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武器出口订单不断增加。其中超过50%都是来自于苏-27/30系列的战斗机。在亚太地区,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与它的能力和成功相媲美。中国、印度、越南,随后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成为苏霍伊战斗机的客户。其中大多数客户都陆续签订了或正在计划签订更多的后续订单。
近期,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内俄罗斯军机出口总价值超过4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0%。随着俄罗斯战斗机市场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苏霍伊出口的产品也越来越针对特定客户的需求而定制。就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把不同机型的F-15战斗机出售给了不同的顾客一样,苏霍伊公司也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或者在飞机机型的配置上利用了特定组件,或者采用客户自己生产的子系统取代俄罗斯生产的组件。而这就成为苏-30MKI、苏-30MKK、苏-30MKM等苏-30家族产品的发展模式。
而世界范围内各国现役的主力战斗机市场上,除了俄系的苏系列和MIG系列外,同属第三代战斗机、且占更多市场份额的依然是美国的F-15、F-16和F-18系列。在每个系列都不断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两种系列谁能占据更强的技术优势呢?这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
军演实战展开对抗
鉴于上述两大系列空军主力在役战斗机的装备使用情况,很多人都会对两者之间的性能高下进行对比。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直接对垒的局面日渐改观,甚至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上述两类机型极少有王者对决的机会。
在和平时期,盟友之间的军事演习应该是一个检验各种军备、建立信息沟通和提高联合行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美俄之间的关系虽然已经转暖,但二者之间在某些重大战略利益之上的分歧依然存在,因而双方共同开展的军事演习数量依然较少,且规模有限。期望近期在美俄军演中看到F-15和苏-27/30系列战斗机开展近距离格斗的内容依然还为时尚早。但是,这并不表示人们不会看到这两种主力战机之间有同台“对决”的机会。实际上这种演习早在2004年就已经上演,而决定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印度。
众所周知,冷战时期苏印两国关系密切,美国在南亚外交上采取了“亲巴疏印”政策。美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几乎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随着苏联解体和俄对印关系上的一度收缩,美印关系出现了改善和发展的势头,但1998年5月印度的核试验后,美国对印度实施了严厉制裁,中止了同印度军方的一切接触,刚刚升温的两国军事关系又被打入“冷宫”。
在“9·11”恐怖袭击之后,随着美国反恐战争打响,南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凸显,印度作为美反恐战争的前线,美印在反恐、军事训练、联合演习、情报交换、维和行动和灾难抢救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美国不但取消了印度核爆以后的所有制裁,还开展了尖端军事装备及导弹防御系统模块的交易,美国向印度出售了20余种包括P-3侦察机、C-130大力士运输机、F404轻型战斗机发动机,外加直升飞机、雷达和海上救生设备等装备,美国甚至同意以色列向印度出售“费尔康”空中预警机以及“箭”型反导系统。在这场反恐战争使印度充分享受到国际军火交易中“买方市场”荣耀的同时,印度与美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使其得以更多地开展了与美国的军事交流,联合军事演习便是其中最直接的手段。
2002年5月,两国在印度的阿格拉空军基地和美国的阿拉斯加举行了两军历史上首次联合演习:当年6月,印军方观摩了在美科罗拉多州举行的导弹防御演习。这几次演习使双方初步了解、适应了对方的飞行规则,为双方提高互通性奠定了基础。而其中有2次是由苏30和F-15系列战机参与的空军对抗演习,一次是“对抗印度2004”,另外一次则是2008年在美国内里斯空军基地举行的“红旗”军演。
这两次军演吸引了人们巨大的关注,美印双方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经验或信心。但是这两次军演的结果究竟如何呢?外界则评论不一,而且各种公开的报道和网络传闻甚至相互矛盾。本文对这两次军演的情况做以分析,希望能对还原军演的实际情况有所裨益。
王者对决平分秋色
两次重要的军事演习,苏系与美系军机展开对垒,SU-30系列机型与F-15系列机型难分高下,输赢之间难辨胜负,这样的机型对决更具挑战性,大家心中自有评判。
苏系战机印度“撒手锏”
2004年2月16~26日,在印度中央邦瓜廖尔空军基地美国和印度两国的空军开展了著名的“对抗印度2004”联合军事演习,这是印度空军历史上与外国空军举行的最大规模联合演习。而演习所在地瓜廖尔空军基地距离瓜廖尔市约16千米,是南亚地区最古老的空军基地,也是印度空军最重要的作战训练,试飞,国家级演习所在地,还是印度空军唯一的电子战训练场。
