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项针对中美青少年的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孩子晚4年,而中国初、高中生的阅读量仅及美国学生的1/6。这都是因为中国孩子课业负担重,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所致。不过,现在孩子们正在逐渐减负,不知道该怎么打发光阴,于是就把大块时间扔给了电视,甚至热衷于网络聊天和游戏。这一切,家长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头脑没有绷紧一根让孩子“读书”的弦,所以没有给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我们不妨效仿一些“英明”的家长,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成为爱读书、会读书的好苗子。
好帮手
教子读书,
每一对父母都有“绝活”
小雨妈妈:无字书是提高孩子能力最好的工具
我儿子小雨正读初二,非常顽皮,不爱读书。有一天,我发现他捧着几米的《蓝石头》看得入迷。我这才发现,他不过对于无字的图画书非常上劲。我何不顺其自然,培养他的“读图能力”?于是我买了一堆读图书,比如《世界古代文明史》。他读得津津有味,讲起来头头是道。我还有意外收获,就是家里每买一样家用电器,他都可以对照说明书摸清门道,熟练操作起来。看来,读图还能够锻炼他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可真是外加香油一勺。
晓宇爸爸:要嚼就嚼牡丹花
那天,在饭桌上,我对上初一的儿子开玩笑:“你读书好有一比:牛嚼牡丹花。”的确,他从小就在我的安排下读《格林童话》等经典著作,再大些就开始逐渐接触《西游记》等名著。但是,年龄所限,他还不能充分领略经典之美,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来个囫囵吞咽。不过,就算他是一头牛,要嚼也得去嚼牡丹花!有满园的牡丹花可以充饥,何必嚼那些发着臭味的野草?我运用“良币驱逐劣币”的原理,只有用好书占领孩子的阵地,在阅读经典中树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那些低俗、暴力的读品才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并且淡出孩子的视野。
海洋爸爸:亲子共读,让孩子不孤单
我和妻子都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亲戚来串门,都适应了这样的画面:沙发上三个人,我和妻子跷起二郎腿,一人捧一本书看,孩子也会坐在我们中间捧着书看。即使是她现在已经十六岁了,我们一家人仍旧保持这样的习惯。当然,“共读书”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就是孩子读过的书,都是我们事先读过的,孩子正在读的每本书,我们也在和她一起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她的感受,才有资格和她交流。
总之,家长培养孩子读书,一不是为了挣分,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三不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高雅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变得真正有意义。
小雷区
读书有益,规避有理
“杂书”论宝儿喜欢读书,每拿起一本书,都被她的妈妈斥为不务正业,胡看杂书。妈妈是个老师,在她心目中,只有教科书、教辅书、练习题才是“正经书”。平时她最看不得的就是学生们在抽屉里放“杂书”,一经发现,必定没收。宝儿在妈妈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逐渐泯灭了对“杂书”的热情,整天以学习为业,一个崭新的书呆子就此诞生。
读后感鹏鹏最烦读书,其实烦的不是书,而是读书之后爸爸规定的“读后感”。阅读本来是挺好的事情,却硬要在纸上表达出来,就变成一件苦差。“感”来“感”去,赶跑了读书的快感。为了避免写读后感,鹏鹏干脆就不读书。说到底,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急功近利,以为读了一本书,写了读后感,孩子的作文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缩略本美美已经上初三了,学习紧张,所以奶奶看到她捧着厚厚的一本《红楼梦》原著看时,很心疼,就给她买回一本缩略本。美美两天就读完了,然后就宣称读过了《红楼梦》,并且很失望:“这本书也没什么了不起嘛,没那么好看。”很多时候,缩略本就像一棵树,把绿叶红花全部捋去,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当然不美。读它等于吃快餐,既没有营养,还会妨碍孩子对于“美食”的理解。
链接
老外怎么教孩子读书?
