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导入
虚构,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凭借丰富的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剪辑,使其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体系。虚构,不等同于虚假,并非胡编乱造,并非可以不留心观察体验生活。恰恰相反,虚构是以大量的生活积累为基础,为表达主题而对材料进行加工取舍的过程。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寄希望于写作时的“虚构”,这本身就是对“虚构”的误解。真情实感不等于非写真实的事情。材料的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其实不矛盾,虚构的材料可以传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的作品能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世事真实的认识,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如果你对生活本身有过思考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笔下呈现出来的生活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与心灵碰撞交流后的独特体验,作文即心悟的过程。我们只要保有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敢于虚构,善于虚构,巧于虚构,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文精彩纷呈。
技法指津
虚构有各种各样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在一个人身上,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这对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是有帮助的。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塑造有很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想要表现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就必须有一个能代表广大妇女的典型人物形象,而祥林嫂正是这一形象的代表。鲁迅先生众取中国妇女悲惨命运,并积聚于祥林嫂一身,使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既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又非常个性化。尤其是那双“间或一轮”的眼睛,令读者如见其人。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移花接木法同样能让作文中的人物变得神采飞扬、栩栩如生。
二、添枝加叶法。添枝加叶法,即对生活中不完整的或过于简单的事例,进行必要的补充。补充必要的内容,使不完整的内容变得完整,使不具体的事例变得具体,使不丰满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如作家茹志鹃在描写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时,只是在弹火纷纷的夜晚跟着一个通讯员,“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后来通讯员的面貌也记不清了,真人真事就这样简单,但作家在写作时充分发挥了想象,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跃然纸上。我们作文也可运用添枝加叶法,使文章变得饱满丰富起来。
三、偷梁换柱法。偷梁换柱法,即写作文时,对生活中真实的人物、环境、事件进行必要的调换。可以用虚构的人物、环境,换掉真实的人物、环境,在事件的情节发展变化中也可以作必要的调整和改变。这样,虚构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如《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曾激励了一代青年,作者路遥是以其弟弟王天乐为原型的。路遥说:“他(王天乐)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偷梁换柱之后的孙少平形象更加扎实丰满。尤其是在第三部里,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王天乐在矿区的生活、工作,从多方面再现了煤矿工人这一典型形象,孙少平的性格也更加鲜明了。
四、超级链接法。翻开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很多都是以其题材的新颖、主题的深刻而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这就是运用了超级链接法收到的效果。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以赤兔马作为一个触发点,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吕布、董卓、关羽等人物,巧妙将这几个人物与话题“诚信”链接,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命的感人故事,构思独到,想象丰富。这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超级链接,是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思维上的连锁反应。
五、“无中生有”法。如果实在找不出与中心主旨相关的人和事,不如“无中生有”地虚构一个故事,再依据这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进行推理。只要故事情节中虚构的元素能够呼应主题,这样的虚构就是可行的。
美文链接
宝钗离婚
章洁
话说那宝玉与宝钗婚事系凤姐一手操办,采用偷梁换柱之调包计,原以为金玉良缘一夜成就,谁知祸起洞房,引得大观园内又添憾事,令园内诸亲长辈惆怅不已。
宝钗婚后一年产下一子。取名贾圭,自是合家欢喜。此子诞生之时与别家的婴儿并无两样,谁知待儿渐渐长大,做母亲的宝钗发现这贾圭目光呆滞,嘴角涎水不断,一只手指常抵着下巴,自顾自地嘻嘻傻笑。自知不妙,急忙寻医问药,胡太医、麻太医请了不少,正可谓“病急乱投医”。那些江湖郎中个个装模作样,或曰惊风重,或曰邪气深,胡乱开些药骗些银两,就溜之大吉。丫鬟、老妈子忙成一团,熬药、喂药,可说来也怪,两三岁小儿,药已灌下一箩筐,病情无丝毫好转,贾圭一日日长大,涎水流得更欢,傻笑之声更甚了。可憐的宝钗每日看着这痴呆儿子,已是欲哭无泪,欲诉无声。
