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结构变迁促使公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化的公民社会理念为课堂管理变革提供了背景因素和理念支持。课堂管理的变革不仅要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主动探索新的路径,这种路径是合作式管理模式构建和共同体内的道德领导。在此二重作用下,教师角色地位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公民社会 合作式管理 教师角色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密切。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力,同时也对课堂管理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资源。当前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需要引进新型课堂管理模式,在公民社会理念的引领下构建“合作式管理”模式将是今后我们实施课堂管理的新探索。
合作式管理指的是教师有效的和学生合作,在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共同协商等互动关系中民主决策,对课堂内产生的问题实施管理。公民社会理念下的课堂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合作式管理下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具体说,就是从注重课堂制度到注重人的发展的转换。前者是一個体制驱动的课堂原型,后者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的课堂模式。课堂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知识、能力和主动精神都充分发挥出来。
合作式管理建立在更加人性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课堂系统,把”体制的人”转化为“人的体制”。当然,合作式管理并不意味着废除所有的课堂规则、制度和基本程序,也不是彻底否定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而是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使之有助于围绕学生的持久发展这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确立起正向、积极的管理取向,走出单一的外在控制的目标误区,真正促进课堂的有效生长和学生的主动发展。总体上看,就是要建立其共同体内的道德领导。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用”手”,还要善于用“脑”,更要善于用”心”,要善于营造一种共同体,建立起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共有的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教师是共生文化的营造者
合作式管理的建立应该根植于良好的课堂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要在课堂内营造出张扬坦诚与信任、鼓励与宽容和互相支持的人际环境或文化氛围。教师应充分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协作,将师生之间的合作情谊体现于每天的课堂管理过程中。在鼓励合作精神的氛围里,良好的教风、学风以及班风都将由此产生,促进“教学相长”的目标实现。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机勃勃。师生间的“合作式管理”正是这种共生文化的表现。所谓共生文化是指在师生课堂管理过程中,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自身的发展、为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人本化的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人际温馨和心理互换的情感,是课堂管理中形成的共性理念、价值、目标与行为。在这种共生文化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教师劳动的疲劳的心灵得到安慰与鼓励,师生之间的合作管理也将会产生”共生效应”。
二、教师是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者
“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这种自制功夫,使他凭靠自己去做适当的决定,去约束个人的行为。”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进入学校后,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逐渐变得完备,也就逐步具备了形成自律的心理发展条件,但仅仅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意识培养。因此,教师如若保持一种接纳支持的态度,善于营造一种积极、正向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就能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自制行为。学生有了这种自制能力,就能通过自己的责任与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自我管理,监督他人,逐步养成自律。学生养成了自律,就能面对课堂不断变化的条件,适时调整,从而使课堂不仅保持秩序,而且具有活力。
三、教师是自治型集体的培植者
合作式课堂管理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核心作用,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培养,不仅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我发展、合作式管理中的主体。人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问题。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是合作式管理的基本要求。激励学生主动性,除了营造共生文化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感到自己被同学需要,被班级需要,因此,教师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奉献,在奉献中提高自身的自治能力,培植自治型集体: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鼓励同伴调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当同学之间发生争端时,由同伴进行调解,化解矛盾;另一方面,鼓励为班级做贡献。对课堂规则、日常事务管理以及课堂违纪行为等事项的处理要尊重大家的意见,发扬民主,让学生明白班级是大家的,搞好班级管理要大家出谋划策。合作式管理下的学生的自治型集体的培养,要求教师不可把自己当中集体中的主宰,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当你的手中所持只有一把铁锤,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将变成铁钉。” 有效的课堂管理必然是一种创造有效的课堂集体的过程,这种集体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实施课堂管理之外,还要提供植基于人性的参与、关怀与信任,让学生自身在奉献过程中成为课堂管理中的重要单元。
四、教师是合作式管理下的领导者
合作式管理下教师角色地位的另一个转换是教师再也不是一个“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发出控制与命令指令的管理者,而是用领导之”脑”和领导之“心”来分权给学生的新型领导,教师将更加信任和依赖教育的真正主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自由生长。此时的教师是学生自主管理下的领导者或引导者,即引导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主责任,引导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时刻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负责,而且具有监督他人行为的职责。
据此,在合作式管理下,教师的角色地位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由传统的课堂管理者变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管理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者。如果用”中心—边缘”图谱来理解的话,教师角色在课堂共同体中将愈发边缘化,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凸显。课堂管理教师再也不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而是在学生高度自律基础上的、依靠学生的自治型管理。
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改革不仅体现为理念上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管理方式转换,一种教师角色地位的重构。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密切。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力,同时也对课堂管理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资源。建立在”三元分析框架”下的公民社会理念对于课堂管理方式的变革给予了背景支持,也对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标注了新的注解。
参考文献:
[1]邱连煌著.《班级经营:学生管教模式、策略与方法》.台湾:文景书局.