美国:实用主义美国的中学生阅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旦老师出一道题目,学生们马上钻到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资料,然后罗列、筛选、整理,做出长篇论文。
英国:审美主义英国的学生一升初中就开始读莎士比亚,他们的阅读习惯是向审美靠拢,所以学生们都倾向于选择文辞优美、寓意深刻的文章来读。
德国:科学至上,童心未泯 德国的高中生非常热衷于阅读和科学有关的各种书籍。同时,对虚构小说的热情又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读者。1943年出版的法国哲理童话《小王子》至今仍受到德国中学生普遍的喜爱。
俄罗斯:崇尚经典最近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俄罗斯正在经历一场阅读危机,政府提出要在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制定《民族阅读大纲》,以保证读书人数量,尤其是中学生读书的数量快速增长。
(编辑/李贤平)近日,一项针对中美青少年的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孩子晚4年,而中国初、高中生的阅读量仅及美国学生的1/6。这都是因为中国孩子课业负担重,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所致。不过,现在孩子们正在逐渐减负,不知道该怎么打发光阴,于是就把大块时间扔给了电视,甚至热衷于网络聊天和游戏。这一切,家长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头脑没有绷紧一根让孩子“读书”的弦,所以没有给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我们不妨效仿一些“英明”的家长,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成为爱读书、会读书的好苗子。
好帮手
教子读书,
每一对父母都有“绝活”
小雨妈妈:无字书是提高孩子能力最好的工具
我儿子小雨正读初二,非常顽皮,不爱读书。有一天,我发现他捧着几米的《蓝石头》看得入迷。我这才发现,他不过对于无字的图画书非常上劲。我何不顺其自然,培养他的“读图能力”?于是我买了一堆读图书,比如《世界古代文明史》。他读得津津有味,讲起来头头是道。我还有意外收获,就是家里每买一样家用电器,他都可以对照说明书摸清门道,熟练操作起来。看来,读图还能够锻炼他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可真是外加香油一勺。
晓宇爸爸:要嚼就嚼牡丹花
那天,在饭桌上,我对上初一的儿子开玩笑:“你读书好有一比:牛嚼牡丹花。”的确,他从小就在我的安排下读《格林童话》等经典著作,再大些就开始逐渐接触《西游记》等名著。但是,年龄所限,他还不能充分领略经典之美,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来个囫囵吞咽。不过,就算他是一头牛,要嚼也得去嚼牡丹花!有满园的牡丹花可以充饥,何必嚼那些发着臭味的野草?我运用“良币驱逐劣币”的原理,只有用好书占领孩子的阵地,在阅读经典中树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那些低俗、暴力的读品才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并且淡出孩子的视野。
海洋爸爸:亲子共读,让孩子不孤单
我和妻子都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亲戚来串门,都适应了这样的画面:沙发上三个人,我和妻子跷起二郎腿,一人捧一本书看,孩子也会坐在我们中间捧着书看。即使是她现在已经十六岁了,我们一家人仍旧保持这样的习惯。当然,“共读书”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就是孩子读过的书,都是我们事先读过的,孩子正在读的每本书,我们也在和她一起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她的感受,才有资格和她交流。
总之,家长培养孩子读书,一不是为了挣分,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三不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高雅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变得真正有意义。
小雷区
读书有益,规避有理
“杂书”论宝儿喜欢读书,每拿起一本书,都被她的妈妈斥为不务正业,胡看杂书。妈妈是个老师,在她心目中,只有教科书、教辅书、练习题才是“正经书”。平时她最看不得的就是学生们在抽屉里放“杂书”,一经发现,必定没收。宝儿在妈妈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逐渐泯灭了对“杂书”的热情,整天以学习为业,一个崭新的书呆子就此诞生。
读后感鹏鹏最烦读书,其实烦的不是书,而是读书之后爸爸规定的“读后感”。阅读本来是挺好的事情,却硬要在纸上表达出来,就变成一件苦差。“感”来“感”去,赶跑了读书的快感。为了避免写读后感,鹏鹏干脆就不读书。说到底,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急功近利,以为读了一本书,写了读后感,孩子的作文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缩略本美美已经上初三了,学习紧张,所以奶奶看到她捧着厚厚的一本《红楼梦》原著看时,很心疼,就给她买回一本缩略本。美美两天就读完了,然后就宣称读过了《红楼梦》,并且很失望:“这本书也没什么了不起嘛,没那么好看。”很多时候,缩略本就像一棵树,把绿叶红花全部捋去,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当然不美。读它等于吃快餐,既没有营养,还会妨碍孩子对于“美食”的理解。
链接
老外怎么教孩子读书?
