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腾飞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去了解去喜欢。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讨论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试着找出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学;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外来文化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重大的冲击,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受到了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极端地认为传统文化不够“潮”,是“土”的代表,一味地崇拜外来文化,无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别提去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了。与此同时,虽然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在教学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仍然存在只重视对民族音乐欣赏、民族乐器的技巧传授等,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发掘不够,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了解较少。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重要储备人才,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他们不仅是建设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学习科学技术之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
一、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正是学生形成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思辨能力不是要简单地的找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理念,而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进而去学会反思,从中得到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让各民族的音乐风格迥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手鼓,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龙船调等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机会,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在已有的文化储备基础上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已知的知识当做全部,应学会兼容并蓄,而不是偏见地去看待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反思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中往往会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学生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去了解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多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从地域上讲,北方的音乐多风格豪迈,旋律欢快,曲调激昂,彰显了北方人的豪迈和热情;南方的音乐曲调较为委婉,旋律也较为舒缓,表现了南方人的温柔细腻。若是纵观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是为民族音乐留下了无数瑰宝,许多传统音乐和戏曲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更是传递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思想。如《梁祝》不仅描述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情控诉,《渔舟唱晚》不仅反映了傍晚打渔归来的温馨场景,更是对归隐山水的精神诉求。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去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音乐需要灵魂,饱含感情的演奏才能够打动人心。民族音乐从其起源来看,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真情实感去创作并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學中只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术的培养,缺乏情感教学便很难呈现给世人有灵魂的音乐。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器乐演奏技术之外,还要强调情感的投入对演奏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意境的创设,营造文化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时还要注意要咨询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和器乐知识后,在进行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民族音乐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教师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更要明确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师生的对话和交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新性地提出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不断去试着了解和体会音乐的魅力和难以言喻的意境。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和家长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音乐的教授中,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很少去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别提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阐释。这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欠缺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了解决这个局面,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课堂中还应该加入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讲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婷.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弘扬[J].大舞台,2011,(10):243-244.
[2]李伟.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音乐探索,2010,(19):105-107.
作者简介:宋楠(1975—),女,河南省温县,汉族,本科,讲师,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柳琴阮专业,研究方向:民乐教学及理论研究。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学;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外来文化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重大的冲击,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受到了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极端地认为传统文化不够“潮”,是“土”的代表,一味地崇拜外来文化,无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别提去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了。与此同时,虽然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在教学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仍然存在只重视对民族音乐欣赏、民族乐器的技巧传授等,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发掘不够,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了解较少。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重要储备人才,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他们不仅是建设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学习科学技术之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
一、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正是学生形成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思辨能力不是要简单地的找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理念,而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进而去学会反思,从中得到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让各民族的音乐风格迥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手鼓,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龙船调等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机会,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在已有的文化储备基础上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已知的知识当做全部,应学会兼容并蓄,而不是偏见地去看待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反思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中往往会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学生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去了解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多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从地域上讲,北方的音乐多风格豪迈,旋律欢快,曲调激昂,彰显了北方人的豪迈和热情;南方的音乐曲调较为委婉,旋律也较为舒缓,表现了南方人的温柔细腻。若是纵观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是为民族音乐留下了无数瑰宝,许多传统音乐和戏曲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更是传递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思想。如《梁祝》不仅描述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情控诉,《渔舟唱晚》不仅反映了傍晚打渔归来的温馨场景,更是对归隐山水的精神诉求。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去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音乐需要灵魂,饱含感情的演奏才能够打动人心。民族音乐从其起源来看,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真情实感去创作并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學中只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术的培养,缺乏情感教学便很难呈现给世人有灵魂的音乐。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器乐演奏技术之外,还要强调情感的投入对演奏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意境的创设,营造文化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时还要注意要咨询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和器乐知识后,在进行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民族音乐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教师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更要明确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师生的对话和交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新性地提出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不断去试着了解和体会音乐的魅力和难以言喻的意境。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和家长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音乐的教授中,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很少去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别提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阐释。这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欠缺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了解决这个局面,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课堂中还应该加入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讲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婷.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弘扬[J].大舞台,2011,(10):243-244.
[2]李伟.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音乐探索,2010,(19):105-107.
作者简介:宋楠(1975—),女,河南省温县,汉族,本科,讲师,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柳琴阮专业,研究方向:民乐教学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