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写作立场,这是作家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可比性也无可厚非。我的读者群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读者,为他们写作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检察风云:1981年,您的处女作《祭妻》就获得了《山西文学》杂志一等奖。从《祭妻》开始,您写出了近十篇“家庭苦情”系列小说,当时是怎么会写这个系列的?
张平:那时候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对“文革”的反思之中,所以《祭妻》《姐姐》《公判》这样的作品,也就相等于当时的现实题材作品。小说写完后,我直接寄给了《山西文学》编辑部。那时候写作品还没有走关系走后门一说,寄出去就只能等着编辑部的回信了。当时我正上大学,收信都是在教室里。如果是退稿信,就悄悄藏起来。如果不是退稿信,就会脸红心跳,手抖得连信封都扯不开。
作品寄给《山西文学》编辑部后,因为题材敏感,能不能发表,敢不敢发表,编辑部的几个编辑传看时几乎都掉了眼泪,但都拿不定主意。最后这篇小说到了主编和副主编手里,由他们来做决定。副主编周宗奇,主编叫李国涛,都是山西知名作家、评论家,他们思考商量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略作修改后发表。后来才知道,李国涛在决定发表前,曾对编辑部的编辑们说,发表后如果出了问题,那就由我来担责吧,要撤职免职,就撤我免我吧。《祭妻》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那时候,整个社会正处于文学黄金期,处处都呈现着浓郁的文学氛围。一部好作品出来,整个社会都会给予强烈关注,这种现象被称作“文学热”。由于敏感,《祭妻》不是头条,排在第三,但没想到《祭妻》发表后立刻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这在当时几乎是山西文学的重要事件。《祭妻》也成为我收到读者来信最多的短篇小说作品,足有几百封。《祭妻》发表三年后,我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姐姐》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这些作品的创作和发表,对我日后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检察风云:《抉择》聚焦的是国企腐败,《十面埋伏》揭露的则是司法腐败,这样的小说题材比较敏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阻力吗?有没有做一些妥协?
张平:《抉择》是1997年出版的作品。说到《抉择》,就得说起我的另一部作品《凶犯》。《凶犯》写了一个复转军人舍身保卫国家林场的故事。村民们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和村霸一起把新来的刚正不阿的残疾退伍军人打得浑身是伤,多处骨折。这个退伍军人捂着肠子都流出来的伤口,一个人拼死爬回林场,取回那杆老式步枪,又爬回村子里,把恶霸四兄弟三个打死,一个打成重伤。这个复转军人最后也因流血过多而亡。《凶犯》后来改成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天狗》。《天狗》这部电影囊括了当年所有的电影大奖。金鸡奖、华表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奖,至今仍在网上被誉为中国人不能不看的最无法忘却的四部电影之一。
全国十佳女导演斗琪看到我的这部小说《凶犯》后,觉得这部作品可以拍成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但希望能把《凶犯》的背景放在城市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不同的是这个复转军人保卫的不是林场,而是工厂。如果能这样,电视剧的故事就会丰富很多。我接受了这个建议,然后就开始采访那些正在转制的,濒临破产的,只剩了一个空壳子的大型企业。我们希望得到的素材是,这些企业在转型或破产期间,工人们纷纷偷盗和抢劫工厂的机械和财产,最终被复转军人以生命的代价给制止了。但采访的结果完全相反,誓死保卫工厂的恰恰是那些在工厂干了一辈子的工人们。企业转制了,濒临破产了,但已经下岗的工人们还在自觉地保护着这些工厂,那些车间里的机器和车窗,一个螺丝钉也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拿走。而偷走整个工厂的恰恰是那些借转制之名,化公为私,把国家财产转为自己财产的工厂的一些腐败干部。
经常有数以百计的工人围在我们身旁,工人们讲到自己的遭遇和对工厂的感情时,一个个号啕大哭,情不自禁,现场泪流成河。二十多天的采访后,我和导演的思路都彻底改变了,她回去以后自己动笔创作了一部反映下岗职工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我回来以后,就写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抉择》。我在小说中描写了工人们在腐败处境下的艰难生活。
《十面埋伏》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一个让公安通缉多年的特大杀人案的要犯,竟然一直因为另一起案件在监狱里服刑,而且很快就将刑满释放。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一个临时调来值勤的狱警发现了疑点。以此为契机,终于发现了这名案犯身后牵连的黑社会团伙,他们与一些腐败司法官员相勾结,策划了一起起重特大案件。这名在监狱服刑的案犯,就是这一黑团伙的顶级老大,一直在监狱里坐镇指挥监外的团伙作案。《十面埋伏》是我所有作品中印数最高的一部作品,不计盗版,发行量早已超过了百万册。我在作品中着重刻画了几个壮烈牺牲的狱警和公安人员,描写了他们强烈的正义感和临危不惧的牺牲精神,获得了上上下下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但不管你写得多么真实多么正面,只要你写的事件涉及了哪个部门,哪个部门的领导确实会不高兴。这部影视因素最为丰富的作品,一直无法拍成电影电视剧。按照我們的影视管理规定,你描写的是哪个部门的人和事,首先得获得他们的批准。不过对这样的事情,我已经习惯了,只要读者认可,只要人民喜欢,我就知足了。如果我对他们妥协了,我也必然会失去这些读者。
检察风云:正如您自己说的:“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您的这一基本写作立场是从《天网》开始树立的吗?
