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家”的理念,营造“家”的氛围;利用真情关爱,体验“家的温暖”;利用民主管理,争当“家”的主人;利用活动载体,焕发“家”的活力,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捷径和法宝。
【关键词】班级;家;活动
一、教室布置,营造“家”的氛围
教室是既是师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师生在思想道德、心灵、情感等方面交流共鸣的精神场所。尽情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与天赋,利用现有资源,营造温馨,幽雅的教室环境,让学生体验“家”的氛围,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苹果树,结出我们的“全家福”
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家”的主阵地。在教室左面墙壁上,全班动手绘制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三十七个苹果,一个苹果就是一个学生,红红的苹果上镶嵌着学生活泼可爱的相片,相片底部写下学生心愿。在树根和主干处,是所有科任教师的相片和表达心愿的话语。“根连根,心连心,共成长”这几个金色的大字,在“全家福”下面熠熠生辉。这张色彩搭配协调美观,寓意深刻,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全家福”,时刻散发出家的气息。
(二)知识吧,放飞我们的“家庭梦”
在学校图书室里借阅课外书籍,发动全班学生,捐出自己的课外书,布置一个“知识吧”。“知识吧”里还贴上一些卡通图案,制作一些手工作品,摆上几盆花草,一股浓浓书香气息就扑面而来。由学生轮流做吧台管理员,课外时间,学生扑进吧台里吮吸知识的阳光雨露,放飞自己的梦想。
(三)生活区,流淌我们的“亲人情”
教室的一个角落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生活区”,那里有“百宝箱”,存放着由班费购买的纸巾、指甲刀、创可贴、棉签、酒精,感冒药等日用品。充满温馨的生活区里除了整齐地摆放着学生的餐具,还置有饮水机,为孩子们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无处不在的亲情,时刻温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
二、真情互动,感受“家”的温暖
(一)家访,班主任的“家庭作业”
现在农村的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隔辈看守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多数监护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自己的孙辈又过于溺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良习惯越来越多,往往就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家访就成了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家庭作业”。家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作用是巨大的。班主任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家长的面前,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现实所需,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家长,学生的情感距离,为班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互助,我们的“家常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让他们及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对他们树立信心,走出困境非常重要。
我班有一个孩子——小亮,父亲耳聋,不能外出挣钱,母亲先天性眼瞎,并且瘫痪在床,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免费午餐还没到位前,小亮天天吃着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天气越来越冷,冰冷的饭菜难以下咽。看到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悄悄地给他垫上了一周的生活费。当班里的孩子知道了小亮的情况后,第二周,他们把自己的零花钱慷慨地捐出来,让小亮每天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
小亮感动不已,平日内向的他逐渐活跃起来,第二学期还主动担任劳动委员,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感恩。像这样你帮我助的事例还很多,“谁有困难,有我在”这句话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在这种真情的熏陶和感染下,“家”的氛围越来越浓郁,真情在班级里静静地流淌。
(三)37-1=0,我们的“传家宝”
体操比赛时,我们班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班三十七人,两个人领操,就剩下三十五人,四路纵队排列后,始终有一名同学要落单。得奖心切的孩子们一致希望把做得最差的那一个同学“踢”下,但我坚决不同意的。我告诉他们:37=1,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37-1,我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那么答案就只能等于0。孩子们受到教育后,不但没有了异议,反而劲头更足了,最后居然获得了那次体操比赛的亚军。
三、民主管理,争当“家”的主人
(一)民主选举,选好“当家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我非常注重班干部的竞选与培养。首先进行民主选举。每人限报两个职位,公开演讲,学生无记名投票产生班委。其次,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班干部职责,接着召开班委会,制定班规班纪。最后,让班干部放手管理。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能自己处理的事,尽量自己处理;凡是职责内的事一定身先士卒,决不推诿塞责。我们班实行班干部轮流负责制。一个月就会换一个班长,再由班长组阁,成立自己的管理团队。月末对当月的班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到期末时,奖励当得好的班干部。这样增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把班干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在班级中,把所有的事都细化,落到每一个孩子头上。我们的“知识吧”就由吧台服务生,专门负责书籍的借阅登记。“生活区”服务员,负责管理饭盒是否摆放整齐,抽屉里的东西是否及时归还,老师的“小秘书”负责收拾讲桌,管理班级的多媒体设备……这样的具体事务由全班同学轮流负责,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气应运而生,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我是家庭中的一员。感受到了在“家”中的地位,他们的责任也就感明显增强。
四、活动开展,焕发“家”的活力
建设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班级,必须通过丰富的活动规范管理,融洽关系,回归主人翁意识;必须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获得价值体验,激发情感认同,焕发“家”的活力。
(一)班队活动,我的地盘我作主
班队活动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劳动观念以及文化等多种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我所在班级的班队活动,每周由各小组轮流组织开展。除了完成学校要求的主题活动课外,还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特色的班队活动,切实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环保小卫士”,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小小交通员”,学习了交通常识;“应急演练”,掌握了面对火灾,地震等灾难时的逃生技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班队活动的重头戏。
通过有特色的,能充分融入学生智慧和意愿的班队活动,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去体会、感受、仿效,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久而久之,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二)黑板报,展现个性的园地
班级中的板报是学科知识的窗口,是学生实践的舞台,是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更是思想教育的园地.如果利用好它,将创造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引领班级管理。
学校要求每一个月更换一次,我要求我所在班级的黑板每周更换一次,一个班四个大组,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承担教室及操场上的黑报板。报板的刊头,结构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有时以节日组织内容,有时以国家大事组织内容,有时以学校活动组织内容,有时也以学科为基础组织内容,有时还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组织内容。
在管理班级中充分应用“家”的理念,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既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切实提高班级的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崔文亭.让生本教育理念走进班级管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8).
