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教学设计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69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诵与吟贯穿,通过教师的引导,品味诗歌深远的意境,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吟诵规律,提升學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吟诵、背诵《江雪》,理解诗意,认识几个繁体字。
  过程与方法:掌握吟诵的平仄规律,能跟随教师学习吟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培养吟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吟诵《江雪》这首诗,掌握吟诵中的平仄规律。
  教学难点:在吟诵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吟诵音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诗题
  1.猜猜猜。教师出示三首谜语小诗,请同学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一)
  小小白花天上栽,
  一夜北风花盛开。
  千变万化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
  (二)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三)
  说像糖,它不甜;
  说像盐,又不咸。
  冬天有时一片,
  夏天谁都不见。
  2.同学们的思维真活跃,这么快就猜出来了。那你们见过被雪覆盖的山林湖泊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江雪》。
  3.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采用谜语小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诗人,了解诗题
  1.出示《江雪》图文,提问:谁能从课件上找到诗的作者是谁?(唐代柳宗元)
  2.有哪位同学对作者比较了解,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简要介绍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唐顺宗时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主将,世称“韩柳”。其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今有《柳河东集》传世。
  三、借助注释,读通诗句
  1. 师: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俗话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教师引导:你看见了什么?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借助注释,把诗句读通顺。学生交流,说诗意,然后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古人云:诗中有画。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诗句进行想象,将整首诗的意境描绘出来。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还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四、简繁对照,识记字形
  1.展示书法作品。请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鸟、飞、绝、万、径、灭、独、钓”。
  2.认识繁体字“鳥、飛、絶、萬、徑、滅、獨、釣”。顺势引导:古人使用繁体字,且古人念诗用吟诵。
  (设计意图: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纵向学习的能力)
  五、吟诵示范,逐句练习
  (一)初听感知,找准节奏点
  1.播放王文金先生的吟诵音频,教师引导:古人是这样读书的。王先生的吟诵采用的是“二二一”格式,每句有三个节奏点。
  2.指导学生边听边找节奏点,然后师生分享交流。
  3.教师逐句带领学生吟诵,注意在节奏点上要拉长声音。
  (二)找准平仄,掌握规律
  1.请大家根据诗句中每个字下面的符号进行练习。(—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入声)
  2.在古人的发音里,平声是和缓悠长的,入声是短促的。吟诵诗词时,我们应遵循的规则是:“平长仄短”“平直仄曲”“平低仄高”“平抑仄扬”。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平声长而仄声短,韵脚上的平声也要长,从而形成一种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长短规律。
  在现代普通话里辨别平仄有一个小技巧,除了消失的入声字,平声基本对应一声、二声,仄声基本对应三声、四声。
  《江雪》这首诗押“平水韵”中的入声韵。叶嘉莹先生提出“把入声字读为短促的去声”,我们以此观点来读入声字。整首诗体现了古诗词的节奏、音韵美,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又抑扬顿挫,富有变化。
  判断入声韵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书,如《诗韵集成》《广韵》等。
  (三)指导吟诵,多样练习
  1.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吟诵这首诗,如四人小组吟,男女分组吟,火车接龙吟,跟录音自由练习等等。教师针对吟诵时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熟练吟诵《江雪》,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2.读法要点:第一句要比较平实,是叙述型,但末尾的“绝”字要拉长加重,把这种意境凸显出来。第二句的节奏也很鲜明,但是“灭”字要下行,体现所有的小路都被雪遮盖,悄然无声。对偶词“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踪灭”,既体现了平仄,又使诗文显现了音律、节奏美。第三句是描写渔翁。一条船上有一个带着笠帽、穿着蓑衣的老翁,“孤舟”的“孤”和“千山”的“千”相对照,更显得孤单。第四句在吟诵时要特别强调“钓”字,渔翁继续在“钓”,而且是“独钓”,“独”字和第二句中“万径”的“万”字相对,更显得孤独;“寒江雪”是收声,三个字逐渐下行。全诗在优美的尾声中结束。   3.个人和小组展示,教师做点拨。
  (设计意图:掌握吟诵的平仄规律,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有一个整体感知。在吟诵中品味诗人的情感,领会深远的意境)
  六、体会孤独,感情吟诵
  1. 师:听完教师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孤独之情)同学们,这是一首藏头诗,我们读一读每一句诗开头的第一个字:千、万、孤、独。体会一下,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孤独啊!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读出这种孤独之情。
  2.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首“千万孤独”的五绝呢?请听老师讲故事。(故事链接:《江雪》的创作背景,见文末)
  3.师:听完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答)教师继续说:理解得真到位!请你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情,吟诵一遍这首诗。
  4.师:此山此水,此情此景,再配上我们的吟诵,一个在革新失败后不屈不挠而又孤寂清高的柳宗元,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请男女生分别吟诵《江雪》这首诗。
  (设计意图:诗歌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的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七、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播放周流溪先生的吟诵音頻。所谓吟诵,千人千调。周先生按照平长仄短、入声字吟得很短促等规律,用粤语方言进行吟诵,请同学们慢慢体会,并说说你们更喜欢王先生还是周先生的吟诵,为什么。
  2.柳宗元的《江雪》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那么孟浩然的《春晓》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学生答)回答得不错,《春晓》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这与《江雪》所体现出的感情色彩完全不同。我们通过吟诵的平仄、音韵、节奏等规律,再加上自己的情感,就可以表达这些不同的情绪。