[2]含金芬主编.《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公民社会 合作式管理 教师角色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密切。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力,同时也对课堂管理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资源。当前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需要引进新型课堂管理模式,在公民社会理念的引领下构建“合作式管理”模式将是今后我们实施课堂管理的新探索。
合作式管理指的是教师有效的和学生合作,在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共同协商等互动关系中民主决策,对课堂内产生的问题实施管理。公民社会理念下的课堂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合作式管理下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具体说,就是从注重课堂制度到注重人的发展的转换。前者是一個体制驱动的课堂原型,后者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的课堂模式。课堂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知识、能力和主动精神都充分发挥出来。
合作式管理建立在更加人性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课堂系统,把”体制的人”转化为“人的体制”。当然,合作式管理并不意味着废除所有的课堂规则、制度和基本程序,也不是彻底否定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而是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使之有助于围绕学生的持久发展这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确立起正向、积极的管理取向,走出单一的外在控制的目标误区,真正促进课堂的有效生长和学生的主动发展。总体上看,就是要建立其共同体内的道德领导。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用”手”,还要善于用“脑”,更要善于用”心”,要善于营造一种共同体,建立起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共有的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教师是共生文化的营造者
合作式管理的建立应该根植于良好的课堂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要在课堂内营造出张扬坦诚与信任、鼓励与宽容和互相支持的人际环境或文化氛围。教师应充分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协作,将师生之间的合作情谊体现于每天的课堂管理过程中。在鼓励合作精神的氛围里,良好的教风、学风以及班风都将由此产生,促进“教学相长”的目标实现。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机勃勃。师生间的“合作式管理”正是这种共生文化的表现。所谓共生文化是指在师生课堂管理过程中,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自身的发展、为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人本化的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人际温馨和心理互换的情感,是课堂管理中形成的共性理念、价值、目标与行为。在这种共生文化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教师劳动的疲劳的心灵得到安慰与鼓励,师生之间的合作管理也将会产生”共生效应”。
二、教师是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者
“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这种自制功夫,使他凭靠自己去做适当的决定,去约束个人的行为。”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进入学校后,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开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逐渐变得完备,也就逐步具备了形成自律的心理发展条件,但仅仅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意识培养。因此,教师如若保持一种接纳支持的态度,善于营造一种积极、正向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就能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自制行为。学生有了这种自制能力,就能通过自己的责任与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自我管理,监督他人,逐步养成自律。学生养成了自律,就能面对课堂不断变化的条件,适时调整,从而使课堂不仅保持秩序,而且具有活力。
三、教师是自治型集体的培植者
合作式课堂管理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核心作用,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培养,不仅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我发展、合作式管理中的主体。人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问题。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是合作式管理的基本要求。激励学生主动性,除了营造共生文化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感到自己被同学需要,被班级需要,因此,教师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奉献,在奉献中提高自身的自治能力,培植自治型集体: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鼓励同伴调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当同学之间发生争端时,由同伴进行调解,化解矛盾;另一方面,鼓励为班级做贡献。对课堂规则、日常事务管理以及课堂违纪行为等事项的处理要尊重大家的意见,发扬民主,让学生明白班级是大家的,搞好班级管理要大家出谋划策。合作式管理下的学生的自治型集体的培养,要求教师不可把自己当中集体中的主宰,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当你的手中所持只有一把铁锤,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将变成铁钉。” 有效的课堂管理必然是一种创造有效的课堂集体的过程,这种集体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实施课堂管理之外,还要提供植基于人性的参与、关怀与信任,让学生自身在奉献过程中成为课堂管理中的重要单元。
四、教师是合作式管理下的领导者
合作式管理下教师角色地位的另一个转换是教师再也不是一个“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发出控制与命令指令的管理者,而是用领导之”脑”和领导之“心”来分权给学生的新型领导,教师将更加信任和依赖教育的真正主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自由生长。此时的教师是学生自主管理下的领导者或引导者,即引导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主责任,引导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时刻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负责,而且具有监督他人行为的职责。
据此,在合作式管理下,教师的角色地位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由传统的课堂管理者变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管理活动中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者。如果用”中心—边缘”图谱来理解的话,教师角色在课堂共同体中将愈发边缘化,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凸显。课堂管理教师再也不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而是在学生高度自律基础上的、依靠学生的自治型管理。
新课程下的课堂管理改革不仅体现为理念上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管理方式转换,一种教师角色地位的重构。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密切。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力,同时也对课堂管理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资源。建立在”三元分析框架”下的公民社会理念对于课堂管理方式的变革给予了背景支持,也对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标注了新的注解。
参考文献:
[1]邱连煌著.《班级经营:学生管教模式、策略与方法》.台湾:文景书局.
[2]含金芬主编.《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