张平:我觉得从古至今,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我每次去新华书店,让我感慨万千的就是那些坐在书店角落地板上专心阅读的孩子们。他们无钱买书,就在这里悄悄免费阅读。这些人里也还有很多大学生,甚至成年人。图书管理员从来也不驱赶他们,也许他们知道只有这些读者才是他们最应该保护的读者。一个人被万般宠爱,万众瞩目,时时被媒体和新闻包围时,让他或她生发悲悯愁思的文学情怀应该是件很难的事情。只有那些生活清苦,孤独寂寞,被冷落被无视,几乎被生活遗忘,但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抱有激情的人,才往往是文学最忠实的受众。
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的村庄,看到一本我的小说《天网》,不知让多少人传看过,已经看不到书面,翻卷得就像一颗老白菜。一个40岁开外的中年人一边让我签字,一边说,你这书我们村的人差不多都看了,我都看了好几遍了。在这本书上,我几乎找不到可以签名的地方。我很感动,也很难过。电影电视里,还有那些青春小说里无忧无虑的美满生活,距离他们其实很远很远。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写作立场,这是作家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可比性也无可厚非。我的读者群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读者,为他们写作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检察风云: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今年刚刚推出的这部长篇《重新生活》是阔别文坛14年之后的作品。2004年《国家干部》之后一直没有推出新作品,是什么原因?
张平:获得“茅盾文学奖”,是文学界对你作品的认可,这种荣誉是持久的,深刻的,对自己写作信心的增强是巨大的。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得到民众的认可,最终也必然会得到文学界的认可。
不是不想写,而是没有时间写了,尤其是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写东西了。2004年年底当选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2007年当选为民盟山西省委主委,2008年当了副省长。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这么多职务,脑子里整天千头万绪,考虑和需要尽快解决的事情那么多,不可能静下心来去构思,去写作。长篇小说创作是需要连续性的,不能今天写一段,过几天再写一段。情绪、感觉、思维、激情凝聚在一起,需要有一个铺垫和延续的过程,任意打断它,都会损害甚至重创文学创作。《重新生活》是在2013年卸任副省长以后写成的,写成后又断断续续修改了几年。其中有些重大的改动,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但这样理性而冷静的修改,是否对作品更有益,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检察风云:1981年,您的处女作《祭妻》就获得了《山西文学》杂志一等奖。从《祭妻》开始,您写出了近十篇“家庭苦情”系列小说,当时是怎么会写这个系列的?
张平:那时候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对“文革”的反思之中,所以《祭妻》《姐姐》《公判》这样的作品,也就相等于当时的现实题材作品。小说写完后,我直接寄给了《山西文学》编辑部。那时候写作品还没有走关系走后门一说,寄出去就只能等着编辑部的回信了。当时我正上大学,收信都是在教室里。如果是退稿信,就悄悄藏起来。如果不是退稿信,就会脸红心跳,手抖得连信封都扯不开。
作品寄给《山西文学》编辑部后,因为题材敏感,能不能发表,敢不敢发表,编辑部的几个编辑传看时几乎都掉了眼泪,但都拿不定主意。最后这篇小说到了主编和副主编手里,由他们来做决定。副主编周宗奇,主编叫李国涛,都是山西知名作家、评论家,他们思考商量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略作修改后发表。后来才知道,李国涛在决定发表前,曾对编辑部的编辑们说,发表后如果出了问题,那就由我来担责吧,要撤职免职,就撤我免我吧。《祭妻》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那时候,整个社会正处于文学黄金期,处处都呈现着浓郁的文学氛围。一部好作品出来,整个社会都会给予强烈关注,这种现象被称作“文学热”。由于敏感,《祭妻》不是头条,排在第三,但没想到《祭妻》发表后立刻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这在当时几乎是山西文学的重要事件。《祭妻》也成为我收到读者来信最多的短篇小说作品,足有几百封。《祭妻》发表三年后,我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姐姐》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这些作品的创作和发表,对我日后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检察风云:《抉择》聚焦的是国企腐败,《十面埋伏》揭露的则是司法腐败,这样的小说题材比较敏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阻力吗?有没有做一些妥协?