  八、课外延伸,培养兴趣
  1.请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如何吟诵《江雪》这首诗分享给爸爸妈妈。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其他五言诗的吟诵音频,学习吟诵。
  故事链接:《江雪》的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对,致使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因此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任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且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他不得不住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心情压抑。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冬日,诗人静静地坐在江边,孤独地垂钓,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广为后世传诵的名诗。此诗借山水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诗人清高而孤傲的性格,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其他文献
学生喜爱某个学科的老师,自然也会爱上这门课,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心中要有两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量自己的不足。再者,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教师要养成思考探索、勤于研究的习惯,要有远见卓识,要做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文化境界高远。最后,要给自己一些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形成人格魅力的基础。  一、认真对待常态课,使课堂有声有色  作为乡镇教师,要
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要求,最近几年学校九年级毕业班不再分快班和慢班,而是统一办平行班,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有的教师认为九年级实施平行班教学是“福”,只要准备一份教案,就能在平行班通用,这样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则认为九年级实施平行班教学是“祸”,平行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顾及每个层次的学生,优等生成绩不优、学困生成绩越来越差、学习习惯越来越差的情况会逐渐显现出来。那么在
班主任是一名特殊的教师,他除了承担相应科目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而主题班会作为一项集体教学活动,能够辅助班主任完成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工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担任高中班主任的经验,对主题班会在高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启发。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  高中生活可以说是一场无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脑力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对读物进行理解与认知,从而加强知识储备、提高理解能力的过程。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重点与难点,导致学生的阅读量相对有限,视野相对较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 ”理念的不断深化,各类新媒体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西游记》充斥了佛光道影,然而,我们发现小说始终不过是一部对世俗人生的哲理思考之书。三教归心,实际是以“心”为核心,从主体出发,来探讨大人关系,探讨个体在宇宙间的存在及其意义。这一思考主要是由“心猿”孙悟空来完成的。人们已逐渐发现,孙悟空从大闹三界到取经证佛,从心猿的放纵到约束,实际反映了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然而,人们在提及这一历程时,多是从形象内涵来笼统地加以概括。至于它怎样从最细微处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作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新课标改革后,作文分数已占了语文卷面分数的半壁江山。  写作最能折射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然而,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对作文教学很是头痛,不管怎么教,学生就是写不好。自己免不了着急,慢慢也就得过且过,班上的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后来,通过多方学习、培训,自己对
[摘 要: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其涉及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进行探究,分析课堂中提问的原则和重要性,并简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艺术,旨在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提高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连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
大人教导孩子要会说话,所谓“一句话说得人跳,一句话说得人笑”,就是将不会说话与会说话的结果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说话,看似简单,三岁小孩已经说得很流利,但其实并不简单。人类的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它要靠后天的学习。“狼孩”从小与狼生活在一起,当他脱离狼群后,已经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了。况且,即便是学会了说话,说话者的语言素质也有高低之分,要说出条理清晰、内涵丰富、辞藻优美的话,
语文课堂教学时“写作背景”环节如何安排?如何水到渠成地向学生展示背景材料?展示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授写作背景时如果能独创一格,就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教师对本环节的处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学生听起来就会感觉味同嚼蜡,这势必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创新“写作背景”是教者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根据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不论具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学论坛,还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语文公开课、优质课比赛,都频频出现它的身影。“同课异构”就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同一节课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此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点。“同课异构”是衡量教师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以及教学技艺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它为语文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