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隐喻 无伊战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喻具有多重功能,如语言修辞、社会认知和劝谏等功能。目前,国内学者对隐喻的这些功能做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成果丰硕。然而,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国内研究者甚少。本文将从西方修辞学隐喻修辞批评的角度,以布什总统有关伊拉克战争为主题的演讲文本为语料,对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修辞批评 隐喻 建构 现实 伊战
  
  一、引言
  隐喻是人们用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陌生或抽象领域的认知活动。莱考夫指出,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人们的日常交际语言中充满了隐喻。隐喻具有语言修辞、认知、劝谏和建构现实等功能。
  隐喻建构了“正义”的伊战。本文首先对西方的隐喻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对隐喻功能作简单梳理总结。之后从隐喻修辞批评的角度,对相关语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隐喻是建构“正义合法的”伊战这一现实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所用的语料是以伊拉克战争为主题的美国总统布什的演讲文本。
  目前,国内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已臻成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而对隐喻建构现实这一功能研究者甚少。本文将对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并着重探讨隐喻是如何建构“正义”的伊战的。
  二、隐喻功能研究相关文献回顾
  隐喻除了有对世界的认知功能外,还有语言修辞、劝谏和建构现实等功能。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隐喻使风格清晰,充满魅力和特色。”赖纳·许尔森(2008)在《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以欧盟扩大为例》中明确表示隐喻可以成为社会现实的建构方法,他认为“隐喻在欧盟扩大上的运用促进了欧盟扩大现实的建构。”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论述了隐喻是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乃至认知行为。莱考夫在海湾战争期间和伊拉克战争前夕分别发表了Metaphor and War和Metaphor and War,Again。在这两篇文章中,莱考夫一再强调,“Metaphors can kill”,他认为隐喻是美国政府建构这两场“为自由、民主而战的正义的”战争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国内著名隐喻研究学者束定芳教授(2000)认为“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普通的辞格”。现代隐喻学则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修辞学功能只是隐喻的许多功能中最明显和基本的功能之一。”
  以上学者对隐喻的功能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国内对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研究几无学者涉足。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使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得到重视与研究,促进国内隐喻功能研究的发展。
  三、隐喻理论及其功能
  (一)隐喻理论
  对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现代,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有Aristotle,I.A.Richards,Max Black,George Lakoff,Gilles Fauconnier,M.A.K.Halliday等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理论。
  1.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
  在西方传统的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修辞学》和《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只一次提到隐喻,涉及到隐喻的定义、种类、功能等。他把隐喻定义为“把属于一种事物的词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上”。他将隐喻分为四种:一是从属到种:用一个一般意义的词代替一个特殊的具体的词;二是从种到属:用一个具体的词代替一般意义的词;三是从属到属:即不同意义之间的词互换;四是根据类比:即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好比第三种事物与第四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本质的解释,后人称为“对比论”,对他之后的隐喻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理查兹的互动论
  Richards,著名修辞学家,曾在美国教授《修辞哲学》,为西方现代修辞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理查兹对隐喻的论述,突破了传统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一种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的概念,并对隐喻陈述的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在其著作《修辞哲学》中,Richards对参与隐喻的两个部分提出了“本体”和“喻体”的概念,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他指出:喻体和本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产生出一个不同于本体的意义,没有本体和喻体的互动,新的意义不会产生。Richards的隐喻互动理论弥补了亚里士多德的隐喻对比理论,使得隐喻研究从词汇层面上升到句子层面。
  3.布莱克的互动观
  Black在Richards的“互动论”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完善了隐喻的互动理论。他把句子中被用作隐喻的词语称为“焦点”,其余部分称为“框架”。他认为,新的隐喻意义不能被看作标准意义的一部分,一个富有创新的意义不能从标注词汇中推理出来。与Richards相比,他把只关注隐喻词汇的喻体部分扩大到既包括隐喻词汇又涵盖非隐喻成分的言内语境部分。
  4.莱考夫的认知隐喻观