美国有6架隶属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F-15C战机参加此次军演,参演飞机由驻扎在该司令部第11航空队第3战斗机联队提供,参演的人员也由该基地人员组成,包括飞行员、维护人员、通讯人员、保安人员和后勤支援共计150人参加。此外加利福尼亚州特拉维斯空军基地提供加油机和空运控制小组,印度空军为美方参演人员提供设施,燃油,空域和安全警卫。
印度空军方面则倾力派出了几乎所有的前线主战飞机,包括苏-30K、米格-21-93、米格-29、“幻影-2000”,原本是希望让其主力战机与美国空军的F-16进行对抗,但美空军只是派出了F-15C。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印度空军原计划参演的“美洲虎”战斗机也缺席了该次演习,转而前往阿拉斯加以期与F-16进行对抗演练。
另一个未出席的机型是苏-30MKI战机,它一直被视为印空军21世纪“撒手锏”。自服役以来,从未对任何来访外军代表团开放。虽然作为美国空军主力制空战斗机的F-15被大量派驻日、韩、关岛等太平洋美军基地内,担负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区争夺制空权的任务,而且在海湾战争中,参加了对伊拉克战斗的48架F-15战斗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据称,有两架执行打坦克任务的F-15E,每架携带8枚GBU-82精确制导炸弹,30分钟内就摧毁了16辆伊军的坦克,但是苏-30战斗机是俄罗斯专门针对美国F-15战斗机进行研制的。 西方和俄罗斯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款战斗机所具有的良好的机动性、敏捷性以及强大的火力,虽然与F-15同属于三代战机,但在性能上却具有明显优势,价格也相对低廉,一些军事分析家甚至认为,其综合性能不逊于美国最新的F-22战机。大约同样是出于保密的原因吧,印度这次并没有让这款最先进的战机露面,而是派遣了一款稍老些的过渡机型苏-30K参演。
在如此纠结的状态下,作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从冷战时期以来,一直将前苏联及解体后的俄罗斯作为自己最大的潜在敌人,摸清其作战实力和能力对其保持军事优势至关重要。同时,当今天美国持续把亚太地区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而若干亚洲国家又都以苏-30作为各自的现役主力机型的情况下,寻找机会深入了解苏-30的技术性能,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尤其明显。而恰巧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空军拥有大量不同用途的飞机,虽然传统上以俄制武器为主,但又同时兼收多款典型的现役三代主力战机,是一支作战能力不俗的空中力量。通过与印军共同演练和了解,摸清俄制装备的性能,研究对付这类战机的先进战法,对美军来讲是条难得的捷径。
对印度而言,与实战经验最丰富、装备水平最高的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练,无疑将是提高和检验自身作战水平的好机会。美军具有强大的空中优势,尤其在最近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中又积累了新的空中打击经验,这些是印度可以学习的,印度还将向美军学习如何在维和行动中快速建立临时军事基地。另外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作为印度的“宿敌”、影响南亚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同样拥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其核武器投放方式并不是依靠其数量有限的战略导弹,而是主要依靠空军的32架F-16战斗机。利用F-16投掷核武器的方法被称作“抛投式”,即战斗机先作低空飞行,以避开雷达的跟踪监视,在到达目标前迅速爬升,同时抛出核弹。之后核弹仍将继续向上飞行一段时间,然后再落向预定地点,这样飞机可以有时间躲避核爆炸的冲击波。一般认为,大个头双发的F-15要优于灵巧的F-16战斗机。因此通过与F-15的近距离接触,印度可能从美国人那里学到应对巴所拥有的F-16战斗机的方法。其次,印度一直有购买美国武器装备的愿望,以进一步促进自身军事装备的多元化。因此联合演习次数越多,通过感受美军武器、军事原则和其它先进技术,印度也可判定购买美国战机到底值不值。
虽然美印第一次合作的军演从2002年5月才开始,但是不足短短的两年之后,双方军演的内容已经从“反恐”、“海上搜救”等边缘地带转而进入接主力战机的协作和对抗内容。作为印美之间系列军事演习的一部分,这次演习的内容主要是空战识别训练(DACT),包括超视距导弹攻击、远程目标锁定、无线电干扰、空中格斗等复杂科目,另外还有高价值目标保护,低空和高空空战、空中拦截和战斗机动科目的对阵、快速建立临时军事基地、飞机维护和保养等方面的合作。演习的重头戏是DACT科目,也就是两种不同机型-的对抗性空战演练。演习期间的起飞次数超过150架次。
那么,这次演习的战果究竟如何呢?印度官方资料显示,苏-30K大获全胜,赢得了超过90%空战的胜利。在演习中当双方飞行员同时用雷达发现对方时,俄战机发射导弹的速度总是先于美军战机。这一结果似乎印证了人们一直以来的看法,即苏30K极高的推重比和超强的机动性能使飞机在对抗中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
美国空军内部的记录也说明,“演习促使美国空军官员,在决定采购F-22以保持其制空权的同时,还需要重新评估其训练飞行员的方式。印度战斗机本身的复杂性和驾驶员们的技术,对那些声称美国依然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人是一种考验……美国空军继续保持空中优势不仅需要改进对飞行员的训练,而且需要一种具有全新优势的战斗机F-22。因为我们已经将F-15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是时候转移到下一代平台了。”
