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介绍柳宗元其人其事其经历,理解他的“愚”。明确他的“愚”实质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关键字:柳宗元 “愚” 奋斗 理想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何用“愚”命名呢?普遍的看法认为,作者以“愚”命名的原因是作者以 “愚”溪自况,只是自己遭受打击厚的一种无奈心情的自然流露,“皆不得为真愚”,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激愤之情。把这个答案塞给学生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愚”则不是易事,必须使学生理解柳宗元其人、其事、其才、其志,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愚”。
理解柳宗元的这一“愚”,需从他的生活和仕途谈起。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贞元时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得意的。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他作为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参与了“永贞革新”,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脏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但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改革不到七个月便告失败。唐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湖南邵阳)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他同去的有他的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尊,他们在那里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寄宿在龙兴寺。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遭遇了人生的重大不幸。
这还不够,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并且在好几年后还是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活所遭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曾在信中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这是他人生一大转折,但他没有消沉。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在永州曾仿屈原《九章》写了《惩咎赋》,表示自己在政治上虽遭失败,但志不屈,决心学习屈原,准备“蹈前烈而不顾”。同期的《闵生赋》也抒发了他满腔的悲愤,并表示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继续奋斗。
正因为这样,柳宗元在永州看似寄情山水,实则仍在为他的理想而奋斗。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传说自从柳宗元定居愚溪后与当地人民一道筑堤治水,从愚溪的三处发源地——戴花山、太古源、十桃源起,在数十里的水路中,他们受尽了千辛万苦,筑成了七十二座水堤,这一行动感到了苍天。从此,两岸柳绿竹翠,溪水澄清,游鱼可数,溪底及两岸的石头都变成了白色,百姓高兴地叫愚溪为“玉石港”,这正是他的“民本”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虽是传说,依然体现了他不懈地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在那被贬的情况下,柳宗元要想为理想奋斗谈何容易。所以他的奋斗不得不改变形式,不能投身于政治、经济等事业,柳宗元便转向文学领域。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受到了生动的社会教育,写出了深刻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贬官永州以后,采用寓言的形式写了一些作品,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他寄情山水。他写山,写水,写树木,写岩石,写游鱼,写小丘,他笔下的这些景物生动细致,精美异常。正如他在《愚溪詩序》所写:“嘉木异石,参差错落,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如此美景,绝色佳地,竟被弃置偏远之地,无人赏识,甚而至于被轻蔑。不正是因为它们与众不同,它们出色、绝美、极致,所以才被造物主弃之于此。如果它们普通、平庸、可供人用,那么这里早就人声鼎沸了,不会如此寂寥。这不正是作者吗?他抱负远大,致力于改善民生,力图革新;他想让官僚为民服务,这是多么不合流俗;他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不与群小为伍。因此,他遭排斥,遭贬谪,如果他稍稍变通一下,收敛自己的才华,藏起自己的锋芒,和一般官僚打成一片,管他国计民生如何,只要谀奉上官,逢迎国君,则自己就会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是吗?可见作者是多么的“愚”呀。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遇和他对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现实的抗议。
他后悔了吗?没有。“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潄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词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起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柳宗元把他的政治理想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虽遭打击而不改其志向品格,在寄情山水,投身自然中像屈原那样保持着自己高洁的人格,坚持操守,用思想文化来纯洁人的灵魂。这个柳宗元可真够“愚”的,“愚”的执着,“愚”的纯粹,“愚”的高洁,虽九死而不悔。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吗?
关键字:柳宗元 “愚” 奋斗 理想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何用“愚”命名呢?普遍的看法认为,作者以“愚”命名的原因是作者以 “愚”溪自况,只是自己遭受打击厚的一种无奈心情的自然流露,“皆不得为真愚”,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激愤之情。把这个答案塞给学生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愚”则不是易事,必须使学生理解柳宗元其人、其事、其才、其志,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愚”。
理解柳宗元的这一“愚”,需从他的生活和仕途谈起。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贞元时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得意的。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他作为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参与了“永贞革新”,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脏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但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改革不到七个月便告失败。唐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湖南邵阳)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他同去的有他的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尊,他们在那里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寄宿在龙兴寺。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遭遇了人生的重大不幸。
这还不够,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并且在好几年后还是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活所遭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曾在信中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这是他人生一大转折,但他没有消沉。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在永州曾仿屈原《九章》写了《惩咎赋》,表示自己在政治上虽遭失败,但志不屈,决心学习屈原,准备“蹈前烈而不顾”。同期的《闵生赋》也抒发了他满腔的悲愤,并表示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继续奋斗。
正因为这样,柳宗元在永州看似寄情山水,实则仍在为他的理想而奋斗。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传说自从柳宗元定居愚溪后与当地人民一道筑堤治水,从愚溪的三处发源地——戴花山、太古源、十桃源起,在数十里的水路中,他们受尽了千辛万苦,筑成了七十二座水堤,这一行动感到了苍天。从此,两岸柳绿竹翠,溪水澄清,游鱼可数,溪底及两岸的石头都变成了白色,百姓高兴地叫愚溪为“玉石港”,这正是他的“民本”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虽是传说,依然体现了他不懈地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在那被贬的情况下,柳宗元要想为理想奋斗谈何容易。所以他的奋斗不得不改变形式,不能投身于政治、经济等事业,柳宗元便转向文学领域。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受到了生动的社会教育,写出了深刻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贬官永州以后,采用寓言的形式写了一些作品,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他寄情山水。他写山,写水,写树木,写岩石,写游鱼,写小丘,他笔下的这些景物生动细致,精美异常。正如他在《愚溪詩序》所写:“嘉木异石,参差错落,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如此美景,绝色佳地,竟被弃置偏远之地,无人赏识,甚而至于被轻蔑。不正是因为它们与众不同,它们出色、绝美、极致,所以才被造物主弃之于此。如果它们普通、平庸、可供人用,那么这里早就人声鼎沸了,不会如此寂寥。这不正是作者吗?他抱负远大,致力于改善民生,力图革新;他想让官僚为民服务,这是多么不合流俗;他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不与群小为伍。因此,他遭排斥,遭贬谪,如果他稍稍变通一下,收敛自己的才华,藏起自己的锋芒,和一般官僚打成一片,管他国计民生如何,只要谀奉上官,逢迎国君,则自己就会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是吗?可见作者是多么的“愚”呀。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遇和他对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现实的抗议。
他后悔了吗?没有。“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潄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词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起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柳宗元把他的政治理想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虽遭打击而不改其志向品格,在寄情山水,投身自然中像屈原那样保持着自己高洁的人格,坚持操守,用思想文化来纯洁人的灵魂。这个柳宗元可真够“愚”的,“愚”的执着,“愚”的纯粹,“愚”的高洁,虽九死而不悔。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