张平:《抉择》是1997年出版的作品。说到《抉择》,就得说起我的另一部作品《凶犯》。《凶犯》写了一个复转军人舍身保卫国家林场的故事。村民们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和村霸一起把新来的刚正不阿的残疾退伍军人打得浑身是伤,多处骨折。这个退伍军人捂着肠子都流出来的伤口,一个人拼死爬回林场,取回那杆老式步枪,又爬回村子里,把恶霸四兄弟三个打死,一个打成重伤。这个复转军人最后也因流血过多而亡。《凶犯》后来改成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天狗》。《天狗》这部电影囊括了当年所有的电影大奖。金鸡奖、华表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奖,至今仍在网上被誉为中国人不能不看的最无法忘却的四部电影之一。
全国十佳女导演斗琪看到我的这部小说《凶犯》后,觉得这部作品可以拍成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但希望能把《凶犯》的背景放在城市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不同的是这个复转军人保卫的不是林场,而是工厂。如果能这样,电视剧的故事就会丰富很多。我接受了这个建议,然后就开始采访那些正在转制的,濒临破产的,只剩了一个空壳子的大型企业。我们希望得到的素材是,这些企业在转型或破产期间,工人们纷纷偷盗和抢劫工厂的机械和财产,最终被复转军人以生命的代价给制止了。但采访的结果完全相反,誓死保卫工厂的恰恰是那些在工厂干了一辈子的工人们。企业转制了,濒临破产了,但已经下岗的工人们还在自觉地保护着这些工厂,那些车间里的机器和车窗,一个螺丝钉也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拿走。而偷走整个工厂的恰恰是那些借转制之名,化公为私,把国家财产转为自己财产的工厂的一些腐败干部。
经常有数以百计的工人围在我们身旁,工人们讲到自己的遭遇和对工厂的感情时,一个个号啕大哭,情不自禁,现场泪流成河。二十多天的采访后,我和导演的思路都彻底改变了,她回去以后自己动笔创作了一部反映下岗职工生活的电视连续剧,我回来以后,就写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抉择》。我在小说中描写了工人们在腐败处境下的艰难生活。
《十面埋伏》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一个让公安通缉多年的特大杀人案的要犯,竟然一直因为另一起案件在监狱里服刑,而且很快就将刑满释放。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一个临时调来值勤的狱警发现了疑点。以此为契机,终于发现了这名案犯身后牵连的黑社会团伙,他们与一些腐败司法官员相勾结,策划了一起起重特大案件。这名在监狱服刑的案犯,就是这一黑团伙的顶级老大,一直在监狱里坐镇指挥监外的团伙作案。《十面埋伏》是我所有作品中印数最高的一部作品,不计盗版,发行量早已超过了百万册。我在作品中着重刻画了几个壮烈牺牲的狱警和公安人员,描写了他们强烈的正义感和临危不惧的牺牲精神,获得了上上下下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但不管你写得多么真实多么正面,只要你写的事件涉及了哪个部门,哪个部门的领导确实会不高兴。这部影视因素最为丰富的作品,一直无法拍成电影电视剧。按照我們的影视管理规定,你描写的是哪个部门的人和事,首先得获得他们的批准。不过对这样的事情,我已经习惯了,只要读者认可,只要人民喜欢,我就知足了。如果我对他们妥协了,我也必然会失去这些读者。
检察风云:正如您自己说的:“作家绝不可以远离时代和人民”,“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您的这一基本写作立场是从《天网》开始树立的吗?
张平:我觉得从古至今,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我每次去新华书店,让我感慨万千的就是那些坐在书店角落地板上专心阅读的孩子们。他们无钱买书,就在这里悄悄免费阅读。这些人里也还有很多大学生,甚至成年人。图书管理员从来也不驱赶他们,也许他们知道只有这些读者才是他们最应该保护的读者。一个人被万般宠爱,万众瞩目,时时被媒体和新闻包围时,让他或她生发悲悯愁思的文学情怀应该是件很难的事情。只有那些生活清苦,孤独寂寞,被冷落被无视,几乎被生活遗忘,但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抱有激情的人,才往往是文学最忠实的受众。
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的村庄,看到一本我的小说《天网》,不知让多少人传看过,已经看不到书面,翻卷得就像一颗老白菜。一个40岁开外的中年人一边让我签字,一边说,你这书我们村的人差不多都看了,我都看了好几遍了。在这本书上,我几乎找不到可以签名的地方。我很感动,也很难过。电影电视里,还有那些青春小说里无忧无虑的美满生活,距离他们其实很远很远。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写作立场,这是作家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可比性也无可厚非。我的读者群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读者,为他们写作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检察风云: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今年刚刚推出的这部长篇《重新生活》是阔别文坛14年之后的作品。2004年《国家干部》之后一直没有推出新作品,是什么原因?
张平:获得“茅盾文学奖”,是文学界对你作品的认可,这种荣誉是持久的,深刻的,对自己写作信心的增强是巨大的。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得到民众的认可,最终也必然会得到文学界的认可。
不是不想写,而是没有时间写了,尤其是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写东西了。2004年年底当选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2007年当选为民盟山西省委主委,2008年当了副省长。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这么多职务,脑子里整天千头万绪,考虑和需要尽快解决的事情那么多,不可能静下心来去构思,去写作。长篇小说创作是需要连续性的,不能今天写一段,过几天再写一段。情绪、感觉、思维、激情凝聚在一起,需要有一个铺垫和延续的过程,任意打断它,都会损害甚至重创文学创作。《重新生活》是在2013年卸任副省长以后写成的,写成后又断断续续修改了几年。其中有些重大的改动,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但这样理性而冷静的修改,是否对作品更有益,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