但这样的说法是否表明印度飞行员要比美国飞行员强,或者印度的战机要优于美国的战机呢?事实上依据公开报道的内容很难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因为参演双方飞行员是否具有同等水平的飞行经验(据称在此次军演中,美国的参演单位只是普通单位,飞行员中有8成是新手;而印度空军出战的是最有经验的苏-30飞行员),是否能够驾驶其战机最大限度地利用飞机提供的气动性能和传感器信号所允许的极限,都会影响对抗的结果。况且考虑到演习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现实的保密要求,这些因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演习的过程中得到客观的量化评价。
同样的原因,根据对抗结果也不能明确判定,印度的飞机性能一定更优越。因为在此次对抗的过程中,双方的对阵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美国的4架战机需要应对印度的12架战机的对抗。此次双方战机对抗过程中,美军的战备条件与实战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亦有出入美国战斗机的进攻或防御性空战一定是在高性能的E-3A机载与空中报警系统铆接RC-135的支援下进行的,而此次演习中F-15只能使用其机载近程雷达(并没有装备新型的AESA雷达),而其挂载的武器也同样受到了雷达36千米作用距离的制约。类似的制约对于印度空军同样存在,例如,保护其昂贵的战机不受损害是印度军方的核心原则,但是双方受限的因素同样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比较。
通过此次军演,美空军参演的F-15C飞行员对印度苏-30飞行员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能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演习,美空军看到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国家和许多很有能力的非美制装备。作为这次演习的结果,美国的第64“侵略者”中队正在持续改进和升级战术。
F-15C与苏-30MKI交锋
2008年7月21日,美军“红旗”军演在美国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举行,印度的苏-30MKI战机在军演中的初次登场惹人关注。“红旗”军演是美国空军最大的空战演习,号称是“空战训练之母”。此次参加军演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巴西、瑞典、法国、韩国和土耳其。“红旗”军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7月21日到8月1日,第二阶段为8月10日到8月24日。
印度军方派出一架伊尔-76加油机和两架伊尔-76运输机,随同其6架苏-30MKI战斗机一同飞赴美国,参加第二阶段的“红旗”军演。成员包括91名官员以及156名普通人员。为了熟悉作战进程,了解新的作战环境,印度空军于7月17日至8月7日先期抵达霍姆山空军基地,并体验了F-16和F-15战斗机。 虽然此次印度军方派出了其主力战机苏-30MKI首次参加西方的这种大规模军演,为了保持美俄之间的平衡,参演战斗机上的NIIP Bars相控阵雷达并没有处于开机工作状态。因为雷达的工作频率将直接影响飞机的作战性能,需要严格保密而不能泄露。
那么在此次军演中,F-15C与苏-30MKI之间的交锋情况到底如何?是否又是“对抗印度04”军演的翻版?人们相信,虽然苏-30MKI对F-22未必具有优势,但是与F-15、F-16相比,即使不能完胜,也应该有势均力敌的实力。然而演习情况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苏-30MKI在此次军演中落得惨败,甚至F-15、F-16都可以将其“击落”。
更有甚者,在此次军演之后,美军内部分析会的一段视频录像竟然流传到了网络,录像中美国空军的一位上校对苏-30MKI的性能、特点大加贬损,甚至为此引起了一场外交风波。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录像中的美军上校对苏-30MKI提出批评的几个问题是否真实存在呢?这些问题是否会极大影响苏-30系列战机的技术性能呢?这依然是人们感兴趣的地方。下面将根据录像中美军军官的评论,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对这些评论的响应,分别加以说明。
苏-30MKI发动机对吸入异物表现很脆弱
首先,美军的第一个抱怨是印度人占用了太长时间的跑道。为了要避免前面起飞飞机激起的沙尘损坏后面起飞的飞机发动机,印度空军起飞间隔需要一分钟,这样让后面等待起飞的队伍排了长龙,而一波的攻击要出动60~80架飞机是本次演习的项目之一。西方的战机包刮法国的阵风都不需要等待一分钟,只要求每天清晨清理跑道一次,避免晚上沙漠吹来的石子留在跑道上被发动机吸入。
由于苏-30MKI发动机的特殊性,如果吸入异物造成损坏的话,需要送回俄罗斯大修,因此印度人要求每个起飞架次间隔一分钟。这个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参演部队的起飞频率。最后采取的办法是让苏-30先升空,可以先在空中转圈等待。
对于这项指责,印度军方的官员则回应说,本次演习中采用“间隔”起飞的方式,主要是出于和平时期的安全考虑,同时由于苏-30MKI战机内装的燃油量比其他机型多很多,有条件先行起飞后在空中集结,所以才确定采用这种方式。在实战中,印度飞行队同样会采用“跟进起飞”的模式。
苏-30MKI推力矢量特性和近距离格斗
