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诺·斯塔诺:传统摄影走向当代的参照路标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摄影家托诺·斯塔诺(Tono Stano)1960年出生于斯洛伐克,那时捷克与斯洛伐克还是一个国家。他15岁在布拉提斯拉法(Bratislava)实用美术中学学习期间,就拍摄了自己第一幅摄影作品。1980年托诺·斯塔诺入捷克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影视分校(FAMU)学习,他经常邀请戏剧、电影、音乐等专业的同学,也包括他的女友,为他的人体摄影做模特。很多人体摄影像是行为的记录,似乎具有情节性的暗示。这个摄影圈子逐渐为捷克摄影界所认知,形成了影响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摄影的“斯洛伐克浪潮(Slovak Wave)”。自1986年以来,托诺·斯塔诺一直作为一名独立艺术摄影师长期生活在布拉格。


  托诺·斯塔诺最广为人知的摄影作品,恐怕应该是他拍摄于1992年的《感觉》(Sense)。《感觉》以别致的方式所呈现的优美女体令人难忘,曾被选作国际著名摄影学者威廉·A·厄文(William A. Ewing)的摄影名著《身体:人类形体摄影》(The Body: Photographs of the Human Form,1994)一书的封面。托诺·斯塔诺的这类工作室里完成的人体和肖像,利用一些简单道具和独特的布光设计,甚至把灯光放进身体内,具有一种设计感很强的人体形态,显得简约、大胆而时尚,为收藏家所青睐。这种新奇的影像风格,体现出他在1980年代中期作为捷克新摄影代表性人物所受到的行为与表演性艺术的影响。在行为与表演艺术中,身体的表现力是一项伟大的传统。托诺·斯塔诺摄影作品中身体的非凡形态,也延伸到他的《肖像》系列摄影作品之中。《肖像》拍摄的人物包括一长串显赫的国际大牌娱乐明星名单,长达20年时间托诺·斯塔诺在电影节期间将这些娱乐传奇人物记录在自己的胶片上。其中有美国“地下丝绒乐团”主唱兼吉他手卢·里德(Lou Reed)、美国著名电影演员和制片人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美国电影制片人和编导索尔·扎恩兹(Saul Zaentz)、奥斯卡获奖影片《甘地》男主角本·金斯利(Ben Kingsley)、电影《一条叫旺达的鱼》的导演、演员约翰·克里斯和他的妻子爱丽丝·费伊·艾克尔伯格(John Cleese and his wife Alice Faye Eichelberger)、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电影《苔丝》、《钢琴课》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电影《本能》女主角莎朗·斯通(Sharon Stone)、电影《迷失东京》女主角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韩国导演金基德(Ki-duk Kim)等等。这些国际知名的摄影作品,奠定了托诺·斯塔诺在国际时尚摄影中的杰出地位。
  反观托诺·斯塔诺早在1991年开始拍摄的《白色阴影》(White Shadow),与这些时尚大片摄影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我初次看到托诺·斯塔诺颇为诡异的系列摄影作品《白色阴影》时,感到非常诧异。《白色阴影》失去了托诺·斯塔诺其他作品中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美感,看起来像负片又像正片,人物形象真假莫辨,那些妖娆的女性显得鬼影森森。同样的女人体和肖像的题材,托诺·斯塔诺以《白色阴影》呈现了另一个似乎与其个人摄影创作截然相反的世界。与其他被介绍到中国的捷克大师级的摄影前辈相比,如以影楼方式摆拍奇异人物的简·索德克(Jan Saudek)、拍摄吉普赛人和布拉格之春的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和自制简陋相机偷拍女性的米洛斯拉夫·提奇(Miroslav Tichy),作为捷克摄影更为年轻一代的托诺·斯塔诺的摄影作品除了相机自动成像所捕捉到的记录影像,还以《白色阴影》这样的涉及到摄影成像介质本身的创作对传统摄影进行当代性的探索。
  托诺·斯塔诺创作《白色阴影》的契机来自简·索德克留下的一台19世纪的老式木箱相机,简·索德克希望自己死后这台相机还能够继续被使用拍照。托诺·斯塔诺在拍照试机的时候,因为手头没有合适的胶片,就直接放入相纸曝光。相纸上拍摄出来的负像,使他领悟到传统摄影术感光负相的客观性。《白色阴影》利用了黑白影像的负像和正像的相反效果,将白色肤色的模特人为用颜料涂成黑色在相纸上曝光,负像中的模特就有了某种正像的效果。由于涂抹颜色的痕迹和一些局部用绘制的负像效果的假眼睛贴在眼部以及嘴上装负像效果的假牙来拍摄,而相纸上直接曝光的阴影始终是白色的,使作品看起来正负像混在了一起。托诺·斯塔诺利用负像,将摄影从捕捉现实中的自动影像转为利用摄影术进行影像再造。托诺·斯塔诺的《白色阴影》,使我想起了摄影史中曼·雷(Man Ray)的实验摄影。这两者都不以摄影对外在世界的机械自动成像的记录性作为创作的原则,而是对基于模拟技术的影像成像进行人为干预来创造视觉形象。这类摄影毫无疑问以纯视觉艺术为目的,区别于现实记录性的摄影传统。由于托诺·斯塔诺用相纸曝光,得到的影像原作和拍摄原底片一样具有唯一性,因此使机械复制时代最具代表性摄影术演变成为与绘画原作的唯一性概念相类似的纯艺术创作方式。


