜?可自己是个学生,爹却又瞎又丑又老又穷,丢不丢人呢?
“明儿个跟爹去城里卖瓜不?”半瞎还是怯怯地问了句。“唉。”丑儿不觉竟应了。可他心里又矛盾了。
第二天凌晨,驴车“吱呀”上路了。半瞎心里兴奋极了,一路上和着驴蹄敲击地面的声音哼着小曲;丑儿盯了一路脚趾,像是赴刑。
摆好摊子后,半瞎蹲在旁边用仅剩的左眼温柔地迎着三三两两的行人。丑儿却躲在驴影里,仿佛驴影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这时的他,简直就似害病的眼怕光,破碎的皮怕汗。
驴嘶叫了一通,甩走了叮在尾巴上的苍蝇。
这时一个早起买菜的妇人绕过一辆装满瓜的机动三轮车走向驴车。“老乡哪里的瓜啊?”“汴塘瓜,不甜不要钱!”半瞎起身应道,每个都像下了保证金似的,他身为农人却从不吹牛。“哟,你儿子帮忙卖瓜啊,看你多幸福啊!”妇人道。丑儿的脸像红透的番茄,他的担忧还是应验了。
日头渐渐高了,毒辣辣地审视世间百态。
半瞎又是称瓜又是找零,忙得一身汗。丑儿看父亲泛着盐渍的黄衬衫贴在背上,衬出根根骨头,像极了干瘪的茄子。丑儿看到驴瞪着自己,滚圆的驴眼里自己扭曲了。
买瓜的人越来越多,驴烦躁不堪。日头越来越烈。
丑儿终于走向父亲:“爹,我来找零吧!”半瞎愣了一下,那瞎了的像蒙灰的劣质珠宝的右眼却泛起了光。
……这时一汉子赶过来,说买个汴塘瓜不易,便去驴车找瓜。他抱出个大西瓜,突然半瞎一把夺下,宝贝似的搂着说此瓜不卖。汉子无奈地走了。
半瞎坐下,用力掐开瓜递给丑儿说:“多好的瓜,留着咱爷俩吃!”丑儿眼湿了,他知道父亲今天是真高兴……
【技法揭示】
本文从头天晚上写到第二天,地点由家里写到去集市的路上再到集市,以时空变换为线索串起了这样一些事,突出了“忧与爱”的主题。作者先写父亲在矛盾纠结中提出让儿子陪他去集市卖瓜,儿子虽然答应,但心里充满不安,怕丢人;接着写卖瓜时,父亲一个人忙着,儿子却躲在一边;再写儿子看到父亲辛苦卖瓜后,走到瓜摊前帮父亲找零;最后写父亲留下一个瓜给儿子吃,表达的是淡淡的忧,浓浓的爱。文章以时空变换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中心。 (三)以情感线串珠
以情感为线,就是把人物各个阶段的情感态度作为行文的线索。这样,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分明,各个阶段贯穿自然,对照清楚。以情感为线,一是感情要真实,二是感情要有变化,三是感情线索要贯穿始终。请看2013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久违的粽香》(节选):
高考前,奶奶打了一通电话来。这是这一年里我们第一次通电话。
……奶奶不懂什么谈话的艺术,总是絮絮叨叨地讲着最近的天气和庄稼的长势,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无关紧要。所以,到城里念高中以后,我便开始厌烦奶奶打来的电话。每次说的话都是那几句——吃没吃饭,多久放假,家里的李子熟了……真烦,我气愤地埋怨着。
读高三以后,也许是不想打扰我学习,奶奶就再也没打过电话来了。直到那一天,我的手机里才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号码。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絮叨,一点也没变。但是我却变了,我是多么希望听到奶奶的声音啊。当她说家里包了粽子,等我考完后回家吃的时候,我才恍然发现,自己已经有三年没有吃过奶奶包的粽子了。奶奶包的粽子很香很香……
那时,我还在乡下读书。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爷爷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我在半梦半醒时,都会听到一声“咯吱”的开门声,接着厨房里的灯就亮了,我能清晰地辨别出奶奶是在添柴还是在炒菜。奶奶总是等到饭菜都烧好之后才过来叫醒我,但她从来不会责骂我赖床。
后来我到城里念高中了,那个乡下的家,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上一次回去,是参加爷爷的葬礼。爷爷去年走了,家里就只剩下奶奶一个人了。送走了爷爷后,我又回到了学校,一头埋进书山题海里,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拼搏。然而,理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流下的汗水和泪水不都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吗?而幸福的归属就是家。我好傻,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亲情才是最重要的。许多人,只有等到失去了之后才会知道珍惜,就像爷爷。
我已想好了,考完后就回乡下。等我,久违了的粽香。久违了,我亲爱的奶奶。