苏-30MKI的推力矢量发动机一直是人们对这种机型极力推崇的一个要点,也是其具有技术优势的一个基础,由此可以提供战斗机极高的机动性。苏-30MKI矢量发动机的尾喷是在一个V字形的结构上运动,在其操作杆上有一个矢量推力的启动开关。当需要该发动机工作时,飞行员不是踩舵,而是打开这个开关,向右推杆,尾喷就会改变角度,使得飞机向右转。安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的苏-27系列飞机曾多次在航空展的演示过程中展示其良好的机动性,获得了巨大的轰动。
曝光的录像显示,此次“红旗”军演中,与苏-30MKI对战的F-15是常规配置,机翼配导弹,也挂副油箱。但苏-30MKI除了一个翼下的空战演练吊舱外,其他挂架是空的。对抗中,由于苏-30MKI并不具备F-22的隐身性,个头又很大,其雷达反射面积也非常大。所以F-15在很远的距离上就可以发现它。但是因为它的干扰器作用和闪避机动,使得F-15难以在远距离上将其击落,从而展开视距作战。此时苏-30MKI有22~23度/秒的持续角盘旋率,虽然比F-15高出7度之多,但是与F-22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专业人士解释:装有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战斗机,其瞬时转角可以高达50度/秒,鉴于飞行速度也会下降,所以实际的转角速度应该更高。对于传统飞机而言,其转角速度要远远小于装有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机型。而且对于传统的机型,当速度下降后,其格斗能力也急剧下降,飞机往往会进入自动驾驶或遥控飞行状态。但是对于安装了矢量发动机的机种,即使在失速点或极低的飞行速度条件下,依然具有可控性,这样它就具备了在任何条件下占据有利位置并向对方开火的能力。
在战机格斗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两架飞机对飞,或出现前后追击的情况。在后一种情况下,攻击机同样可以用导弹瞄准防御机,但从训练的角度讲这同样意义不大,因为1对1的格斗科目训练的是飞行员的机炮解决方案。另外,在近程格斗导弹加头盔导引的系统中,可以采用目标非对准的模式进行导弹发射,但是采用机炮攻击则必须位于敌机的后侧才能展开攻击,通过驾驶员舱的平显系统而将其击落。在近距离格斗的过程中,上述过程很快就会形成剪刀战术,即双方飞行员都力图快速转向以处于对方的后面,占据位置优势,矢量推力发动机在这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历史上,最早加装了有限推力矢量发动机的“鹞”式飞机也给性能更强、超声速飞行的早期F-15、F-16机型造成了致命打击。而苏-30MKI不仅有多向推力矢量发动机和再点火发动机,而且还采用了鸭翼布局,其超强的机动性在视距范围内进行格斗时,对旧型号的美国战机来讲更是致命的。
通过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比可以看出,苏-30MKI战机所拥有的高机动性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美军军官所发表的观点则可以更多地从双方飞行员所接受的训练找到答案。孰是孰非,还需要读者自己加以评判了。
误伤友军问题
网传录像的另一个焦点是战机的敌我识别能力问题。录像中,美军上校坦言,通过这次军演,反映出了印度空军的另一个问题,即他们击落了不少友军。原因之一是他们的飞机没有敌我识别能力,而且只有他们的战斗机没有这个能力,与之相对照的是法国人和韩国人的飞机都有这个能力。
因为这些国家所有参演的飞机可以-通过数据链互相联系。但是印度俄制飞机上的数据链与其他人的数据链不兼容,所以他们无法看到整个战场的情况,需要不停地寻问预警机。在演习的前几天,他们遭受的有些损失就是因为发现目标后,向预警机询问敌我,而在等待预警机回答的时候,敌机已经开火了。后来他们改变了态度,宁可误伤也不愿自己受损,因此他们误伤了不少友军。为此,在这次演习中印度人创造了一项纪录,就是把友机击落的次数。苏30MKI敌我识别能力差,决定了它在小规模对抗时尚可发挥一下作用,但当几十架飞机在同一空域里出现它就只能摸索着打了。
对此。印度空军的确意识到了其飞行小队在网络链接方面的不方便性,并急于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当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感应器迫近的时候。在“红旗”军演的过程中,由于担心保密系统的任何信息外泄,印度空军的飞行队甚至连苏-30MKI飞机内部的数据链路也没有使用,而是使用了最原始的声音控制导航信息。与之相对应,美军则拥有一个完备的网络可以使用,甚至包括其太空资产。更有甚者,由于印度飞行员的口音问题,美军战斗控制指挥小组的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正确的信息反馈(美国军人在与法国飞行员交流时,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空军的飞行小队会出现那么多的误伤友军事件了。
由此看来,如果苏-30MKI上的是相控阵雷达开启并正常工作的的话,目标识别的问题也不会如此突出,因为苏-30MKI的雷达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判别和找寻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特别是比较2004年的“对抗印度2004”军演以及2008年在美国举行的“红旗”军演的结果,可以看出,作为现代的多功能战斗机,除了飞机本身的技术特点以外,机载雷达设备、安全和电子设备、所携带攻击与防御武器、飞行员的个人素质、所采用的飞行战术等各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战机的使用效果。但是无论怎样,苏-30MKI作为苏-27/30家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超强的性能还是值得它的对手们尊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27/30家族的各款机型依然会在各自所守护的地区不断绘出新的鹰击长空的画卷。