美国:实用主义美国的中学生阅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旦老师出一道题目,学生们马上钻到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资料,然后罗列、筛选、整理,做出长篇论文。
英国:审美主义英国的学生一升初中就开始读莎士比亚,他们的阅读习惯是向审美靠拢,所以学生们都倾向于选择文辞优美、寓意深刻的文章来读。
德国:科学至上,童心未泯 德国的高中生非常热衷于阅读和科学有关的各种书籍。同时,对虚构小说的热情又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读者。1943年出版的法国哲理童话《小王子》至今仍受到德国中学生普遍的喜爱。
俄罗斯:崇尚经典最近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俄罗斯正在经历一场阅读危机,政府提出要在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制定《民族阅读大纲》,以保证读书人数量,尤其是中学生读书的数量快速增长。
(编辑/李贤平)
好帮手
教子读书,
每一对父母都有“绝活”
小雨妈妈:无字书是提高孩子能力最好的工具
我儿子小雨正读初二,非常顽皮,不爱读书。有一天,我发现他捧着几米的《蓝石头》看得入迷。我这才发现,他不过对于无字的图画书非常上劲。我何不顺其自然,培养他的“读图能力”?于是我买了一堆读图书,比如《世界古代文明史》。他读得津津有味,讲起来头头是道。我还有意外收获,就是家里每买一样家用电器,他都可以对照说明书摸清门道,熟练操作起来。看来,读图还能够锻炼他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可真是外加香油一勺。
晓宇爸爸:要嚼就嚼牡丹花
那天,在饭桌上,我对上初一的儿子开玩笑:“你读书好有一比:牛嚼牡丹花。”的确,他从小就在我的安排下读《格林童话》等经典著作,再大些就开始逐渐接触《西游记》等名著。但是,年龄所限,他还不能充分领略经典之美,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来个囫囵吞咽。不过,就算他是一头牛,要嚼也得去嚼牡丹花!有满园的牡丹花可以充饥,何必嚼那些发着臭味的野草?我运用“良币驱逐劣币”的原理,只有用好书占领孩子的阵地,在阅读经典中树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那些低俗、暴力的读品才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并且淡出孩子的视野。
海洋爸爸:亲子共读,让孩子不孤单
我和妻子都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亲戚来串门,都适应了这样的画面:沙发上三个人,我和妻子跷起二郎腿,一人捧一本书看,孩子也会坐在我们中间捧着书看。即使是她现在已经十六岁了,我们一家人仍旧保持这样的习惯。当然,“共读书”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就是孩子读过的书,都是我们事先读过的,孩子正在读的每本书,我们也在和她一起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她的感受,才有资格和她交流。
总之,家长培养孩子读书,一不是为了挣分,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三不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高雅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变得真正有意义。
小雷区
读书有益,规避有理
“杂书”论宝儿喜欢读书,每拿起一本书,都被她的妈妈斥为不务正业,胡看杂书。妈妈是个老师,在她心目中,只有教科书、教辅书、练习题才是“正经书”。平时她最看不得的就是学生们在抽屉里放“杂书”,一经发现,必定没收。宝儿在妈妈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逐渐泯灭了对“杂书”的热情,整天以学习为业,一个崭新的书呆子就此诞生。
读后感鹏鹏最烦读书,其实烦的不是书,而是读书之后爸爸规定的“读后感”。阅读本来是挺好的事情,却硬要在纸上表达出来,就变成一件苦差。“感”来“感”去,赶跑了读书的快感。为了避免写读后感,鹏鹏干脆就不读书。说到底,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急功近利,以为读了一本书,写了读后感,孩子的作文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缩略本美美已经上初三了,学习紧张,所以奶奶看到她捧着厚厚的一本《红楼梦》原著看时,很心疼,就给她买回一本缩略本。美美两天就读完了,然后就宣称读过了《红楼梦》,并且很失望:“这本书也没什么了不起嘛,没那么好看。”很多时候,缩略本就像一棵树,把绿叶红花全部捋去,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当然不美。读它等于吃快餐,既没有营养,还会妨碍孩子对于“美食”的理解。
链接
老外怎么教孩子读书?
