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巴黎画派是第一个不以风格而以地域为名的画派。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从未组成画派的画派。
如果说印象派带给人的是激昂,那巴黎画派所给人的则是迷人。传奇虽然迷人,但现实生活中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与贫穷和痛苦相伴。由于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和语言的不同导致彼此相处得并不是那么融洽。生活上的悲观态度,让他们只能和几个“气味相投”的知己自成一圈,以求生在那个不友善的环境中。他们没有钱,只能很多人一起分租在蒙马特与蒙帕那斯的阁楼小屋里,这些似乎已成为画派成员的必须标配。
巴黎画派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的一生有贫困与烦恼,记录了因为与世格格不入而摆脱掉平淡无奇的愿望。它具有一种想要出人头地的特征,并且表明了对惩罚的渴望和达到目的的愿望。……就全部生活而言,就所有缺点和质量而言,就对不幸与特殊的体验、优雅的激流、狂热与猥亵而言,莫迪利亚尼在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不能很快填满的空白点。”
莫迪利亚尼出生在意大利利沃尔纳,自幼体弱多病,学业不佳。母亲很关注他的成长,深知儿子的天职,从不与之作对,送他进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美术学院学画,看博物馆。
二十三岁的莫迪利亚尼来到巴黎,在蒙马特住了六年。是蒙马特画家圈中最不安分的青年,与酒鬼画家郁特里罗是挚友。他的性格古怪,沉默寡言,游手好闲,人们说这位游荡的可怜人身上除充满酒精、毒品外还充满天分,他在挥霍金钱的同时也挥霍自己的天分。他所有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和他灵魂的象征。他创造了发泄自己情感的方法,在他的画中包含着,甚至隐藏着一种欲望的满足。
莫迪利亚尼的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他画中那些倾斜的头、削肩、长颈;那些延长了的手臂和躯干;不合比例的腿和头以及面孔上那瘦小的鼻子、没有眼球的杏眼和小嘴巴,这一切莫迪利亚尼都在表现纤细、稀少、纷乱、娇弱的“柔和美妙”。这种曲线和涡形,延伸了这种温柔中的严峻、模糊中的朴实,它们很符合现代精神传达的表现主义。
他笔下的人物并不真实,经过加工之后,画面呈现出一种有韵律的优美节奏。仔细看大部分肖像作品的眼睛大都无神,空洞,法国有一种说法:“此时的模特是处在催眠之中。”
莫迪利亚尼给20世纪带来的是一种“战栗的艺术”。
这种战栗的艺术,和他战栗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由于体弱多病,到巴黎后生活十分困难,渐渐地形成了酗酒的习惯,在穷苦和麻醉中过着颓废的生活。精神病医生认为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患,并由此而确定他在艺术上的表现主义倾向。他说:“受着痛苦经历的驱使而厌恶这个外部世界的时候,那个已知的自我把自己深深埋藏在内心世界之中,并把它自己夸大為世界的创造者。表现派艺术家异常自命不凡,并不是自负,而是从心理上说有充分根据的经验,是一种使远离现实的孤独性格免于崩溃的必要手段。但是,他们这种偏执狂的孤芳自赏,不得不付出痛苦的牺牲。”
由于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莫迪利亚尼只活了三十六岁。
莫迪利亚尼代表着最为激烈的巴黎画派的气质——在巴黎画派中,即使是同一人的作品,它的两面性极强——爱得要死、恨得要命;整个画派的气息有点像是在燃烧青春的蜡烛,仿佛想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出全部的光彩。
除了画家本身的性格,这与当时巴黎或是整个法国的时代气息有关——在一战后,法国虽然为战胜国,但在战争中却受到了严重的创伤:青壮年男子四分之一战死、三分之一伤残、经济遭受重创、军队接连哗变、工人不断罢工,整个法国处于革命的边缘,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对战争的残酷恐惧,人们在生活上也迷失了方向。而作为画家的这群人,面对这种社会风气却表现出当时那些口号观念艺术家没有的颓废和放纵,毒品和酒精以及女色成为他们摆脱现实的最好途径;虽然日复一日的宿醉于各种场合、调情与异性,但这种生命形态也真实的表现到了各自的画布上。
从某些方面来看,正因为历经过战争的残酷,他们才想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渴望、情绪、热情与痛苦,并企图以女性的图像、生命与静物静观为绘画主题,以满足他们极想捉住的美好渴望。以莫迪利安尼为代表的裸体画里柔美中的色情、以及苏丁静物画里纠结中的疯癫、藤田嗣治女性畫里唯美中的诱惑、以及常玉花画里颓废的孤傲,无一不是这种调。也许这就是只属于巴黎画派的独有魅力。
后记:
巴黎画派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流派,它指的是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约一百多位艺术家在巴黎蒙马特与蒙帕那斯所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气。而画派的艺术家几乎都是来自法国以外的地方。由于他们执着于自己风格的追求、画风相对于主流画派边缘化的原因,使得他们与其他艺术家没什么共同之处,学者们无法将他们归于任何流派,于是就把这些艺术家统称为“巴黎画派”。