近期,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内俄罗斯军机出口总价值超过4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0%。随着俄罗斯战斗机市场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苏霍伊出口的产品也越来越针对特定客户的需求而定制。就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把不同机型的F-15战斗机出售给了不同的顾客一样,苏霍伊公司也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或者在飞机机型的配置上利用了特定组件,或者采用客户自己生产的子系统取代俄罗斯生产的组件。而这就成为苏-30MKI、苏-30MKK、苏-30MKM等苏-30家族产品的发展模式。
而世界范围内各国现役的主力战斗机市场上,除了俄系的苏系列和MIG系列外,同属第三代战斗机、且占更多市场份额的依然是美国的F-15、F-16和F-18系列。在每个系列都不断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两种系列谁能占据更强的技术优势呢?这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
军演实战展开对抗
鉴于上述两大系列空军主力在役战斗机的装备使用情况,很多人都会对两者之间的性能高下进行对比。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直接对垒的局面日渐改观,甚至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上述两类机型极少有王者对决的机会。
在和平时期,盟友之间的军事演习应该是一个检验各种军备、建立信息沟通和提高联合行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美俄之间的关系虽然已经转暖,但二者之间在某些重大战略利益之上的分歧依然存在,因而双方共同开展的军事演习数量依然较少,且规模有限。期望近期在美俄军演中看到F-15和苏-27/30系列战斗机开展近距离格斗的内容依然还为时尚早。但是,这并不表示人们不会看到这两种主力战机之间有同台“对决”的机会。实际上这种演习早在2004年就已经上演,而决定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印度。
众所周知,冷战时期苏印两国关系密切,美国在南亚外交上采取了“亲巴疏印”政策。美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几乎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随着苏联解体和俄对印关系上的一度收缩,美印关系出现了改善和发展的势头,但1998年5月印度的核试验后,美国对印度实施了严厉制裁,中止了同印度军方的一切接触,刚刚升温的两国军事关系又被打入“冷宫”。
在“9·11”恐怖袭击之后,随着美国反恐战争打响,南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凸显,印度作为美反恐战争的前线,美印在反恐、军事训练、联合演习、情报交换、维和行动和灾难抢救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美国不但取消了印度核爆以后的所有制裁,还开展了尖端军事装备及导弹防御系统模块的交易,美国向印度出售了20余种包括P-3侦察机、C-130大力士运输机、F404轻型战斗机发动机,外加直升飞机、雷达和海上救生设备等装备,美国甚至同意以色列向印度出售“费尔康”空中预警机以及“箭”型反导系统。在这场反恐战争使印度充分享受到国际军火交易中“买方市场”荣耀的同时,印度与美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使其得以更多地开展了与美国的军事交流,联合军事演习便是其中最直接的手段。
2002年5月,两国在印度的阿格拉空军基地和美国的阿拉斯加举行了两军历史上首次联合演习:当年6月,印军方观摩了在美科罗拉多州举行的导弹防御演习。这几次演习使双方初步了解、适应了对方的飞行规则,为双方提高互通性奠定了基础。而其中有2次是由苏30和F-15系列战机参与的空军对抗演习,一次是“对抗印度2004”,另外一次则是2008年在美国内里斯空军基地举行的“红旗”军演。
这两次军演吸引了人们巨大的关注,美印双方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经验或信心。但是这两次军演的结果究竟如何呢?外界则评论不一,而且各种公开的报道和网络传闻甚至相互矛盾。本文对这两次军演的情况做以分析,希望能对还原军演的实际情况有所裨益。
王者对决平分秋色
两次重要的军事演习,苏系与美系军机展开对垒,SU-30系列机型与F-15系列机型难分高下,输赢之间难辨胜负,这样的机型对决更具挑战性,大家心中自有评判。
苏系战机印度“撒手锏”
2004年2月16~26日,在印度中央邦瓜廖尔空军基地美国和印度两国的空军开展了著名的“对抗印度2004”联合军事演习,这是印度空军历史上与外国空军举行的最大规模联合演习。而演习所在地瓜廖尔空军基地距离瓜廖尔市约16千米,是南亚地区最古老的空军基地,也是印度空军最重要的作战训练,试飞,国家级演习所在地,还是印度空军唯一的电子战训练场。
美国有6架隶属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F-15C战机参加此次军演,参演飞机由驻扎在该司令部第11航空队第3战斗机联队提供,参演的人员也由该基地人员组成,包括飞行员、维护人员、通讯人员、保安人员和后勤支援共计150人参加。此外加利福尼亚州特拉维斯空军基地提供加油机和空运控制小组,印度空军为美方参演人员提供设施,燃油,空域和安全警卫。