那宝玉原本是有些呆根,心中不离不弃的只有林妹妹,且做惯了公子的人,对妻儿之事并无十分在意,时不时地移榻至外间去睡,夜间吆三喝四、添衾要水地折腾,丝毫不能为宝钗解忧烦,反使宝钗心中更生悲苦。几年下来,宝钗三十岁不到的人,终日愁眉苦脸,面容憔悴,看上去竟与四十来岁的小户人家妇人模样无二,早些年的珠圆玉润、白皙丰腴早已不复存在。无奈之际,宝钗只得间常回到娘家,向母亲倾诉这满腹哀怨。薛姨妈自知将宝钗许配给宝玉是自己一生中办的最大的糊涂事,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得好言安慰女儿。
一日,宝钗又回娘家,路过荣宁街,被一块招牌吸引,“荣宁街妇女联合委员会”几个大字十分醒目,两侧还有两句口号——为妇女排忧解难,做姐妹真正娘家,宝钗有些好奇,遂停下脚步,仔细打量起来。只见屋内走出一年轻女子,微微一笑,大大方方地问候:“阿姨,有事咨询吗?”将宝钗请进屋内,端茶让座,十分热情,宝钗原不知街上有这么一机构,于是道着自己的心事,热泪止不住夺眶而出,遂将自己如何与宝玉成婚及婚后夫儿的情状讲述了一番。
那姑娘听完事情的原委,眼角也有些发红,慢慢讲出一番大道理来,令宝钗惊叹不已。她说,你和宝玉二人系姨表姐弟近亲结婚,由于血缘太近,故有贾圭之苦果,什么遗传工程、染色体、DNA,宝钗虽饱读诗书,却也闻所未闻。但姑娘讲得句句有理,也不由得不信服。想着自己还准备生育二胎,幸未成事实,宝钗真是既庆幸又后怕,此时宝钗已实实在在将姑娘当作亲人,向她讨教有何良策能使自己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热心的姑娘给宝钗开出一封介绍信,建议她将贾圭送到某弱智儿童康复中心,那里有专门的医师、教授,有高科技医疗设备。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痊愈,但至少可以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至于这门婚事,姑娘见宝钗三十不到,便给了两个字“离婚”。
宝钗当时十分震惊,回家一夜无眠,冥思苦想,终于想得明白了,自己年轻且有文化,何必在宝玉这棵树上吊死呢?况且凭自己的口才说服王夫人、贾政等长辈不为难事。次日清晨,宝钗去王夫人房中请安之时,遂提出离婚之事,原以为会引发轩然大波,却不料二位老人通情达理,爽然应允,宝玉那边却也不劳费一点神,很快就将财产、儿子贾圭去向等达成协议,经民政部门调解,财产各分一半,儿子贾圭由宝钗抚养,宝玉每月支付养育补助银两。
这段红楼悲剧憾事至此也就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
赏析
作者巧妙地采用虚构的手法,异想出洞房一夜、婚后产子、稚子痴傻、药石无效、宝玉无为、宝钗憔悴、妇联解惑、协议离婚等一系列情节,其推进、演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虽是虚构,但不论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还是环境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考量:宝玉和宝钗近亲结婚生下痴呆儿是符合生物遗传规律的,读者不会觉得过分惊诧;宝钗、宝玉、王夫人的性格和原著一脉相承,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让读者觉得顺理成章;各位太医、荣宁街妇女联合委员会等细节安排,也让我们读出作者的细心入微,这正是虚构的艺术效果。
虚构,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凭借丰富的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剪辑,使其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体系。虚构,不等同于虚假,并非胡编乱造,并非可以不留心观察体验生活。恰恰相反,虚构是以大量的生活积累为基础,为表达主题而对材料进行加工取舍的过程。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寄希望于写作时的“虚构”,这本身就是对“虚构”的误解。真情实感不等于非写真实的事情。材料的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其实不矛盾,虚构的材料可以传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的作品能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世事真实的认识,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如果你对生活本身有过思考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笔下呈现出来的生活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与心灵碰撞交流后的独特体验,作文即心悟的过程。我们只要保有纯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敢于虚构,善于虚构,巧于虚构,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文精彩纷呈。
技法指津
虚构有各种各样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在一个人身上,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这对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是有帮助的。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塑造有很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想要表现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就必须有一个能代表广大妇女的典型人物形象,而祥林嫂正是这一形象的代表。鲁迅先生众取中国妇女悲惨命运,并积聚于祥林嫂一身,使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既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又非常个性化。尤其是那双“间或一轮”的眼睛,令读者如见其人。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移花接木法同样能让作文中的人物变得神采飞扬、栩栩如生。