【技法揭示】
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记叙奶奶打电话絮絮叨叨,让“我”感到厌烦,再到后来对奶奶敬爱的情感变化,使“我”对奶奶的态度形成前后不同的对比,进而表达了内心真切的感悟: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人啊,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至关重要的东西。文章真实自然,情感线索贯穿了始终。
(四)以物象线串珠
内在情感往往会与外在事物相契合,从而产生一种物象。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时,曾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他看见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于是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一下子鲜活起来。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贯穿全文,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揭示主旨,成为文章结构的一条线索。请看汪亭的一篇佳作《父爱——赶考的棉树》(节选):
我的兴趣一直非常广泛,性格也很要强。画画、书法、写作,必须样样出色才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那年,高考临近,我每次模拟考的成绩都在班级垫底。压力让心高气傲的我无比沮丧,一度心灰意冷,以致不想参加高考。
周末,我逃回了家。在屋后的一块棉花地里,我望见父亲正站在棉树丛中,拿着剪刀麻利地剪下棉树的枝叶。衬衣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我远远地注视着,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会儿,父亲弯腰用草绳把剪下的枝叶捆起来。就在这时,他看见了我,神情很惊讶,朝我大喊:“小子,你咋回来了啊?”
父亲见我良久没有吱声,匆忙跑到我身旁,把自己头顶上的草帽摘下扣在我的头上,关切地问:“是不是没有生活费了?”
我压低声音,快速地说了句:“我不参加高考了。”
父亲的表情顷刻凝固,轻声细语地问我: “为什么?”
我一五一十地把心事告诉了他。父亲顺势在我身旁坐了下来,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沉默了好久后,他突然指着旁边的一捆棉树枝,憨笑地问我:“小子,知道我为什么把这些枝叶剪下来吗?”我无精打采地摇了摇头,心里也正在纳闷。
父亲猛地吸了口香烟,很平静地说:“这些枝叶在棉树上,不但是多余的,而且还影响着整株棉树结苞开花。其实,每株棉树只需要三五枝最好,这样所有的养分就会集中起来,结出许多饱满的花苞。所以,每年我都要剪掉一些棉树枝。”
我静静站在棉花地里,若有所思。阵阵微风吹过,这片棉树,因为枝叶稀少,每枝都能摇曳生姿,尽情享受着清风的抚摸。
父亲拍拍我的肩,背上棉树枝,朝家走去。我跟在他身后,父亲接着说:“其实啊,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株棉树呢?枝叶多了,兴趣太广泛,便影响主干的发育,当然结不出好果实。明白吗?”此刻,我的心仿佛涌进一片阳光,透亮了许多。我回到学校,将学习以外的兴趣拋下……那年八月,我收到了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我一直铭记着父亲当年的那番话: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株棉树。当生活中各种枝叶疯长时,我们应该立即有选择地剪去一些,让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仅有的几枝上,然后用心地去浇灌栽培。这样,我们的“棉树”,才能开出更好更饱满的花朵。
【技法揭示】
本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物象,借物象来阐发一个哲理,而这个哲理正是连接文章人物的纽带,是文章的主题。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棉树之“物象线”,一是“我”上学之“人物活动线”。文章先写“我”的兴趣广泛,成绩在班级垫底,致使高考前逃回家,这是第一个层次,是事件的开端;然后浓墨重彩地写“我”和父亲交谈这一环节,是故事的发展;接下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写父亲借棉树要剪除不必要的枝叶来比喻人做事情要集中精力,完成了哲理的阐发。