印度空军方面则倾力派出了几乎所有的前线主战飞机,包括苏-30K、米格-21-93、米格-29、“幻影-2000”,原本是希望让其主力战机与美国空军的F-16进行对抗,但美空军只是派出了F-15C。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印度空军原计划参演的“美洲虎”战斗机也缺席了该次演习,转而前往阿拉斯加以期与F-16进行对抗演练。
另一个未出席的机型是苏-30MKI战机,它一直被视为印空军21世纪“撒手锏”。自服役以来,从未对任何来访外军代表团开放。虽然作为美国空军主力制空战斗机的F-15被大量派驻日、韩、关岛等太平洋美军基地内,担负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区争夺制空权的任务,而且在海湾战争中,参加了对伊拉克战斗的48架F-15战斗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据称,有两架执行打坦克任务的F-15E,每架携带8枚GBU-82精确制导炸弹,30分钟内就摧毁了16辆伊军的坦克,但是苏-30战斗机是俄罗斯专门针对美国F-15战斗机进行研制的。 西方和俄罗斯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款战斗机所具有的良好的机动性、敏捷性以及强大的火力,虽然与F-15同属于三代战机,但在性能上却具有明显优势,价格也相对低廉,一些军事分析家甚至认为,其综合性能不逊于美国最新的F-22战机。大约同样是出于保密的原因吧,印度这次并没有让这款最先进的战机露面,而是派遣了一款稍老些的过渡机型苏-30K参演。
在如此纠结的状态下,作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从冷战时期以来,一直将前苏联及解体后的俄罗斯作为自己最大的潜在敌人,摸清其作战实力和能力对其保持军事优势至关重要。同时,当今天美国持续把亚太地区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而若干亚洲国家又都以苏-30作为各自的现役主力机型的情况下,寻找机会深入了解苏-30的技术性能,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尤其明显。而恰巧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空军拥有大量不同用途的飞机,虽然传统上以俄制武器为主,但又同时兼收多款典型的现役三代主力战机,是一支作战能力不俗的空中力量。通过与印军共同演练和了解,摸清俄制装备的性能,研究对付这类战机的先进战法,对美军来讲是条难得的捷径。
对印度而言,与实战经验最丰富、装备水平最高的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演练,无疑将是提高和检验自身作战水平的好机会。美军具有强大的空中优势,尤其在最近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中又积累了新的空中打击经验,这些是印度可以学习的,印度还将向美军学习如何在维和行动中快速建立临时军事基地。另外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作为印度的“宿敌”、影响南亚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同样拥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其核武器投放方式并不是依靠其数量有限的战略导弹,而是主要依靠空军的32架F-16战斗机。利用F-16投掷核武器的方法被称作“抛投式”,即战斗机先作低空飞行,以避开雷达的跟踪监视,在到达目标前迅速爬升,同时抛出核弹。之后核弹仍将继续向上飞行一段时间,然后再落向预定地点,这样飞机可以有时间躲避核爆炸的冲击波。一般认为,大个头双发的F-15要优于灵巧的F-16战斗机。因此通过与F-15的近距离接触,印度可能从美国人那里学到应对巴所拥有的F-16战斗机的方法。其次,印度一直有购买美国武器装备的愿望,以进一步促进自身军事装备的多元化。因此联合演习次数越多,通过感受美军武器、军事原则和其它先进技术,印度也可判定购买美国战机到底值不值。
虽然美印第一次合作的军演从2002年5月才开始,但是不足短短的两年之后,双方军演的内容已经从“反恐”、“海上搜救”等边缘地带转而进入接主力战机的协作和对抗内容。作为印美之间系列军事演习的一部分,这次演习的内容主要是空战识别训练(DACT),包括超视距导弹攻击、远程目标锁定、无线电干扰、空中格斗等复杂科目,另外还有高价值目标保护,低空和高空空战、空中拦截和战斗机动科目的对阵、快速建立临时军事基地、飞机维护和保养等方面的合作。演习的重头戏是DACT科目,也就是两种不同机型-的对抗性空战演练。演习期间的起飞次数超过150架次。
那么,这次演习的战果究竟如何呢?印度官方资料显示,苏-30K大获全胜,赢得了超过90%空战的胜利。在演习中当双方飞行员同时用雷达发现对方时,俄战机发射导弹的速度总是先于美军战机。这一结果似乎印证了人们一直以来的看法,即苏30K极高的推重比和超强的机动性能使飞机在对抗中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
美国空军内部的记录也说明,“演习促使美国空军官员,在决定采购F-22以保持其制空权的同时,还需要重新评估其训练飞行员的方式。印度战斗机本身的复杂性和驾驶员们的技术,对那些声称美国依然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人是一种考验……美国空军继续保持空中优势不仅需要改进对飞行员的训练,而且需要一种具有全新优势的战斗机F-22。因为我们已经将F-15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是时候转移到下一代平台了。”