  曼·雷实验摄影中的许多影像那时依靠的是模拟技术的暗房处理,以获得与当时艺术作品相类似的手工性。类似这些模拟技术的暗房成像效果,今天大多可以用Photoshop这样的数码图形处理软件来实现。传统摄影以模拟技术成像拍摄的日常现实记录,今天几乎完全被数码成像所取代。传统摄影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模拟成像术死亡了吗?托诺·斯塔诺的《白色阴影》似乎给了传统摄影的模拟成像术一个凤凰涅槃式的启示,就是变为纯粹的视觉艺术。将捕捉真实幻像的记录摄影让渡给数码成像术,模拟成像术可以将近两个世纪的丰富摄影传统演化为新的当代视觉艺术革命。   托诺·斯塔诺将自己多样的摄影实践归结为来自保持其内心开放性的忠实体验,并不在乎如何进行系统性的阐释。托诺·斯塔诺2014年在北京宋庄“中捷当代美术馆”的帮助下,进行了他来中国首次的人体和肖像摄影创作。时隔一年,他的首次中国个展“托诺·斯塔诺 5×5 北京 布拉格”2015年10月18日也在北京开幕。经典的黑色背景和具有本地特征的服装、道具的点缀,使托诺·斯塔诺拍摄的普通中国人也具有了他以往作品中的那种时尚大片的气质。与捷克文化对身体持开放的态度不同,托诺·斯塔诺在中国寻找人体模特创作时遇到了文化差异的阻力,中国人对展现身体相对保守。这也激发了他创作出新的系列,《北京城》和《北京静物》。我问过他为什么从摄影生涯伊始就对人体摄影如此专注,他说:虽然以往记录人体的摄影作品很多,好的艺术人体摄影太少了。他说对人体的解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他感兴趣的女人体,自然、美丽、性感、母性、生育等都可以留给观众各自从自身经验去解读。北京的这次展览,是他从创作到展出最快的一次。他的作品通常创作完成几年后才会展出,最长的达15年。他需要忘记拍摄过程中的那些具体的印象,几年后纯粹从作品的影像上来决定是否作品定稿,看自己是否能够感受到作品带来的能量和震撼。
  托诺·斯塔诺的室内人体摄影作品大多单纯用黑色、白色或红色做人物背景,他特别热衷用全黑的背景。全黑色背景使被拍摄的主体形象更加突出,使观众聚焦于主题形象上更多的细节。他的静物摄影也把从现实环境中挑选的物体放在黑色的背景上拍摄,这样就滤掉了这些物体的现实环境,形成一个新的形象世界。他的这些创作细节也源于他对艺术与现实生活关系的思考。他的作品都有现实生活的某种联系,但他并不以记录的方式抓拍现实影像。他通过艺术的转化,用现实事物进行新的创造。托诺·斯塔诺在创作作品之前,都要进行细致的前期构思准备。他在拍摄之前要研究布光方案,并绘制素描稿。如果拍摄中出现更加打动他的新想法,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开原方案来创作。他说作品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成长。他近年使用数码设备创作,有时打动他的彩色图片会与黑白图片同时呈现出来,而传统胶片摄影时代他只单纯用黑白或者彩色呈现。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托诺·斯塔诺的摄影干预的是模特的形体动作还是影像成像,都以视觉艺术作为实现传统摄影走向当代的参照路标。























其他文献
有一种说法,哈尔滨最冷但却最幸福。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宜居宜业,地域文化独特,空间舒适美丽,生活质量良好,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安全,社会福利及保障水平较高。在拍摄中我将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百姓,力图用意象性的摄影语汇,展现
期刊
十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之一,也是作为文化中心的首都文化生活最为丰富的时段。2015年10月24日至11月1日,“北京国际摄影周2015”在中华世纪坛举行。  北京国际摄影周始于2013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北京在金秋不仅有精彩的音乐周,还陆续迎来了一系列的大型摄影活动。今年,与摄影周几乎同期,中央美术学院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三影堂的“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及在798和草场地艺术区的一系
期刊