美国:实用主义美国的中学生阅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旦老师出一道题目,学生们马上钻到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资料,然后罗列、筛选、整理,做出长篇论文。
英国:审美主义英国的学生一升初中就开始读莎士比亚,他们的阅读习惯是向审美靠拢,所以学生们都倾向于选择文辞优美、寓意深刻的文章来读。
德国:科学至上,童心未泯 德国的高中生非常热衷于阅读和科学有关的各种书籍。同时,对虚构小说的热情又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读者。1943年出版的法国哲理童话《小王子》至今仍受到德国中学生普遍的喜爱。
俄罗斯:崇尚经典最近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俄罗斯正在经历一场阅读危机,政府提出要在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制定《民族阅读大纲》,以保证读书人数量,尤其是中学生读书的数量快速增长。
(编辑/李贤平)近日,一项针对中美青少年的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孩子晚4年,而中国初、高中生的阅读量仅及美国学生的1/6。这都是因为中国孩子课业负担重,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所致。不过,现在孩子们正在逐渐减负,不知道该怎么打发光阴,于是就把大块时间扔给了电视,甚至热衷于网络聊天和游戏。这一切,家长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头脑没有绷紧一根让孩子“读书”的弦,所以没有给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我们不妨效仿一些“英明”的家长,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成为爱读书、会读书的好苗子。
好帮手
教子读书,
每一对父母都有“绝活”
小雨妈妈:无字书是提高孩子能力最好的工具
我儿子小雨正读初二,非常顽皮,不爱读书。有一天,我发现他捧着几米的《蓝石头》看得入迷。我这才发现,他不过对于无字的图画书非常上劲。我何不顺其自然,培养他的“读图能力”?于是我买了一堆读图书,比如《世界古代文明史》。他读得津津有味,讲起来头头是道。我还有意外收获,就是家里每买一样家用电器,他都可以对照说明书摸清门道,熟练操作起来。看来,读图还能够锻炼他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可真是外加香油一勺。
晓宇爸爸:要嚼就嚼牡丹花
那天,在饭桌上,我对上初一的儿子开玩笑:“你读书好有一比:牛嚼牡丹花。”的确,他从小就在我的安排下读《格林童话》等经典著作,再大些就开始逐渐接触《西游记》等名著。但是,年龄所限,他还不能充分领略经典之美,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来个囫囵吞咽。不过,就算他是一头牛,要嚼也得去嚼牡丹花!有满园的牡丹花可以充饥,何必嚼那些发着臭味的野草?我运用“良币驱逐劣币”的原理,只有用好书占领孩子的阵地,在阅读经典中树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那些低俗、暴力的读品才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并且淡出孩子的视野。
海洋爸爸:亲子共读,让孩子不孤单
我和妻子都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亲戚来串门,都适应了这样的画面:沙发上三个人,我和妻子跷起二郎腿,一人捧一本书看,孩子也会坐在我们中间捧着书看。即使是她现在已经十六岁了,我们一家人仍旧保持这样的习惯。当然,“共读书”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就是孩子读过的书,都是我们事先读过的,孩子正在读的每本书,我们也在和她一起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她的感受,才有资格和她交流。
总之,家长培养孩子读书,一不是为了挣分,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三不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高雅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变得真正有意义。
小雷区
读书有益,规避有理
“杂书”论宝儿喜欢读书,每拿起一本书,都被她的妈妈斥为不务正业,胡看杂书。妈妈是个老师,在她心目中,只有教科书、教辅书、练习题才是“正经书”。平时她最看不得的就是学生们在抽屉里放“杂书”,一经发现,必定没收。宝儿在妈妈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逐渐泯灭了对“杂书”的热情,整天以学习为业,一个崭新的书呆子就此诞生。
读后感鹏鹏最烦读书,其实烦的不是书,而是读书之后爸爸规定的“读后感”。阅读本来是挺好的事情,却硬要在纸上表达出来,就变成一件苦差。“感”来“感”去,赶跑了读书的快感。为了避免写读后感,鹏鹏干脆就不读书。说到底,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急功近利,以为读了一本书,写了读后感,孩子的作文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缩略本美美已经上初三了,学习紧张,所以奶奶看到她捧着厚厚的一本《红楼梦》原著看时,很心疼,就给她买回一本缩略本。美美两天就读完了,然后就宣称读过了《红楼梦》,并且很失望:“这本书也没什么了不起嘛,没那么好看。”很多时候,缩略本就像一棵树,把绿叶红花全部捋去,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当然不美。读它等于吃快餐,既没有营养,还会妨碍孩子对于“美食”的理解。
链接
老外怎么教孩子读书?
美国:实用主义美国的中学生阅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旦老师出一道题目,学生们马上钻到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资料,然后罗列、筛选、整理,做出长篇论文。
英国:审美主义英国的学生一升初中就开始读莎士比亚,他们的阅读习惯是向审美靠拢,所以学生们都倾向于选择文辞优美、寓意深刻的文章来读。
德国:科学至上,童心未泯 德国的高中生非常热衷于阅读和科学有关的各种书籍。同时,对虚构小说的热情又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读者。1943年出版的法国哲理童话《小王子》至今仍受到德国中学生普遍的喜爱。
俄罗斯:崇尚经典最近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俄罗斯正在经历一场阅读危机,政府提出要在国家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制定《民族阅读大纲》,以保证读书人数量,尤其是中学生读书的数量快速增长。
(编辑/李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