但这样的说法是否表明印度飞行员要比美国飞行员强,或者印度的战机要优于美国的战机呢?事实上依据公开报道的内容很难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因为参演双方飞行员是否具有同等水平的飞行经验(据称在此次军演中,美国的参演单位只是普通单位,飞行员中有8成是新手;而印度空军出战的是最有经验的苏-30飞行员),是否能够驾驶其战机最大限度地利用飞机提供的气动性能和传感器信号所允许的极限,都会影响对抗的结果。况且考虑到演习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现实的保密要求,这些因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演习的过程中得到客观的量化评价。
同样的原因,根据对抗结果也不能明确判定,印度的飞机性能一定更优越。因为在此次对抗的过程中,双方的对阵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美国的4架战机需要应对印度的12架战机的对抗。此次双方战机对抗过程中,美军的战备条件与实战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亦有出入美国战斗机的进攻或防御性空战一定是在高性能的E-3A机载与空中报警系统铆接RC-135的支援下进行的,而此次演习中F-15只能使用其机载近程雷达(并没有装备新型的AESA雷达),而其挂载的武器也同样受到了雷达36千米作用距离的制约。类似的制约对于印度空军同样存在,例如,保护其昂贵的战机不受损害是印度军方的核心原则,但是双方受限的因素同样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比较。
通过此次军演,美空军参演的F-15C飞行员对印度苏-30飞行员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能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演习,美空军看到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国家和许多很有能力的非美制装备。作为这次演习的结果,美国的第64“侵略者”中队正在持续改进和升级战术。
F-15C与苏-30MKI交锋
2008年7月21日,美军“红旗”军演在美国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举行,印度的苏-30MKI战机在军演中的初次登场惹人关注。“红旗”军演是美国空军最大的空战演习,号称是“空战训练之母”。此次参加军演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巴西、瑞典、法国、韩国和土耳其。“红旗”军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7月21日到8月1日,第二阶段为8月10日到8月24日。
印度军方派出一架伊尔-76加油机和两架伊尔-76运输机,随同其6架苏-30MKI战斗机一同飞赴美国,参加第二阶段的“红旗”军演。成员包括91名官员以及156名普通人员。为了熟悉作战进程,了解新的作战环境,印度空军于7月17日至8月7日先期抵达霍姆山空军基地,并体验了F-16和F-15战斗机。 虽然此次印度军方派出了其主力战机苏-30MKI首次参加西方的这种大规模军演,为了保持美俄之间的平衡,参演战斗机上的NIIP Bars相控阵雷达并没有处于开机工作状态。因为雷达的工作频率将直接影响飞机的作战性能,需要严格保密而不能泄露。
那么在此次军演中,F-15C与苏-30MKI之间的交锋情况到底如何?是否又是“对抗印度04”军演的翻版?人们相信,虽然苏-30MKI对F-22未必具有优势,但是与F-15、F-16相比,即使不能完胜,也应该有势均力敌的实力。然而演习情况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苏-30MKI在此次军演中落得惨败,甚至F-15、F-16都可以将其“击落”。
更有甚者,在此次军演之后,美军内部分析会的一段视频录像竟然流传到了网络,录像中美国空军的一位上校对苏-30MKI的性能、特点大加贬损,甚至为此引起了一场外交风波。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录像中的美军上校对苏-30MKI提出批评的几个问题是否真实存在呢?这些问题是否会极大影响苏-30系列战机的技术性能呢?这依然是人们感兴趣的地方。下面将根据录像中美军军官的评论,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对这些评论的响应,分别加以说明。
苏-30MKI发动机对吸入异物表现很脆弱
首先,美军的第一个抱怨是印度人占用了太长时间的跑道。为了要避免前面起飞飞机激起的沙尘损坏后面起飞的飞机发动机,印度空军起飞间隔需要一分钟,这样让后面等待起飞的队伍排了长龙,而一波的攻击要出动60~80架飞机是本次演习的项目之一。西方的战机包刮法国的阵风都不需要等待一分钟,只要求每天清晨清理跑道一次,避免晚上沙漠吹来的石子留在跑道上被发动机吸入。
由于苏-30MKI发动机的特殊性,如果吸入异物造成损坏的话,需要送回俄罗斯大修,因此印度人要求每个起飞架次间隔一分钟。这个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参演部队的起飞频率。最后采取的办法是让苏-30先升空,可以先在空中转圈等待。
对于这项指责,印度军方的官员则回应说,本次演习中采用“间隔”起飞的方式,主要是出于和平时期的安全考虑,同时由于苏-30MKI战机内装的燃油量比其他机型多很多,有条件先行起飞后在空中集结,所以才确定采用这种方式。在实战中,印度飞行队同样会采用“跟进起飞”的模式。
苏-30MKI推力矢量特性和近距离格斗
苏-30MKI的推力矢量发动机一直是人们对这种机型极力推崇的一个要点,也是其具有技术优势的一个基础,由此可以提供战斗机极高的机动性。苏-30MKI矢量发动机的尾喷是在一个V字形的结构上运动,在其操作杆上有一个矢量推力的启动开关。当需要该发动机工作时,飞行员不是踩舵,而是打开这个开关,向右推杆,尾喷就会改变角度,使得飞机向右转。安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的苏-27系列飞机曾多次在航空展的演示过程中展示其良好的机动性,获得了巨大的轰动。