晶莹的珍珠,用一根彩线串起,便能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动人的材料,用一条线索贯穿,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佳作。反之,少了一根贯穿的彩线,珍珠再美也难成项链;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材料再好也难成美文。线索,于记叙文尤其重要。
写记叙文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时间线、空间线、情感线、细节线、人物线、实物线、中心事件线、主题线、画面线等,把材料精心地组织起来,形成“一线串珠”式结构,表达一个共同的中心。这样,就能使一篇文章浑然一体,满篇生辉。 “一线串珠”之“线”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细节线串珠
细节是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犹如人体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细节还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失去它情节也不能连贯起来。因此,以细节为行文线索,文章比较容易出彩。请看2014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爱的生命线》(节选):
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手,是在家中翻箱倒柜时无意寻找到的一张照片上。照片上的父亲,意气风发,蓄着当时流行的中长发,伸出去替人递烟的手干净且自然,手背晒得有些黑,但十分厚实,给人一种很有力量、很有精神的感觉。
我拿着照片端详了好一会儿,兴冲冲地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有些惊喜,问我是从哪里找到的,没待我说话,她又感叹道:“看你爸爸那时候多年轻,现在都老了啊。”我指着照片上父亲的手对母亲说:“看,那时候爸爸的手多好看,手掌又大,手指又长。”母亲看了好一会儿,喃喃道:“那时候没干活,手当然漂亮,看看他现在的手成什么样了。”我本想去看看父亲现在的手成何样,但终因事耽搁,竟也忘记了。
再次见到父亲的手,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伸手拿起父亲的手,触到他皮肤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干,是毫无生机的枯树皮叠出的沟壑,充满了刺痛的粗糙感。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心疼,轻轻将父亲的手移到眼前端详,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黯淡的肤色映不出一丝生命的光彩,因为常年与金属机油打交道,指甲里满是黑色的油渍,大大小小的划伤痕迹布满了手背,连手背上的伤痕都是黑色的。这油污已随他多年的劳动浸染了他的手,将他的手侵蚀得像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片,这手心里哪里还辨得出生命线的痕迹,几十条油污墨线纵横在生命线的上方,将他的生命线分割得七零八落,却也扩展得很宽很宽。我的眼眶湿润了……
在泪眼蒙眬中,我依稀看到了父亲在烈日下劳动的模样,他蹲在地上,手上满是油污,寒风冷得刺骨,他的手又冻得裂开了。我的父亲,就是用他的这双手撑起这个家……
【技法揭示】
本文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细致描摹父亲的手,呈现手的一个个感人细节,并以此为叙事线索:干净而厚大的手→粗糙而沾满油污的手→冻得裂开了的手,这些线索串起了父亲的人生经历,写出了父亲生活状况的变化,也写出“我”的情感变化。父亲斑驳的手,突出了父亲为家人不辞艰辛的朴实的爱。这是一篇以细节为线串起全文的成功之作。
(二)以时空线串珠
以时空变换为线索,即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安排材料,构思情节,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记叙文以时空的变换为线索串起全文,具有千头万绪一线牵之效。请看2012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节选):
……半瞎埋头拉车,心里却一阵担忧:该不该叫儿子明天一起去卖瓜呢?自己又不善言语,儿子会不会生气?丑儿在后面推着车,忧虑着:应不应该陪爹去卖瓜?可自己是个学生,爹却又瞎又丑又老又穷,丢不丢人呢?