如果说印象派带给人的是激昂,那巴黎画派所给人的则是迷人。传奇虽然迷人,但现实生活中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与贫穷和痛苦相伴。由于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和语言的不同导致彼此相处得并不是那么融洽。生活上的悲观态度,让他们只能和几个“气味相投”的知己自成一圈,以求生在那个不友善的环境中。他们没有钱,只能很多人一起分租在蒙马特与蒙帕那斯的阁楼小屋里,这些似乎已成为画派成员的必须标配。
巴黎画派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的一生有贫困与烦恼,记录了因为与世格格不入而摆脱掉平淡无奇的愿望。它具有一种想要出人头地的特征,并且表明了对惩罚的渴望和达到目的的愿望。……就全部生活而言,就所有缺点和质量而言,就对不幸与特殊的体验、优雅的激流、狂热与猥亵而言,莫迪利亚尼在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不能很快填满的空白点。”
莫迪利亚尼出生在意大利利沃尔纳,自幼体弱多病,学业不佳。母亲很关注他的成长,深知儿子的天职,从不与之作对,送他进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美术学院学画,看博物馆。
二十三岁的莫迪利亚尼来到巴黎,在蒙马特住了六年。是蒙马特画家圈中最不安分的青年,与酒鬼画家郁特里罗是挚友。他的性格古怪,沉默寡言,游手好闲,人们说这位游荡的可怜人身上除充满酒精、毒品外还充满天分,他在挥霍金钱的同时也挥霍自己的天分。他所有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和他灵魂的象征。他创造了发泄自己情感的方法,在他的画中包含着,甚至隐藏着一种欲望的满足。
莫迪利亚尼的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他画中那些倾斜的头、削肩、长颈;那些延长了的手臂和躯干;不合比例的腿和头以及面孔上那瘦小的鼻子、没有眼球的杏眼和小嘴巴,这一切莫迪利亚尼都在表现纤细、稀少、纷乱、娇弱的“柔和美妙”。这种曲线和涡形,延伸了这种温柔中的严峻、模糊中的朴实,它们很符合现代精神传达的表现主义。
他笔下的人物并不真实,经过加工之后,画面呈现出一种有韵律的优美节奏。仔细看大部分肖像作品的眼睛大都无神,空洞,法国有一种说法:“此时的模特是处在催眠之中。”
莫迪利亚尼给20世纪带来的是一种“战栗的艺术”。
这种战栗的艺术,和他战栗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由于体弱多病,到巴黎后生活十分困难,渐渐地形成了酗酒的习惯,在穷苦和麻醉中过着颓废的生活。精神病医生认为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患,并由此而确定他在艺术上的表现主义倾向。他说:“受着痛苦经历的驱使而厌恶这个外部世界的时候,那个已知的自我把自己深深埋藏在内心世界之中,并把它自己夸大為世界的创造者。表现派艺术家异常自命不凡,并不是自负,而是从心理上说有充分根据的经验,是一种使远离现实的孤独性格免于崩溃的必要手段。但是,他们这种偏执狂的孤芳自赏,不得不付出痛苦的牺牲。”
由于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莫迪利亚尼只活了三十六岁。
莫迪利亚尼代表着最为激烈的巴黎画派的气质——在巴黎画派中,即使是同一人的作品,它的两面性极强——爱得要死、恨得要命;整个画派的气息有点像是在燃烧青春的蜡烛,仿佛想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出全部的光彩。
除了画家本身的性格,这与当时巴黎或是整个法国的时代气息有关——在一战后,法国虽然为战胜国,但在战争中却受到了严重的创伤:青壮年男子四分之一战死、三分之一伤残、经济遭受重创、军队接连哗变、工人不断罢工,整个法国处于革命的边缘,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对战争的残酷恐惧,人们在生活上也迷失了方向。而作为画家的这群人,面对这种社会风气却表现出当时那些口号观念艺术家没有的颓废和放纵,毒品和酒精以及女色成为他们摆脱现实的最好途径;虽然日复一日的宿醉于各种场合、调情与异性,但这种生命形态也真实的表现到了各自的画布上。
从某些方面来看,正因为历经过战争的残酷,他们才想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渴望、情绪、热情与痛苦,并企图以女性的图像、生命与静物静观为绘画主题,以满足他们极想捉住的美好渴望。以莫迪利安尼为代表的裸体画里柔美中的色情、以及苏丁静物画里纠结中的疯癫、藤田嗣治女性畫里唯美中的诱惑、以及常玉花画里颓废的孤傲,无一不是这种调。也许这就是只属于巴黎画派的独有魅力。
后记:
巴黎画派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流派,它指的是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约一百多位艺术家在巴黎蒙马特与蒙帕那斯所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气。而画派的艺术家几乎都是来自法国以外的地方。由于他们执着于自己风格的追求、画风相对于主流画派边缘化的原因,使得他们与其他艺术家没什么共同之处,学者们无法将他们归于任何流派,于是就把这些艺术家统称为“巴黎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