汤格皮影是享誉江汉平原的皮影精品。自清乾隆六十年起,已从汤格皮影第一代艺人汤克清传至第八代传人汤先成。在全国知名的陕西皮影、北京皮影等都是以地名来命名,而以姓氏和“格”命名的汤格皮影却是国内第一家。汤格皮影的“格”,是指格式、风格和其所具有的艺术特征的总称。2006 年,汤格皮影列入首批国家级保护名录,2012 年,又被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汤格皮影这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家传绝技有了国家
期刊
2015年10月15日,以“陌生的亚洲”(Unfamiliar Asia)为主题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图书馆以及798艺术区和草场地艺术区的希帕画廊同时开幕,双年展包括主题展、收藏展以及特别书展三大板块。此外,同期举办的还有北京国际摄影周(Photo Beijing)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配合“国际专家策展人会议”(Oracle Photo)策划的“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两个展
期刊
秋天是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它带给人火一样的激情。此时摄影师张涛怀着一颗执著的心走进了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一棵树、一条路、一片云一片雾……天地间的一切都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在这片沃土上用镜头抒发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大地上呈现的线条、延伸至天边的电线与公路、天空中涌动的流云、田野里收获的草捆、丘岭上孤寂的小树、草原上流动的羊群、远方天边骑士的身影,这一切都成为他创作的元素,从而构成了一幅幅赞美大地的心境之
期刊
2015年4月,第七届“美丽中国”全国风光摄影艺术大展如约启动,大展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影友的喜爱。本届影展由《中国摄影》杂志社、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鄞州区文联共同举办。11月10日,大展在北京评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分党组成员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著名摄影家于云天、周梅生、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戚灏担任了此次评选的评委。  此次大展集中征集反映全
期刊
问:您是什么契机进入这一领域的?  答:进入商业摄影领域应该是1998年前后。也是一个机缘巧合,当年我刚退伍时,一位恩师带我进入了摄影圈,并认识了我的第一位摄影师傅许熙正。后来我又跟了两位师傅—余静萍和林炳存。我后来得到师傅林炳存的提携,随后来到北京发展,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摄影生涯。  问:这几年您亲历了大陆商业摄影的发展,您觉得两岸的商业摄影有哪些不同?  答:两岸的摄影差异更多在于后期处理方
期刊
DxO是一家位于法国的摄影器材评测机构。该机构不久前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款用于苹果iPhone或iPad的相机模块。这个被命名为DxO ONE的相机模块,采用了1英寸背照式CMOS感光元件、一款等效32mm f/1.8镜头以及DxO独有的SuperRAW影像格式。  对影像质量的评价  锐度  右图是用DxO One相机模块拍摄ISO12233分辨率测试标版,再用Imatest软件判读后自动生成的分
期刊
1英寸的定位  现在基本上每个相机厂商都有1英寸感光元件的产品,而当所有厂商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大家实际拼的是想法和概念。那么,佳能PowerShot G5 X的特点都有哪些呢?  我刚拿到PowerShot G5 X相机时眼前一亮,这款相机并没有传统的PowerShot G1X系列相机那样的传统设计,而是以全新的造型展现在我们面前。硬朗的外形设计以及舒适的持握感都是我较为喜欢的,我甚至觉得佳能
期刊
10月23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承办的“向人民汇报”—著名摄影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展览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举办。  举办本次展览,时值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度公开发表之际,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策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