曝光的录像显示,此次“红旗”军演中,与苏-30MKI对战的F-15是常规配置,机翼配导弹,也挂副油箱。但苏-30MKI除了一个翼下的空战演练吊舱外,其他挂架是空的。对抗中,由于苏-30MKI并不具备F-22的隐身性,个头又很大,其雷达反射面积也非常大。所以F-15在很远的距离上就可以发现它。但是因为它的干扰器作用和闪避机动,使得F-15难以在远距离上将其击落,从而展开视距作战。此时苏-30MKI有22~23度/秒的持续角盘旋率,虽然比F-15高出7度之多,但是与F-22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专业人士解释:装有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战斗机,其瞬时转角可以高达50度/秒,鉴于飞行速度也会下降,所以实际的转角速度应该更高。对于传统飞机而言,其转角速度要远远小于装有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机型。而且对于传统的机型,当速度下降后,其格斗能力也急剧下降,飞机往往会进入自动驾驶或遥控飞行状态。但是对于安装了矢量发动机的机种,即使在失速点或极低的飞行速度条件下,依然具有可控性,这样它就具备了在任何条件下占据有利位置并向对方开火的能力。
在战机格斗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两架飞机对飞,或出现前后追击的情况。在后一种情况下,攻击机同样可以用导弹瞄准防御机,但从训练的角度讲这同样意义不大,因为1对1的格斗科目训练的是飞行员的机炮解决方案。另外,在近程格斗导弹加头盔导引的系统中,可以采用目标非对准的模式进行导弹发射,但是采用机炮攻击则必须位于敌机的后侧才能展开攻击,通过驾驶员舱的平显系统而将其击落。在近距离格斗的过程中,上述过程很快就会形成剪刀战术,即双方飞行员都力图快速转向以处于对方的后面,占据位置优势,矢量推力发动机在这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历史上,最早加装了有限推力矢量发动机的“鹞”式飞机也给性能更强、超声速飞行的早期F-15、F-16机型造成了致命打击。而苏-30MKI不仅有多向推力矢量发动机和再点火发动机,而且还采用了鸭翼布局,其超强的机动性在视距范围内进行格斗时,对旧型号的美国战机来讲更是致命的。
通过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对比可以看出,苏-30MKI战机所拥有的高机动性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美军军官所发表的观点则可以更多地从双方飞行员所接受的训练找到答案。孰是孰非,还需要读者自己加以评判了。
误伤友军问题
网传录像的另一个焦点是战机的敌我识别能力问题。录像中,美军上校坦言,通过这次军演,反映出了印度空军的另一个问题,即他们击落了不少友军。原因之一是他们的飞机没有敌我识别能力,而且只有他们的战斗机没有这个能力,与之相对照的是法国人和韩国人的飞机都有这个能力。
因为这些国家所有参演的飞机可以-通过数据链互相联系。但是印度俄制飞机上的数据链与其他人的数据链不兼容,所以他们无法看到整个战场的情况,需要不停地寻问预警机。在演习的前几天,他们遭受的有些损失就是因为发现目标后,向预警机询问敌我,而在等待预警机回答的时候,敌机已经开火了。后来他们改变了态度,宁可误伤也不愿自己受损,因此他们误伤了不少友军。为此,在这次演习中印度人创造了一项纪录,就是把友机击落的次数。苏30MKI敌我识别能力差,决定了它在小规模对抗时尚可发挥一下作用,但当几十架飞机在同一空域里出现它就只能摸索着打了。
对此。印度空军的确意识到了其飞行小队在网络链接方面的不方便性,并急于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当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感应器迫近的时候。在“红旗”军演的过程中,由于担心保密系统的任何信息外泄,印度空军的飞行队甚至连苏-30MKI飞机内部的数据链路也没有使用,而是使用了最原始的声音控制导航信息。与之相对应,美军则拥有一个完备的网络可以使用,甚至包括其太空资产。更有甚者,由于印度飞行员的口音问题,美军战斗控制指挥小组的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正确的信息反馈(美国军人在与法国飞行员交流时,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空军的飞行小队会出现那么多的误伤友军事件了。
由此看来,如果苏-30MKI上的是相控阵雷达开启并正常工作的的话,目标识别的问题也不会如此突出,因为苏-30MKI的雷达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判别和找寻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特别是比较2004年的“对抗印度2004”军演以及2008年在美国举行的“红旗”军演的结果,可以看出,作为现代的多功能战斗机,除了飞机本身的技术特点以外,机载雷达设备、安全和电子设备、所携带攻击与防御武器、飞行员的个人素质、所采用的飞行战术等各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战机的使用效果。但是无论怎样,苏-30MKI作为苏-27/30家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超强的性能还是值得它的对手们尊重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27/30家族的各款机型依然会在各自所守护的地区不断绘出新的鹰击长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