“明儿个跟爹去城里卖瓜不?”半瞎还是怯怯地问了句。“唉。”丑儿不觉竟应了。可他心里又矛盾了。
第二天凌晨,驴车“吱呀”上路了。半瞎心里兴奋极了,一路上和着驴蹄敲击地面的声音哼着小曲;丑儿盯了一路脚趾,像是赴刑。
摆好摊子后,半瞎蹲在旁边用仅剩的左眼温柔地迎着三三两两的行人。丑儿却躲在驴影里,仿佛驴影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这时的他,简直就似害病的眼怕光,破碎的皮怕汗。
驴嘶叫了一通,甩走了叮在尾巴上的苍蝇。
这时一个早起买菜的妇人绕过一辆装满瓜的机动三轮车走向驴车。“老乡哪里的瓜啊?”“汴塘瓜,不甜不要钱!”半瞎起身应道,每个都像下了保证金似的,他身为农人却从不吹牛。“哟,你儿子帮忙卖瓜啊,看你多幸福啊!”妇人道。丑儿的脸像红透的番茄,他的担忧还是应验了。
日头渐渐高了,毒辣辣地审视世间百态。
半瞎又是称瓜又是找零,忙得一身汗。丑儿看父亲泛着盐渍的黄衬衫贴在背上,衬出根根骨头,像极了干瘪的茄子。丑儿看到驴瞪着自己,滚圆的驴眼里自己扭曲了。
买瓜的人越来越多,驴烦躁不堪。日头越来越烈。
丑儿终于走向父亲:“爹,我来找零吧!”半瞎愣了一下,那瞎了的像蒙灰的劣质珠宝的右眼却泛起了光。
……这时一汉子赶过来,说买个汴塘瓜不易,便去驴车找瓜。他抱出个大西瓜,突然半瞎一把夺下,宝贝似的搂着说此瓜不卖。汉子无奈地走了。
半瞎坐下,用力掐开瓜递给丑儿说:“多好的瓜,留着咱爷俩吃!”丑儿眼湿了,他知道父亲今天是真高兴……
【技法揭示】
本文从头天晚上写到第二天,地点由家里写到去集市的路上再到集市,以时空变换为线索串起了这样一些事,突出了“忧与爱”的主题。作者先写父亲在矛盾纠结中提出让儿子陪他去集市卖瓜,儿子虽然答应,但心里充满不安,怕丢人;接着写卖瓜时,父亲一个人忙着,儿子却躲在一边;再写儿子看到父亲辛苦卖瓜后,走到瓜摊前帮父亲找零;最后写父亲留下一个瓜给儿子吃,表达的是淡淡的忧,浓浓的爱。文章以时空变换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中心。 (三)以情感线串珠
以情感为线,就是把人物各个阶段的情感态度作为行文的线索。这样,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分明,各个阶段贯穿自然,对照清楚。以情感为线,一是感情要真实,二是感情要有变化,三是感情线索要贯穿始终。请看2013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久违的粽香》(节选):
高考前,奶奶打了一通电话来。这是这一年里我们第一次通电话。
……奶奶不懂什么谈话的艺术,总是絮絮叨叨地讲着最近的天气和庄稼的长势,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无关紧要。所以,到城里念高中以后,我便开始厌烦奶奶打来的电话。每次说的话都是那几句——吃没吃饭,多久放假,家里的李子熟了……真烦,我气愤地埋怨着。
读高三以后,也许是不想打扰我学习,奶奶就再也没打过电话来了。直到那一天,我的手机里才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号码。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絮叨,一点也没变。但是我却变了,我是多么希望听到奶奶的声音啊。当她说家里包了粽子,等我考完后回家吃的时候,我才恍然发现,自己已经有三年没有吃过奶奶包的粽子了。奶奶包的粽子很香很香……
那时,我还在乡下读书。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爷爷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我在半梦半醒时,都会听到一声“咯吱”的开门声,接着厨房里的灯就亮了,我能清晰地辨别出奶奶是在添柴还是在炒菜。奶奶总是等到饭菜都烧好之后才过来叫醒我,但她从来不会责骂我赖床。
后来我到城里念高中了,那个乡下的家,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上一次回去,是参加爷爷的葬礼。爷爷去年走了,家里就只剩下奶奶一个人了。送走了爷爷后,我又回到了学校,一头埋进书山题海里,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拼搏。然而,理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流下的汗水和泪水不都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吗?而幸福的归属就是家。我好傻,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亲情才是最重要的。许多人,只有等到失去了之后才会知道珍惜,就像爷爷。
我已想好了,考完后就回乡下。等我,久违了的粽香。久违了,我亲爱的奶奶。