  George Lakeoff,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语言学教授,当今认知语言学界最著名的学者之一。Lakoff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所谓“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与修辞格中的隐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为“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的认知分析基础之上。将修辞格隐喻分析的结果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所谓“概念隐喻”。他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大量的实例和严密的推理,无可辩驳地论证并确立了隐喻是“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的命题。
  5.Fauconnier的空间理论
  Fauconnier认为概念网络是由类比和隐喻映射建构的,它们在意义的共时建构和历时演变中起关键作用。按照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隐喻涉及两个心理空间。但是,在隐喻意义的诞生过程中,不管是源心理空间,还是目标心理空间,都为即将产生的新的心理空间(隐喻意义)提供输入(input)。另外,还有一个凌驾于源心理空间和目标心理空间之上的另一个心理空间——类空间,即两者的一个上位概念,也为即将诞生的空间提供输入。隐喻意义不仅仅是源空间和目标空间之间的互动,而且是源空间、目标空间和类空间三者之间的互动。
  (二)隐喻功能
  隐喻的功能有语言修辞功能、社会认知功能、劝谏功能和建构现实功能等。传统的隐喻研究视隐喻为一种普通的语言修辞手段或者晦涩难懂的语言现象,研究的焦点也放在词汇或句法层面。不可否认,隐喻一般都比较新颖、婉转和精炼,因而隐喻的使用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比如汉语中许多作为隐喻使用的成语、歇后语、诗歌等:虎头蛇尾,添油加醋,老鼠嫁姑娘——小打小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但是,认为隐喻仅具有语言修辞的功能,这是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所在。
  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彻底改变了隐喻研究只停留在词句研究层面的状况。莱考夫认为,隐喻不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他把隐喻看作是人类概念认知的主要手段,对隐喻的研究可以加深了解语言规律和思维规律。每个概念隐喻包含源域和目的域两个成分。其工作机制是由源域向目的域的部分映射。在隐喻表达式中,源域或者目的域可以单独出现,或者二者同时出现。也就是说,源域或者目标域可以不在语言表层显示出来。隐喻的种类主要有三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另外,本体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容器隐喻。无论使用哪一种隐喻,隐喻都起着认知社会的作用。
  另外,隐喻还有劝谏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演讲中。隐喻是当今政治家们劝说民众接受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施政措施的主要手段。要求受众接受新观点、承认新政策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为了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演说者必须极尽演说家之能事,采取各种修辞手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隐喻就是他们劝说民众的主要手段。
  隐喻除了具有以上功能外,还有一重要功能,那就是对现实的建构功能。毫无疑问,人们对日常生活之外的事一无所知。人们的感官只能感受身边发生的事。那对于陌生的或抽象的世界人们该如何去了解?唯一的途径是将日常熟悉的生活同陌生或抽象的世界进行相似性转换。转换的方法就是借助人们熟悉的生活参照物,使陌生的或抽象的世界能被理解。将日常生活的概念用于陌生或抽象的世界,使之成为人们已知的事物而被人接受。这就是隐喻的本质:将已知运用于未知。通过隐喻,人们了解了本来抽象的世界,将未知建构成已知。这种未知通过隐喻得到重新塑造,被建构成现实。
  四、本文研究方法:隐喻修辞批评
  本文将从西方修辞学隐喻修辞批评的角度探讨隐喻建构现实的功能。对于什么是西方修辞学,什么是隐喻修辞批评在这里做个简单的交代。
  古典修辞学泰斗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是辩证法的对应物。修辞学可以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寻求一切可利用的说服手段的功能。修辞学是辩证法的一种分支,也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当代美国修辞学最有影响力的修辞学者肯尼斯·伯克(1897~1993)这样定义修辞学:
  修辞的基本功能是人用话语在他人身上形成观点或诱发行动……修辞是根基于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之上,……是用作符号手段的语言在那些本性上能对符号做出反应的动物身上。
  概括地说,修辞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是使用语言诱发他人合作的学问,研究范围除了政治演讲等劝说性语言外,当代学者已将其研究范围扩展到非语音符号。如银行的宏伟建筑本身就是劝说人们放心地把钱存入该银行的符号。修辞批评则是指对使用符号(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影响他人、诱发他人合作这一活动而进行的评论。隐喻修辞批评,简而言之,就是指修辞者运用隐喻诱发他人合作,达到其说服别人的目的。
  本文以布什的演讲文本为分析对象,从隐喻修辞批评的角度,分析其如何运用隐喻使人们相信并接受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正义之战。
  五、“正义”之战是怎样炼成的
  伊拉克战争期间布什总统发表的与伊战有关的演讲中,“人、旅行、灯光”等语域是布什常用的建构隐喻概念的主要源域。在这里,隐喻是一把锤,将伊拉克战争捶打成“正义”之战。
  (一)国家→人
  在布什的演讲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隐喻就是将“国家”比喻成“人”。
  (1)America has done this kind of work before.… American today accepts the challenge of helping Iraq in the same spirit——for their sake,and our own.(September 7,2003)
  (2)As we have done before,America is fighting on the side of liberty——liberty in Iraq,and liberty in the Middle East.(April 10,2004)
  (3)Iraq now is the central front.Enemies of freedom are making a desperate stand there—and there they must be defeated.(September 7,2003)
  (4)Given the nature of this regime,we expect such war crimes,but we will not excuse them.War criminals will be hunted relentlessly and judged severely.(March 29,2003)
  以上几例中,美国被比喻成一个为正义和自由而战的勇士,萨达姆和“恐怖分子”是“罪犯”和“敌人”。既然是捍卫正义自由和世界和平的勇士,勇敢地与罪犯战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就使美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和必不可少的。布什用“国家→人”这个隐喻,建构了一场“正义”的伊拉克战争,人们不仅认可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还可能为布什发表演讲时那股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所打动。