【关键词】班级;家;活动
一、教室布置,营造“家”的氛围
教室是既是师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师生在思想道德、心灵、情感等方面交流共鸣的精神场所。尽情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与天赋,利用现有资源,营造温馨,幽雅的教室环境,让学生体验“家”的氛围,进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苹果树,结出我们的“全家福”
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家”的主阵地。在教室左面墙壁上,全班动手绘制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三十七个苹果,一个苹果就是一个学生,红红的苹果上镶嵌着学生活泼可爱的相片,相片底部写下学生心愿。在树根和主干处,是所有科任教师的相片和表达心愿的话语。“根连根,心连心,共成长”这几个金色的大字,在“全家福”下面熠熠生辉。这张色彩搭配协调美观,寓意深刻,洋溢着浓浓亲情的“全家福”,时刻散发出家的气息。
(二)知识吧,放飞我们的“家庭梦”
在学校图书室里借阅课外书籍,发动全班学生,捐出自己的课外书,布置一个“知识吧”。“知识吧”里还贴上一些卡通图案,制作一些手工作品,摆上几盆花草,一股浓浓书香气息就扑面而来。由学生轮流做吧台管理员,课外时间,学生扑进吧台里吮吸知识的阳光雨露,放飞自己的梦想。
(三)生活区,流淌我们的“亲人情”
教室的一个角落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生活区”,那里有“百宝箱”,存放着由班费购买的纸巾、指甲刀、创可贴、棉签、酒精,感冒药等日用品。充满温馨的生活区里除了整齐地摆放着学生的餐具,还置有饮水机,为孩子们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无处不在的亲情,时刻温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
二、真情互动,感受“家”的温暖
(一)家访,班主任的“家庭作业”
现在农村的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隔辈看守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多数监护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自己的孙辈又过于溺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良习惯越来越多,往往就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家访就成了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家庭作业”。家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作用是巨大的。班主任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家长的面前,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现实所需,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家长,学生的情感距离,为班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互助,我们的“家常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让他们及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对他们树立信心,走出困境非常重要。
我班有一个孩子——小亮,父亲耳聋,不能外出挣钱,母亲先天性眼瞎,并且瘫痪在床,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免费午餐还没到位前,小亮天天吃着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天气越来越冷,冰冷的饭菜难以下咽。看到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悄悄地给他垫上了一周的生活费。当班里的孩子知道了小亮的情况后,第二周,他们把自己的零花钱慷慨地捐出来,让小亮每天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
小亮感动不已,平日内向的他逐渐活跃起来,第二学期还主动担任劳动委员,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感恩。像这样你帮我助的事例还很多,“谁有困难,有我在”这句话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在这种真情的熏陶和感染下,“家”的氛围越来越浓郁,真情在班级里静静地流淌。
(三)37-1=0,我们的“传家宝”
体操比赛时,我们班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班三十七人,两个人领操,就剩下三十五人,四路纵队排列后,始终有一名同学要落单。得奖心切的孩子们一致希望把做得最差的那一个同学“踢”下,但我坚决不同意的。我告诉他们:37=1,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37-1,我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那么答案就只能等于0。孩子们受到教育后,不但没有了异议,反而劲头更足了,最后居然获得了那次体操比赛的亚军。
三、民主管理,争当“家”的主人
(一)民主选举,选好“当家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我非常注重班干部的竞选与培养。首先进行民主选举。每人限报两个职位,公开演讲,学生无记名投票产生班委。其次,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班干部职责,接着召开班委会,制定班规班纪。最后,让班干部放手管理。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能自己处理的事,尽量自己处理;凡是职责内的事一定身先士卒,决不推诿塞责。我们班实行班干部轮流负责制。一个月就会换一个班长,再由班长组阁,成立自己的管理团队。月末对当月的班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到期末时,奖励当得好的班干部。这样增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把班干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在班级中,把所有的事都细化,落到每一个孩子头上。我们的“知识吧”就由吧台服务生,专门负责书籍的借阅登记。“生活区”服务员,负责管理饭盒是否摆放整齐,抽屉里的东西是否及时归还,老师的“小秘书”负责收拾讲桌,管理班级的多媒体设备……这样的具体事务由全班同学轮流负责,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气应运而生,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我是家庭中的一员。感受到了在“家”中的地位,他们的责任也就感明显增强。
四、活动开展,焕发“家”的活力
建设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班级,必须通过丰富的活动规范管理,融洽关系,回归主人翁意识;必须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获得价值体验,激发情感认同,焕发“家”的活力。
(一)班队活动,我的地盘我作主
班队活动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劳动观念以及文化等多种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我所在班级的班队活动,每周由各小组轮流组织开展。除了完成学校要求的主题活动课外,还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特色的班队活动,切实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环保小卫士”,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小小交通员”,学习了交通常识;“应急演练”,掌握了面对火灾,地震等灾难时的逃生技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班队活动的重头戏。
通过有特色的,能充分融入学生智慧和意愿的班队活动,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去体会、感受、仿效,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久而久之,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二)黑板报,展现个性的园地
班级中的板报是学科知识的窗口,是学生实践的舞台,是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更是思想教育的园地.如果利用好它,将创造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引领班级管理。
学校要求每一个月更换一次,我要求我所在班级的黑板每周更换一次,一个班四个大组,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承担教室及操场上的黑报板。报板的刊头,结构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有时以节日组织内容,有时以国家大事组织内容,有时以学校活动组织内容,有时也以学科为基础组织内容,有时还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组织内容。
在管理班级中充分应用“家”的理念,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既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切实提高班级的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崔文亭.让生本教育理念走进班级管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