【技法揭示】
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记叙奶奶打电话絮絮叨叨,让“我”感到厌烦,再到后来对奶奶敬爱的情感变化,使“我”对奶奶的态度形成前后不同的对比,进而表达了内心真切的感悟: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人啊,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至关重要的东西。文章真实自然,情感线索贯穿了始终。
(四)以物象线串珠
内在情感往往会与外在事物相契合,从而产生一种物象。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创作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时,曾生动地阐明这个创作原理:他看见一株断掉的牛蒡——尽管曾被车压过,但仍然向上挺着,于是他酝酿的哈吉·穆拉特一下子鲜活起来。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一种物象,使之贯穿全文,或承载情感,或衬托人物,或揭示主旨,成为文章结构的一条线索。请看汪亭的一篇佳作《父爱——赶考的棉树》(节选):
我的兴趣一直非常广泛,性格也很要强。画画、书法、写作,必须样样出色才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那年,高考临近,我每次模拟考的成绩都在班级垫底。压力让心高气傲的我无比沮丧,一度心灰意冷,以致不想参加高考。
周末,我逃回了家。在屋后的一块棉花地里,我望见父亲正站在棉树丛中,拿着剪刀麻利地剪下棉树的枝叶。衬衣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我远远地注视着,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会儿,父亲弯腰用草绳把剪下的枝叶捆起来。就在这时,他看见了我,神情很惊讶,朝我大喊:“小子,你咋回来了啊?”
父亲见我良久没有吱声,匆忙跑到我身旁,把自己头顶上的草帽摘下扣在我的头上,关切地问:“是不是没有生活费了?”
我压低声音,快速地说了句:“我不参加高考了。”
父亲的表情顷刻凝固,轻声细语地问我: “为什么?”
我一五一十地把心事告诉了他。父亲顺势在我身旁坐了下来,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沉默了好久后,他突然指着旁边的一捆棉树枝,憨笑地问我:“小子,知道我为什么把这些枝叶剪下来吗?”我无精打采地摇了摇头,心里也正在纳闷。
父亲猛地吸了口香烟,很平静地说:“这些枝叶在棉树上,不但是多余的,而且还影响着整株棉树结苞开花。其实,每株棉树只需要三五枝最好,这样所有的养分就会集中起来,结出许多饱满的花苞。所以,每年我都要剪掉一些棉树枝。”
我静静站在棉花地里,若有所思。阵阵微风吹过,这片棉树,因为枝叶稀少,每枝都能摇曳生姿,尽情享受着清风的抚摸。
父亲拍拍我的肩,背上棉树枝,朝家走去。我跟在他身后,父亲接着说:“其实啊,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株棉树呢?枝叶多了,兴趣太广泛,便影响主干的发育,当然结不出好果实。明白吗?”此刻,我的心仿佛涌进一片阳光,透亮了许多。我回到学校,将学习以外的兴趣拋下……那年八月,我收到了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如今,我一直铭记着父亲当年的那番话: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株棉树。当生活中各种枝叶疯长时,我们应该立即有选择地剪去一些,让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仅有的几枝上,然后用心地去浇灌栽培。这样,我们的“棉树”,才能开出更好更饱满的花朵。
【技法揭示】
本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物象,借物象来阐发一个哲理,而这个哲理正是连接文章人物的纽带,是文章的主题。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棉树之“物象线”,一是“我”上学之“人物活动线”。文章先写“我”的兴趣广泛,成绩在班级垫底,致使高考前逃回家,这是第一个层次,是事件的开端;然后浓墨重彩地写“我”和父亲交谈这一环节,是故事的发展;接下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写父亲借棉树要剪除不必要的枝叶来比喻人做事情要集中精力,完成了哲理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