  (二)向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民主、自由和繁荣的既定目标前进→旅行
  (5)Iraq is ready to take the next steps toward self-government.The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we introduce will encourage Iraq's Governing Council to summit a plan and a timetable for the drafting of a constitution and for free elections.(September 7,2003)
  (6)The first step was achieved on June 28th,not only on time,but ahead of schedule,when the coalition transferred full sovereignty to a government of Iraqi citizens.?(September 25,2004)
  (7)This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to the road to democracy in Iraq,….(April 29,2006)
  (8)Yet the enemies of freedom have suffered a real blow in recent days,and we have taken great strides on the march to victory.(April 29,2006)
  在布什的演讲中,他常常将向着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民主、自由和繁荣的目标前进比喻成旅行。既然是旅行,就要扫除前进路上的种种障碍,到达目的地。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民主、自由和繁荣这一最终目标?既然萨达姆和“恐怖分子”阻碍了世界和平,威胁了美国国家安全,那么扫除这些障碍,达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民主、自由和繁荣是必须的,所以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必须的、正义的。不知不觉中,伊拉克战争被建构成实现世界和平、民主、自由和繁荣不可替代的途径。
  (三)希望→灯光
  (9)A vital part of our strategy to defeat the terrorists is to help establish a democratic Iraq,which will be beacon of liberty in the region and an ally in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September 2,2006)
  (10)We've seen the unfurling of flags,the lighting of candles,the giving of blood,the saying of prayers——in English,Hebrew,and Arabic.(September 20,2001)
  将“希望”比喻成“灯光”,在布什的演讲中也有不少。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向往充满希望的未来。灯光喻示着光明,照亮人们生活中的黑暗,给人以希望、安全和憧憬。伊拉克处于萨达姆的黑暗“专制”之下,处于恐怖分子的黑暗之中,所以伊拉克需要光明,伊拉克人民需要驱除了黑暗的自由、民主、安全的生活。如何驱除黑暗,伊拉克人民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只能依靠自诩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美国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个隐喻,布什不仅再一次构建了一场“正义”的战争,而且构建了美国是给全世界带来光明的国家这一现实,暗示自己是全世界的“光明使者”。
  (四)打仗→做生意
  (11)This undertaking is difficult and costly——yet worthy of our country,and critical to our security.(September 7,2003)
  (12)The request will cover ongoing military and intelligence operations in Iraq,Afghanistan and elsewhere,which we expect will cost $66 billion over the next year.(September 7,2003)
  (13)Amid the daily news of car bombs and kidnappings and brutal killings.I can understand why many of our fellow citizens are now wondering if the entire mission was worth it.(March 11.2006)
  (14)But our efforts in Iraq are well worth it.The miss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and we will succeed.(June 17,2006)
  将“打仗”比喻成“做生意”,在布什的演讲中经常见到。既然是做生意,就要看是否有利润。有利润则做,无利润则放弃。这是商人们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伊战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一笔重要的生意。是否做这笔生意,美国政府对投入和收益是经过严格评估的,最后得出这笔买卖会有丰厚的回报(推进美国民主自由价值观、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将“打仗”比喻成“做生意”,暗示这只是一笔买卖而已,无需考虑太多。伊拉克战争就这样被建构成无关生命、无关生死的买卖这样一个现实。
  以上仅仅是布什总统演讲中常用的隐喻中的几种。其它的隐喻还有很多,如将意识形态比喻成建筑,将政治比喻成冲突,社会环境比喻成自然环境中的天气等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将不一一详述。无论何种隐喻的运用,都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六、结语
  布什在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演讲中多次使用了隐喻。无论这些隐喻的运用是有意还是无意,伊战都被描绘成打击暴君、恐怖分子,解放伊拉克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和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正义战争。通过隐喻,人们内心的正义感、崇尚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向往和平安全的情感被激发,从而接受美国政府的政治主张和伊拉克战争。隐喻是构建社会现实的工具。隐喻的这一功能在布什的伊战演讲中多次得到了显现。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
  [3]Aristotle,Rhetoric.trans.by Rhys Roberts[M].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54.