二、添枝加叶法。添枝加叶法,即对生活中不完整的或过于简单的事例,进行必要的补充。补充必要的内容,使不完整的内容变得完整,使不具体的事例变得具体,使不丰满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如作家茹志鹃在描写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时,只是在弹火纷纷的夜晚跟着一个通讯员,“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后来通讯员的面貌也记不清了,真人真事就这样简单,但作家在写作时充分发挥了想象,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跃然纸上。我们作文也可运用添枝加叶法,使文章变得饱满丰富起来。
三、偷梁换柱法。偷梁换柱法,即写作文时,对生活中真实的人物、环境、事件进行必要的调换。可以用虚构的人物、环境,换掉真实的人物、环境,在事件的情节发展变化中也可以作必要的调整和改变。这样,虚构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如《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曾激励了一代青年,作者路遥是以其弟弟王天乐为原型的。路遥说:“他(王天乐)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偷梁换柱之后的孙少平形象更加扎实丰满。尤其是在第三部里,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王天乐在矿区的生活、工作,从多方面再现了煤矿工人这一典型形象,孙少平的性格也更加鲜明了。
四、超级链接法。翻开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很多都是以其题材的新颖、主题的深刻而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这就是运用了超级链接法收到的效果。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以赤兔马作为一个触发点,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吕布、董卓、关羽等人物,巧妙将这几个人物与话题“诚信”链接,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命的感人故事,构思独到,想象丰富。这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超级链接,是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思维上的连锁反应。
五、“无中生有”法。如果实在找不出与中心主旨相关的人和事,不如“无中生有”地虚构一个故事,再依据这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进行推理。只要故事情节中虚构的元素能够呼应主题,这样的虚构就是可行的。
美文链接
宝钗离婚
章洁
话说那宝玉与宝钗婚事系凤姐一手操办,采用偷梁换柱之调包计,原以为金玉良缘一夜成就,谁知祸起洞房,引得大观园内又添憾事,令园内诸亲长辈惆怅不已。
宝钗婚后一年产下一子。取名贾圭,自是合家欢喜。此子诞生之时与别家的婴儿并无两样,谁知待儿渐渐长大,做母亲的宝钗发现这贾圭目光呆滞,嘴角涎水不断,一只手指常抵着下巴,自顾自地嘻嘻傻笑。自知不妙,急忙寻医问药,胡太医、麻太医请了不少,正可谓“病急乱投医”。那些江湖郎中个个装模作样,或曰惊风重,或曰邪气深,胡乱开些药骗些银两,就溜之大吉。丫鬟、老妈子忙成一团,熬药、喂药,可说来也怪,两三岁小儿,药已灌下一箩筐,病情无丝毫好转,贾圭一日日长大,涎水流得更欢,傻笑之声更甚了。可憐的宝钗每日看着这痴呆儿子,已是欲哭无泪,欲诉无声。
那宝玉原本是有些呆根,心中不离不弃的只有林妹妹,且做惯了公子的人,对妻儿之事并无十分在意,时不时地移榻至外间去睡,夜间吆三喝四、添衾要水地折腾,丝毫不能为宝钗解忧烦,反使宝钗心中更生悲苦。几年下来,宝钗三十岁不到的人,终日愁眉苦脸,面容憔悴,看上去竟与四十来岁的小户人家妇人模样无二,早些年的珠圆玉润、白皙丰腴早已不复存在。无奈之际,宝钗只得间常回到娘家,向母亲倾诉这满腹哀怨。薛姨妈自知将宝钗许配给宝玉是自己一生中办的最大的糊涂事,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得好言安慰女儿。
一日,宝钗又回娘家,路过荣宁街,被一块招牌吸引,“荣宁街妇女联合委员会”几个大字十分醒目,两侧还有两句口号——为妇女排忧解难,做姐妹真正娘家,宝钗有些好奇,遂停下脚步,仔细打量起来。只见屋内走出一年轻女子,微微一笑,大大方方地问候:“阿姨,有事咨询吗?”将宝钗请进屋内,端茶让座,十分热情,宝钗原不知街上有这么一机构,于是道着自己的心事,热泪止不住夺眶而出,遂将自己如何与宝玉成婚及婚后夫儿的情状讲述了一番。
那姑娘听完事情的原委,眼角也有些发红,慢慢讲出一番大道理来,令宝钗惊叹不已。她说,你和宝玉二人系姨表姐弟近亲结婚,由于血缘太近,故有贾圭之苦果,什么遗传工程、染色体、DNA,宝钗虽饱读诗书,却也闻所未闻。但姑娘讲得句句有理,也不由得不信服。想着自己还准备生育二胎,幸未成事实,宝钗真是既庆幸又后怕,此时宝钗已实实在在将姑娘当作亲人,向她讨教有何良策能使自己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热心的姑娘给宝钗开出一封介绍信,建议她将贾圭送到某弱智儿童康复中心,那里有专门的医师、教授,有高科技医疗设备。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痊愈,但至少可以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至于这门婚事,姑娘见宝钗三十不到,便给了两个字“离婚”。
宝钗当时十分震惊,回家一夜无眠,冥思苦想,终于想得明白了,自己年轻且有文化,何必在宝玉这棵树上吊死呢?况且凭自己的口才说服王夫人、贾政等长辈不为难事。次日清晨,宝钗去王夫人房中请安之时,遂提出离婚之事,原以为会引发轩然大波,却不料二位老人通情达理,爽然应允,宝玉那边却也不劳费一点神,很快就将财产、儿子贾圭去向等达成协议,经民政部门调解,财产各分一半,儿子贾圭由宝钗抚养,宝玉每月支付养育补助银两。
这段红楼悲剧憾事至此也就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
赏析
作者巧妙地采用虚构的手法,异想出洞房一夜、婚后产子、稚子痴傻、药石无效、宝玉无为、宝钗憔悴、妇联解惑、协议离婚等一系列情节,其推进、演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虽是虚构,但不论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还是环境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考量:宝玉和宝钗近亲结婚生下痴呆儿是符合生物遗传规律的,读者不会觉得过分惊诧;宝钗、宝玉、王夫人的性格和原著一脉相承,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让读者觉得顺理成章;各位太医、荣宁街妇女联合委员会等细节安排,也让我们读出作者的细心入微,这正是虚构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