  [4]赖纳·许尔森.论隐喻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以欧盟扩大为例
  [J].王志强译.国际观察,2008,(3).
  [5]Lakoff,G.Metaphor and War[J].Viet Nam Generation Journal
  & Newsletter,1991,(3).
  [6]束定芳.论隐喻的语言修辞和社会修辞功能[J].山东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0,(1).
  [7]魏纪东.篇章隐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9]Black,M.Models and Metaphor[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10]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1]邓志勇.伯克与亚里士多德:差异及“血脉”关联——从修辞
  学的定义、功能和范畴来看[J].修辞学习,2009,(6).
  [12]邓志勇.西方修辞哲学的几个核心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2).
  (俞莹之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200093)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气隐喻指被选用的语气不是表达它通常表达的言语功能,而是表达另一种言语功能。从句子结构层面来说,语气隐喻表现为句式的非一致性。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对象,以一部英文电影和一部中文电影为载体,分别从语境依赖性、语调、标记词或语气词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英汉语气隐喻。  关键词:语气隐喻 句式的非一致性 言语功能 英汉对比  一、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给隐喻下的定义是: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日语借词为例,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翻译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从语言上看,日语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包括输入新词和词义变化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增强了汉语表现力,具体表现在构词法上。基于翻译会对目的语语言文化带来影响,译者主体性在出发语到目的语这一转换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翻译 日语借词 语言文化 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考察了运动事件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和主题。我们认为:1.相对于框架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理论更具有解释力;2.与词汇化模式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词汇化模式存在类型等级性;从历时的角度看,词汇化模式存在演变动态性。  关键词:运动事件 类型学 综合考察  一、引言  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最早、最基本、最广泛的经验之一(Johnson,1987)。语言中对运动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
期刊
摘 要: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受社会环境影响也最为明显。近代社会转型使女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有关女性的新词语不断出现,这不仅反映出女性家庭、社会、职业、文化、社会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而且折射出女性身份、地位、价值等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旧有话语体系,即男性话语体系的冲击。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可以建构出近代女性的生活图景,也可从一个侧面对近代社会历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中,撮口音[y]来自中古合口三等韵;有些方言中,部分中古遇摄合口三等字(如“鱼”),韵母作[iu],为撮口音[y]的前身。通过音系内部对比分析,可发现方言中这类[iu]韵母音为16世纪前古音的部分残存。  关键词:方言 [iu]韵母 语音层次 古音保留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中古遇摄合口三等鱼、虞韵的精组、见晓组及泥母字,如“徐、居、女、鱼”等,韵母为[y],为舌面前高元音。但在很多
期刊
摘 要:话语标记是人们日常会话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话语标记语数量众多,其中“然后”一词是典型的代表。“然后”由基本义表条件关系发展为表顺承关系,进而虚化为表事理顺序,最终成为不具有真值意义的话语标记。“然后”作为话语标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特征,同时新的功能和特征的出现,也对这一用法和言语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然后 话语标记 言语规范  一、引言  汉语中“然后”一词在自然口语会话中,其
期刊
摘 要:主要讨论称谓词前加人称代词这一语言现象,具体以“家”“舍”类词语为例。文章认为“家、舍”类称谓词前可加第一人称代词“我”,构成语义上的复指关系。“我+称谓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法,与常见用法有别,明清时期常见。  关键词:称谓词 我 家 舍  谦词是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的词语。[1]汉语词汇学,无论是共时研究还是历时研究,对谦词、敬词和婉词的关注都极为不够。一般认为,谦词、敬词和婉
期刊
摘 要:字母词是台湾与大陆现代汉语中的共有现象,类型也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类型字母词的使用频次和特点各有不同。字母在台湾的使用中更加灵活、独立,词性类型更加丰富。在大陆和台湾,字母词与汉语解释的位置和关系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关键词:字母词 外来词 两岸汉语  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字母词的使用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影
期刊
摘 要:沉默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汉语中的沉默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为影视对白的设计提供了创造空间。本文试图在对沉默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影视对白中典型的沉默场景进行分析,来透视沉默在影视对白语言的设计中的价值。  关键词:沉默 话轮沉默 语空 影视对白 语义价值  有声语言并非人类语言的唯一形式,在自然会话中存在大量的语音值为零的交际形式,这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